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17 10:03:27

  初中物理《功》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1、初中物理《功》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2、初中物理《功》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

  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3、初中物理《功》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4、初中物理《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2.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索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带座)、开关、导线若干、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熟悉的串联电路图.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较好的图,用投影仪放大.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画出的串联电路图.

  思考:你已经了解了串联电路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生]电流表工作的时候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提出问题)

  二、进行新课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你认为会是什么呢?

  [猜想或假设]

  [生]我认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应该和电流的关系相同,也是处处相等.

  [生]我们认为电压应该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越来越小.因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某种“力量”,力量会越用越小.

  [生]我们认为灯泡大的地方电压大,灯泡小的地方电压就小.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各点的电压之和也应该等于两点间的总电压.

  …

  [师]同学们作出了各种猜想,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师]各组可以简单说明你们的设计方案.

  第一组:我们计划用三节电池,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只灯的总电压进行比较.

  第二组:我们组选择两只不同的灯泡,选三块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和两只灯泡的电压,比较结果.

  第三组:我们组选择三只差别较大的灯泡,分别测量每只灯泡的电压,每两只灯泡的电压和三只灯泡的'总电压.

  第四组:我们计划选四只灯泡,两只一组,先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分别测每只灯泡的电压和两只灯泡总电压.然后再换上另外两只灯再次测量.(通过投影展示)这是我们的实验电路,这是我们设计的实验数据表格.

  第五组:我们想选择两只灯泡,一块电压表,像测电流那样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压,然后进行比较.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设计都很好.不过要提醒大家一点,你的设计一定要有书面的内容,你要怎么做(同学们刚才已谈到的),你是怎么做的(要按电路图测量),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要有实验记录).以便于自己检查和与别人交流做更好的改进.

  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数据表格.

  [师]电压表应该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生]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压的两端.

  [生]我们知道了,测电压不能像测电流那样将电流表接在某一点,测该点电流.应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点间,测出来的是“两”点间的电压.

  [师]很好!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可以进行实验.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进行重复测量,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分析和论证]

  [师]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生]我们用的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测出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每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与测出的两只灯泡的总电压几乎相等.

  [生]我们用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测出每只灯泡的电压不同,但两只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电源电压.

  [生]我们用的是三只差别较大的小灯泡,测出来每只灯泡的电压都不同,但每两只灯泡电压的和都和直接测得的这两只灯泡的总电压相等,三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等于电源电压.

  [生]我们先用两只小灯泡测,然后又换了两只不同的小灯泡测.尽管测出的四只小灯泡的电压都不一样,但前一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与第二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相等,且都差不多等于电源电压.

  [生]做完串联,我们还将两只小灯泡并联起来,分别测它们的电压,结果电压表指针指的是同一个位置.

  [生]我们也测并联了,相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相同,不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也相同.

  [生]我们从两只灯泡并联开始,一直增加到四只小灯泡并联,测出来的结果几乎不变.

  [生]我们在原来两只小灯泡串联的基础上给其中的一只灯泡并联了第三只小灯泡,结果并联的两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

  …

  [师]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非常好,归纳大家的实验,可以得到一般结论吗?

  [生]不管怎样选择灯泡,不论如何进行测量,尽管测出的数据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各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这几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且等于电源电压.

  [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结论: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各支路电压相等.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配合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祝贺同学们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不过,对同学们来讲获得结论的过程更重要.请大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认真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评估]

  [生]我开始将电压表连接错了.现在我知道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必须连接正确,否则一接通电源,指针反偏,并且速度很快,很容易将电压表指针打弯.

  [生]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大,指示值很小,几乎不能读数.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小,指针偏出了刻度盘外.

  [生]我们连电压表的时候,先不接死,合上开关,迅速“试触”一下,大概估计好量程再连接,很省事,一次就差不多能选对.

  [生]读数也很重要.我第一次读数,读出一只小灯泡的电压值比电源电压还大,原来电压表接的是小量程,我是按大量程的刻度读出来的.

  [生]我将电压表接在了一根导线两端,结果灯都亮了,可是电压表读数是零,为什么呢?

  [生]我不小心将电压表串联在了电路中,灯全不亮,电压表却有指示值,和电源电压几乎一样大.

  [生]我们是将电路连接正确了,电压表也有指示,就是灯不亮,换了另外一个灯泡还是不亮.用手按住才亮起来.

  [生]我们组开始做时,有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测电压时,亮着的灯有指示值,不亮的灯两端电压为零.

  …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一定是很认真地去做了.养成好的习惯要比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重要,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努力.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

  (教师巡视并参加同学们的讨论)

  [生]电压表接在一根导线的两端,中间没有用电器,相当于“一”点,所以电压表示数为零.

  [生]将灯泡用手按着才能亮,我觉得是因为没有接触好,另外的问题我不知道.

  [师]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用了“几乎相等”这个词,而不是说“相等”,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相差很小,但又不完全相等.

  [师]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生]因为读数或用表测量的过程中有一些偏(误)差.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现在需要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

  (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三、小结

  通过我们这次的探究活动,同学们了解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一起总结)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通过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彩灯是串联的,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所以,根据题意有:36 Vn=220 V,n= =6.1.

  至少要串联6个这样的灯泡.

  建议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彩灯.如用36 V额定电压的灯泡,可以串联6个或7个,分别点亮比较它们的亮度,也可以用5个灯泡串联,但点亮时要注意安全.

  如果家里有用过的彩灯串,可以利用起来.再给你制作的彩灯串连接一个日光灯上用的起辉器,看看有什么效果.

  2.(1)可以用“试触”的方法来判断水果电池的极性.测量电压时,因水果电池电压不会很高,应注意选择电压表的小量程测量.

  (2)选择其他的水果可以用桔子、柚子、苹果等,土豆也可以.

  选择的金属还可以是锌片、铝丝等.

  五、板书设计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

5、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  P5  1—2

  教学后记:

6、初中物理《功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⑴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⑵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已知每块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机可以在2分钟内将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处。如果用一个工人来背,把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所用的时间是20小时,试求用这两种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运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机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1=F1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工人背运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F2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二、进行新课

  ㈠引入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板书: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㈡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板书:2.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提问: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要求学生答出:

  教师给出功率公式和单位,边讲边板书:

  4.单位:瓦特(国际单位制)

  1瓦特=1焦/秒,1千瓦=1000瓦特。

  参阅课本,对功率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㈢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简要说明选购机器考虑它的功率时要从实际出发。

  ㈣例题:课本例题。教师要把此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逐个提出,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学生解答完以后教师讲评。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14   1—4

  五、教后记:

7、初中物理《电压》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

  [生]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

  [生]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

  [生]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

  [生]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

  二、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是电压?

  [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发光.

  [师]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不亮.

  [师]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生]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

  [生]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师]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想想做做]

  [师]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

  [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

  [生]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

  [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生]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生]电压的符号是“U”.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

  [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电池有电压,在闪电的云层间也会有很高的电压,以前的学习中大家还了解过“生物电”,生物体内也会产生电压吗?

  [投影]

  电鳐

  电鳗

  [师]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电池及电压已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

  [生]找到和老师的电池相同的电池,看看上面标的值是多少.

  [生]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师]大家的主意不错.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但是,什么样的表是电压表呢?

  出示几种电表,让同学们分辨.

  [师]请一位同学从这几块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生]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标有“A”的是电流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标有“V”的就是电压表.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A,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

  [投影]“电压表”

  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

  [生]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

  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

  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 V”,每一小格表示“0.1 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 V”,每一小格表示“0.5 V”.

  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该怎样用它来测量,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

  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

  [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

  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如果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

  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

  [生]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

  [生]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 V,可以先用“0~15 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 V,可以改接“0~3 V”的量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使用电压表.现在请两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两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上加入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

  [投影]接入电压表后的电路.

  全体同学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

  [师]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如何读数呢?

  [生]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得越多,表示电压越高.

  [生]读数时,首先应该看清选用了电压表的哪个量程,知道满刻度表示的电压值.第二,要看清该量程下一大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每一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第三,看清测量时,指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然后读出来.

  [师]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线之间,该如何读数呢?

  电流表、电压表都不需要估读.测量时,指针的位置离哪条刻线近,就按哪条刻线算.

  [投影]练习题

  1.读数练习:利用指针能活动的刻度盘.

  (1)量程已知且不变:指针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是多少?

  (2)指针的位置不变,接不同的量程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

  2.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 V,0~15 V.经判断选用0~3 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 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 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 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

  通过思考此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从0~15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从0~3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的5倍.

  [师]电压表、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同学们一起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板书:二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想想议议]

  [师]电压表的接线柱旁都标有“+、-”号.使用规则要求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通入,从“-”接线柱流出;还要求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请同学们思考:

  [投影]

  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

  3.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

  [生]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

  [生]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可能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

  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结合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强调这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表.

  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办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

  “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

  [想想做做]

  出示家用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节.

  [师]请一位同学将干电池装入手电筒,并能使手电亮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装电池,才能使手电发光?

  [生]第一节电池正极朝前,第二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一节电池的负极接在一起,第三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二节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画出来.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形,并请一位同学将正确的图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出的正确的电路及电路图)说明:像这样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叫电池的串联.这几个电池合在一起叫电池组.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探讨什么是电池的并联.

  [师]请同学们分组测量每节电池的电压和电池组的电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就要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池两端.电压表可以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也正是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中的一个区别.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第一组:用两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为3 V.

  第二组:用三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是4.5 V.

  第三组:…

  [师]根据各组的实验结论,谁能总结出电池电压和电池组电压之间的关系?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电压之和.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比较电池的倒接和顺接究竟有什么不同,电池“并联”成电池组电压会怎样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利用投影仪投影如下的表格,请同学们填写.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连接图如下:

  连接过程中要注意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以及量程的选择要正确.

  也可以换用其他电器进行练习.

  2.如下图,将图中连接正(或负)接线柱的导线松开,将电压表正(或负)接线柱的塑料帽扭下来露出接线的金属柱.用导线(线芯的金属丝)迅速碰撞电压表的金属柱,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若电压表反偏,说明电压表正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负极,电压表负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正极.若电压表正偏,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着的分别是电源的正负极.这就是用“试触”法判电源极性.也可以用“试触”法来判断电表接入量程的大小是否合适,这种方法在实验中经常要用到.

  3.如图:甲连接的是0~3 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1 V,所以甲的读数为2 V;乙中连接的是0~15 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5 V,因此乙读数为12.5 V;丙中连接着小量程,其读数为0.1 V×6=0.6 V.

  4.这位同学连接的电路,测量的是两只灯泡的总电压,而不是左边灯泡的电压.正确的连接如下图:

  五、板书设计

8、《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

  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组内讨论)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

  (四)、重心。

  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课堂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指点纠正。

  四、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梳理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59页1、2、4.

  2、目标检测题

  【板书设计】

  重力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物体重心

9、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  P5  1—2

  教学后记:

10、初中物理《电压》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

  [生]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

  [生]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

  [生]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

  [生]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

  二、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是电压?

  [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发光.

  [师]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不亮.

  [师]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生]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

  [生]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师]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想想做做]

  [师]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

  [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

  [生]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

  [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生]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生]电压的符号是“U”.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

  [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电池有电压,在闪电的云层间也会有很高的电压,以前的学习中大家还了解过“生物电”,生物体内也会产生电压吗?

  [投影]

  电鳐

  电鳗

  [师]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电池及电压已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

  [生]找到和老师的电池相同的电池,看看上面标的值是多少.

  [生]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师]大家的主意不错.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但是,什么样的表是电压表呢?

  出示几种电表,让同学们分辨.

  [师]请一位同学从这几块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生]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标有“A”的是电流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标有“V”的就是电压表.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A,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

  [投影]“电压表”

  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

  [生]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

  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

  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 V”,每一小格表示“0.1 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 V”,每一小格表示“0.5 V”.

  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该怎样用它来测量,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

  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

  [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

  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如果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

  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

  [生]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

  [生]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 V,可以先用“0~15 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 V,可以改接“0~3 V”的量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使用电压表.现在请两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两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上加入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

  [投影]接入电压表后的电路.

  全体同学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

  [师]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如何读数呢?

  [生]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得越多,表示电压越高.

  [生]读数时,首先应该看清选用了电压表的哪个量程,知道满刻度表示的电压值.第二,要看清该量程下一大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每一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第三,看清测量时,指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然后读出来.

  [师]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线之间,该如何读数呢?

  电流表、电压表都不需要估读.测量时,指针的位置离哪条刻线近,就按哪条刻线算.

  [投影]练习题

  1.读数练习:利用指针能活动的刻度盘.

  (1)量程已知且不变:指针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是多少?

  (2)指针的位置不变,接不同的量程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

  2.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 V,0~15 V.经判断选用0~3 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 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 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 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

  通过思考此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从0~15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从0~3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的5倍.

  [师]电压表、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同学们一起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板书:二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想想议议]

  [师]电压表的接线柱旁都标有“+、-”号.使用规则要求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通入,从“-”接线柱流出;还要求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请同学们思考:

  [投影]

  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

  3.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

  [生]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

  [生]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可能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

  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结合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强调这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表.

  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办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

  “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

  [想想做做]

  出示家用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节.

  [师]请一位同学将干电池装入手电筒,并能使手电亮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装电池,才能使手电发光?

  [生]第一节电池正极朝前,第二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一节电池的负极接在一起,第三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二节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画出来.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形,并请一位同学将正确的图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出的正确的电路及电路图)说明:像这样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叫电池的串联.这几个电池合在一起叫电池组.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探讨什么是电池的并联.

  [师]请同学们分组测量每节电池的电压和电池组的电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就要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池两端.电压表可以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也正是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中的一个区别.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第一组:用两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为3 V.

  第二组:用三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是4.5 V.

  第三组:…

  [师]根据各组的实验结论,谁能总结出电池电压和电池组电压之间的关系?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电压之和.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比较电池的倒接和顺接究竟有什么不同,电池“并联”成电池组电压会怎样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利用投影仪投影如下的表格,请同学们填写.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连接图如下:

  连接过程中要注意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以及量程的选择要正确.

  也可以换用其他电器进行练习.

  2.如下图,将图中连接正(或负)接线柱的导线松开,将电压表正(或负)接线柱的塑料帽扭下来露出接线的金属柱.用导线(线芯的金属丝)迅速碰撞电压表的金属柱,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若电压表反偏,说明电压表正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负极,电压表负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正极.若电压表正偏,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着的分别是电源的正负极.这就是用“试触”法判电源极性.也可以用“试触”法来判断电表接入量程的大小是否合适,这种方法在实验中经常要用到.

  3.如图:甲连接的是0~3 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1 V,所以甲的读数为2 V;乙中连接的是0~15 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5 V,因此乙读数为12.5 V;丙中连接着小量程,其读数为0.1 V×6=0.6 V.

  4.这位同学连接的电路,测量的是两只灯泡的总电压,而不是左边灯泡的电压.正确的连接如下图: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