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5 14:45:17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一等奖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一等奖

1、《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通过反复朗读、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粗浅文言文的大意。

  3、通过认真品读文本,感受孔明的“智”。

  4、通过文本的阅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读正确字音,并借助注释、资料等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较有节奏,有感情的读文言文,并感受孔明的智慧。

  教学难点:如何展现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1、师以粗浅的文言文句式讲述原章节的大意,预设悬念。

  2、引课,读题。

  3、简介《三国演义》,及原章节题目。

  二、粗通文本、了解大意

  1、学生放声再读文本。

  2、指名学生朗读(适时纠正评价)。

  3、说说课文大意。

  4、议议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多读 查资料联系上下文)

  三、紧扣题眼、品读文本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再读文本,找找划划。(在“智”字下打个大问号)

  3、交流学习,随机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找到句子,朗读、讨论形成板书。(布局周密尽皆隐匿 镇定自若)

  5、朗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四、聚焦首尾、再探题眼

  1、孔明的空城布局实在巧妙而周密,课文中除了这体现孔明的“智”,还有哪也能反映这个智”字吗?请读读课文的结尾,再次找找划划。

  2、交流,出示句子,谈谈感受,板书(料事如神知己知彼)

  3、同学们如此精妙的空城计,诸葛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读读开头几句话,我们会再次看到他的智慧。

  4、交流学习,分析形势、双方军力对比,众官惊慌神色与孔明冷静对比(尽皆失色临危不乱)

  五、拓展延伸,展现魅力

  1、结合板书小结课文

  面对众官尽皆失色,他临危不乱

  面对敌人大兵压境,他周密布局

  敌兵果然尽皆退去,他料事如神

  洞察司马小心谨慎,他知己知彼

  2、到此,孔明的智,我们不再有疑惑,更给了我们读者无尽的感叹——世有孔明,不再有智者。我们就把这问号改成叹号吧。

  3、《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故事写了孔明的超群智慧,我们还知道一些吗?(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

  4、是啊,同学们,孔明的智是《三国演义》的一绝,再加上关羽的“义”,曹操的“*”,后人称为三国演义的“三绝”。我们阅读时不妨关注此三绝。

  六、推荐名著、引领阅读

  课件出示:

  1、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罗贯中之《三国演义》。

  2、研读三国,深层领会——易中天之《易中天品三国》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孔明之智

  临危不乱 布局周密 料事如神 知己知彼关羽之义三绝

  曹操之*

  尽皆隐匿尽皆退去

2、《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的方法,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理解古文中一些重点词的方法。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对孔明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3、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请举手。

  2、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题目--《孔明智退司马懿》

  4、齐读课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师:从课题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来命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智退司马懿,结果怎么样?

  (起因兵力悬殊)

  (结果兵皆退之)

  2、这篇课文总共才两个小节,刚才我们还没有读到的地方看起来是事情的经过部分了。(板书:经过)

  谁来读读这个部分。(指名3生)

  重点指导:(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这句话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难读的部分在于老师画线的这部分,这句话断句断在哪里呢?谁会读?

  ①“/”②读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①划线部分该怎么读呢?先理解一下意思。于:在到

  ②谁能说说划线部分的意思?

  ③理解了意思就知道断句断在哪儿了。

  ④谁来读一读。

  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三、再读课文,讨论写法

  1、这就是孔智退司马懿的经过部分,从这件事中孔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胆识过人、智慧超群、神机妙算、出其不意……)

  孔明这个人的印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突出孔明的“智”?请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读。

  (一)直接描写的句子。

  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1)从孔明的传令中,怎么样突出他的“智”。(板书:传令)

  (2)教什么意思?说。

  (3)部署上的“智”①旌旗指什么?a、代表一个部队的方号,部队的人数有多少。b、为什么要尽皆隐匿?(迷惑敌人,让司马懿摸一清虚)。

  ②旌旗藏起来,把什么表现出来给别人看?

  ③守城铺④开回门⑤扮百姓 (4)从他说的话里还可以看出他的“智”,你能找出来吗?

  ①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②从他的命令中,看出他的“智”在于--(板书:严明军纪)

  (5)这么精妙的布局,这么严明的军纪你能读出孔明传令中的“智”吗?

  ①谁愿来试试看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孔明的传令吧,

  师:作者通过对孔明语言的描写,突出了孔明的“智”。

  除了通过对孔明语言的直接描写,还通过对孔明哪些方面的直接描写突出他的“智”?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这句话从哪些写出他的“智”。

  (1)穿着打扮:(披鹤氅,戴纶巾)

  高雅、闲适,一副十足飘逸潇洒从容大度的样子。

  (2)动作:操琴(板书:操琴)

  (3)操琴和“智”有什么关系?

  (琴为心声,让琴声告诉司马懿,我胸有成竹,我有千军万马。)

  (4)看图读读孔明当时是怎么做的?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不紧不慢的?”

  你为什么读得从容不迫的?)(板书:临危不惧)

  师:这句话主要通过孔明的穿着、动作写出了他的智。同学们,像刚才那样,作者直接抓住孔明的语言、动作的这种写法就是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

  (二)间接描写的句子

  师: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孔明的“智”外,还有通过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孔明的“智”,你找出来了吗?

  1、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1)这句话什么意思?岂知(怎么知道)

  (2)简介司马懿司马懿非等闲之辈,但他却认定……(板书:宜速退)

  (3)从这句话,你体会到孔明的“智”在哪里?(板书:知己知彼)

  2、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1)懿的动作(板书:大疑)

  (2)看出懿怎么样?(中计)

  小结:通过司马懿的话衬托出了孔明的“智”。这些就是间接描写。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地方作者也不是直接写的,你能找出来吗?

  3、众官司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1)“尽皆失色”什么意思?

  (2)众官当时可能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3)从这里你体会到孔明的“智”在哪里?

  (胆识过人)

  3、总结: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孔明的语言、动作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突出孔明的智。孔明之所以能够智退司马懿,是因为他纪律严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四、课外延伸

  1、孔明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

  2、那你们赶快去读读这些故事吧,去感受一下罗贯中笔下的艺术魅力吧。

  起因:兵力悬殊

  传令操操琴临危不惧

  孔明智退司马懿经过:知己知彼

  速退大疑胆识过人

  结果:兵皆退去

3、《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一等奖

  目标:

  1.能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粗浅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2.通过认真品读文本,感受孔明的“智”。

  3.通过文本的阅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阅读《马谡拒谏失街亭》,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课前请大家阅读了上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我们来分享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吧。请生随意说。

  师引入课文。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大家谈的故事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上部分内容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正是失了街亭这一咽喉之路,所以孔明被迫安排撤兵。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司马懿的“懿”笔画很多,大家不妨跟着数空一下。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只有在名字中用到或者是皇太后下的旨叫“懿旨”。(生齐读课题)

  二、粗通文本、了解大意

  1.这是六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预习了吗?

  请生读词:

  旌旗、隐匿、笑容可掬

  纶巾、鹤氅、麈尾(看图理解)

  2.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难懂?

  一般来说故事都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不能每一个环节都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串起来说说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现在能说说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吗

  三、紧扣题眼、品读文本

  (一)找出句子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你再读文本,找出有关的句子。想想理由。

  3、交流。

  (二)聚焦“计”。

  1、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2、请生读,断句。

  3、你能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这段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4、孔明说“吾自有计”,板书:计,那他究竟是怎样设计的呢?他第一步做的是什么?师生一起标出第一步:①将旌旗尽皆隐匿,板书:隐匿旌旗。接下来几步又是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标一标,概括一下。

  5、你明白诸葛亮每一步的意图吗?请再读读这段话,联系下文想一想,完成练习。

  A、孔明将旌旗隐匿,叫诸军各守城铺,严明军纪是为了

  B、孔明大开四门,叫军士扮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焚香操琴是为了

  6、集体交流:

  将旌旗尽皆隐匿——①旌旗指什么?a、代表一个部队的方号,部队的'人数有多少。b、为什么要尽皆隐匿?——为了迷惑敌人,让司马懿摸不清虚实。

  诸军各守城铺——按兵不动,不让司马懿发现,也为了做好最后一搏的防范。

  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妄行出入,高言大语者”,就是高声说话者,擅自出入的人。——为了不漏破绽,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为了让司马懿起疑。

  孔明正襟危坐、焚香操琴——也是为了引起司马懿的怀疑。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孔明布下的这一计,他是将(自己的兵力)隐匿,将(一座空城)展现在司马懿面前。孔明是想告诉司马懿:我只有一座空城。你信还是不信?

  “好个我自有计”, 孔明这是唱得什么计啊? (板书:空城)

  8、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布下这一计的?

  出示: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你看到的情况是——(十万火急、千钧一发、命悬一线)

  力量悬殊——十五万对二千五百,且是文官。

  众官尽皆失色——笑容可掬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板书:临危不乱)

  师:孔明设下空城计,如此周密的布局课文仅用了短短百十来个字,可谓字字珠玑。这也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语言极其凝练。

  再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三)聚焦“人”

  1、孔明为何敢如此设计?

  2、出示: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出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 · 宣帝纪》”

  意思是说:司马懿此人心里多猜忌,但对人却装的很宽容,用人颇多疑而但又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可见司马懿此人——生性多疑,处事谨慎。

  懿看毕大疑,究竟在一些什么呢?

  出示京剧唱词:我们不妨来欣赏一段京剧唱词。

  现在,你能读出司马懿见到这番景象时的心情吗?

  请一生读。

  师生对读,生读:孔明部分,师读:司马懿部分。

  司马懿举棋不定,最终决定退兵,说:出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在司马懿退兵之后,孔明这边的众官也是不明所以,丞相为何不用一兵一卒就将仲达退之呢?诸葛亮也有一言。

  补充出示:

  亮曰: “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故退去也。”

  可见:诸葛亮敢用此计正是料定了——司马懿生性多疑必中计。

  你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板书:深谙人心)

  四、补充结尾,拓展延伸:

  1、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出示故事结尾,生阅读。

  2、师小结:这真是“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诸葛亮是指挥如意笑谈中,难怪人们把他说成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诸葛亮,了解那一个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建议同学们课后再读《三国演义》,感受经典的魅力!

4、《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组课文的补充阅读教材。讲的是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两军军力对比悬殊,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全文五百余字,共分两段,故事结构简单清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字均以古白话的方式出现,典雅舒畅,读来有滋有味。

  以往备课我们可以依靠教参和大量现成的资料,或者遵循一些名家的教学设计思路,但因为本文只是作为补充材料出现,所以从文本分析到目标制定几乎没有任何可依循之处,备课难度大大增加了。所以,只好,也只能这样先读了三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再看由此改变的电视剧,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同时号召学生读三国故事,做相关读书笔记,为学习本文做好积累。和本组老师交流后,最终定位:简化学习目标,强化课前自学,突出教学重点,走从厚到薄的道路特设定一下教学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孔明的魅力,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

  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

  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

  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看课下注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谁来讲?

  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播放电视剧《空城计》片断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国》,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著,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5、《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通过反复朗读、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粗浅文言文的大意。

  3、通过认真品读文本,感受孔明的“智”。

  4、通过文本的阅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读正确字音,并借助注释、资料等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较有节奏,有感情的读文言文,并感受孔明的智慧。

  教学难点:如何展现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1、师以粗浅的文言文句式讲述原章节的大意,预设悬念。

  2、引课,读题。

  3、简介《三国演义》,及原章节题目。

  二、粗通文本、了解大意

  1、学生放声再读文本。

  2、指名学生朗读(适时纠正评价)。

  3、说说课文大意。

  4、议议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多读 查资料联系上下文)

  三、紧扣题眼、品读文本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再读文本,找找划划。(在“智”字下打个大问号)

  3、交流学习,随机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找到句子,朗读、讨论形成板书。(布局周密尽皆隐匿 镇定自若)

  5、朗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四、聚焦首尾、再探题眼

  1、孔明的空城布局实在巧妙而周密,课文中除了这体现孔明的“智”,还有哪也能反映这个智”字吗?请读读课文的结尾,再次找找划划。

  2、交流,出示句子,谈谈感受,板书(料事如神知己知彼)

  3、同学们如此精妙的空城计,诸葛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读读开头几句话,我们会再次看到他的智慧。

  4、交流学习,分析形势、双方军力对比,众官惊慌神色与孔明冷静对比(尽皆失色临危不乱)

  五、拓展延伸,展现魅力

  1、结合板书小结课文

  面对众官尽皆失色,他临危不乱

  面对敌人大兵压境,他周密布局

  敌兵果然尽皆退去,他料事如神

  洞察司马小心谨慎,他知己知彼

  2、到此,孔明的智,我们不再有疑惑,更给了我们读者无尽的感叹——世有孔明,不再有智者。我们就把这问号改成叹号吧。

  3、《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故事写了孔明的超群智慧,我们还知道一些吗?(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

  4、是啊,同学们,孔明的智是《三国演义》的一绝,再加上关羽的“义”,曹操的“*”,后人称为三国演义的“三绝”。我们阅读时不妨关注此三绝。

  六、推荐名著、引领阅读

  课件出示:

  1、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罗贯中之《三国演义》。

  2、研读三国,深层领会——易中天之《易中天品三国》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孔明之智

  临危不乱 布局周密 料事如神 知己知彼关羽之义三绝

  曹操之*

  尽皆隐匿尽皆退去

6、《孔已己》的教学反思

  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

7、《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学反思

  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打开通往社会大门的钥匙。与人交往一直是每个人在不断学习的一种能力。《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的活动方案,有针对性,有典型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一堂课中,我将课堂目标定位为:

  1、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了解宽容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与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帮助学生了解宽容可以得到更多的朋友。

  2、在和别人发生冲突时能学会谅解,学会宽容,懂得换位思考。

  3、掌握及运用化解冲突的方法, 学会与人和谐地相处。

  依照从“学生生活中来,回归学生生活”的新课程设计理念,通引入宽容、学会宽容、体验宽容等环节,紧扣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中找例子,通过发现、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宽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体验宽容,知道如何做到宽容。活动设计能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难易适中。参与生活,是品德课程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我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交往中常出现的问题,通过案例的评议,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宽容别人,让学生懂得在宽容过失的同时,也应该善意的提醒别人,帮助他人改正缺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生活中进行发现,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陶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因为只有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会觉得它真实,因而可信,学生觉得这些生活离自己很近,因而可亲,容易接受。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发现,进行教育,是品德生活化追求的一种新境界。

  希望我们走进课堂组织的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都能真正的把生活融入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

8、《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学反思

  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打开通往社会大门的钥匙。与人交往一直是每个人在不断学习的一种能力。在这一堂课中,我将课堂目标定位为:

  1、从身边的事例中理解人际交往时宽容的必要性。

  2、知道宽厚待人,学着做到宽容。

  3、体验宽容带来的愉悦和友谊,懂得宽容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确立教学重点: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宽容的重要性,学会宽容。教学难点: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宽容。

  依照“从学生生活中来,回归学生生活”的新课程设计理念,通引入宽容、学会宽容、体验宽容等环节,紧扣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中找例子,通过发现、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宽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体验宽容,知道如何做到宽容。

  参与生活,是品德课程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并围绕目标展开,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我首先以学生身边的事入手,使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形象深刻地体会到宽容待人的重要性。

  接着安排小测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此环节,有学生在要求写出周围没有任何缺点的人的姓名的白纸上写下了名字,这是我预料之外的,当有学生举手时,我犹豫过,该不该为了教学程序的顺利完成草草带过?教学中的生成往往也是学生的困惑或创新之处,教学是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设的,于是我马上设计了大家来参与讨论,并采访被写的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并以次为契机强化了宽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我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交往中常出现的问题,选择了“交不到朋友的丁丁”及“玲玲的责骂”两个典型事例,通过案例的评议,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宽容别人,让学生懂得在宽容过失的同时,也应该善意的提醒别人,帮助他人改正缺点。

  交流“宽容之星”、“争当宽容小明星”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既体现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和谐。又使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走进文本,做到了回归生活,体验深刻。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准确的,也得到了落实。同时也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

  教学结构还可以紧凑一些,部分教学内容还可以再优化,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或学生回答精彩的时候,应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有意义的品德课,将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真心希望我们走进课堂组织的每一节《品德与社会》活动课,都能真正的把生活融入课堂中,增加道德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

9、《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