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8 12:35:19

  “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语文主题学习”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情归故乡》第三单元《诗意故乡》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策略、语文学科课程性质及特点,在《浓浓思乡情》的主题学习一课中,努力丰富主题学习的内涵,着重体现人文主题、文体主题、能力与方法主题——这三方面的特点。

  1、人文主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论是教材中的《古诗词三首》还是丛书中《望月怀远》、《乡愁四韵》等诗词,都具有“思乡”这一统一的人文性主题

  2、文体主题:在主题学习内容的选取上,根据教科书文体的特点(诗、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情归故乡》中第三单元《诗意故乡》来进行主题学习。因此,本节课的主题学习不仅人文主题是一致的,文体主题也是一致的。

  3、能力方法主题:在学习中,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本课以学习表达方法为核心,先初步感悟教材中三首诗词的表达方法,然后发挥丛书资源优势,借助第三单元经典诗歌在自学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表达方法。同时,巧妙引领,尝试练笔,学习运用所学表达方法,使学习扎实而富有实效。

  【教学目标】

  1、学会四步读诗法。

  2、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

  3、感情诵读诗词,积累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诵读入情境

  1、(课前播放《明月千里寄相思》)听着这缠绵的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生说感受)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距今800多年前的苏轼就曾这样写道——(生共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距今1200年前的王建这样书写着自己的思乡情——(生共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距今1300年前的宋之问在归乡途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共读)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距今1600年前的沈约站在这高台上,这样写道——(生共读)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这些优美的诗句中,都充满了浓浓的思乡情,上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步骤(课件出示):⑴解诗题,⑵想画面,⑶悟情读,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词(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词),体会了诗人浓浓思乡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的。

  2、创设情境,师引读,生诵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师酌情指导朗读)

  二、精讲点拨悟方法

  1、师: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浓浓思乡情,那作者是不是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的呢?

  生自主学习:用横线标出引发作者思乡的事物,并想一想作者分别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同桌交流收获与困惑。

  3、班级交流:引发作者思乡情的事物分别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4、小结写法:《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借事抒情;《长相思》景事融情。

  5、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不同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方法,这是读诗的第4步——思写法。

  在以后读诗词时,我们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课件出示):⑴解诗题,⑵想画面,⑶悟情读,⑷思写法。

  三、拓展诵读学方法

  1、《情归故乡》这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就收录了许多思乡、念乡的名诗名篇(课件出示《诗意故乡》单元目录),并区分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

  2、现代诗歌部分。

  A、《乡愁四韵》

  师:时至今日,有多少漂泊他乡的游子在诉说着对家乡的思念。接下来,我们走进《乡愁四韵》,来探寻一下他们表达思乡情的方法。

  (1)生自读《乡愁四韵》,找出寄托作者思乡情的具体事物。

  (2)总结写法:作者通过四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

  (3)师:你们了解这首诗的作者余光中吗?(师介绍余光中生平)

  (4)一道浅浅的海峡挡住了余光中的归乡路,却没有阻挡他的思乡情,他把自己缕缕乡愁融进了一首首小诗中,我们把这种感受放进诗中,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男女生分角色,配乐读《乡愁四韵》)

  (5)尝试练笔:你能试着仿照《乡愁四韵》的句式,书写一下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吗?

  (生练笔,并交流练笔,课后可继续完善练笔)

  B、现代诗歌拓展阅读

  (1)试着用刚刚学过的读诗四步法,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小组共学。

  结合本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来交流后两个步骤:悟情读和思写法。

  (2)小组内合作共学一首诗歌。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所选诗歌,并小结诗歌写法。

  (4)师配乐与学生共读现代诗歌中精彩小节。

  师: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挡住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归乡路,同样远在海峡彼岸的洛夫在远望家乡时这样写道——

  (男生)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

  ——节选自洛夫《边界望乡》

  师:诗人舒婷是这样借秋天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女生)从这边走

  从那边走

  最终我们都会相遇

  秋天令我们饱满

  结局便是自行爆裂

  像那些熟豆荚

  ——节选自舒婷《秋思》

  师:诗人余光中更是这样直抒对家乡的热爱——

  (齐)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节选自余光中《乡愁》

  3、古典诗词部分

  (1)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而在我们丛书的古典诗词中,诗人几乎用到了同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乡情,在读诗时你发现了吗?

  (生:月亮)

  (2)再次默读这几首古体诗,用横线画出用月亮寄托思乡情的诗句。

  (指生读)

  (3)出示诗句,引读。

  当张九龄站在清幽的夜色中,披衣凝望拖曳的月光,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而温庭筠在清晨的丝丝月光赶路,不由得想起了远去的家乡,于是写道——(生齐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宋代诗人秦观身处孤寂的驿馆中,望着迷朦的月光,更激起了浓浓的思乡情——(生齐读)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身处安史之乱中的杜甫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于是写下了千古名句——(生齐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淡淡的月光,凝聚的却是远方游子那浓浓的思乡情啊!这样美的诗句,你能试着背下来吗?

  (5)生自主背诵积累。

  (6)生配乐诵读积累。

  海上(),天涯()。

  ——张九龄《望月怀远》

  鸡声(),人迹()。

  ——温庭筠《商山早行》

  雾失(),()津渡,桃源望断()。

  ——秦观《踏莎行郴(chēn)州旅舍》

  露从(),月是()。

  ——杜甫《月夜忆舍弟》

  四、课堂延伸促发展

  1、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2、在《乡愁四韵》的歌声中小结:希望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一颗思乡的种子——月是故乡明,孩子们,无论今后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生你养你的故乡啊!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齐)浓浓思乡情。

2、“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20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当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一、预习自测

  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鲜腴( ) 篱笆( ) 鸡;( )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

  黄焖鸡( )扳尖( )炽红( )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鲜腴:

  (2)孟夏:

  (3)方比:

  (4)扳尖:

  (5)密匝匝:

  3.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的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

  4.背景链接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10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节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二、合作探究

  1.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写出部分大意。

  2.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还写了什么?

  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你对昆明的雨的感觉。

  三、精讲答疑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画的画呢?

  2.课文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只写了一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昆明的雨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作者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景、事或人呢?

  4.文章结尾再次说“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5.《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作者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四、反馈拓展

  作者在第10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个字左右。

3、“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

  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

  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青头菌 鲜腴 篱笆 黄焖鸡 扳尖 乍一看 择净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鲜腴) (2)比较、比得上。( 方比 )

  (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 ) 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 )

  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2、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理解较深的一段文字谈体会。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

  提示: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从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里直白平淡描写中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提示:这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直白平淡,流利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充满生活气息。

  3、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内容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画面的介绍,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自然段——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3自然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平常之物、平常之人、平常的生活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爱得越深沉,情感的载体就越细越小,这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怀,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彰显出汪老对昆明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 ,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六、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 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事;酒店小酌

  喜爱、怀念(以小见大)

4、“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

  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5、“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一等奖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 bā) 鸡 (zōng) 黄焖鸡(mēn)

  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u) 密匝匝(zā)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方比:比较、对比。

  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跳读课文 赏析语言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交流点拨】“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的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交流点拨】“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2.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交流点拨】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等,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怀念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交流点拨】“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主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步骤四 文本精读 探究写法

  1.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①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第3段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12段从内容上看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方第3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3.《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得舒适熨贴,昆明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神往的地方,他在画旁题下的那段文字虽长但很有诗情,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全部的爱与真情都融进了那里。

  作者在第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交流点拨】“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附: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昆明雨的特点——丰满、饱和、旺盛

  与“雨”有

  关联的物、

  人、事仙人掌、各种菌、杨梅

  为宁坤作画,小酒店喝酒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送缅桂花的房东 对昆明的

  怀念、喜爱

  (以小见大)

6、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感慨这节课的亮点,同时也反思着它的不足。

  一、“爱”是本课的亮点

  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本着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开始导入时,我富于动情的叙述,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让我们满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激,走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章结束时,先是教师哲理性强而具感染力的配乐朗诵,在这浓浓的'情感中,孩子们敞开了心扉,有的同学说,“学了这一课,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以前对我的批评,甚至动手打我是另一种爱,妈妈我爱你!”有的说:“生活像一艘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好像两支浆。船要想行得快,双桨要相互配合,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理解得到位,有理有情!

  二、深入挖掘教材,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设想一下假如你就是小巴迪,面对父母这样截然相反的评价,你会怎样想?文章第二部分八个字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师范读,自由读,点名读,目的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并适时谈谈自己对这几个字的理解。孩子们有的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了进去。

  三、自由选择问题,小组讨论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有的孩子讨论有关“爱”的问题;有的选择“幸运”的问题……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当然本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1、学生的“悟”不够深刻:

  当孩子们自由汇报关于“爱”,“两股风”,“幸运”三个问题后,用心读第二部分时,孩子们此时已兴致高涨,我没有抓住契机,应让他们联系学校,家庭,谈谈自己的体会。

  2、激励评价不够及时,导致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7、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合作学习情境与氛围的语文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授教学一样,合作学习模式同样需要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模式下,需要预设学习目标,选择有价值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原来由教师主讲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语言表达、语法特点等知识点,通过组内、组间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之达成。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及媒介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环境。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元素应用于教学课件中,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较易进入教学情景。例如,在古文教学中,在布置课前预习题目时,可引导学生自行了解文中主要主人公的人生传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主人公人生联想至一首诗词、一个歌曲,将这些相关素材加工并植入于教学课件中,既能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又是对学生的探究式合作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

  有效的小组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几个关键点的把握。

  合理分组

  在一般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采用交叉分组形式。在交叉分组中,要充分重视和凸显不同层次学生的角色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其中,对于优等生而言,在多数情况下可委以本组组织者的角色,除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为本组问题找到答案,是组织和协调本组全部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共同得出结论。对于中下生而言,在优等生努力创设的共赢氛围中,要积极发言,主动学习,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这种横亘与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合作藩篱就会被合作的氛围逐渐消弭甚至消除。

  交互感应

  合作学习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情境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达成组内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为更好地实现交互感应,提高组内成员的共同目标达成的同步性,对于学习成果可尝试分工汇报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时,组内成员按照及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分工——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部分,合作——将本人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之中),以达成自我知识的构建及合作学习成果的双重实现。

  科学管控

  合作学习模式必须重视引导,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综合素质等特质,尝试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组内核心,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选择值得信任组织能力强、时间把控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本组的主核心,对于普通难度教学目标的合作学习,可以尝试选用中等生、甚至下等生作为组内的组织者,不求组织者成为本组学习的核心,但求锻炼其组织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提升素质能力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激励中下生,形成共同进步的长效机制。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在组与组之间或全班范围内作交流沟通。在合作学习结束后,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组间、组内的学习达成及过程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高。在总结时,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

8、“登高”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重视诵读、探讨、自主与合作。

  四读诗歌: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

  探讨景、境、情的关系: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9、“围绕重点自学”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围绕重点自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从我校开展“引导自学”课堂结构改革以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反而不知道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了,面对课堂,我常常是不知所措,一会儿引导自学,一会儿传统教学,总是完成不了“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五个环节。暑假期间,我再一次阅读了何炳章的《从教育原点出发》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这两本书,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必要性和长远性,它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基本吻合的。

  “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有五环节构成: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其中的“围绕重点自学”包括“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它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表现,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但在实践初期,运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时,感觉是相当痛苦的。教师出示完自学重点后,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围绕重点自学,但小组还没讨论完就已经下课了,后面几个环节根本没时间进行,感到围绕重点自学太花时间了,哪有那么多时间让孩子来自学和讨论,几节课下来,就再也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孩子来自学。

  比如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我的自学重点通常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方法是“读、圈、标、划、写”,把课文读三遍,圈出生字词后读三遍,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等,写出课文大意。结果,有的孩子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有的孩子为了赶时间,省去某些环节,敷衍了事。看到学生这样自学,我的心里很是着急,更感到无法控制的环节是小组讨论。首先是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有的吵吵闹闹,有的像开茶话会;其次是小组长没有发挥其领导作用,往往在分配朗读课文或者读词语时需要好几分钟时间,语言不简练,思路混乱;再次,组内其他成员不服从分配,过于自我,还有个别学生说些与讨论无关的话,整个课堂一片混乱。像这样的课堂教学持续了两个星期,经常是先让学生个人自学,自学以后,又回到了老师讲解为主,我觉得这种教学在本质上与传统教学是没有区别的,反而耽误了更多的教学时间。

  10月份,我校开展了“引导自学”型课例研讨,我在思索,在问自己,教师到底怎样教?学生到底怎样学?我的教学出路在哪里?于是静下心来,决定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于是,我首先训练学生的个人自学,在自学之前,我强调如何自学,自学的方法是什么,然后请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不允许偷懒,对于自学好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对个人自学能力弱的,喜欢偷懒的同学,我也不断加强巡视,进行指导。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15分钟不够,给20分钟,20分钟不够,给25分钟,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自学当中,认认真真学会个人自学。当学生看到老师态度这样认真,学生自然也不敢马虎,都默默拿起书本,开始自学,连平时上课爱讲悄悄话的几个孩子也都忙活起来。经过半个多月的训练,学生渐渐能快速投入到个人自学当中,所用时间也由原来的25分钟提前到15分钟,这样,个人自学这一环节基本训练到位。

  小组讨论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也是最难训练的一个环节。首先,我从声音上进行控制,每次小组讨论之前,我首先申明,对于讨论声音小的小组可以加一颗星,让组员之间互相提醒,学会控制自己小组的声音。然后,选择能力棒的孩子当小组长,给小组长单独开会,教他们怎样安排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进行,使用哪些常规语言。

  同时,教育班级所有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要听组长安排。每次上课,我都要亲自坐到一个小组里,观察他们小组讨论的整个过程。对于发现的问题,当场解决。就这样,一连8节课下来,我把8个小组的讨论完全听了一遍,对于每个组长、汇报员、组员的`表现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不断地训练,小组讨论的时间也由以前的15分钟变成了10分钟左右,对于提前完成并在完成之后保持安静的的小组,我当堂给予加星。只要小组达到5颗星,这个小组就能集体获得奖励。教师的严格要求与不断的表扬相结合,使得小组讨论开展得有条不紊。

  经过2个多月的训练,孩子们基本上学会了“围绕重点自学”,每个同学都能快速投入到学习当中,按照老师给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虽然,学生在“围绕重点自学”这一块花了将近25分钟,但是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这才是真正地将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教师一定要舍得这个时间,不要以为你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愈多,你讲得越精彩,学生就记得愈深入,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进行脑力劳动,那才是真正的学会学习,提高孩子的自育自学能力。

10、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十个不妨”

  1、保守的尝试是应该的。(不妨一试)

  2、在客观的接受与不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找自己影子的坐标。(不妨一看)。

  3、研究人的发展需要的东西与现实评价的矛盾的重叠区域,隐藏着共性的东西。(不妨一用)。

  4、从良知的角度讲,明智的人以为课改是对的,但各方面的因素只能让有识之士,在沙滩边游泳,因为深海里会有若干只或群的鲨鱼,即使杀不了也要想。(不妨一杀)。

  5、从实验的角度讲,变革的角度讲都是有风险的。或者说在与教育相关的人与社会的诸多范畴,总会有各层次的人为之付出相关的代价,这个责任将会落到谁头上?(不妨一想)

  6、教育的直接受益群和关注收益群的人群买不买好心可能不办好事的帐,这是一个不可低估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相对决定的制约评价群。老人说:教育穷衙门长关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可能不是鲨类,或许是各种海洋生物,与人无害的。但也(不妨一怕)。

  7、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育自然不能等同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搞活开放,除了君臣欲改欲行的因素,还有百年大计之说,那就勇敢的不主动的犯错,容忍犯错,宽容失误。当然这里有一个质与量与度的无形准绳。此所谓无错即无对。(不妨一错)

  8、凡变革自然有矫枉过正之嫌,在操作中不妨走走停停,前前退退,不是徘徊不是忧郁,是理性的反思。既然是变革的探索期,过渡期,对反馈的教训(可能很多,可能很少),做退而比之,与旧的比照,可能也是矫正的路子。人家素质教育亦沿用了应试教育的些许因素。(不妨一退)

  9、对于在操作过程中来自各层面的力量,不妨一笑,笑得是不实验的无结果,便不知是否可行,新的不都是好的,但新的出现以后,旧的就相对不好了。笑不实验人的不敢和不会,笑他们的胆怕,胆怕变革会改变他们先前相对的优势的一天24小时,争分夺秒,笑他们枕着玉石枕头睡在席梦思上打酣,嘴里念叨着谁不知道改革好。更笑在一个在中华大地上行进的海陆空多用的机器的轮子上或旁边的螳螂与其他生物,当然小草也是不该笑的,也是该笑他的。因为笑与不笑他都该去。(不妨一笑)。

  10、你要改人和人群的命根子,你冒着逆天下之大韪的险,必然会得到理所当然的回报。人家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的现象,后面也会有必然的质与核,所谓小必然和大必然,当然一些无谓的挡车的草,兔之类或可顺方向逃逸被碾,或被动的遭碾,这可能也是一种必然。所以说(不妨一叹)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当孩子的声音触动了我们的耳鼓,那就是音乐。

  当孩子的行为触动了我们的眼睛,那就是绘画。

  当孩子的故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那就是戏剧。

11、《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大的“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