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的学问》的课后教学反思
1、《包装的学问》的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完本课,又进一步的对本节课做了反思:
一、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磁带引入复习旧知,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便学生可以进行深度思考。本课中我充分运用了“猜测、推理、验证”的数学思考方法。在进行两盒磁带的包装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摆放的3种方法,并让学生表述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能力,还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接下来我提出最节省包装纸的要求,学生很容易说出重叠最大面的才符合要求,但这只是一种推测,还需科学的验证。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得出:计算表面积、只算重合面的面积、不用计算只用推理三种方法,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将最大面重合就最节省包装纸,这是不是正确的结论呢?接着让学生对结论进行质疑——反思——再验证——生成新的结论。本节课在4盒磁带后、最节省的方法依然是将最大面进行重叠即可,好象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结论了。随着4盒磁带6种方案的出现,学生有了质疑,学生通过不同摆法的验证,从而修正了刚才得出的:将最大面重合就最节省包装纸的结论,体会到随着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这个结论是片面的'。从而抓住本课的实质:重合面的面积和最大时才最节省包装纸。
三、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解决问题。如本课中对磁带的包装,学生只是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是很难把摆放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来了。在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肯定迫切需要比想象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时老师提出要求,学生理所当然操作实践活动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然,本课也存在些遗憾,每次欣赏刘德武老师的课后,总感觉思维含量非常的高,他的课堂更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训练,而我的这节课,应该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在设计时,目标的设定更注重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像在研究两个磁带盒中哪种包装方案更为节省时,学生已经说出大面重叠,并说出了理由,而老师还是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去进行验证,正如刘老师说的,是为了验证而验证,不是问了需要而验证,如果能像刘老师说的那样,哪个最节省?哪个最废纸?会节省多少?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通过计算得出来了。在研究四个磁带后,学生得出:最节省的方法依然是将最大面进行重叠即可后,如果让学生继续说出5个、6个甚至更多等等,学生就会从自己的角度产生质疑,提出摞成两摞,并通过计算得出怎样更节省了。总之,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是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灵活,对数学的学习也就会越来越有兴趣。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是包装两盒糖果,学生不仅没有糖果盒,更不能人手一个。如果让学生做一长方体盒子,不仅费时,规格又很难统一。我发现学生每人都有英语磁带盒,规格相同,而且有实物,学生还能通过测量、摆一摆等活动,亲身经历包装的过程。这样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达到反璞归真的效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数学的目标之一是用数学,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通过学生摆一摆、猜想、验证-结论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出不同的包装方法,猜想怎样省包装纸,验证猜想,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囊,得出哪种包装最省包装纸。
4、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拓展应用环节中,对酒瓶、苹果和人进行了包装,使本节课的综合实践得到了延伸。
2、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这节数学课,在教学中主要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尝试摆放、计算,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计算、猜测、发现、验证、质疑的全过程。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另外大胆的猜想,又根据猜想,并验证猜想。
这个过程中对于规律的总结难度较大,由于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实际操作叠放的全过程,也就真正体现了人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认识,也体现了面对所有学生的新要求。要想完成老师设置的几个环节,必须和它的伙伴合作,当牛奶盒数增加时,摆放的方式也在增加,这需要小组成员各自献计献策,同时记录、监督有无重复,遗漏。也体现了学生之间的探索合作和交流。质疑是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规律的正确性,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并用课件辅助,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规律的正确性,具体情况的灵活性。
设计实物的包装,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延伸。经历完整的包装过程,体验到不是为了学习而包装,是为了包装而学习。总之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在探索、尝试、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堂,我努力创设情境,积极组织引导,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创设了“帮助淘气包装送给舅妈、舅舅、外婆、外公的礼物”的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长方体引入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长方体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参与,开放探究空间
“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探究的实效,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包装4个芦笋茶盒子时,我更是大胆地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让持不同包装方案的同学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形成共知,课堂达到了另一高潮。老师在此时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或指导,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培养了乐趣。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激励性评价单一等,有待今后继续改进。
4、《包装袋上的学问》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亮点:
1、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这一课的内容很多,包括课前准备、课中的观察讨论、课后的实践等等。教师不可能将包装袋上的学问全部讲透、讲完,教师能够根据生活中的需要与年龄特征作出取舍,真正构建面向学生生活的、回归学生现实生活的开放的课堂,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
2、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注重讨论研究,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周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重点探究了包装袋上的商标、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因为这对于学生生活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过设计“鉴别食品包装袋活动”,引发生活情境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去判断、去选择……加深学生的体验,将做一个聪明消费者的.教育潜移默化。
3、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陶行知“生活即德育”的思想是指导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周老师努力从学生的现实世界中,寻找教育教学最合适的切口和教育点,探寻教育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实践中来、社会中来,最后指导学生更好地回到生活中、实践中、社会中,回到生活的本原中去。
4、温馨提示突出重点。本节课增加了温馨提示,这个环节在我们研讨的时候是没有的,但是我认为这几个温馨提示更能突出本课的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能够很好的掌握购买商品时应该注意包装上的标识要齐全,并且知道要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的商品。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时间的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此方面应该加强。
2、本节课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各个区消协的投诉电话,可是由于教师当时比较紧张,没有把屏幕让开,学生根本没有看清楚投诉电话,失去了本环节的意义。
5、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反思整个课堂,我努力创设情境,积极组织引导,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创设了“帮助淘气包装送给舅妈、舅舅、外婆、外公的礼物”的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长方体引入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长方体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自主参与,开放探究空间
“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探究的实效,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
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包装4个芦笋茶盒子时,我更是大胆地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让持不同包装方案的同学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形成共知,课堂达到了另一高潮。老师在此时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或指导,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成功,培养了乐趣。
当然,本节课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激励性评价单一等,有待今后继续改进。
6、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领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商品包装上的信息,分析整理,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帮助他们有效识别商品信息,有效抵制伪劣商品,用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交流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互相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利导,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使学生既得到感性的认识,又做到理性的思考。如在第三个环节中,买到不合适的商品该怎么办呢?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交流怎样做更合适。此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交流话题,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共享资源,了解更多的商品知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能力。
在学生汇报成果阶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汇报:如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食品包装信息,采用快板书的形式把药品的包装信息与快板书结合起来学生很感兴趣。不仅学习到了只是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打破课堂壁垒,将活动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合作探究、自主尝试。
因为一堂综合课的结束,仅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开始。所以在买到不合适的商品怎么办这个环节结束时,我留给了学生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的网址,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消费知识。同时,在本课结束时,还提示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购物知识购物,并跟同学交流感受。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综合活动课的实践性。
7、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亮点:
1、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这一课的内容很多,包括课前准备、课中的观察讨论、课后的实践等等。教师不可能将包装袋上的学问全部讲透、讲完,教师能够根据生活中的需要与年龄特征作出取舍,真正构建面向学生生活的、回归学生现实生活的开放的课堂,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
2、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注重讨论研究,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周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重点探究了包装袋上的商标、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因为这对于学生生活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过设计“鉴别食品包装袋活动”,引发生活情境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去判断、去选择……加深学生的体验,将做一个聪明消费者的教育潜移默化。
3、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努力从学生的现实世界中,寻找教育教学最合适的切口和教育点,探寻教育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实践中来、社会中来,最后指导学生更好地回到生活中、实践中、社会中,回到生活的本原中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时间的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此方面应该加强。
8、《包装的学问》的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完本课,又进一步的对本节课做了反思:
一、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磁带引入复习旧知,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便学生可以进行深度思考。本课中我充分运用了“猜测、推理、验证”的数学思考方法。在进行两盒磁带的包装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摆放的3种方法,并让学生表述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能力,还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接下来我提出最节省包装纸的要求,学生很容易说出重叠最大面的才符合要求,但这只是一种推测,还需科学的验证。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得出:计算表面积、只算重合面的面积、不用计算只用推理三种方法,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将最大面重合就最节省包装纸,这是不是正确的结论呢?接着让学生对结论进行质疑——反思——再验证——生成新的结论。本节课在4盒磁带后、最节省的方法依然是将最大面进行重叠即可,好象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结论了。随着4盒磁带6种方案的出现,学生有了质疑,学生通过不同摆法的验证,从而修正了刚才得出的:将最大面重合就最节省包装纸的结论,体会到随着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这个结论是片面的'。从而抓住本课的实质:重合面的面积和最大时才最节省包装纸。
三、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解决问题。如本课中对磁带的包装,学生只是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是很难把摆放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来了。在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肯定迫切需要比想象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时老师提出要求,学生理所当然操作实践活动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然,本课也存在些遗憾,每次欣赏刘德武老师的课后,总感觉思维含量非常的高,他的课堂更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训练,而我的这节课,应该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在设计时,目标的设定更注重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像在研究两个磁带盒中哪种包装方案更为节省时,学生已经说出大面重叠,并说出了理由,而老师还是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去进行验证,正如刘老师说的,是为了验证而验证,不是问了需要而验证,如果能像刘老师说的那样,哪个最节省?哪个最废纸?会节省多少?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通过计算得出来了。在研究四个磁带后,学生得出:最节省的方法依然是将最大面进行重叠即可后,如果让学生继续说出5个、6个甚至更多等等,学生就会从自己的角度产生质疑,提出摞成两摞,并通过计算得出怎样更节省了。总之,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是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灵活,对数学的学习也就会越来越有兴趣。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是包装两盒糖果,学生不仅没有糖果盒,更不能人手一个。如果让学生做一长方体盒子,不仅费时,规格又很难统一。我发现学生每人都有英语磁带盒,规格相同,而且有实物,学生还能通过测量、摆一摆等活动,亲身经历包装的过程。这样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达到反璞归真的效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数学的目标之一是用数学,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通过学生摆一摆、猜想、验证-结论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出不同的包装方法,猜想怎样省包装纸,验证猜想,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囊,得出哪种包装最省包装纸。
4、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拓展应用环节中,对酒瓶、苹果和人进行了包装,使本节课的综合实践得到了延伸。
9、《包装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领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商品包装上的信息,分析整理,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帮助他们有效识别商品信息,有效抵制伪劣商品,用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交流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互相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利导,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使学生既得到感性的认识,又做到理性的思考。如在第三个环节中,买到不合适的商品该怎么办呢?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交流怎样做更合适。此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交流话题,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共享资源,了解更多的商品知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能力。
在学生汇报成果阶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汇报:如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食品包装信息,采用快板书的形式把药品的包装信息与快板书结合起来学生很感兴趣。不仅学习到了只是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打破课堂壁垒,将活动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合作探究、自主尝试。
因为一堂综合课的结束,仅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开始。所以在买到不合适的商品怎么办这个环节结束时,我留给了学生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的网址,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消费知识。同时,在本课结束时,还提示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购物知识购物,并跟同学交流感受。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综合活动课的实践性。
10、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这节数学课,在教学中主要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尝试摆放、计算,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计算、猜测、发现、验证、质疑的全过程。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发现问题,激发学习。
这节数学课,在教学中主要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尝试摆放、计算,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计算、猜测、发现、验证、质疑的全过程。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另外大胆的猜想,又根据猜想,并验证猜想。这个过程中对于规律的总结难度较大,由于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实际操作叠放的全过程,也就真正体现了人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认识,也体现了面对所有学生的新要求。要想完成老师设置的几个环节,必须和它的伙伴合作,当牛奶盒数增加时,摆放的方式也在增加,这需要小组成员各自献计献策,同时记录、监督有无重复,遗漏。也体现了学生之间的探索合作和交流。质疑是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规律的`正确性,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并用课件辅助,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规律的正确性,具体情况的灵活性。
设计实物的包装,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延伸。经历完整的包装过程,体验到不是为了学习而包装,是为了包装而学习。 总之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在探索、尝试、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