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根和茎》一等奖说课稿
1、三年级科学下册《根和茎》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根和茎》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解读
我所选的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第二单元的《根和茎》。从整体上讲,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系列,在整个教学序列上,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引领学生从短期观察逐步向有耐心有恒心的中长期观察进步;观察方法是从粗略、整体到细致入微、从不分类到分类概括、从外到内的阶段;三年级的实验是有指导的实验学习起步阶段。
从内容上讲,教材脉络很清晰:根的形态(观察)→根的作用(实验);茎的形态(分类)→茎的作用(实验)。
2、 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目标:
根:掌握“直根”“须根”两个概念;知道根的作用;通过实验证明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知道不同形态的茎并进行分类,并用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能力目标:
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4、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5、课前准备:
观察材料(一):根据时令选择一些直根类植物如萝卜、菠菜等,须根类植物如、葱、蒜等。
观察材料(二):实在找不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实验材料(三):准备水、水杯、红墨水、小刀、一株完整的植物 。
二、 说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物获得新知。
2、用实物构建有结构的材料,实物的丰满度、真实性是电子课件无法取代的,要尽可能的选择实物材料。
3、教师在宏观上把控整个教学体系,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内容方法指导。
4、教师从细节上要把握学生前概念水平,思维方式,鼓励与指点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研究根的形态与功能:
1、领取各种根,给他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最主要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材料的典型性、多样性是保证观察及分类顺序进行的前提,从教学细节上说,材料要在明确要求后再发放,否则学生的耳朵就不听指挥了。从学生的反馈上来讲,学生会提到富含营养的,很少营养的,胖的,细的,直的,“须须头”的等各种发散性分类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看了这么多根,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根有什么作用?根为什么长得各不相同等问题。在观察活动后我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而不直接抛出“根有什么作用”。
3、 交流不同的根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偏重点,并以实验证明根的吸水性。教材以一句话概括根的所有作用,从现实观察中得出的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丰满度、对学生思维张力的锻炼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而在根的吸水性实验中,防止水分蒸发是难点,学生还未接触过“蒸发”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可以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以演示加说明。
(二) 研究茎的形态与作用
观察以下茎(没找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牵牛花(缠绕茎)、菜豆(缠绕茎)、玉米(直立茎)、杉树(直立茎)、竹子(直立茎)、西瓜、红薯(匍匐茎)、仙人球(球茎),爬山虎(攀缘茎)。交流这些不同的茎,并给它们命名。
2、 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呢?设计一个实验。
良好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冲在前方,感受困难、突破障碍,困难与障碍始终是促进发思维活跃的重要情境。
2、三年级科学下册《根和茎》一等奖说课稿
一、材料
观察材料(一):根据时令选择一些直根类植物如萝卜、菠菜等,须根类植物如、葱、蒜等。
观察材料(二):实在找不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实验材料(三):准备水、水杯、红墨水、小刀、一株完整的植物 。
二、 说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物获得新知。
2、用实物构建有结构的材料,实物的丰满度、真实性是电子无法取代的,要尽可能的选择实物材料。
3、教师在宏观上把控整个教学体系,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内容方法指导。
4、教师从细节上要把握学生前概念水平,思维方式,鼓励与指点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研究根的形态与功能:
1、领取各种根,给他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最主要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材料的典型性、多样性是保证观察及分类顺序进行的前提,从教学细节上说,材料要在明确要求后再发放,否则学生的耳朵就不听指挥了。从学生的反馈上来讲,学生会提到富含营养的,很少营养的,胖的,细的,直的,“须须头”的等各种发散性分类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看了这么多根,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根有什么作用?根为什么长得各不相同等问题。在观察活动后我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而不直接抛出“根有什么作用”。
3、 交流不同的根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偏重点,并以实验证明根的吸水性。教材以一句话概括根的所有作用,从现实观察中得出的.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丰满度、对学生思维张力的锻炼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而在根的吸水性实验中,防止水分蒸发是难点,学生还未接触过“蒸发”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可以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以演示加说明。
(二) 研究茎的形态与作用
观察以下茎(没找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牵牛花(缠绕茎)、菜豆(缠绕茎)、玉米(直立茎)、杉树(直立茎)、竹子(直立茎)、西瓜、红薯(匍匐茎)、仙人球(球茎),爬山虎(攀缘茎)。交流这些不同的茎,并给它们命名。
2、 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呢?设计一个实验。
良好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冲在前方,感受困难、突破障碍,困难与障碍始终是促进发思维活跃的重要情境。
3、三年级科学下册《根和茎》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三年级下册《了解空气》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了解空气”是“空气”单元的第一个专题,本专题安排两个课时,本课为“了解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等属性。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目标
在深入认识教材的基础,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我校的实际,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方面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研究“空气”问题。(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感受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知道空气占据着空间”。
本课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曾经玩过气球、拍过皮球,也曾经看到过水中的气泡……对“空气”有肤浅的认识。但学生并未有意识地去观察过、研究过空气。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三、说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景。在每个活动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眼前的“奇怪”现象产生碰撞,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科学观察与探究的活动中去。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究,才会获得新知。因此我在本课中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让学生在一个个的的问题情境中从猜想——观察——发现——提出问题——验证猜想的活动中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我根据新课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从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活动感知知识)出发,我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还采用了“实验教学法”,加强了科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感知科学概念。
四、说学法
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无异于让他们手中有了开启知识宝藏的钥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感知法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看、摸、按、听等多种观察方法感知空气的各种特性,让学生感受到似乎熟悉的空气,原来观察起来还有那么多的奥秘。
2、小组合作法《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但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偕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本课在设计上力图在指导学生学会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材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感知,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体现课程课改的精神。落实《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师生探究”;“运用知识,思维提升”;“总结延伸,拓展视野”四个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2、提出问题,师生探究
本课以“怎样才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怎样用感官来感觉空气——纸为什么不湿——谁赶走
了杯子里的水”这几个问题的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1)感知空气
好奇心与动手玩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人人经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也感知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为本课下面的探究活动及以后课时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纸的奇遇
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对这一环节只设计了一个:“杯子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体验,我准备了让三年级学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经验基础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自选材料、合作设计出:把杯子斜着放进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洞等实验。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确实有空气充满着(空气占据着空间)。
(3)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实验对于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学会这个实验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我从学生思维训练出发,在学生前面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思考“有什么办法赶走杯中的水?”采取先思维后实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感知到空气不但可以占据空间还能够流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这就是科学实验的魅力所在。
(4)探究研讨,整理事实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师生合作探究研讨,整理事实,为本课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课后应用打下基础。
3、运用知识,思维提升
组织学生比赛。利用两个空瓶子一个没有盖,另一个带盖,让两个学生分别踩,看谁能把空瓶子踩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4、总结延伸,拓展视野
我们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我交给学生一个课外探究的任务:“寻找空气在潜水艇的沉浮中发挥的作用。这个任务完成的同学请及早向同学或老师来报喜”。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糸统地,有条理的显示科学知识,让学生能更科学的理解掌握科学概念,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4、四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根和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 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
5、四年级科学《生命-植物的根和茎》教案一等奖设计
【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发现本册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茎》这一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
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
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
2.教学中我们将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这个“皮球”没收或放在一边,可以将“皮球”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释或解决。
3. 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安排可适当调节, 有些活动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
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
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
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
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和茎的作用实验证明
2、教学难点:证明实验的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供小组研究的材料: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
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问: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怎样生存,你们知道了植物是怎样生存了吗?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
体的各个部分呢?
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
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
归纳: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二)、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师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组织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
3、交流和指导:
(1)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为什么?
(2)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
(3)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
(4)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有什么办法?
(5)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5、教师出示已经提前做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结论。
6、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设计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图片。
2、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
3、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4、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
5、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6、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
7、预测: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进一步实验和观察。
2、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6、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一等奖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7、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优秀教案一等奖
课 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重 点: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难 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
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本上。
4.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5.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7.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活动完毕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打开门窗!”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9.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
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
8、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科学教案一等奖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探索调查 1、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10、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认识种子的构造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在种植中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回顾解释 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记录。 引导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2、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 学生回答。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 小组讨论。
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 学生交流。
3、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三、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 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4、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 学生回答。
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5、全部总结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9、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科学教案一等奖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探索调查 1、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10、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认识种子的构造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在种植中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回顾解释 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记录。 引导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2、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 学生回答。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 小组讨论。
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 学生交流。
3、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三、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 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4、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 学生回答。
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5、全部总结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