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等奖说课稿
1、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同学学习识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同学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培养同学识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同学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战略
1、学情分析
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同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防止让同学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同学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同学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议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同学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同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用自身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发明”新知识。
4、说学法位置与方向
课程规范指出必需转变同学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同学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同学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胜利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同学一张学校平面设计图,同学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同学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只激发了同学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同学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区分方向
步骤1:同学介绍区分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区分方向,同学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区分方向;在深山看树叶区分方向;看积雪区分方向;看北极星区分方向(同学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充沛汇报,交流生活中区分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同学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同学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同学协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同学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同学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同学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只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同学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同学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同学去发现,有利于同学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同学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
由于三年级的同学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笼统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笼统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同学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学校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同学感受到学校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同学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同学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同学获得充沛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沛体现了课程规范中数学的生活性,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需以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同学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同学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2、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等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一、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村长,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1000克
4、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几位朋友,大家看,是谁?(课件出示)
师:话说唐僧师徒4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很辛苦。一日。他们赶了一整天的路,又累又饿。不过,运气不错,夜晚十分,他们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前,打算讨些斋饭。你别说,收获真不小,(课件出示:8个鸡蛋,1个西瓜)我们来看看有哪些食物。
师:看到这么多食物,八戒可乐坏了,伸手就去拿,师傅急忙说:“且慢,我们还没想好怎么分呢?”同学们愿意来帮他们分分吗?可以怎样分?
(学生讨论分法)
师:别急,我们先来一样一样分,先来分鸡蛋,谁来列式?
生:8÷4=2(个)
师:为什么选择用除法?
生:解决平均分的问题,一般用除法。
师:说得好!接着分什么?怎样列式?
生:分西瓜。
生:1÷4=0.25(个)
生:1÷4= 1/4(个)
师:为什么得 个?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西瓜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1/4 ,所以每人平均分得1/4 块。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在我们计算除法时,得到的商也许是整数,也许是小数,还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也说明,分数与除法之间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1)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想: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3得多少
引导学生理解:1÷3=1/3 (个)
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每人可得这个蛋糕的 1/3 ,借助图形,一个蛋糕的 1/3 也就是1/3 块蛋糕。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出示例2)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1)分组讨论,如何来分?怎样列式?
3÷4=3/4 (块)
(2)生合作,汇报展示:
(3)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3、小结: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1÷3=1/3 3÷4= 3/43÷5=3/5
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字
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a /b(b≠0)
三、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 、 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十二的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1÷3=1/3 3÷4= 3/4 3÷5=3/5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 ÷ b = a / b(b≠0)
5、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搭配问题》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与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具有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学校进行主持人选拔赛的通知,我班选手张丽入围。
教师:同学们,张丽同学为了这次比赛,做了精心的准备。
课件出示:
教师:她准备了几件上衣?几件下装?
学生交流。
教师:她想请大家帮忙,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穿法?你会建议她怎样穿?
2.理解情境,获取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能根据这组信息,你会怎样搭配?
预设:①短袖配短裙;②长袖配裤子;③长袖配长裙;??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究竟能搭配成几套呢?看来,在衣服的搭配中还大有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搭配中的问题。(板书:搭配问题)
(二)操作感悟,自主搭配
1.学具操作,摆一摆。
同桌合作,学具操作。
让学生拿出衣服卡片和同桌摆一摆,看看一共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收集学生摆卡片过程中出现的情况:(1)摆放有序和无序;(2)方法多样和唯一;(3)记录无序。
2.汇报展示,说一说。
请学生板演,展示搭配的过程。
3.师生交流,议一议。
预设一:无序表述,方法不全面。
预设二:只会表达其中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或者两件上衣配两件下装。 预设三:能说出所有的六种方法。 三)感悟有序,体会简洁
教师:有的同学有两种,有的同学有三种,还有的同学有六种搭配的方法,请他们与大家分享是如何进行搭配的?
1.对比感知,有序思考。
请表述不完整的同学先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可能出现: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或者两件上衣配两件下装,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进行讨论补充,初步建立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
预设方法一:
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可以配2套。
预设方法二:
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另一件上衣配两条裙子,有3种搭配的方法。 预设方法三:
固定上衣,用一件上衣去搭配3件下装,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3件下装,两件上衣就有6种搭配方法。
对于第三种方法全班进行分析讨论,怎样才能搭配全面,提炼总结出:“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板书。
6、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精品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产生、意义。
2.原型:
(1)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2)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3)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3.探究的问题:
(1)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2)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提出问题:
(1)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2(块)
(2)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
1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 (块) 3
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表述,师用纸片演示)
(3)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两个数相除商有什么不同?
2.引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出示例2主题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每人分得多少块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合作探究
学生操作: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月饼,用剪刀把它们分一分。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3.交流汇报
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分得;把谁看作单位“1”;把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不同的分法。
分法一: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 块,再把12个 块平均分给4人,得到每人3个 块,然后把3个 块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每人分到 块。
分法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每份的3个 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 块。
分法三: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剪成4 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剪开,然后把和 块拼在一起,块。
分法四:操作与推理结合: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 块,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 块,是 块。
4.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1)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块?
(2)把5块月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几块?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分的?(教师板书)
探究二: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个算式,想一想:
(1)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2)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教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
提问: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指出: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b≠0)
4. 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 表示的两种意义。
(三)训练与应用
1.教科书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科书练习十二第1题。
3(四)小结与提高
总结本节课的小结收获: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评价学习表现。
7、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初步体会路线、方位图的成图过程,从而能准确识别地图上的方向。
2、在识别方位图的基础上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有序思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热爱家乡、尊重老人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方向的基础上,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潞城市城关小学是一所市属镇管的四轨制老学校,在办学规模及教学设施上在潞城算是一流,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其生源90%以上来自半工半农或游商小贩之家。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学校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维能力有了跳跃式改观。几乎100%的学生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98%的学生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学好本节课,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去看了中华大街,了解它的位置、走向以及街上的主要建筑物,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地观察。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跟爸妈一起逛了我们潞城的中华大街,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课前带着目标去看,交流的主题应该比较明确。)
师:能把你画下的、拍下的图片给大家看看吗?
(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体会家乡在发展。)
师:长治实验小学的老师要来咱们城小听课,咱们用图告诉他们行走的路线好吗?
(二)深入浅出探究新知
1、把孩子们收集到的信息,用图的方式展现出来。
师:中华大街是南北向的,还是东西向的?如果画在黑板上应该怎么画?有几个十字路口?
(在黑板上画出最基本的`路线。)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典型的标志性建筑物图片贴在上面。
2、看图说一说。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说一说“ 在的面”。
3、尝试叙述到城关小学的路线。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长治吧?当13路汽车驶出长治后向哪个方向走?驶进潞城市时应向哪个方向拐?(根据回答用箭头标出。)
师:当汽车驶进中华大街后,你能领着实验小学的老师到达我们城小吗?
(学生指着图用自己的话叙述,老师点拨,逐步规范。)
师:假如你是小导游,能边走边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路两侧的建筑物吗?
(三)在运用中深化理解
1、投影出示长治和济医院方位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适当时候教师提出几个典型的问题。
(在问题回答当中,要让学生学会与长治实验小学的老师交流,并与之探讨。)
2、(1)说一说,从潞城市城关小学到“好万家超市”怎么走?
(2)与好朋友说说回家的路线。
3、思维训练。
(1)出示“看望老人”图,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教育学生要尊重老人。
(2)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3)说一说,三个小朋友怎样走到敬老院?
(4)假如小明想同两个好朋友一起去敬老院,他可能会怎样走?
(5)假如你是班长,你准备怎样安排?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同学、老师有什么希望?
〖案例点评〗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本节课教师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而课前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教师能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走向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搜集生活素材,为突破本节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此外,本节课所设计的“看望老人”,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