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1、最新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导语:《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家信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最新傅雷家书教学反思,欢迎借鉴!
《傅雷家书》两则是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味,将使学生对人生,对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教学本文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准备课件,设计问题,教法学法上,都进行了斟酌。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循循善导难点。
“坚强”含义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朗读后学会筛选信息,组织了三个问题的讨论,设计讲究层次性。第一个问题:贯穿两则书信中的主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坚强在两则书信中的含义分别该怎么理解?第三个问题:我们所接触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坚强”的人?选取两三个,说说他们的事迹。
难点是:“孤独”“赤子之心”的理解。将书本知识,文本价值巧妙结合在一起,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从优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粮。
二、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批注阅读法。
关注细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互动,关注价值意义。
在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篇文章,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会学生赏析文本,赏析词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经典问难的>勇气。
其次,考虑到两则家书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朗读,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种求异,异中求同,理解教材选材之精之妙。
三、教学效果:积极调动学生思辨激情
整个教学流程如同山间溪水,自然而流畅,实实能听见叮咚响。由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积极发言,展示个体的欲望高。特别是在拓展过程中,将学生自己与父母的交流融入课堂,让学生有话说,很想说,不吐不快。结果几乎是抢着发言,学生整体的感受是,语文课关注我们的心灵发展,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学生将生活中碰到的困惑,与父母交流的绊脚石,一一呈现出来,大家献计献策,两节语文课下来,学生积极思辨,感觉心里痛快了不少,内心的苦恼毕竟需要宣泄。
四、教学体会:珍视学生的'思维火花。
教学中特别应该关注细节。这个班级学生很善于思考,几乎每节课都能提出许多问题。比如本文,学生在自主阅读,并做了批注之后,有一个学生就问:“《傅雷家书》里这么多书信,为什么就唯独选这两篇呢?”多好的问题啊!我立刻让学生展开讨论,几份钟后答案赫然出现:两则家书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啊。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关心学生的家庭生活,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教育的立竿见影,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正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教学瑕疵:
多媒体教学的普遍毛病,课堂反应轰轰烈烈,学生内心的情感很容易被唤起,但知识掌握效果模模糊糊,导致知识点不够落实;另外,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但没能个个都主动发言,特别是一些不善言谈的男生,听的入神但没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尽管听课老师共同反映,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比较好,但我觉得,大多人主动参与的地课程还不是好课,只有让每个人都有话说,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都有非说不可的憋劲,都能酣畅淋漓的来一次心灵的洗礼,那才是一堂优美的课程。
2、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我先让学生读名著,初步了解这部作品的大致内涵,再回到课文中进行教学。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因为两则家书虽写作时期不同,内容不同,但贯穿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则是一致的,且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坚强”的含义,即消沉失意时要坚强,成功得意时更要坚强,这样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上这课时注意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尝试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文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一片精神空间。九年级学生虽然只有14、15岁,对生活的理解有限,社会经验尚少,但经过引导,是能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的。我在教学时,即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的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减少学生对久远时代的隔膜。而对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也不随便带过,而是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以减少学生对此抽象思想的肤浅理解。尤其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当我放下身子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时,我感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我尝试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同评,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导他们去放映心灵的电影,去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真诚的爱。当学生头脑中出现了那么多感人的画面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理解的重要性。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也从《傅雷家书》中获得启示,利用多种方式与你的孩子交流,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成为他们的朋友。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在此课的学习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积累的重要。课堂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内引外联,激活思维,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3、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课堂上我把理解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从傅雷与傅聪两个角度来研读课文。
研读的目的在于:信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阅读本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体会书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从傅聪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聪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创伤,在前信中向父母倾诉与发泄,然后又写信表示不应该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让父母感到不安。可见,傅聪是爱父母,体谅父母的,父子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第二封信写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向父母传达自己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
从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聪的父亲,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这两则书信中,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和理解,为儿子取得成功而表现出的无比喜悦之情,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爱。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书与一般家书不同之点在于,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傅雷,在艺术上给儿子以引导:鼓励儿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畏孤独,保持心灵的纯洁,达到艺术的高峰;期望儿子的演奏,能表现出中国的黎明,响遍每个人的心,能表现出中华文明,有气吞斗牛的气势,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有对儿子人生的指导: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敢于正视现实,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谦卑,要坚强,要不怕孤独。从这两个角度深入的研读课文,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意,效果很好。
二、把两则书信放在一起研读,体会语言的魅力。
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方面的指导,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意义。作为语文课,我们更要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总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义。
如对儿子生活方面的引导时,用了比喻,用阳光雨水的猛烈,对植物的伤害来解释人不能够总是处于高潮期,安慰儿子正确看待高潮与低潮,如对儿子艺术方面的指导时,希望儿子能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爱国之情,爱国之心,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作为积淀,表现出气吞斗牛的气势,感染听众。这段意思的表述中,语言相当有特色,用黄河之水天上来,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形象的说明,文雅又生动。
把握好这两个切入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体会傅雷的爱子之情,教育儿子的巧妙之处。
从文中走出来,让学生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感受表现不太明显、常被忽略的父爱。利用口、手结合的方式,先口头表述,再用笔抒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产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对于身边存在的的温暖和关怀有了真切感受,真正受到教益。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中,光靠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它还需学生在课后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发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养料来成长,故通过相关链接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4、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上课,让学生说说傅雷当时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形?接着让学生思考傅聪又是怎样劝告孩子的?
一要坚强。 (联系第一封信,说明在傅雷眼里坚强就是胜不骄败不馁)二永保赤子之心,三是做新中国的钟声、四是 艺术无止境,永远追求艺术的完美。
本课在上时围绕“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加入拓展阅读“楼适夷 先生对傅聪小时候的回忆”和傅聪自己的少年回忆。围绕“做新中国的钟声说明傅雷夫妇的含冤而死及傅 聪对祖国的态度,他们的爱国之心使人感动。围绕“赤子之心谈人心灵的纯洁,以及人的素质。运用贝多 芬故事以及两兄弟买东西“一个砍价一个说人家攒钱不容易给人家多些”的书呆子气的理解。围绕“艺术 没有止境谈艺术的无国界”谈雨果的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关于书本的问题的解决完全是由学生解决的,而老师的深入拓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 子间的爱及文章所表现的其他人物具有的品质,老师的拓展表现出视野的广博,有学者气度。课到最后, 让学生和自己都进入了感动之中,这是最开心的。
5、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上完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傅雷家书两则》这一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谈谈:
1、上这课时注意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尝试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在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因为两则家书虽写作时期不同,内容不同,但贯穿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则是一致的,且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坚强的含义,即消沉失意时要坚强,成功得意时更要坚强,这样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
3、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文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一片精神空间。九年级学生虽然只有14、15岁,对生活的理解有限,社会经验尚少,但经过引导,是能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的。我在教学时,即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的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减少学生对久远时代的隔膜。而对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也不亦随便带过,而是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以减少学生对此抽象思想的肤浅理解。
4、尤其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当我放下身子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时,我感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我尝试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同评、同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导他们去放映心灵的电影,去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真诚的爱。当学生头脑中出现了那么多感人的画面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理解的重要性。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也从《傅雷家书》中获得启示,利用多种方式与你的孩子交流,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成为他们的朋友。
5、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在此课的学习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积累的重要。课堂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内引外联,激活思维,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6、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傅雷家书》两则是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味,将使学生对人生,对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教学本文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准备课件,设计问题,教法学法上,都进行了斟酌。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循循善导难点。
“坚强”含义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朗读后学会筛选信息,组织了三个问题的讨论,设计讲究层次性。第一个问题:贯穿两则书信中的主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坚强在两则书信中的含义分别该怎么理解?第三个问题:我们所接触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坚强”的人?选取两三个,说说他们的事迹。
难点是:“孤独”“赤子之心”的理解。将书本知识,文本价值巧妙结合在一起,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从优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粮。
二、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批注阅读法。
关注细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互动,关注价值意义。
在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篇文章,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会学生赏析文本,赏析词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经典问难的>勇气。
其次,考虑到两则家书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朗读,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种求异,异中求同,理解教材选材之精之妙。
三、教学效果:积极调动学生思辨激情
整个教学流程如同山间溪水,自然而流畅,实实能听见叮咚响。由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积极发言,展示个体的欲望高。特别是在拓展过程中,将学生自己与父母的交流融入课堂,让学生有话说,很想说,不吐不快。结果几乎是抢着发言,学生整体的感受是,语文课关注我们的心灵发展,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学生将生活中碰到的困惑,与父母交流的绊脚石,一一呈现出来,大家献计献策,两节语文课下来,学生积极思辨,感觉心里痛快了不少,内心的苦恼毕竟需要宣泄。
四、教学体会:珍视学生的思维火花。
教学中特别应该关注细节。这个班级学生很善于思考,几乎每节课都能提出许多问题。比如本文,学生在自主阅读,并做了批注之后,有一个学生就问:“《傅雷家书》里这么多书信,为什么就唯独选这两篇呢?”多好的问题啊!我立刻让学生展开讨论,几份钟后答案赫然出现:两则家书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啊。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关心学生的家庭生活,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教育的立竿见影,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正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教学瑕疵:
多媒体教学的普遍毛病,课堂反应轰轰烈烈,学生内心的情感很容易被唤起,但知识掌握效果模模糊糊,导致知识点不够落实;另外,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但没能个个都主动发言,特别是一些不善言谈的男生,听的入神但没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尽管听课老师共同反映,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比较好,但我觉得,大多人主动参与的地课程还不是好课,只有让每个人都有话说,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都有非说不可的憋劲,都能酣畅淋漓的来一次心灵的洗礼,那才是一堂优美的课程。
7、最新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导语:《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家信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最新傅雷家书教学反思,欢迎借鉴!
《傅雷家书》两则是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味,将使学生对人生,对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教学本文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准备课件,设计问题,教法学法上,都进行了斟酌。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循循善导难点。
“坚强”含义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朗读后学会筛选信息,组织了三个问题的讨论,设计讲究层次性。第一个问题:贯穿两则书信中的主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坚强在两则书信中的含义分别该怎么理解?第三个问题:我们所接触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坚强”的人?选取两三个,说说他们的事迹。
难点是:“孤独”“赤子之心”的理解。将书本知识,文本价值巧妙结合在一起,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从优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粮。
二、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批注阅读法。
关注细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互动,关注价值意义。
在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小到一个标点,大到一篇文章,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会学生赏析文本,赏析词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经典问难的>勇气。
其次,考虑到两则家书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朗读,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种求异,异中求同,理解教材选材之精之妙。
三、教学效果:积极调动学生思辨激情
整个教学流程如同山间溪水,自然而流畅,实实能听见叮咚响。由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积极发言,展示个体的欲望高。特别是在拓展过程中,将学生自己与父母的交流融入课堂,让学生有话说,很想说,不吐不快。结果几乎是抢着发言,学生整体的感受是,语文课关注我们的心灵发展,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学生将生活中碰到的困惑,与父母交流的绊脚石,一一呈现出来,大家献计献策,两节语文课下来,学生积极思辨,感觉心里痛快了不少,内心的苦恼毕竟需要宣泄。
四、教学体会:珍视学生的'思维火花。
教学中特别应该关注细节。这个班级学生很善于思考,几乎每节课都能提出许多问题。比如本文,学生在自主阅读,并做了批注之后,有一个学生就问:“《傅雷家书》里这么多书信,为什么就唯独选这两篇呢?”多好的问题啊!我立刻让学生展开讨论,几份钟后答案赫然出现:两则家书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啊。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关心学生的家庭生活,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教育的立竿见影,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正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教学瑕疵:
多媒体教学的普遍毛病,课堂反应轰轰烈烈,学生内心的情感很容易被唤起,但知识掌握效果模模糊糊,导致知识点不够落实;另外,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但没能个个都主动发言,特别是一些不善言谈的男生,听的入神但没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尽管听课老师共同反映,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比较好,但我觉得,大多人主动参与的地课程还不是好课,只有让每个人都有话说,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都有非说不可的憋劲,都能酣畅淋漓的来一次心灵的洗礼,那才是一堂优美的课程。
8、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在第九周周五上午第五节课,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正式上了一节语文课——《傅雷家书两则》。前八周一直处于听课阶段,没有实践的机会。而大学的课堂上虽然给我们提供了设计教案、模拟课堂等锻炼,但归根到底,这些都只是理论学习阶段,等正式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仰头望着你的初三学子,一切都与预想情况不一样了。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反应是闷、无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回想一下整节课堂,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师过于紧张。
还没上课前,我就意识到可能会出现这一问题,但是课前一直注意锻炼自己,早在正式上课的前一周,我就开始备课,短短的两则傅雷家书被我翻来覆去地分析,早已烂熟于心。但是一站上讲台,紧张感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我半侧着身子,目光只在班级右侧的同学身上,整节课只有一次目光扫过左侧同学。我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一节课程的标准,比如目光扫视全班、不时走到同学身边、声音洪亮并有明显的起伏等,这些我明明都知道,可是却做不好,无法压抑内心的紧张感。
二、教学内容过多。
本来《傅雷家书两则》的内容需要两个课时,但是学校只给了一个课时。备课时,面对内容的取舍,我犹豫不决,似乎每一个知识点都可能是考点,生怕漏讲的知识点正好是同学们不明白的`。在这样的忧虑下,虽然我尽量删减教学内容,但仍然保留了大部分。
三、对学生期待过高。
设计问题时,一直假想学生可以流利地回答,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问题毫无难度。但实际情况与预想大相径庭,再加上教学内容过多的问题,两大问题相加,造成课堂毫无生气,我就像在说单口相声一下,摆出问题,提问“有没有同学能回答”,在一片静默下,自己再给出答案。
除了这三点大问题,整堂课的小问题也不少,比如过于依赖PPT,本来按照我的设想,PPT展示问题和答案更直观,但实际上也造成PPT内容过多,让学生感到疲劳。问题过多,没有细致地带领学生分析等等。上完一节课,我有一种无力感,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无法做好。所以真正在中学上完一节课,我对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对所学知识才有了初步的消化吸收。要消除紧张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了达到更高的层次,我还要在支教的路上及时找出不足,并积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