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2023-07-09 13:55:12

  三年级科学《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1、三年级科学《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自去年任三年级科学一课程以来,一直最让我头痛的事情是课堂空洞,没有实际的东西给学生看,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我也抱怨学生上课纪律不太好,可能这还是和课堂脱离实际是分不开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多想办法,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

  三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大纲建议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

  针对大纲的要求,我总觉得空荡荡的,心里也充满了很多的困惑,每当翻开科学书,我总会自言自语,这个单元适合我们城市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这个单元获得多少知识呢?作为老师,虽然我每次上课都会通过查阅很多的资料,希望自己的知识更丰富,希望学生听的有兴趣,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课后人人观察,人人纪录。但是在这个单元,我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

  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买不到(课堂上虽然用其他的植物种子代替了凤仙花的种子,学生只学会了怎么种植。)

  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课上我仅能用一个一次性杯子给学生做示范,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己种植。但根据课后的了解,真正种的人非常少,而且种的质量也不高,因为他们不像农村的孩子,种植植物的条件不够充分。

  总之,这个单元,我总是觉得这个单元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主要是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很多试验不能到位!

2、三年级《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要求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但是在这个单元,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

  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难弄,虽然他们都生在农村,但凤仙花没有谁特意收集了它的种子。

  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课上我仅能用一个一次性杯子给学生做示范,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己种植。但根据课后的了解,真正种的人非常少,而且种的质量也不高,因为他们一部分学生住在学校,种植植物的条件不够充分。

  总之,这个单元,我总是觉得这个单元不太适合学生,主要是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很多试验不能到位。

3、小学三年级教学反思《科学在我们身边》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这种“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观察所“积累”的。正因为如此,我剪辑了一系列有关自然现象的影片,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这一线索,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从他们习以为常地“积累”中怎样得到一个真切的体验,怎样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问题开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加入了小组协同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想象中,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而且可望不可及。为了消除同学们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中插入了《伽利略 摆的等时性》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需要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工作,需要协作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些科学理论。“金鱼在水里上浮和下沉”,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安排了一个“会沉浮的气球”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节课最后我安排了“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在不断提出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了科学不断地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4、三年级《科学》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终于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校订购了学生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2课《让灯泡亮起来》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材料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具中的材料由于制作比较粗糙,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自制了一些教学用具(如:四接线头和六接线头盒子等),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还建议老师们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评估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让他们学习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明白每一步实施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再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记录,通过整理检测记录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合理运用科学记录本,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本学期,改变了以往科学本只是用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做法,而是期望体现一本多用。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科学本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作业本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同时,我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桥梁,每次批改作业时,我不再是单纯的打个等级,而是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下一步,我还将鼓励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与我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反思一: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如何以教材为蓝本,把科学课上新、上活?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能够比较扎实、有效地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常见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常见材料”“声”“光”“电”“磁”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内容,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信息与通信”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身边的材料”,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5、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科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绝对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去牺牲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时间和兴趣。

  《植物的叶》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认识树叶的多样性,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构成,叶有着自己的生命过程……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树叶,观察树叶,探究树叶的特征,接着用统计法进行树叶数量,种类,形状等的统计梳理,根据学生捡拾到的树叶指导进行科学的分类,最后通过探究,让学生对树叶的构造进行认知,这样做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树叶,在探究中感知树叶的生命特征,在比较中体会树叶的个体差异性,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学科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热爱生命的思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尽管对植物的.叶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叶子的种类,形状,甚至有个别同学知道叶子的结构特点,但却是非常的肤浅,这样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依靠观察、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我们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认知树叶的种类、颜色、结构等特征,从而对植物的叶有充分的认识。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观察---探究----再观察---再探究---形成结论这个科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做到传授知识于快乐的操作中。

6、三年级科学《观察手》的教学反思

  《观察手》是三年级第三单元“我们自己”里的第一课的第二课时,本课重点是:通过观察手的构造,体验手的灵活与手的构造的关系。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开始以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对手产生兴趣。问学生刚才游戏中有哪些结构参与了游戏,进而导入新课。学生先说说手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接着观察手的外形、说说哪个手指比较特别。看似简单的问题,孩子的观察结果却有好多:指纹、骨头、关节;中指最长最特别、拇指最低……似乎要把自己知道关于手的名词和自己的理解都要说出来。可以看出学生对手的结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也有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展示手的'^观察图,画出手的轮廓,并标出各个部位的名称,对手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讲解。第二环节,让学生进行手的体验活动:全班站起来,男同学的拇指贴着手掌,与女同学进行校服拉链比赛(拇指的作用);用双面胶贴住右手食指的关节,写一个字进行对比(关节的作用)。学生很有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确实能体验到了手这两部分的作用,但全班的拉拉链的游戏中,有些学生不遵守规则。学生都说双面胶粘住关节了,手活动很不方便,不能弯曲了。特别是用吸管的皱褶来说明的时候,学生不但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关节和皱褶的重要性。 “手的感觉功能”的探究“猜一猜”的活动,学生通过猜测中的成就感,很自豪的说自己的手能摸出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给一个两瓶矿泉水的区分中,他也很快能区别了冷热、轻重,证明学生理解了手的另一种感觉功能。接着在体验盲文环节,学生都注视着课件上的盲文,有的学生还知道了纸币上的盲文,大家都迫不及待都拿出自己的钱来摸摸。

  在之前的一个班的学习中,我进行了小组绘画手的活动,整体感觉下来,对学生学习这堂课的帮助不大。把绘画放在黑板上,学生说,我来标注手的结构,既节省了时间,也一目了然。总体感觉,这堂课设计的学生体验的活动都很有效果,但对活动的把控还不够到位,学生的体会也没说到位,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好。

7、三年级科学《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自去年任三年级科学一课程以来,一直最让我头痛的事情是课堂空洞,没有实际的东西给学生看,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我也抱怨学生上课纪律不太好,可能这还是和课堂脱离实际是分不开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多想办法,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

  三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大纲建议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

  针对大纲的要求,我总觉得空荡荡的,心里也充满了很多的困惑,每当翻开科学书,我总会自言自语,这个单元适合我们城市的学生吗?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从这个单元获得多少知识呢?作为老师,虽然我每次上课都会通过查阅很多的资料,希望自己的知识更丰富,希望学生听的有兴趣,更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人人动手,课后人人观察,人人纪录。但是在这个单元,我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

  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买不到(课堂上虽然用其他的植物种子代替了凤仙花的种子,学生只学会了怎么种植。)

  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课上我仅能用一个一次性杯子给学生做示范,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己种植。但根据课后的了解,真正种的人非常少,而且种的质量也不高,因为他们不像农村的孩子,种植植物的条件不够充分。

  总之,这个单元,我总是觉得这个单元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主要是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很多试验不能到位!

8、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学反思

  教材把它放在了学习完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的后面,可能是让学生在学习认识植物的基础上在提出叶子的结构。但是我认为把这一课放在《我观察的大树》后面比较好。因为前面刚观察了大树(观察的方面包括:大树的叶、大树的树干、还有树冠),对大树的叶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我们在按课本的顺序学习《大树和小草》就会淡化学生观察叶子的印象,也会影响学生比较大树和小草,我们课本中大树的代表是樟树或是梧桐树他们的叶子有叶柄和叶片组成,但是我们的小草的代表是狗尾草,它的叶子却是没有叶柄的,如果没有叶的结构做基础学生很难发现大树和小草叶的不同。

  还有水葫芦水葫芦票在水面上的秘密就是,水葫芦膨大的叶柄里充满了空气,使它很轻,水葫芦才能浮在水面上。如果没有叶的结构做基础我们又怎么解释膨大的部分呢?我们应怎么解释?

  综上原因我认为《植物的叶》应提到前面上,这样一来可以方便学生的观察植物的叶,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比较植物的叶有什么不同,加深学生对植物的'叶的理解。

  附: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叶片的形态多种多样。在每个叶柄上只长一片叶子的叶叫做单叶,如向日葵、玉米、桑树的叶;在每个叶柄上同时生长两个或两个以上叶片的叶叫做复叶,如槐树、含羞草、花生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像鸡蛋一样,叫卵形叶,如苹果树、桑树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梭镖的头,叫披针形叶,如柳树、竹子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像人的手掌,叫掌形叶,如枫树、蓖麻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叫扇形叶,如银杏树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一条带子一样,叫带形叶,如玉米、狗尾草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像心脏的形状一样,叫心形叶,如甘薯、牵牛花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圆圆的,叫圆形叶,如黄栌树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尖尖的,像针一样,叫针形叶,如松树的叶;叶子的形状有的像鳞片一样,叫鳞形叶,如侧柏的叶。还有很多植物有各种形状的叶,如葱的叶子像一根根管子,有的植物学家把它称为管形叶;鹅掌楸的叶子形状像鹅的脚,所以被叫做“鹅掌楸”,又因为叶片的形状特别像从前人们穿的马褂,所以又叫做“马褂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