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科学实验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课程。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和制作简单的曲线图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马上出示半张普通的打印纸,请一位学生和老师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纸片拉断,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个盒子上,引导发现这张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可见薄的纸抗弯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宽度都是影响纸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紧接着出示一张宽一些的纸片,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能力不一样。老师接着问:“今天我们研究同一质量的纸,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怎样?”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研究过纸承受拉伸的性能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相同宽度的纸增加厚度,抵抗弯曲能力怎样。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2、设计实验,作出推测,收集数据
对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一个实验能否获得有效数据的关键。我先出示一张一层厚度的纸,观察它能承受住几个垫圈的重量,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紧接着老师再出示二层厚度、三层厚度、四层厚度的纸,让学生说说这几种厚度不同的`纸抗弯曲能力怎样。再展示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一杯垫圈,两个盒子,控制弯曲度标准的橡皮和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片。问:“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你会吗?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使实验公平,必需要使两个盒子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弯曲标准一致等。
推测要有依据,无凭无据的推测就是瞎猜乱猜了。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后,我先发给他们几个垫圈,要求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上。再根据刚才测得的数据推测自己组里厚度分别是两层、三层、四层的纸片抗弯曲的大小,把推测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然后老师再发给更多的垫圈进行实验验证。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当有的小组测完之后老师随即就把曲线图表格发给他们,让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制成曲线图。在小组内完成对数据初步的整理。
3、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的得出要有事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汇报时,老师问:“比较预测和实测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猜测纸的厚度增加一层,那么纸抗弯曲的能力就会提高一倍,比如一层厚度测得抗弯曲能力是2,那么他会猜测二层、三层、四层厚度时抗弯曲能力也会是4,6,8,通过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学生会发现纸的厚度增加一层,抗弯曲能力会大大提高,比如实测四层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可以达到五十几甚至60,学生会惊叹增加一层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提高得太显著了!“看着曲线图,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的曲线图,得出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老师通过谈话联系到生活中的应用,在建筑中人们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让学生抬头看看,认识教室里的横梁。老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横梁。
4、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师出示一块条形的木头,提问:“条形的木头,平放抗弯曲能力强还是立放抗弯曲能力强?”学生说一说,接着出示一个棒冰棍,让学生进行体验,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木条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横梁是立放的,老师紧接着问:“你能解释横梁立着放的理由吗?”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课后拓展
靠增加厚度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师再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让学生课后做一做。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2、小学科学实验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课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课程。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和制作简单的曲线图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马上出示半张普通的打印纸,请一位学生和老师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纸片拉断,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个盒子上,引导发现这张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可见薄的纸抗弯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宽度都是影响纸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紧接着出示一张宽一些的纸片,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能力不一样。老师接着问:“今天我们研究同一质量的纸,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怎样?”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研究过纸承受拉伸的性能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相同宽度的纸增加厚度,抵抗弯曲能力怎样。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2、设计实验,作出推测,收集数据
对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一个实验能否获得有效数据的关键。我先出示一张一层厚度的纸,观察它能承受住几个垫圈的重量,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紧接着老师再出示二层厚度、三层厚度、四层厚度的纸,让学生说说这几种厚度不同的`纸抗弯曲能力怎样。再展示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一杯垫圈,两个盒子,控制弯曲度标准的橡皮和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片。问:“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你会吗?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使实验公平,必需要使两个盒子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弯曲标准一致等。
推测要有依据,无凭无据的推测就是瞎猜乱猜了。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后,我先发给他们几个垫圈,要求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上。再根据刚才测得的数据推测自己组里厚度分别是两层、三层、四层的纸片抗弯曲的大小,把推测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然后老师再发给更多的垫圈进行实验验证。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当有的小组测完之后老师随即就把曲线图表格发给他们,让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制成曲线图。在小组内完成对数据初步的整理。
3、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的得出要有事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汇报时,老师问:“比较预测和实测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猜测纸的厚度增加一层,那么纸抗弯曲的能力就会提高一倍,比如一层厚度测得抗弯曲能力是2,那么他会猜测二层、三层、四层厚度时抗弯曲能力也会是4,6,8,通过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学生会发现纸的厚度增加一层,抗弯曲能力会大大提高,比如实测四层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可以达到五十几甚至60,学生会惊叹增加一层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提高得太显著了!“看着曲线图,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的曲线图,得出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老师通过谈话联系到生活中的应用,在建筑中人们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让学生抬头看看,认识教室里的横梁。老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横梁。
4、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师出示一块条形的木头,提问:“条形的木头,平放抗弯曲能力强还是立放抗弯曲能力强?”学生说一说,接着出示一个棒冰棍,让学生进行体验,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木条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横梁是立放的,老师紧接着问:“你能解释横梁立着放的理由吗?”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课后拓展
靠增加厚度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师再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让学生课后做一做。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3、小学科学实验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从小女孩对同伴和教育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
文章可分为从教育家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和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叙述顺序清楚、结构明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受到与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过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中,我把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定为教学重点。把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定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直观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们做过实验吗?实验有的时候会成功,有的时候就不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和实验有关的课文。接着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科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实验的。看后让学生谈谈实验为什么会成功。并板书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这里我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看到科学家他们做实验的经过,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渎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给方法,以学定教。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引导补充,使课堂内容在平等对话教学相长中动态生成。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板书:教育家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理清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板书:3人取铅锤一个人一个人地取。
第三、读中悟学体会美好品德
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读。学生自由读实验成功的原因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实验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有同学认为是女孩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让实验取得成功,有同学认为是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品质和行为让实验得以成功,有的同学认为是学生听从安排,有序“撤离”让实验取得成功。“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体会小女孩说的话,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小女孩的先人后己。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为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
6、想。如果赛车时大家都往前挤,结果乱成一团,谁都走不了,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小女孩的先人后己,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交流中,板书:(成功)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美好品德。另外,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读好人物的语言。
第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先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然后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我们听了这个小女孩的话,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让学生把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五、说板书设计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育家实验的准备
一次成功的实验实验的经过
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3人取铅锤一个人一个人地取成功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教育家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4、中班科学实验科学教案《小小瓶儿本领大》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实验科学教案《小小瓶儿本领大》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 、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感知瓶子的特性,尝试用瓶子吸水。
2 、了解瓶子的用途,学习用瓶和颜料为花朵染色。
3 、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眼药水瓶若干、各色颜料、清水,卡片若干张、四个量杯、抹布、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
老师带幼儿来到瓶宝宝乐园(点击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瓶子),让幼儿说说你看见瓶宝宝乐园有哪些瓶子?
(评析:通过提问与展示,让幼儿了解瓶子的种类多种多样。)
2、幼儿初次探索如何让瓶宝宝喝到水?
(1)老师点击课件,介绍小瓶子,并提问:小瓶子是怎样将水喝到肚子里的呢?”
(2)老师提供了很多和小小长的一样的瓶宝宝,让幼儿来试一试自己的瓶宝宝能不能喝到水?
(3)老师提问:我们来看看谁的瓶宝宝喝到了水,讲讲自己的方法。(评析:通过课件中瓶宝宝“小小”的自我介绍,幼儿知道了小小是最小的,但却有自己的用处,引起幼儿的好奇,同时让幼儿思考:小小是怎样喝到水的?让幼儿自己去亲手实践,讲述自己的方法。)
3、幼儿再次探索用挤压瓶子的方法瓶宝宝能不能喝到水?
(1)幼儿按照挤瓶子的方法再去试一试。
(2)老师将挤压瓶子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点击课件:挤一挤,挤空气;扁扁的瓶子放水里,轻轻放,慢慢吸,咕咚咕咚,把水吸。
(3)出示步骤图,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
(评析:通过第一次的操作,幼儿知道用倒、灌的方式,小小虽然能喝到水,但是只能喝到很少的水,而用挤压瓶子的方法是不是能喝到水呢?幼儿带着这个疑问,进行第二次的操作。在这次操作中,幼儿明显看到用挤压瓶子的方法,瓶宝宝更容易喝到水。老师将挤压瓶子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幼儿根据儿歌中提到的要点再次进行操作。)
4、幼儿第三次探索,为什么同样用挤压瓶子的方法,可瓶宝宝喝到的水却不一样呢?
(1)老师从幼儿第二次操作中,发现有幼儿的瓶宝宝喝到水多,而有的却少,这是为什么呢?
(2)请两名幼儿进行演示,得出结论:水多水少和幼儿挤压瓶子的'程度有关。
(3)运水比赛:老师放音乐,幼儿用瓶宝宝吸水,再运到桌子中的杯子里,看哪一组运水运得最多?
(评析:从幼儿的操作结果中发现了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自己演示,得出结论。在运水比赛中,幼儿能运用挤压瓶子的方法,让瓶宝宝喝到更多的水。)
5、瓶宝宝用途
(1)了解瓶宝宝其他的用途(播放课件:滴眼药水图片。),
(2)瓶宝宝的新用处:小小要去参加化妆舞会,请幼儿帮助瓶宝宝制作新衣服。老师提供瓶子形状的卡片,上面用宣纸做的花朵点缀,请幼儿用瓶宝宝吸一点颜料,来为花朵染色。
(3)老师提出滴的方法:慢慢的挤,一滴两滴,幼儿进行制作。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瓶宝宝小小的其他用途,为下面的滴画作铺垫,在为瓶宝宝设计新衣服的环节中,提醒幼儿滴的方法。)
6、结束:幼儿展示自己为瓶宝宝设计的衣服。
反思:
在经过两次的教研活动,我对科学活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我也将这种新的尝试加入到了这阶段的科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这种的活动更加的喜欢,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加高。科学活动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来学习、来研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多关注活动是否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更多的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
5、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亲历科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6、小学课文教案一等奖设计夜晚的实验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雷达是探测的仪器,前者是自然界里的动物,后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创造,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那么蝙蝠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你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课文里。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哪几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找四五名同学读课文(查:生字读音,文字正确流利。)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一)回顾给课文分段的方法。一读二想三并.
(二)请七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每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大家议论说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几段意思相近。
(四)将相近意思的段合并为一大段。独立一个意思的为一段。按一定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分段结果: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自然段;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五)归纳段落大意。
1.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什么?
(1)要抓住主要内容。
(2)语言要简练。
2.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出示小黑板。“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3.学生根据方法,讨论如何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过程:第一段中的第1自然段讲了一架飞机在安全夜航。第2自然段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段意可概括为,由飞机夜航的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第二段中讲了先提出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会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讲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最后揭示了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么多内容,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2,选择正确的第二段段意。第三段只有一个自然段。讲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还着重讲了雷达的工作原理。这两点中最主要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把这个作为段意就可以了。)
五、分段练习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六、个人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七、全班交流
(一)提出难懂词语。
(二)大家进行解答。
八、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九、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
(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理解词语:漆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
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
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学习第二段
(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
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3.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么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个人默读4、5自然段。
2.找单人读4、5自然段。
大家思考:
(1)课文对哪次试验作了比较详细介绍?
(2)对试验做了哪些介绍?
(四)学生议论发言,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答案:课文把第一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
(五)请同学当一回“科学家”,将三次试验填写在表格中进行汇报。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过渡: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七)单人读第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划、划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语。
1.提问。
2.理解词语“反复研究”、“终于”。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1)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不辞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2)结论是来之不易的。)
3.让同学画画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草图。
4.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反射)
过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一)同座位的同学议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试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2.做填空练习。
3.对照投影或板书说说雷达和蝙蝠的对应关系。
(二)讨论发言。从这一事例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由议论。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六、请三名同学读全文
七、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学习任务: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要求能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运用。
二、温习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接力朗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一)学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课后词语。
(二)用生字词的'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四、学生个人分析和记忆字形,懂得意思
(一)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扩词,丰富词汇。
五、集体学习
(一)要强调字音的生字有:
“即”是第二声“j0”,不要读成第四声“j@”。
“塞”是平舌音,要读准。
“竖、钟、超、障”是翘舌音,要读清楚。
(二)要强调字形的生字有:
“即”字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荧”字下边是“火”,不要写成“虫”或“玉”。
“配”的左半部不要少写一横。
教学步骤:
(三)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字音易读错,然后,说说要注意什么。再找一找哪些字形易写错,怎么记住它们。
(四)区别形近字,组词练习。
坚()荧()配()摹()塞()竖()萤()醒()幕()赛()
(五)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字义或词义,大家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议论解答。
如: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障碍——阻挡、限制。本课指超声波遇到影响、限制的东西就反射回来。
六、造句指导
(一)弄懂“反复、证明”的意思
“反复”在本课中是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的意思。
“证明”在本课当作动词用。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
(二)教师造范句进行引导。
反复——经过反复练习,小红终于把《小青蛙》这支曲子弹会了。
证明——看见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天上飘来一片乌云,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的是对的。
(三)学生练习造句。
注意用这两个词造句时,要把事讲清楚,不能太笼统、太含糊。
七、练笔
(一)带领学生做一个《吹球》的小实验。
(二)说说实验过程。
(三)按照课文中介绍试验的方法,把这个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八、作业
(一)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7、小学语文《夜晚的实验》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雷达是探测的仪器,前者是自然界里的动物,后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创造,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那么蝙蝠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你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课文里。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二)标出自然段,想想哪几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找四五名同学读课文
(查:生字读音,文字正确流利。)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一)回顾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一读二想三并
(二)请七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每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大家议论说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几段意思相近。
(四)将相近意思的段合并为一大段。独立一个意思的为一段。按一定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分段结果: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自然段;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五)归纳段落大意。
1.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什么?
(1)要抓住主要内容。
(2)语言要简练。
2.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出示小黑板。“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3.学生根据方法,讨论如何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过程:第一段中的第1自然段讲了一架飞机在安全夜航。第2自然段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段意可概括为,由飞机夜航的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第二段中讲了先提出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会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讲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最后揭示了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么多内容,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2,选择正确的第二段段意。第三段只有一个自然段。讲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还着重讲了雷达的工作原理。这两点中最主要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把这个作为段意就可以了。)
五、分段练习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六、个人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七、全班交流
(一)提出难懂词语。
(二)大家进行解答。
八、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九、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
(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理解词语:漆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
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
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学习第二段
(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
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3.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么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个人默读4、5自然段。
2.找单人读4、5自然段。
大家思考:
(1)课文对哪次试验作了比较详细介绍?
(2)对试验做了哪些介绍?
(四)学生议论发言,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答案:课文把第一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
(五)请同学当一回“科学家”,将三次试验填写在表格中进行汇报。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过渡: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七)单人读第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划、划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语。
1.提问。
2.理解词语“反复研究”、“终于”。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1)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不辞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2)结论是来之不易的。)
3.让同学画画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草图。
4.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反射)
过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一)同座位的同学议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试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2.做填空练习。
3.对照投影或板书说说雷达和蝙蝠的对应关系。
(二)讨论发言。从这一事例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由议论。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六、请三名同学读全文
七、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学习任务: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要求能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运用。
二、温习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接力朗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一)学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课后词语。
(二)用生字词的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四、学生个人分析和记忆字形,懂得意思
(一)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扩词,丰富词汇。
五、集体学习
(一)要强调字音的生字有:
“即”是第二声“j0”,不要读成第四声“j@”。
“塞”是平舌音,要读准。
“竖、钟、超、障”是翘舌音,要读清楚。
(二)要强调字形的生字有:
“即”字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荧”字下边是“火”,不要写成“虫”或“玉”。
“配”的左半部不要少写一横。
教学步骤:
(三)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字音易读错,然后,说说要注意什么。再找一找哪些字形易写错,怎么记住它们。
(四)区别形近字,组词练习。
坚()荧()配()摹()塞()竖()萤()醒()幕()赛()
(五)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字义或词义,大家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议论解答。
如: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障碍——阻挡、限制。本课指超声波遇到影响、限制的东西就反射回来。
六、造句指导
(一)弄懂“反复、证明”的意思
“反复”在本课中是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的意思。
“证明”在本课当作动词用。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
(二)教师造范句进行引导。
反复——经过反复练习,小红终于把《小青蛙》这支曲子弹会了。
证明——看见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天上飘来一片乌云,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的是对的。
(三)学生练习造句。
注意用这两个词造句时,要把事讲清楚,不能太笼统、太含糊。
七、练笔
(一)带领学生做一个《吹球》的小实验。
(二)说说实验过程。
(三)按照课文中介绍试验的方法,把这个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八、作业
(一)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8、小学三年级语教学设计一等奖次成功的实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读多想,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8课:一次成功的实验,同学们就看着这个题目,你们都能想到些什么?
这是一个实验,也是一个游戏,却让教育家十分激动。为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②想想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讨论自学提示第②题。
(四)总结
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些什么?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合作的精神,这样,事情才能够保证成功。)
教案点评:
在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前两课的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学习课文。
9、小学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简析】
这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但都没有成功,而这次却获得了成功。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体现出小女孩品质的可贵和团结合作的重要。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讲三个学生做游戏的经过。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讲教育家弄清了实验成功的原因后,感到十分激动。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设计思路】
1、以教师讲故事和学生分组做实验导入,感受实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初步体验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为突破难点作好铺垫。
2、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本单元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3、通过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做(游戏)、演(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课文内容)突破本课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先人后已的精神,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重点】
了解实验(游戏)的经过,弄懂实验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瓶子、玻璃球、细绳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学生分组做游戏,教师记时,看哪一组用最短的时间将玻璃球从瓶中拉出来。
2、请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已在做游戏时的感受和体验。
3、请没有参加游戏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小结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刚才游戏有关的课文,文中也有三个小朋友参加了刚才同样的游戏,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题:
一次成功的实验
二、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要求
1、多媒体显示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实验,也是一个游戏,却让教育家十分激动。读读课文,想想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再说说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了什么。
2、读一读,并说一说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⑵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
2、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课文。
⑵学生评议,指出读得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
3、带着阅读提示中的要求默读课文,想想哪些段落是描写实验经过的,哪些段落是描写实验成功原因的。
四、交流自读收获
1、小组交流:
在组内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将不明白的地方在组内讨论、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收集起来。
2、全班交流:
小组汇报,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的疑难问题。
五、再读课文,深入体会重点句
1、多媒体显示重点句一:
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引导体会小女孩的聪明、急中生智、心中有他人、不怕牺牲、有集体荣誉感、有团结合作精神等。可引导学生从任何一方面来理解这句话,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2、多媒体显示重点句二: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引导学生从不假思索一词及小女孩的话来领悟人物精神。)
3、多媒体显示重点句三:
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家的话一方面说明了以前的多次实验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这次实验的成功让教育家十分激动,也是对女孩无私精神的赞扬。)
(第五环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结合第四环节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灵活处理。)
六、再次交流收获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对话)
2、重演课文中的游戏,进一步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
(此项活动也可结合教学第四环节灵活处理。)
3、说一说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
游戏的经过
成功的原因
顺利出井
让别人先出去
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10、小学一年级实验教材《识字5》教学设计一等奖
【设计思路】
《识字5》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课。本课有三则谜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猜猜,做做”的活动中主动识字,在朗读中总结猜谜窍门,在游戏中巩固生字新词,启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结合教材特点,本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活动上。
【教学目标】
1.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生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3.有搜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
2.能规范地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词卡片;有关谜语。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从单元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做个小调查好吗? (出示词语“困难”。)
你们认识这个词语吗?你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困难你们是怎么办的呢?(学生相互交流。)是啊!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请同学们一起读读单元导语泡泡里的话。(读泡泡里的导语)
2.这一组课文给大家讲了许多爱动脑的小故事,里面有爱动脑、会动脑的人,你想成为一个爱动脑、会动脑的人吗?(想)
3.那好,现在有请智慧树栏目咕咚出场,(播放动画片咕咚的照片并粘贴智慧树图片)请咕咚主持这次“猜谜闯关”大赛。“猜谜闯关”还要评选出“智慧星”,你们有信心闯关成为智慧星吗?(有)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熟悉的智慧树栏目咕咚以动态的多媒体动画出现,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学习,营造了有趣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以此为线索,在后边设计“猜谜闯关”“摘智慧果”“找朋友”等多个游戏,使之贯穿整个课堂,识字教学和游戏情境融为一体,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乐。】
二、闯关游戏,识记生字
(一)猜谜闯第一关
1.“猜谜闯关”现在正式开始,请同学们快快翻到课本第79页《识字5》,读读第一则谜语猜猜看。不用老师教,你们自己能读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自由读书)
2.刚才,大家读课文读得很认真,这则谜语的谜底你猜出来了吗?(“众”)是我们学过的三人“众”,对吗?(画外音咕咚说话:猜对了!祝贺你们!)现在去掉拼音请同学们再把第一则谜语读一读,要读准字音哟!(自由读第一则谜语)
3.我们通过读书猜出谜底是“众”。这次可有难度了,谁能通过表演,让大家猜出谜底是“众”呢?(三个同学做动作表演。)注意先分说前两句,之后三人再齐说“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并做手拉手往上举的动作。(齐做动作表演读)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团结”“力量”“谁”三个词。在“团”和“量”上加红点。
4.编字谜识记“团”“量”。
(1)(多媒体课件)“团”“量”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生字,咕咚要变魔术了,请大家注意看啊! “国”字里边的“玉”慢慢地变没了,把“才”字请进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呀!(变成了“团”)我们一起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你们用编字谜的方法来给“团”编个字谜吧!“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团”和“结”组成好朋友,“结”念第几声呀!(第二声)大家一起读词语。
(2)猜谜语有趣,编字谜更有趣。谁再来给“量”编个字谜?(元旦到,家里真热闹。)
(3)大家真聪明,猜字谜难不住你们,编字谜也难不住你们,你们真的很会动脑筋呀!(边做动作边齐读第一则谜语)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强化了记忆。他们“手、脑”并用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识字是比较轻松、愉快的。】
(二)猜谜闯第二关
1.祝贺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这一关可就有些难度了,谁愿意为大家读读第二则谜语?(指名读第二则谜语)
2.小朋友们,这一则谜语可难了,你们猜得出来吗?(秋)
能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吗?谁有不同的猜谜方法啊?(相互交流)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再来看看(多媒体演示“秋”),把这则谜语读一读好吗?(自由读第二则谜语)
3.这一则谜语里有许多生字宝宝,都没有难住大家,你们可真会学习啊!现在请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读读第二则谜语,完成这两项任务:(1)画一画:画出这则谜语里要求认识的生字。(2)想一想:想出最好的办法记住它们,然后和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自主识字,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获得新知,体会做学习主人的情趣。】
4.(师生交流)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你们的成果?你可以说说通过和你的小伙伴共同努力,认识了哪些生字?也可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的?(学生自由交流“相、遇、及、时、攻”生字的记忆方法,教师随机点拨)
5.多聪明的孩子啊!既会动脑筋猜谜语,又会读书,还会想很多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刚才我们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小伙伴互相交流想法,认识了生字宝宝。现在让我们一起来
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总结方法:加一加、在生活中识字、讲故事、减一减、动画片、路边的商标牌匾,等等)
6.你们真能干!能用这么多不同的方法记住生字宝宝。瞧!小咕咚又为你们祝贺呢!(祝贺你们!闯过第二关)
(三)猜谜闯第三关
1.第二则谜语很难,生字也很多,可你们很快就猜对了,生字也都能读准确了。是你们小组共同努力的成果呀!同学们,你们在合作的时候,要怎样做呢?(相机出示词卡:互相尊重,认识生字“互、尊、重”)
2.认识“令”“纯”
“令”字特别容易看成什么字? (今)你能根据“今”和“令”之间的关系给它编一个字谜吗?(今天多一点)我们在哪里最常见到“纯”字?(联系生活记忆生字)
3.同学们,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尊重”可少不了一个字呢!是什么字呢!它就藏在第三则谜语里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三则谜语闯关,这一关真的很难闯,读后可以小组合作猜猜。这则猜谜的谜底到底是什么?(自由读一读第三则谜语。)
4.咕咚真的难不倒大家!这么难的谜语你们一下就猜出来了。看咕咚的表情,它有什么话要说?咕咚你有话想说吗? “我想来验证一下谜底‘青 是否正确。”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青”与其他4个偏旁组成的字)
5.咕咚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我还要说“祝贺你们,闯过第三关!”大家今天表现得这么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请跟着音乐一起喊出我们智慧树的口号吧!(学生:“智慧树,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欢乐多又多。”)
三、智慧树乐园,巩固生字
(一)摘智慧果比赛
1.小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智慧树乐园”。今天你们在“猜谜闯关”中表现得非常优秀。接下来,我们就要在这棵智慧树上举行“摘智慧果比赛”了。你们有信心摘到智慧果吗?请你自己先读一读。
2.讲游戏规则:你认识哪个字就把这个智慧果摘下,表示你摘到了一颗智慧果。看谁摘到的智慧果多,比赛过后,谁就能评选为“智慧星”,再请你把这些果子的名字领着大家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我正是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一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生字,增强识字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体现了编者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
(二)找朋友
每个小组长拿一张题卡,小组成员合作连线组词。老师提出以下合作要求:
1.先读一读题卡上的字。
2.连线组词。
3.读一读组成的词语。(汇报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设计这个练习时,本着全员参与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读句子
1.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2.我们遇到困难,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
3.小强的力气很大,能自己搬起一箱纯净水。
【设计意图:这几个句子中包含了本课学习的生字词,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要比老师枯燥的讲解效果好得多。因此,这项练习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句子的同时,巩固生字,理解词语。】
(四)猜字谜游戏
1.四四方方一座房,才字里面装。
2.日下一横长,里字下边藏。
3.千里相逢在一起。
【设计意图:本课教材就是让学生在猜谜中识字,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我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了四个有趣的游戏练习,读字、组词、读句子、猜谜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巩固识字成果,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收集谜语、自编谜语的兴趣。】
四、变魔术去掉拼音,再读这三则谜语
游戏好玩吗?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请你给自己一个大拇指,夸夸自己吧!现在我们也来当一次魔术师,我们变、变、变,拼音没了,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现在你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读这三则谜语。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教师:“你认为哪个字比较难写?(跟、量、最)”
2.老师:“你想提醒大家在写字的时候注意什么?”学生观察字形和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抓住要点,板书示范。教师:“写‘量、最 这两个字时,上面的‘日 要写扁一些,中间一横长,横与横之间要挨紧一些,各横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4.学生在课后练习的田字格中描红、临摹,比较对照,最后再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放音乐)
5.小组互相评议,谁写的字最漂亮,展示作业本,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年级识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首先要认真读帖,自主学习笔顺,教师进行扎实的写字指导,从每一个关键笔画开始,都要进行讲解,学生练习书写,并进行展示评价。这样开展写字教学才能扎实有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写字质量。】
六、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猜谜语多有趣!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动脑筋,还能认识很多生字宝宝呢!我们一起去找一些谜语,也可以自己创编几个谜语。我们比一比,在找谜语和编谜语时,谁能认识更多的生字宝宝?让我们在下次活动课上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