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等奖说课稿

2023-10-03 18:44:4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评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2、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等奖说课稿

  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

4、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5、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6、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 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 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7、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8、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