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等奖说课稿
1、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几点说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不少实际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方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节内容是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两类实际问题:传播问题和增长率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以巩固,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检验。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其进行描述。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已经熟悉,适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2、学生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胜心理。容易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适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教学策略:
教法:1、我将先用“传染病”这一个学生很熟悉的媒介,激起学生的兴趣,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渗透数学的人文教育。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手段:主要利用班班通共享的资源配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时,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几步?哪几步?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回顾旧知,又为后面运用知识作好了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传播问题
传播问题虽学生常见,但数量关系较为抽象,所以从谚语入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在此基础上创设下列情境:
(1)若A同学患流感每轮能传染6人,受感染的其他同学也每轮以相同的速度传播。则第一轮传染过后共有 人患流感,第二轮过后共有 人患流感。
【设计意图:由具体的问题并配合具体的数字,简单的推导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演示将找规律的难点分 解。】
(2)咱班56位同学,照这样的速度几轮后就全部“牺牲”了?
【设计意图:此问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到传播是以几何级数递增,速度非常快,从而让学生明白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这样增加了数学课堂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更能明白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接下来将问题一般化:(3)若一人患流感每轮能传染x人,则第一轮传染过后共有 人患流感,第二轮过后共有 人患流感。 若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N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总结出传播N轮后的传播总数为:(1+x)n,这样设计体现了知识的传递性,由特殊到一般,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这些铺垫后,出示教材中的探究1.
探究1: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学生能很快列出两轮传播的方程(1+x)2=121,解出x1=10; x2=-12,根据实际意义x2=-12舍去。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2、增长率问题:
探究2:200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在近两年的税费政策改革中,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这项改革试点的资金约为180亿元,预计到2003年将到达304.2亿元,求2007年到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支持这项改革资金的平均增长率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关于国计民生的税费改革问题,学生对照传播问题模型中的分析过程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2007年为180亿,则2008年后为180(1+x),2009年后为180(1+x)2,从而列出方程为:180(1+x)2=304.2,让学生自行求解。
再一次设疑:照这样的速度,3年后呢?n年后呢?将课堂推向高潮。
师生合作小结:类似地 这种增长率的问题在实际生活普遍存在,有一定的模式(用屏幕大字体清晰展示)
若平均增长(或降低)百分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量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它们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其中增长取“+”,降低取“-”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增长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同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总结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小试身手:(1).某乡无公害蔬菜的产量在两年内从20吨增加到35吨。设这两年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___ .
(2).某电视机厂1999年生产一种彩色电视机,每台成本 3000元,由于该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连续两年降低成本,至2001年这种彩电每台成本仅为1920元,设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数为x,可列方程__________ ___
(3).某经济开发区今年一月份工业产值达50亿元,第一季度总产值175亿元,设二月、三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方程为
【设计意图:展示班班通共享资源的三个小问题,让学生快速列出方程。既节省教师板书过程让课堂更加紧凑,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增长率模型的等量关系和方程的列法,顺利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探究3
让学生自学教材探究2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①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别是什么?
②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是 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是 。
③你能求出两种药品的平均下降率吗?
【设计意图:求出年平均下降额,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下降额大的下降率不一定大,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求出两种药品的下降率 】
请同学们合作后进行解答板演。
学生根据上面总结的增长率模型公式,很快求出甲乙两种药品的增长率都是22.5%,跟着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口答。
问题:经过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一定也较大吗?怎样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
【设计意图:得出结论下降额与下降率两者兼顾考虑才能全面比较对象的变化状况。通过口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当堂达标,巩固提高
练习1. 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决定下调一些药品的价格,某种药品原售价为125元/盒,连续两次降价后售价为80元/盒,假设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这种药品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练习2. 某药品两次升价,零售价升为原来的 1.2倍,已知两次升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升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设计意图:再次调出资源站中的两道练习题,且都是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渗透建模思想。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哪些方法?
3、在解方程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个体小结,小组归纳,集体补充。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养成“爱提问、敢质疑、富联想、善应变”的好习惯。】
(五)、 布置作业:课本P 8(必做) 练习册P 10(选做)
【设计意图: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几点说明:
1、效果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着这一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将数学知识始终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文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这就是说,人文教育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学教师,应把数学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本节课中,首先以“传染病”的传播让学生直观感受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之快,这样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以商品提价和降价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讨论问题,既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人文情怀,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咱们实际生活的帮助。
3、班班通的应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常态化、资源共享化,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多趣味和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设疑、释疑的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大大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等奖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从本章来看,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后面即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册书来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圆中的有关计算的基础;从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来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多元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学科领域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意义,如物理学中电学的一些计算、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都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练习课,旨在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四种解法的类比归纳,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在学习中体会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
2、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进行类比,理解解一远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体验分类讨论、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3)通过学生间合作交流、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同时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对解一远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教学就相当于和学生作战,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水平而选择最好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要先分析学情,再确定教法。
1、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在七、八年级的时候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的解法,掌握了一些解方程的基本能力。再者,九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时,在讨论、探索、交流学习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应更多地应用探讨、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去求得新知识,加深和扩展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理解。
2、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性为四个字:精讲多练。讲,就是讲四种解法的优缺点及“降次”的思想;练,就是通过大量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选择适当的方法的重要性及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是通过“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求解,体验化归的数学思想。
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教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索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采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投影仪出示练习题,节约了课堂时间,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交流,还可以展示学生的练习结果,纠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1、 回顾旧知: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2、 探究新知:出示四道有代表性的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解方程。学生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或者跨小组交流,看看彼此用的是不是同一种方法,若方法不同,比较看谁的方法更简单。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展示。
3、 归纳小结:教师以四名学生的解法为例,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简单易行。对于形如完全平方等于非负数的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采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对于方程的左边能用提公因式或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则采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其余的方程,则选择公式法或配方法。
通过比较发现,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的思想都是“降次”。直接开平方法和公式法是通过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配方法是通过配方再开平方达到降次的目的,因式分解法是通过把方程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等于0的形式而达到降次的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
同时可以看出,这几种方法都是将“二次”降为“一次”,然后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了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用七年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可以给学生强调: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将遇到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已经能解决的旧问题而解决,这就是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4、 拓展延伸: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归纳,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由此可以拓展:解高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降次”,降高次为一次,那么解多元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元”,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以前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都采用的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了。为学生以后学习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巩固练习:通过前面的练习和讲解,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应该趁热打铁,再出示几道习题让学生练习。
6、 作业布置:
教科书第34页习题第3题。
以上是我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的一点个人看法,请各位评委老师及教育同仁批评指正。
3、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习题组,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以2004年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解练习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习题组(一),交由学生用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同(例1、例2对应方程都有两个不等实根,例3对应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例4对应方程无实根)。两个题组的练习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结,与学生一起就 △>0,△<0,△=0 ax2="" bx="" c="">0或ax2 bx c<0 a="">0)的解的情况应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 bx c=0 的根。③根据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法(可称为“三步曲”法)。
4.训练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21页练习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5.延伸拓宽——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学生在做课本练习1(x+2)(x-3)>0 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 或{ 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 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 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4、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案一等奖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
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197-198.例5、例6
教学目的: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去分母的方法及其根据
教学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1.去分母时,正确解决方程中不含分母的项。
解决方法:注意分析去分母的根据,并在练习时加以强调。
2.正确理解分数线的作用。
解决方法:演示约分过程,使学生理解分数线除了代替除号外,还起到括号作用,所以去分母时,注意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
教法: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几节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解方程:(学生练)5y-1=14①
解:移项,得5y=14+1
同并同类项,得5y=15
系数化为1,得y=3
(口算检验)
新课教授
1.引入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等式基本性质2,将方程①两边都除以6,仍得等式)(即例5)
思考:
(1)此方程如何求解?
若把方程左边看成(5y-1),再利用去括号求解可以吗?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2)能否把它还原为原来的方程①?
若能这样,就能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通分过程。
(3)如何还原呢?(方程两边都乘以6)
(4)此过程的根据是什么?(等式基本性质2)
(5)其目的是什么?(消去分母,故此步骤称“去分母”)
解题过程:解:去分母,得5y-1=14(板书演示约分过程)
(以下步骤,略)
2.小结:去分母的基本方法:两边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其根据是什么?若乘以其它数能否达到“去分母”的目的?为什么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3.练习:《掌握代数》P87.2(1)
4.引入例6
让学生试完成《掌握代数》P88.3(即例6)
提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什么?
评讲并提出注意事项:
解:去分母,得4(2x-1)-2(10x+1)=3(2x+1)-12(板书演示P199的过程)
(以下步骤参照课文P198例6)
5.小结:针对解题过程中较易出现的错误,强调注意事项:
(1)去分母时,没分母的项不要漏乘。
(2)去分母时,应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标出P199.“注意”的关键语句)
6.练习:《掌握代数》P88.4(1)
总结:
1.去分母的方法及其根据
2.去分母时要注意的事项
练习:
1.《掌握代数》P90.(1)、(2)、(3)(评讲,强调注意事项)
2.《掌握代数》P90.(4)、(5)(口算检验)
作业:
《代数》P206.10
5、九年级数学公开课《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数学公开课《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知识的发展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知识的横向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物理中的变速运动等问题就要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这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课,通过丰富的实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讲本节课之前,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学习了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继续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强,并且他们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当遇到新的问题时,会自然的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我所教(11)班是年级中一个普通班,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学生由于学习困难,基础差,没有自信,也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有人甚至要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培养他们自信心,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方法悄然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对知识的运用中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正确地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项与系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借助于多媒体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在通过巩固训练、回顾梳理、拓展提高到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6、《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复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巩固等式与方程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和灵活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求解方程的计算能力。
教学分析
重点: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灵活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计算简化而准确。
突破:多练习,多比较,多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什么?它的解是什么?
2、等式的性质是什么?(要求说出应注意的两点)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以解方程-2x+ = 为例,说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与注意点,并口头检验。
二、新授
1、已知方程(n+1)x|n|=1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n的值。
分析: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n|=1且n+1≠0,解得n=1。
解:略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3x=0的解是x=-3
B - x+1=4的解为x=-
C -1= 的解是x=1
D x2-x-2=0的解是x=2, x=-1(D正确)
3、x等于什么数时,代数式 x+5的值比 的值小2。
解:(解略,应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方程。)
4、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 某数x的3倍减去9,等于某数的3分之1加上6;
(2) 已知-3m3(x-2)n与25m2+xn是同类项,求x的值;
(3) 已知代数式2[(x-1)+5]+x+1与代数式3[x-8(x-4)]+7的值互为相反数,求x的值。
5根据下列方程的特点解方程。
(题目见课本中P208、16的2,4)
三、练习
P209习题:20。
四、小结
1、略。
五、作业
1、P240 A:1,2,3,4。
2、B:1,2。
7、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九年级教案一等奖
一、复习引入
导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6世纪法国的杰出数学家韦达发现了这一关系,你能发现吗?
二、探究新知
1.课本思考
分析:将(x-x1)(x-x2)=0化为一般形式x2-(x1+x2)x+x1x2=0与x2+px+q=0对比,易知p=-(x1+x2),q=x1x2.即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数根,则一次项系数等于两根和的相反数,常数项等于两根之积.
2.跟踪练习
求下列方程的两根x1、x2.的和与积.
x2+3x+2=0;x2+2x-3=0;x2-6x+5=0;x2-6x-15=0
3.方程2x2-3x+1=0的两根的和、积与系数之间有类似的关系吗?
分析:这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等于2,与上面情形有所不同,求出方程两根,再通过计算两根的和、积,检验上面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新的结论是什么?
4.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a不一定是1,它的两根的和、积与系数之间有第3题中的关系吗?
分析: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两根,再通过计算两根的和、积,得到方程的两个根x1、x2和系数a,b,c的关系,即韦达定理,也就是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两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求根公式是在一般形式下推导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由求根公式得到,因此,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根与系数之间都有这一关系.
5.跟踪练习
求下列方程的两根x1、x2.的和与积.
13x2+7x+2=0;3x2+7x-2=0;3x2-7x+2=0;3x2-7x-2=0;
25x-1=4x2;5x2-1=4x2+x
6.拓展练习
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x2+bx+c=0的两个根是-1,3,则b=,c=.
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x-2=0的一个根是1,则另一个根是,的值是.
3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互为相反数,则p=若两个根互为倒数,则q=.
分析:方程中含有一个字母系数时利用方程一根的值可求得另一根和这个字母系数;方程中含有两个字母系数时利用方程的两根的值可求得这两个字母系数.二次项系数是1时,若方程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或互为倒数,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得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和常数
8、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用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
2、在理解配方法的基础上,熟练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配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通过配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对比教学法,用“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巩固与运用——反思、拓展”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旧知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9x2=4 (2)( x+3)2=0
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二 创设情境,设疑引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
例:小明用一段长为 20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怎样设计才可以使得矩形的面积为9米?
三 新知探究
1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9=0 ①
2、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4=0 ②
思考:方程②与方程①有什么不同?能否把它化成方程①的形式呢?
归纳总结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样的解法叫做配方法。
配方法的依据:完全平方公式
配方法的关键:给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点拨:先通过移项将方程左边化为x2+ax形式,然后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进行配方,然后直接开平方求解。
四 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1、 配方训练
(1) x2+12x+( )=(x+6)2
(2) x2-12x+( )=(x- )2
(3) x2+8x+( )=(x+ )2
(4) x2+mx+( )=(x+ )2
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负数或分数时,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
2、将下列方程化为(x+m)2=n
(n≥0)的形式并计算出X值。
(1)x2-4x+3=0
(2)x2+3x-1=0
解:X2-4X+3=0
移向:得X2-4X=-3
配方:得X2-4X+2^2=-3+2^2(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即:(X-2)2=1
开平方,得:X-2=1或X-2=-1
所以:X=3或X=1
方程(2)有学生完成。
3、巩固训练:课本55页随堂练习第一题。
五 小结
1、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先将方程化为(x+m)2=n(n≥0)的形式,然后两边开平方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 移项(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2)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3) 开平方
(4) 解出方程的根
六 布置作业
习题2.3第1,2题
两个学生黑板上那解题,剩余学生练习本上计算。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设该矩形的长为x米,依题意得
x(10-x)=9
但是发现所列方程无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于是引入新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以化为( x+3)2=0,然后就可以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解了。
方程②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于是不能直接开平方。学生陷入思考,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将方程②与方程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到:
x2+6x=-4
x2+6x+9=-4+9
(x+3)2=5
从而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配方时,常数项为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归纳后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和强调。
学生分组完成方程(2)和课后随堂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组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
9、七年级数学下学期《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二节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习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能够灵活熟练地掌握加减消元法,在解方程组时会更简便准确,也是为以后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关系式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联系实际,应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方面,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加减消元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灵活应用。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2)班学生基础比较好,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大多数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希望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借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说教法: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
说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消元)
2、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消元方法?(“单身”代入法、“朋友”加减法)
下列两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
2x3y=16①
X-y=3②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然后口述解题方法。
教师:肯定、鼓励、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了相关的旧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师:我们用代入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单身”,用加减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朋友”,再用同减异加的法则进行解答,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目:
问:这题能否用“单身”代入法或“朋友”加减法来求解?为什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2、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主动探索出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并肯定和鼓励他们。)
总结解题方法:如果一个方程组中x或y的系数不相同时,也就是说它们不是“朋友”时,先要想办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方法一:将方程①变形后消去x。
方法二:将方程②变形后消去y。
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解题过程,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结果,集体订正。请做对的同学举手,全班同学都为自己鼓鼓掌,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祝贺,暂时还没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索这道过渡性的题目,是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为学习下面这道例题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变“陌生人”为“朋友”这一设想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例题探索例5、解方程组:
3x-4y=10①
5x6y=42②
师:这道题的x与y的系数有何特点?如何变成“朋友”?
(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板书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讨,逐步发现可以用加减消元法去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也让他们再次体会了消元化归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学生有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后,会产生一种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4、试一试
学生完成课本第30页的试一试,让学生用本节课的加减消元法和前面例2的代入消元法进行比较,看一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写出解答过程,并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展示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发现本节课的方法比例2的方法更简便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用本节课的知识去解题的冲动。]
(三)反馈矫正
解方程组: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此时可轻声播放一首钢琴曲,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两个同学上台解题,教师巡视,并每一个组选两名代表检查本组同学的完成情况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待全班同学完成后,让台上这两位同学试着当一下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做的题目,教师为评委,进行点评并总结,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做自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选代表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谈谈对这节课的体会。
[设计意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31页的练习。
选做题:
①
(2)
②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现在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五、板书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四)
找“朋友”——变“陌生人”为“朋友”——同减异加
例题分析习题分析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让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