《雨点儿》语文课教学反思
1、《雨点儿》语文课教学反思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这节课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即“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读文”,“体验性朗读”,“想像延伸”。整个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主体”如何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设计的。诸如“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谁的功劳?你不想对它说些什么吗?”等等,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雨点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课件演示雨点儿过后大地的美景,同时配上音乐。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当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谁?有的学生说喜欢小雨点儿,因为小雨点儿使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有的学生说喜欢大雨点儿,因为大雨点儿使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在这堂课中还注重激励的策略。摒弃常见的实物、小红花、掌声等外在激励的方式,而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等内激励的方式。外在激励大多是浅层的、短暂的,而且往往是不公平的,在鼓励少数的同时打击大多数。而内激励是深层的、长久的、公平的,也是令人难忘的。在本课中,我十分注意自身的评价语言,包括对个别孩子的评价,以及对全班孩子的评价。就如在孩子们朗读完一遍后,我这样评价:“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能让老师再享受一次吗?”这样的语言评价,我相信比奖励小花效果更好。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的探索。本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遗憾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主动探究的环节很少。这主要是我不敢大胆放手,其实课文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请孩子自己探究学习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并且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2、 孩子们质疑的环节没有。学生质疑很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在本课中我没有设计,但是实际上文本中有一些地方能很好的质疑的,我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2、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教学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这句话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可以说是对朗读重在感悟这一内涵的高度概括。我校周小平老师在教学《雨点儿》一文时,正是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环节一:通读全文后,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周老师不讲一字一词,让学生开火车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于是,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飘落”,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周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觉地边朗读边做动作,读得入情入境。
环节二:出示课文第2—4小节,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句子。划好再读,校对后同桌互读,提醒别人注意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指名汇报表演时,小朋友读得绘声绘色,还加上了动作,表情。好几对伙伴争着上台,演了还想演,读了还想读,老师都有些欲罢不能。
以上是这节课中朗读教学的两个环节,它把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显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读,以自己的情感理解,达到与别人产生共鸣——巧妙地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需求;同时对学习的隐性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合作,对自己充满学习的信心等——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孩子自身的感悟。
这两个教学环节至少给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读中有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周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周老师正是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用动作表演出课文的内容,不用老师示范,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活记乐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学中有导
在周老师的课上,我们会发现她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她已经把自己变成学生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上课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课文,掌握课文,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此时,她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课堂上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周老师忙碌穿梭的身影: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轻拍一下学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倾听,或偶尔与学生耳语……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其间有关课文内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读等,周老师很少提及。孩子们指导别人的过程也即是他们自己练习,感悟,提高的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一群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但学习活动却进行地有章有法。看来,是周老师的“学中有导”,不落痕迹的“帮助”演绎出孩子们成功的学习场面。
3、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一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雨点儿》。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前两点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认为,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种美丽的畅想。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美丽畅想的情境和空间,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张扬个性,陶冶性情,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识字环节,由生字引出词,再由词引出句子,并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住某些字。这里不仅让学生自主的掌握了识字方法,而且让学生对生字牢固地掌握了,还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指导朗读雨点对话的环节中,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出雨点的纯真。
通过上这节课,明确了以后自己上课应改进的地方,我会更加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课能更上一层楼。
4、语文《雨点儿》教学反思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张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本第一册12课《雨点儿》一课时,学生对飘落一词,任我一再解释,学生还是显现出一种茫然的神情。此时正值深秋,加之一股寒流的突然袭来,外面飘着小雨。于是我就带他们来到校园里观察起来。校园东边的梧桐树下,一片片金黄色的梧桐树叶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随着秋风从半空中飘落下来。再加上点点细雨浸润的那一张张释然的笑脸,课堂上的问题迎刃而解。
回到教室,我感到还应把学生的理解延伸下去。于是我拿起了板擦,往半空中一扔,它啪的一声掉了下来。这板擦也是从半空中掉下来的,能说是飘落吗?不能那位小朋友能用飘落说一句话?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废纸从楼上飘落下来。……通过飘落一词的理解,这让我不禁深深感叹:生活,乃语文之母啊!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
5、一年级语文《雨点儿》教学反思
“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采用字、词、句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助于建立字、词、句的牢固联系,使字词由难到易,由抽象到具体。
在教学《雨点儿》一课的生字时,我设计了从字到词,从词到句的方法,让学生从句子中学会字词。比如教学“数不清”:我先出现“数”、“清”,读准字音后,再出现“数不清”,接着我问学生:“什么东西数不清?”同学们的答案可多了,纷纷说出了不同的句子“xx数不清”。有雨点、雪花、云朵、星星,路上的树木、树叶、花朵、汽车、人们、房子、商店,地上的蚂蚁、虫子、石头、沙子,还有头发、米粒等等。又比如教学“飘落”,先后出现生字“飘”、“落”,再读词“飘落”,理解词义后,出示课文的`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读读句子。我让学生说说,什么东西还会飘落下来?学生结合生活所见,说了自己的答案:“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衣服从阳台飘落下来。”“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纸张从桌上飘落下来。”……
事实已经证明,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优质高效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交流“数不清、飘落”的设计,学生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可见,把识字、解词、说句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滚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学的字、词。
6、《雨点儿》语文课教学反思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这节课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即“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读文”,“体验性朗读”,“想像延伸”。整个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主体”如何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设计的。诸如“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谁的功劳?你不想对它说些什么吗?”等等,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教学理念。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雨点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课件演示雨点儿过后大地的美景,同时配上音乐。学生被眼前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当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谁?有的学生说喜欢小雨点儿,因为小雨点儿使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有的学生说喜欢大雨点儿,因为大雨点儿使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在这堂课中还注重激励的策略。摒弃常见的实物、小红花、掌声等外在激励的方式,而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等内激励的方式。外在激励大多是浅层的、短暂的,而且往往是不公平的,在鼓励少数的同时打击大多数。而内激励是深层的、长久的、公平的,也是令人难忘的。在本课中,我十分注意自身的评价语言,包括对个别孩子的评价,以及对全班孩子的评价。就如在孩子们朗读完一遍后,我这样评价:“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能让老师再享受一次吗?”这样的语言评价,我相信比奖励小花效果更好。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的探索。本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遗憾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主动探究的环节很少。这主要是我不敢大胆放手,其实课文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请孩子自己探究学习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并且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2、 孩子们质疑的环节没有。学生质疑很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在本课中我没有设计,但是实际上文本中有一些地方能很好的质疑的,我没有好好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