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怀念的对象有很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来体会一下伟大的母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讨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教师归纳小结,教育学生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
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作者想对母亲说的话。
附:板书设计
10秋天的怀念
我母亲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2、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
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高洁——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
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3、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品词析句,领悟文章涵蕴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和深情。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媒体出示史铁生的两段话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B“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二.作者介绍: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活动一:
一场灾难降人生,品悟心情显真情。
1.双腿瘫痪后,“我”的心情变得怎样了呢?品味“暴怒无常”一词。(学生在文中勾画能体现“暴怒无常”的句子,指明同学读一读。
2.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我的“暴怒无常”。
3.指导“砸,摔,捶打”的读法,品人物内心。
4.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弟弟妹妹,你会对他怎么说?
四.活动二:咬文嚼字知母爱,细节之中品深情。
1.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才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句子。指明同学朗读这些句子)
2.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师生共同交流品读。
3.细读课文,找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当中?全班交流。
4.朗读媒体出示的一段文字。
五.活动三:品读菊花悟人生,泼泼洒洒无限情。
1.母亲的唯一希望就是----让儿女好好活。儿女读懂了她的这份苦心了吗?
2.细读感悟文章最后一段,交流,探究“菊花”的意义。
六.结束语。
4、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
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5、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
1.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6、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绝症的.母亲细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从网上观看了有关这节课的视频,我带着自己的感情上了这节课。 本来主要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在教学本文时,我就从这些细致入手,让学生明白原来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 我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不会对自己放松要求。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琢磨,用心去教。
7、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满意处:
1.全班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进行了一次文本细读,而且读出了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对话。
2.学生是阅读主体。我努力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储备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呈现出“我要阅读”的主体兴奋状态,令人欣慰。
3.学生有些解读超出了我的预见,生成点较多。教师有预设,但更希望课堂上有生成。当学生说到“看看”与“走走”的差异时,我不禁为学生叫好!
4.教学支架的提供发挥了作用。课前让学生看《一次文本细读的尝试:史铁生》和《我与地坛》(选文),意图在于为学生提供文本细读的范式和解读课文的参考,从课堂上看,学生的旁批夹注将课文两边及中间的空处填得满满的,分析文本时能参读支架材料,说明支架的选择是适宜恰当的。
5.从教什么的角度考察,本课着眼点在于:(1)读出文本背后“空白、沉默、隐匿的东西”。(2)学习“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3)感悟、体验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含蓄。后两个内容在这节课上完整呈现。
6.从怎么教的角度考察,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运用中尝到了甜头。
7.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看,由于定位具体,揣摩文本中的人物思想情感、学习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及透视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背后的缄默内容等目标基本达成。
(二)不足处:
1.生生间的.对话还不够,虽然也有生生间的正面交锋,但限于时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否则生成点会更多,也许更精彩。
2.教学内容之一读出文本背后“空白、沉默、隐匿的东西”在课堂上因时间不足草草收场,留待下节课完成。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看,内容仍然多了。如果作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内容,则比较适宜。
3.从课的完整性上看,前面的文本细读是从局部入手的,课结束前还应该整体阅读一下,也是限于时间,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当然,如果留待下节课分析还是可以的。
4.我曾经分析到,当教师的教学预计遇到学生的现场生成,学生的生成影响教师的教学预设的时间、节奏和内容完成时,教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根据学生生成的价值,教师的两种选择都有合理之处。其一是,当学生讨论的问题不必当堂解决,也可以课下完成时,就主张将学生的讨论中止;其二是,当学生讨论的问题特别有价值(吻合教学目标、观点新颖独特)时,则主张教师放弃预设,顺从学生的生成。这节课里也有几处学生的生成颇有意思,但我顾虑时间不够,中止了学生的发挥,虽觉得有理由,但仍觉遗憾。
8、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好处,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从网上观看了窦桂梅老师将这节课的视频,我被窦老师这种语文课堂所感染,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受着爱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读着,孩子们就是在与文本对话。我认真的听着,认真的记着,我想让我的课堂也能有这种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后,我上了这节课,我带着自己的感情上了这节课。反思执教的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体会内心。
课前,我布置学生从书籍、网络中,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当学生得知作者瘫痪才21岁时,我立刻让学生揣测一下:当一个人的花样年华都要在轮椅上度过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孩子们立刻体会到作者有死的念头不足为奇。
言语中,孩子们流露出对作者的惋惜与同情。从而为下文感受母爱埋下了情感铺垫。
二、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透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述来刻画形象的。于是,教学本文时,我就从这些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情绪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留意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心,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
于是学生最后明白,原先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在课上,我学窦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再读,透过多次朗读,孩子们也融进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学会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从而激发他们感恩之心。课文的结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说话的环节,让学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们一字一句的倾诉中,课文的情感目标得到了深化。
我明白,我自己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驾驭课堂的潜力远没有名师那样好,但我在努力,也许我永远不会成为名师,但我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琢磨,用心去教。
9、初一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本班教室讲了《秋天的怀念》这节课。校长、主任、还有三年级老师听了这堂课。
老实说我在下边把这节课已经认真准备了,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要求。讲得还是不到位。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没有挖掘出课文深层的东西。
讲完课后,校长语重心长地给我做了指导,他说:这篇课文既悲伤也具有激情。教师在讲这节课时要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去体会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是多么的不容易!怎样去挖掘呢?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朗读,学生的多次揣摩着读,再让学生多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也可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另外校长还说可以让学生听一听录音。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听完校长的一翻话,我感觉自己备课还是不充分,下课期间我还问了问我班的一位学生:你觉得这节课老师应该怎么去讲呢?怎么做才能让你们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情感以及母亲对儿子的那种关爱呢?他说:我们自己读完课文后可以让我们互相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读完后可以说一说自己想怎么读?多找学生说一说。
是啊!我以前怎么就没有这么做呢?备课,不仅要考虑周全,挖掘课文深层内涵,还要备学生,问一问,他们的想法。
其实讲课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这样的课堂我想就一定是一个精彩的课堂。
今后我一定会努力的,而且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的教学水平也一定会提高。
10、初一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学校组织了“青蓝相接”师徒结对子的教研活动,我很幸运成为了张丽艳主任的徒弟,通过这次讲课活动,我真的是有许多思考,有遗憾,有纠结,更多的是我重新审视了自己。
这节课,我前后共修改了至少五次,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推翻,好几个不眠之夜,好几次差点放弃。我真的很想说说我的真实感受和内心触动。
一、定准目标
设计合理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定准目标,我第一次试讲把课型定在了“读写联动”上,因此,我把“学习人物细节描写以及运用”作为了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上也是以此为依据,经过了我自认为精心的设计后,上了第一次试讲。
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说里,学生的思考角度对于我的教学思路并不是很契合,问题的提出也有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们不知道该回答什么,如何回答,教学过程异常艰难,整节课下来,部分学生的收获不大,也没有写的时间,只能留在了课下,一节不成功的“读写联动课”在诸多遗憾中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并没有结束。
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目标定准,设计合理才能出现高效课堂。
二、充分备课,预设全面,才能在课上有的放矢。
经过了张主任和多名老师的一番指导,我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差不多等于重新备课。我把课文会背,把重点语句逐一画下来,自己慢慢体会含义。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我发现,这是一篇饱含深情于每句每字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又最真挚的情感。我决定从情感出发,设计了中心问题“你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于是开始了第二轮次的试讲。
走上讲台,似乎信心增加了许多,这次除了张主任和同组姐妹之外,赵主任也来听课。课上同学们能感受到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对作者的爱,关键词语找的很准,体会也比较深刻,可是我发现只有十几个人再参与课堂,其他同学仍然没有跟着课堂思考,还是游离在课堂之外,这又是不够成功的一节课,下课了,该讲的都讲了,但是学生会了多少,不是很多。
我这次真的陷入了困境。赵主任和张主任提出,是不是要重新定为教学目标?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决定把课型定在“以文带文”上,把目标修改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母亲和作者的情感上”,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备课。
三、入情入境,专心教学,是灵动的课堂
第三次讲课开始了,有了前两次的积淀和思考,我终于更加有信心了。走上讲台,我没有拿课本,因为课本在我心中。我知道每一句话在哪里,每一句话饱含哪些深情,我和你知道如何去跟学生交流。课上学生凝神沉思,动情动心表达准确。
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们神了体会到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再包容、理解、尊重我,
她爱“我”是那样深沉而伟大。孩子们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能感觉到母爱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体会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书中人物的内心,也走进了课堂。
三轮磨课,几次备课,多次推翻,的确是很痛苦,但是正所谓“没有蜕变的痛苦哪有成蝶的喜悦”,感谢这次活动让我成长,感谢领导和同伴的帮助,有了这次成长,相信我会飞得更高,更远!
11、初一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家史铁生以他细腻、动人的笔触引领我们进入了母亲用爱为“我”编织的世界。优美的文字,带着淡淡的忧郁,拨动着我们的心弦,牵动着我们的记忆,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文章中如诗一般的语言跃动在学生面前,等待着学生走进文本,去捕捉它,去品味它,去欣赏它,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品味母爱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接受“爱”的教育。
这样深情的文字,条分缕析的讲解只能割裂文本的自身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个性发展为目标,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搭建自主阅读的脚手架。学生在这节课上拥有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权利,在反复研读文本,咀嚼文本中,体悟了内蕴情感,领略了文字诗意,最终达到阅读的三层次:我读了——观看的层次;我想了——思考的层次;我懂了——理解的层次,从中获得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学生在读中引发了情感体验,激起了心灵共鸣,受到了道德熏陶,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放手自学,在自主阅读中生成个性。
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就是阅读能力。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良好范例。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足够的读书训练时间做保障。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如何做到既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又引领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呢?我想很多老师也常常有捉襟见肘之感。因此在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把课堂“前伸”,让孩子们在预习中就能做到“读通顺”、“读流利”,并在有所感触的句子边大胆地作上批注。孩子们的感受是丰富的,批注是多元的,有的写下了对句子的独特理解,如在描写菊花的句子旁边,有的同学写道:“菊花中有母亲慈爱的脸,菊花中有母亲的殷殷嘱托,看到菊花,就想起母亲。”有的写下了对人生的感悟:“菊花的热烈而深沉,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菊花一样过得充实。这样,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回想起过去,就不会觉得遗憾了。”有的记录了想要劝作者的话:“史铁生啊,你太粗心,太自私了,母亲的病那么重了,难道你一点儿都没有发现吗?”有的则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佩之情……既不受同学的影响,也没有老师有意无意的引导,在课前预习的这一段自由的时间里,他们天马行空地抒发了对文本的最原始的、最真实的看法,生成了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
这样丰富多彩的看法,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道来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又留出了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当自己的批注受到同学的肯定,预习的成果得以展示时,孩子们心中的那份喜悦是无可言喻的,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自学的兴趣。
二、读占“鳌头”,在多元朗读中张扬个性。
读要有个性。学习语言不是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对句子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不以自己的阅读心理、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最受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怎么理解就怎么读。有一个学生从“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中读出母亲内心的痛苦时,我就让他带着痛苦读一读这句话。另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地读出了母亲对儿子那没有说出口的抱怨,我也让她把自己的感受送进去,读出来。她读得别有一番滋味,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记得当时那位女同学的脸上绽放出如菊花般灿烂的笑容。在体会描写菊花的句字时,有人读出了泼泼洒洒的人生态度,我让她泼泼洒洒地读;有人读出了坚强,就让他坚强地读;还有人读出了纯洁、善良的人生,我就让他读出自己的高洁。齐读课文1—3自然段时,我讲了这么几句话:“同学们,这位平凡的母亲啊,用她小心翼翼的动作呵护着儿子脆弱敏感的心,用她朴实无华的语言唤起了儿子生活的自信心,用她全身心的爱,为儿子编织了一个温暖的世界。这样的母亲值得敬重吗?这样的母亲值得怀念吗?好,带上我们由衷的敬重,带上我们深切的怀念,一起来读读这三段话。”学生们读得投入,读得深情,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了许多在场听课的老师。
不同的朗读预期使语言作品烙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在宽松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各尽所能,在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在读中与人交流、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每一个学生都有切身体会,每一个学生都会真情流露。通过个性化朗读这一媒介,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三、读写结合,在综合实践中发展个性。
结合语文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对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大有裨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把课堂前伸、后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母爱的格言、诗句,把它们制作成精美的书签,在小组里交流;课后,我把握时机,巧用教材,让学生把涌动在心里的话写下来,可以写给妈妈,也可以写给自己;可以表达对爱的看法,也可以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可以制成贺卡送给妈妈,也可以出一张以“爱”为主题的手抄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浅不一。这样的读写综合实践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是流动跳跃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锻炼,个性也得到了良好发展。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流,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有足够时间、足够机会阅读文本,阅读的原野就必将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孩子们就能像花朵一般,将最动人的一面绽放。也许那花儿很小很小,既没有牡丹的雍容,也没有百合的高雅,但一定洋溢着天然的童真,个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