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2023-07-05 17:27:10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1、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预习:了解这棵柳树的生长环境、样子、成长历程。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想象的这棵柳树的成长历程,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享预习收获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把你们预习后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分享。

  2、各组汇报交流

  (1)第一组介绍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及气候

  (2)第二组介绍柳树的生长环境

  (3)第三组汇报从文中找出的好词

  (4)第四组读出让人感动的句子

  (5)第五组背诵收集的边塞诗

  (6)第六组背诵收集的咏柳的诗

  (7)第七、第八组针对预习提出问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们,每个小组在自学后都有不同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近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2、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3、“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昨天老师已让学生回家思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交流个问题。

  三、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在上节课的预习中,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你画出来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的看法。

  2、师巡视了解学情。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归纳:生长环境的神奇;样子的神奇;成长历程的神奇。)

  交流共享

  (一)生长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让学生自由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导学生读这几个词。

  5、引导学生背古诗(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读第5自然段描写柳树的词句)

  (二)样子壮观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成长历程艰辛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学生自由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指名读

  2、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3、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1)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2)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3)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4)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

  (5)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6)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

  (7)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8)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生:齐读

  5、比较感悟

  (1)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风雪雷电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支撑,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依据课文内容说说)

  (2)生说(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在风中摇曳;为那些依依惜别的'人们所钟情,所青睐;……

  (3)请咏柳小组背诵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_贺知章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王维

  “两搓金缕细,烟裹翠丝柔。” _____戴叔伦

  ……

  6、瞧,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诗家词人冠以殊荣,使它们光芒四射.而同是柳树的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呢?况且还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孤独与寂寞,长久以来,没有任何一株柳与它为伴,面对命运如此不公的待遇,它是怎样做的?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四、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归纳“托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2、说话训练。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3、填空练习

  (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恶劣

  神奇: 样子 壮观 令我望而生畏 顽强精神

  成长历程 艰辛

2、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指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板书)

  3、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

  二、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态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2)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什么?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生铁铁锭的色泽”)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颜色很暗淡,你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大门上的把手,它跟铁锭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颜色怎样?(暗淡,发黑),感觉它的质地怎样?(坚硬)。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嫩绿、草绿、鲜绿),理解“锻铸”。(先作字面的理解)这又是一“奇”。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很高大 生命力强……)

  (2)理解“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4、我们分别读了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这株柳形态上的“神奇”,指名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让大家整体感受这株“神奇”的柳,并齐读。

  师: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在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能长出这样高大粗壮的柳树,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引发想,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过渡:那么,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形态方面这三点呢?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作者对柳树的大胆猜测和想象这株柳的生长过程的)它的生长过程更体现了它的“神奇”,把其中反应柳树“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

  3、交流。

  A、“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1)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1、种子随意散落却有幸萌发2、其他柳树苗子全毁了而唯独它存活了下来)

  B、“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示)

  (1)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2)但是这株柳树呢?(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为什么说是奇迹呢?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好好读一读。

  (4)“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保存了生命”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唯一)这是一株( )的柳树,难怪作者这样赞叹道: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C、“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出示)

  (1)你们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吧?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这段,哪个词语或句子让你特别有感触?

  (2)交流。(“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困难。“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3)由此可见,这株柳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录音】师激情描述: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它又怎样面对的?(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险些连根拔起;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4)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5)再回到第五小节,看看你对“锻铸”这一词又有新的理解吗?是什么锻铸了这株柳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是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还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这株柳树靠什么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顽强的精神)

  (6)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这么高大粗壮,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这株柳树撑立在青海高原上,靠的就是这一顽强的精神!

  (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学习这一部分时,课堂须灵动,教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转,课堂要有新的生成和亮点。)

  四、比较体会精神:

  作者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谁?家乡柳树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边读边思考。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儿却写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师: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师:这株柳树凭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

  师:(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出示词语)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配乐朗读)

  师,面对这样一株柳树,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同学们,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珠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从这株柳树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老师希望你也能成为像这珠柳树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总结。

  1、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时,我相信,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读题)

  七、作业:

  1、勤于积累:从文中摘录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2、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张海迪》读完后,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样 子 高大 粗壮

  青海高原-株柳 神奇 环 境 干旱 寒冷 顽强

  历 程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3、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4,渗透了解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的写作手法能使事物特征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教学重点: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数处逆境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让学生回顾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株柳树的

  2,在作家陈忠实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么样的柳树

  3,下面请大家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它的神奇在哪儿 轻声读课文3———5段。

  4,组织交流学习体会,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株柳树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株柳树的结实,浓密表达出来吗

  5,这粗实,浓密的柳树在平原在水边并不少见,可为什么作者却认为它是神奇的呢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7,党你身处这寸草不生的原野,看到这株柳树时你觉得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设计点评: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从作家的视角感受高原一株柳的外形,学生通过读思说充分体现了这株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为这株柳树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学生在品读语言感悟语言的各个过程中走进了文本,提升了情感。

  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这株柳树前,就会忍不住去猜想它的生长历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6,7段,体会在作家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教给学生品读理解课文的方法。

  3,组织集体交流,主要抓住下面的关键句子理解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百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精神。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这是一株充满生命的柳树,一株催人奋进的柳树,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棵树,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配乐朗读第五段)

  设计点评:首先抓住关键词句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体会柳树在经历干旱寒冷等一次又一次的摧毁重耳标次出来的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感悟更加直观与强烈,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品味语言的方法,情景交融,抹浓柳树的神奇色彩,达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完美统一。

  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写到这里再加上一个结尾,我想也算比较完美了,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段,去了解灞河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是怎么样的 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一节再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3,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了吗,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的感悟,也是学法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深刻体会人生哲理

  1,这株柳树靠着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名誉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透过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

  3,让学生用句式:( )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 )练习说话。

  4,感悟写法: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作者是借柳树来赞美这种精神的人呀!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读了课文,心中一定会种下这株柳树的精神,我更相信,由柳树想到自己,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课后把你的感想写在读书笔记上。

  设计点评:对人生哲理的人是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课文的点睛之笔,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理解青海该院一株柳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斗争。

4、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设计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就让我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文本始终围绕着“神奇”两字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经历”两方面展开叙述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柳树生命力的顽强。本着从大处着眼,抓大问题、大线索的原则,深入地研读文本后,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气”两字上面,这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 的.?”这个问题展开的。我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体会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对重点词句的品析中又能赋予文本框架以血肉、感情。

  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默写生字。(继续加强生字教学)

  1、默写生字

  2、简要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浏览课文。

  思考:青海高原这株柳究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三、潜心会文,研讨交流。

  (一)、阅读发现,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发现。

  生:这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反复朗读。

  3、学生质疑。(学贵在有疑,此处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够学习的主体性)

  结合“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句话,学生质疑。

  4、提炼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更值得探究,才更能帮助感悟文本,在这里,无意中给学生渗透了如何筛选问题的教育。)

  (1)、这株柳树为什么令我望而生畏?

  (2)、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神奇”。

  1、出示文字,学生自由读,思考柳树的“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

  2、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感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感受柳树的伟大生命力,体会其“神奇”(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挖掘越深,感悟越多,越是能内心感情与文本感情的交融。)

  预设重点词句:“两合抱”、“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百十余平方”……(抓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引导。)

  3、教师小结。

  (三)、品读6、7自然段。

  1、这株柳树除了样子“神奇”,课文还写了柳树哪方面的“神奇”?

  引出6、7自然段,感受柳树生长历程的“神奇”。

  2、学生自由读6、7自然段,并将自己的感悟批注在书上。(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感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3、交流研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

  4、教师以过渡性的语言激情引出后文。

  (四)、自学感悟。

  1、学生自读自学第8自然段。(对文本的处理应该有详有略,课堂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2、交流所感所悟。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此处,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想到“对比”这一写作方法的烘托作用,这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提高很有帮助,写作方法的学习其实最需要这种具体的语言情景。)

  4、小结。

  (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学生读文。

  2、面对这株柳树,你能想到谁?说一说为什么?(结合文本感情、柳树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3、交流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小结。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样子

  神奇: 生命力顽强 令我望而生畏

  成长历程

5、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预习:了解这棵柳树的生长环境、样子、成长历程。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想象的这棵柳树的成长历程,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享预习收获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把你们预习后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分享。

  2、各组汇报交流

  (1)第一组介绍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及气候

  (2)第二组介绍柳树的生长环境

  (3)第三组汇报从文中找出的好词

  (4)第四组读出让人感动的句子

  (5)第五组背诵收集的边塞诗

  (6)第六组背诵收集的咏柳的诗

  (7)第七、第八组针对预习提出问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们,每个小组在自学后都有不同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近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2、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3、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昨天老师已让学生回家思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交流个问题。

  三、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在上节课的预习中,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你画出来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的看法。

  2、师巡视了解学情。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归纳:生长环境的神奇;样子的神奇;成长历程的神奇。)

  交流共享

  (一)生长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让学生自由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导学生读这几个词。

  5、引导学生背古诗(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读第5自然段描写柳树的词句)

  (二)样子壮观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成长历程艰辛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学生自由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指名读

  2、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3、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1)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2)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3)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4)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

  (5)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6)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

  (7)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8)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生:齐读

  5、比较感悟

  (1)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风雪雷电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支撑,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依据课文内容说说)

  (2)生说(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在风中摇曳;为那些依依惜别的人们所钟情,所青睐;

  (3)请咏柳小组背诵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_贺知章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王维

  两搓金缕细,烟裹翠丝柔。 _____戴叔伦

  6、瞧,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诗家词人冠以殊荣,使它们光芒四射.而同是柳树的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呢?况且还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孤独与寂寞,长久以来,没有任何一株柳与它为伴,面对命运如此不公的待遇,它是怎样做的?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四、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归纳托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2、说话训练。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3、填空练习

  (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恶劣

  神奇: 样子 壮观 令我望而生畏 顽强精神

  成长历程 艰辛

6、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使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7、《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8、《青海高原一株柳》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教学中,我注重提纲挈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层次分明。

  “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9、《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这是第二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用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的写法上。教学第6、7两小节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5节,在仔细观察大柳树之后,作者对这株柳树怎么生长壮大的情景进行了想象。轻声读6、7小节1、看看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2、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划下来,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词去体会,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交流感受,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后来我觉得其实6、7小节当中高原柳的顽强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在6、7节文字当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换成了“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在教学当中,我发现这样一换,避免了无谓的绕圈子,效率较高。指导朗读在这两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原因是对这部分如何处理预先还不是太有底。说到底还是功底不够,炉火未青。

  教学第八小节我将课后思考题4进行了转换。用归缪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本来设计的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说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第二、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进行了对比。第三、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结果第一个学生把第一和第三个原先设计的所谓层次打乱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事先还是应该做一个充分的预设。不过好在当时处理还是可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班的学生都说愿意做高原柳,这是我先前试上的两个班级从未出现的情况,我只得自己打圆场:我来到了一个坚强的班级,但是……接下来我自己谈了对做灞河柳的看法。为什么学生没有一个说愿意做灞河柳呢?现在想想这应该是公开课,听课老师比较多,学生一些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袒露吧。不过对学生愿做高原柳,我倒是进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承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随时承受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节课一上完我立即发觉自己的两处遗憾。一是第八节没有让学生再反复读读,自己仔细体会一下。第二,最后一节学生读得不太好,我进行了范读,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听者感觉不错,只是我没有让学生听完后再读一遍。这样就失去了范读的作用。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了。

  师父说这次上课我比以往平和了许多,但是还是有“势”强的影子。他还提出我上课的时候表情太丰富。他示范了一下,我立即感觉到了。现在想想还是教师公开课的表现欲望太强了。不过,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能改过来。

10、《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