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分页标题#e#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发现汉字具有偏旁表义的特点。
2、引导同学积累词语,巩固学过的字词。
3、有意识的培养同学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4、鼓励同学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识字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如何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考考你们的记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识字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谁能从“我的发现”中发现什么新的内容。
2、展示课前板书:钢 铜 铁 钉
⑴ 谁来当小老师教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几个字?
提醒同学把其中的两个生字多读几遍。
⑵ 问:你们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都有一个金字旁(用红粉笔板书出来)
那么这说明了这几个字都和什么有关呢?(与金属有关)
对了,同样衣字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服装、被子等有关,而病字头表示这些字都与病痛有关。
边说边板书:金字旁 与金属有关
衣字旁 与服装、被子等有关
病字头 与病痛有关
⑶ 出示生字卡片,让生一起来把这些字读一读:
开火车读。
对于生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读正确。
后鼻音:钉、疼、痛、疯
“裙”是二声,“袄”读三声。
3、师小结归纳:
汉字的偏旁有表义的构字特点。
4、给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没组对的师要和时纠正。
二、日积月累
1、完成“我会填”:
⑴ 抽生把所学过的数量词复习一遍。
可参考教室内的实物说一说。如: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台电视、一扇门等。
⑵ 填词练习:
① 让生先自身独立在书上填写。
② 小黑板出示:一只( ) 一个( ) 一把( )
一块( ) 一条( ) 一盘( )
抽生回答。老师板书。
⑶ 巩固练习:你问我答:
同桌互相合作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把自身想到的数量词说出来,填上恰当的词语搭配。
2、完成“我会读”:
摘苹果,认词语:
⑴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又大又红的苹果,想要吗?要想得到这些苹果,必需准确读出苹果后边的词语,能行吗?
⑵ 师在黑板上贴出“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词语。
抽生上台摘苹果,摘一个苹果,就大声地将苹果后边的词语读出来,读正确了,全班跟着读三遍,然后就把苹果拿下去,否则苹果就得重新上树。
⑶ 全班看着书齐读词语,可采用竖着读、横着读的方式,也可边拍手边读词语。
⑷ 读词语竞赛:
全班分成4个大组,竞赛读词语,老师打分。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无错字的一组为优胜。
3、读读背背:
⑴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儿歌《走山路》,这首儿歌是以绕口令的形式出现的,学完以后,我们大家来竞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背下来,而且背得又快又好。
⑵ 让生自由读儿歌。可默读,大声读,想象读。
⑶ 边读边看边考虑:图上画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有小猪、小兔和小鹿;它们一起手拉手地走山路)
抽生回答。
⑷ 全班齐读儿歌。不要求很快的语速。
⑸ 谁愿意来试着背一背这首儿歌?
抽生背诵。可多抽几个。背完评价。
⑹ 全班一起背诵,不会背的可看着书读。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学了很多有关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课文,而老师也知道许多小朋友都与自身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合作做成过这样那样的事情。谁愿意选一件事情来讲给大家听?
2、引导倾听:
⑴ 采取自愿的方式让生上台讲述。
⑵ 其他小朋友认真仔细的听他人的'讲述,边听边想:自身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样做?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插话,可以提问题。
3、讨论交流:
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干做到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4、组内交流扮演:
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别说说自身与他人合作完成的一件事,可在说的同时请小伙伴帮助把它演出来给大家看。
5、上台扮演:
小组推荐扮演得好的或说得好的代表在全班扮演。
6、师生评价:
上台扮演的同学当中,哪一件事做的好,谁讲得清楚、明白。好的给予褒扬鼓励。
二、展示台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进行了口语交际的练习,是锻炼你们说话表达的能力,现在词语擂台赛又拉开了帷幕,是要考考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对词语的积累,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好,词语擂台赛正式开始。
2、我们仍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先在组内竞赛说说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可以动手把它记下来,已经说过的只能算作一个。
(如: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团结进取等)
3、全班挑战:
采取自愿的方式,由一个4人小组自身上台来说出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老师在黑板上记下词语的个数,其他组进行挑战,最后,词语个数最多者为优胜组,给予褒扬鼓励。
4、说词语的同时,还可以展示学完《识字5》后叫生课外收集的谚语。
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患难见真情。
从其交友知其为人。
伟业非一日之功。
3、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内容简析】
《我是猫》是一篇精读课文。它选自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课文中,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笔触,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描写了一只猫偷吃年糕并发现三条真理的过程。课文分四部分,先写“我”决定偷吃年糕并发现第一条真理,再写“我”的牙齿被年糕粘住,不能动时发现了第二条真理,接着写“我”为摆脱年糕使出种种伎俩,又发现第三条真理,最后写“我”在人们的嘲笑中无奈而愤恨地演完一场丑剧。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表达了作者郁积日久的不满和愤恨,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主人一家正在嘲笑那只猫,每个人表情不一:男主人一脸凶气,女主人指手画脚,女佣人惊讶不已,孩子们哈哈大笑。而那只猫正无奈地在地上转圈,旁边还放着粘有年糕的碗。这个画面生动再现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它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起到辅助作用。
文章生动而幽默,深受读者的喜爱。不论是惟妙惟肖地描述猫行为举止的地方,还是猫发现的真理的地方,都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联想与思考。文章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值得学生感悟与体会。
【设计理念】
倡导自读自悟,实现多边对话与个性化阅读。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交流的环境,使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质疑、理解、感知、体验,从中感受猫的有趣与辛酸,感受语言的生动与幽默。让学生在笑声中思索与顿悟,同时揣摩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猫吃年糕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新奇而幽默的场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猫的有趣可爱,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猫的动作、心理去感知猫的有趣及“真理”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的不满和愤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起阅读期待。
1.你们一定亲眼见过各式各样的猫或看到过不少写猫的文章,对猫有一定的了解。谁愿意把你见过不同寻常的、十分新奇的猫请向大家介绍?
2.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猫。
3.你们说的这些猫,的确不是常见的猫。可是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只猫,你们通过比较或许认为它不同一般。这是一只神通广大,才高识广,公正锐敏,能发现真理的神猫、奇猫、圣猫。但又是一只自作聪明,假冒圣贤,误事吃苦的俗猫、蠢猫。这只猫就在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里面。《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我是猫》选自这篇小说。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只神奇的猫吧!
二、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掌握的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给生字组词。注意“徘徊”“遗憾”的读音。
(2)出示新词,检查认读。
(3)了解新词的意思。
3.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4.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见《教参》)
三、熟读课文,理清段落。
学生按课后提示理清思路,有两种方法。
1.猫吃年糕的经过与猫的感受。见年糕——吃年糕——拔年糕——被嘲笑。
2.猫在吃年糕过程中发现的真理。发现第一条真理、发现第二条真理、发现第三条真理、发现人的冷漠。
四、书写生字。
1.引导读帖。
注意字的笔画形状与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匀称、端正、美观、灵动、有变化。
“糕”有九个点,点的位置、大小、方向、形状很重要,注意摆放。
“谗”“瞧”“撼”“枉”“钳”“掀”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它们左右两边的高低、宽窄不同,起笔、运笔时要注意。
“毽”字左边的“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包住“建”字。
2.个人书写练习。
3.全班展示、评议、欣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优美词语。
3.收集有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交流、介绍收集的有关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资料。
2.说说这篇课文读后给你的感受或疑问。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这几种感受:文章很精彩,很喜欢读;猫可笑有趣;不可思议,猫不可能发现真理;猫发现的是不是真理;文章语言幽默,写法很独特;猫拔年糕的描写很具体形象;不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只猫;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猫……
3.带着自己的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探究猫发现的.真理。
1.速读课文,找出猫发现的真理。
2.探究第一条真理。
(1)出示
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机缘”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难得的机缘指什么?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启发与等待学生在课文中不断的发现,最终理解到:“难得的机缘”指遇到年糕,这年糕早晨见过,还没吃过,是一年才遇一次的、又恰巧是主人没吃完、而被猫无意中发现的。此时又没有人来。这好机会与缘分,是难得的。
②“所有的动物”包括谁?
(这里包括猫在内的动物以及人。)
③“并非情愿”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思考猫是否不情愿?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出这是怎样的猫?请你用一个词形容猫。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说的有道理即可。如:猫有点虚伪,它对年糕虎视眈眈、认为没人看见是机缘、心里催促自己快吃等词语都表示它想吃,可又说自己并非情愿偷吃,所以说有点虚伪。)
④读第二自然段,还可以加上动作演示,想象猫见到年糕时的动作,体会猫的心情。
⑤归纳这句话的意思。
所有的动物都会在难得的机缘面前,大胆去尝试,去实践。
(3)读描写猫的心理的句子,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条真理的?
(4)对猫犹豫不决。
4、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它选自我国明代著名作家施耐庵的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第二十三回。课文记叙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气概。
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武松上冈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了武松倔强无畏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讲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经过,突出了武松沉着机智、勇敢豪迈的形象。
课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准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文章。但因为它选自古典名著,使用了一些古代白话文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辅导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方法与策略,使他们能自行读懂课文。
文中配有三幅插图。第一幅展示的是武松在山神庙前看榜文的情景。第二幅展示的是武松与老虎相持相搏的情景。第三幅展示的是武松使尽平生力气将老虎压在下面举起拳头痛打的情景。这三幅图有利于学生把握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故事的经过,在读中感受语言的准确与精练,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读中感悟武松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3.辅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掌握要求会写的7个字,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使用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我国有哪四部小说被称为“四大古典名著”?
2.这四部小说可以称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那么,大家对《水浒传》这部小说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呢?
3.《水浒传》中有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武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武松打虎》。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2.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语言环境、或与同学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文字障碍。
3.交流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生词的解释。如:咆哮 酥软 寻思 奈何 兀自气喘 动弹 就势 印信 榜文 杖限 时辰 知悉 袒开 踉踉跄跄 说时迟,那时快 霹雳 纳定
②与现代文意思有所不同的词句解释。如:大虫 偷出手来 方知端的有虎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翻将下来 撺将下来 掀将起来打将下来 欲待 却待 须吃 怕甚么 绾在肋下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3)把自己学到的、悟到的文言知识归纳整理并记录。如:翻将下来中的“将”(助词)加在动词后,无实义。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3.小组讨论思考题并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评价同学各自归纳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见《教参》)
5.吸纳别人的优点,整理自己的笔记。
四、探讨交流,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并思考:
哪几段是写武松打虎经过的。其他段落写什么?
2.理清文章思路,用概括的
5、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松鼠》教案_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5、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进行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3、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
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类型: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尾巴大得像扇子,窜来窜去采果子。夏天树上来乘凉,到了冬天洞里藏。(打一动物)(学生交流,教师评议,出示谜底:松鼠)
展示图片:你喜欢松鼠吗?你知道松鼠的哪些知识?
2、了解松鼠:
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种,我国有26种。其中生活在树林里的松鼠,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各地十分常见,因而又叫普通松鼠。它的身体细长,体毛为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所以也称灰松鼠。
人们上山时,常常可以看到松鼠在松树上窜来窜去,一条又长又蓬松的大尾巴,常常向背脊上反转。有时候,两只前脚捧着一个松果,用锐利的门牙啃着吃,好像寺庙里拜佛的烧香客。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松鼠的毛皮又轻又暖,质量虽然比不上水獭和紫貂的毛皮,但是数量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3、交流导题:
图片中的小松鼠怎么样?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松鼠》。(板书课题:17、松鼠)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他和百科全书派同时,但并不参加启蒙运动。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经他解释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颂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图片和收集的资料,对松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驯良、矫健、歇凉、树杈、苔藓、狭窄、勉强、锥形
(重点指导生字“杈、锥”为翘舌音;“藓、勉”为前鼻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塞(sè sāi sài)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sāi堵,填满空隙,如堵塞漏洞、塞尺、塞规;堵住器物口的东西,如活塞、塞子。
sài边界上险要地方,如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sè用于若干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搪塞、塞责、茅塞顿开。
②读一读:马车上塞(sāi)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这时送给保家卫国的塞(sài)外将士们用的。
(3)学习多音字:缝(fèng fé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féng用针线连缀,如缝纫、缝缀、缝制、缝补、缝连、裁缝。
fèng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如缝子、缝隙、裂缝、见缝插针;缝合的地方,如天衣无缝。
②读一读:我的裤子裂开了一道缝(fèng),经过妈妈的缝(féng)合简直像新的一样。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驯良和顺善良。
橡栗精巧细致。
矫健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玲珑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可食用。
蛰伏强壮有力。
苔藓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警觉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很不高兴的声音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三、学习“会写字”
鼠秀玲珑歇窝滑拾狭勉梳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①“鼠、秀、窝”,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②“玲、珑、滑、拾、狭、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鼠、窝”和左右结构的字“玲、珑”,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松鼠的特点,真切地感受到松鼠的乖巧、驯良等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4、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说说通过学习松鼠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2)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
(3)性格特征:驯良
①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②松鼠的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4)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①智慧:横渡溪流。
②警觉: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③聪明:储备食物过冬。
④轻快: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⑤丰富的感情: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
⑥聪明、勤快:松鼠搭窝的经过。
(5)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4、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5、“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中心句。)
方法指导:找中心句
(1)概念:中心句是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作用:
①在文章开头:总领下文。
②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③在文章末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4)运用:本文第一句话总结概括了松鼠的特点美丽、乖巧、驯良惹人喜爱,是文章的中心句,只要抓住这句话,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松鼠的特点。
三、品读释疑
(一)探究说明方法: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板书:漂亮)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qiào)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板书:驯良)。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把松鼠比作飞鸟,形象地表现了松鼠的行动敏捷。)
方法指导: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课文把松鼠的尾巴比作帽缨;写松鼠活动特点时把松鼠比作飞鸟。这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可以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运用:请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完成填空。
远看长城,像______,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条长龙)
(4)“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这句话中的经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过来也说明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3、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
①举例子: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②举例子: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③作比较: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4)“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作者用那么……那么……写出了松鼠爪子的特点。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吗?
如:天上的星星那么______,那么______。(多明亮)
4、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举例子——准确说明。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二)探究说明顺序: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松鼠搭窝的过程的,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
(1)用了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感受松鼠搭窝的顺序。
②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还有很多,“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等,能换上这组词读读课文吗?(学生自由试读。)
③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
(2)用词准确:
①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松鼠搭窝时的动作的词语。
②出示本段,学生交流,突出显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读。注意读好这些动词。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③一起读一读松鼠搭窝的过程,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小动物作文的方法?
(1)可以先写动物的外形,再写动物的生活习性。(写作顺序)
(2)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从它们的活动、住、吃、游戏、玩耍、睡觉等方面来写。
(3)无论写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重点是用词要准确,把他们的特点写具体。
2、掌握了这些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养的小动物,特别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本单元学习结束后,你就能写一篇非常好的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松鼠》作者从松鼠的外形特点、性格特征、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突出了松鼠的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特点。从说明的角度来看,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本文主要是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特点时采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采用这些说明方法把松鼠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的特点清楚、明白的、形象的介绍清楚了。
(2)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打比方)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打比方)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作比较)
(3)练一练:本文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活动特点时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请你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这句话写具体。
我走在银杏树下,看到它们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______挂在枝头。一阵风吹过,银杏叶慢慢飘落,又像______在空中翩翩起舞。飘落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______ 。有调皮的孩子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有的在挑选漂亮的叶子,摆各种图案。
(我走在银杏树下,看到它们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枚枚金币挂在枝头。一阵风吹过,银杏叶慢慢飘落,又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飘落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金色的地毯。有调皮的孩子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有的在挑选漂亮的叶子,摆各种图案。)
六、主题延伸。
1、积累运用。
自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
2、我们喜欢的小动物很多,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种最熟悉的小动物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蚂蚁搬家、喜鹊筑巢、小鸡啄米……)
3、推荐阅读。
蜘蛛
(1)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2)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居中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是长寿的蜘蛛。
(3)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当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4)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圆周之间织许多呈现辐射状的半径线。辐射线把圆圈分成等分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约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细的丝从中心开始螺旋地盘成一个区域称为休息处,射线及休息处作好自圆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线,然后自外向里织粘性强的第二螺旋线。织好第二螺旋线后,将第一螺旋线及其部分射线吃掉,并继续自外向里作螺旋线。愈近中心,每圈间的距离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认的地步。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蜘蛛的确不愧为是“数学家”“织网家”。
(5)蜘蛛在国内外常作药物治病。
(6)在光学仪器上,采用很细的蜘蛛丝作义丝之用。
(7)在仿生学上人们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压腿”,并据此研制了一种“步行机”蜘蛛几乎是个“瞎子”,但一旦昆虫触动蛛网,它依靠腿上极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就能立刻扑过去捉住食物。科学工作者将蜘蛛的腿进行解剖,发现腿里没有肌肉。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的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于是人们模仿蜘蛛的“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委机”,以期能为瘫痪病人服务。人们还试图用蜘蛛中血压自动调节的原理,寻找自动调节人体血压的方法,治疗高、低血压病。
思考:
1、上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蜘蛛的?
2、上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七、当堂检测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获得了松鼠的哪些信息?(教材课后题第1题。)
八、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蜘蛛》。
板书设计
漂亮
松鼠驯良
乖巧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的说明性语言。
在导课环节我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有的攀援在树杈上,有的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还有的在吃东西……它们身上毛的色彩也不一样,看到这样逼真的图片,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课文,了解松鼠外形的描写,学生会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我把描写松鼠活动的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品读,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为了把松鼠搭窝这个过程写清楚,作者准去地运用了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和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搬、放、编扎、挤、踏”,由于有了这样的词语,句子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读者读的时候就能清楚地了解了松鼠搭窝的整个过程。
类似的句子还有“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为了把松鼠的活动写得更生动,作者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紧紧抓住了松鼠的动作来进行描写,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使小松鼠更加活泼可爱。
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课文主要是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松鼠的特点,把小松鼠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并且边做动作边读书,感受松鼠的可爱。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语言赏析、说话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少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语文课堂应是听、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教学反思
语文S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为我们介绍了五位名人,其中,《梅兰芳》给我留下来深刻印象。教学本课时,如何让学生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讲授新课前,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由于学生对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现在较远,孩子们对这位世界文化名人了解不多或是并不了解,因此,我让学生回家上网查找关于梅兰芳的资料,第二天课堂上,通过一个个孩子的汇报,让孩子们了解到,梅兰芳不仅是一位京剧艺术大师,在中国戏剧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在授课时,我首先从梅兰芳的几个小故事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给每个小故事列出小标题,刚开始,学生有些困难,在我例举一个故事,并告诉学生要善于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归纳后,学生渐渐地会了,有的小组通过一段段快速阅读,列出了五个小标题,有的'小组仍然有困难,我便下去逐个指导,大约过了15分钟,我让学生汇报,这个小组说完,有不同意见的,别的小组可以补充。通过全班的交流,学生发现,这五个小故事都是围绕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而写的,突出了梅兰芳高度的民族气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样,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其次,感悟文章的重点句子,如:“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品悟梅兰芳把民族气节放在了第一位。为了民族气节,他宁愿放弃了视为生命的艺术,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伟大形象,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7、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学反思五
我在教学《松鼠》这篇说明文时,在学生读文之后,研究课文分为几部分,抓住主要内容对课文进行概括,说出每部分内容,并讲出自己这样分的理由,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加以总结,得出写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具体到生活习性又可发分细分为:它的生活、住所和吃食。
接着,抓住本文重点部分,了解松鼠的外形是如何地美丽和可爱,如何地讨人喜欢,通过读,让学生知道该段由几句话构成,并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说出理由,这样学生便会感到由总到分或是由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加上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写作上学到怎样把一件事物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由总到分。这样,对学生进行说明文习作训练大有裨益!
8、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学反思五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一不小心,就会把这堂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在备课时,我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说明语言。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在教学过程中,我仍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语言赏析、写作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本来设计了小组交流的环节被迫减掉,例如从文中找出让人觉得松鼠讨人喜欢的句子,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再回答应该会更全面。
9、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学反思
《鲸》选自人教版教材第十册。文章通俗易懂,段落清晰明了。作者紧紧抓住鲸的特点,采取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四方面内容作以介绍,是一篇难得的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学习语文多种说明方法的科普说明文。
一、突出语文特点,渗透科学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使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以无形的渗透。以本节课为例,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自然常识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巨鲸演讲团”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二、强调个性朗读,体现科学素养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我们当然应该尊重这种可贵的个性。其实,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
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我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能让大家感受到鲸很大就可以”,这样不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尽量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对于同一个内容,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学生也就必然会在这自读自悟中感受着朗读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发展,对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是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实施对话教学,融入科学素养
我国千年以来形成的师道尊严使师生之间缺少一种和谐的交流,而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那必将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主动探求欲望,从而造成其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缺失。众所周知,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看问题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创设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思考、疑惑,让学生之间彼此思想碰撞,言语争辩,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的美妙境界,让每一个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课堂上锤炼语言,展示内心,张扬个性,体悟真情,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10、五年级语文上册《诺贝尔》教学反思
从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到中国古代的谈迁,古今中外,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洗礼,原本平静的心灵激起了一层层的波澜。当又一位科学家——诺贝尔出现在他们眼前时,学生的眼前更是一亮,因为这位科学家是那么与众不同——他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深刻领悟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课文5至9自然段就集中表现了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这一部分,我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找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进行潜心自读,找出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认真体会,然后再读读议议,力求读出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从发明出“诺贝尔爆炸油”到“黄色炸药”的成功制造,其中诺贝尔历经的艰辛,要引领学生用心感受。实验室的不慎爆炸,弟弟炸死,父亲炸残,面对这样的代价,这样惨痛的后果,诺贝尔内心会是怎样的呢?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亲戚朋友会怎样劝慰他呢?邻居们会如何地反对他……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他当时的处境。遭受了这样的灾难,诺贝尔却“毫不气馁”,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这种伟大精神在课文的8、9两个自然段中得到了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啊!这两节很值得引导学生品读,读出对诺贝尔的敬仰之情。诺贝尔的无私奉献更表现在他立下的遗嘱中,可以在学生默读后交流,“透过这份遗嘱,你读懂了什么?”以进一步感受诺贝尔那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和对全人类的热爱,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这节课中需要思考的地方也比较多,首先对于高年级的语文课,由于容量较大,所以必须做到长文短教,学生的朗读技巧掌握还不够,所以读书时感情的强调还不够突出,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大训练。第二,写法的渗透还需在课后作业中进行强化,比如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种课本中不常见的反复强调的恰到好处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需要高年级老师进行重点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上同样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