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数学教案一等奖
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数学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重、难点
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导学过程
1、口算
9-6=30+2=8+51=50-20=
2、口答:
⑴5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54=50+()
⑵6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68=8+()
任务一:35-2=□
1、动手操作:先摆35根小棒,去掉单根的2根,还剩多少根?
2、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3、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任务二:35-20=□
1、动手操作:先摆35根小棒,去掉20根,也就是2捆,还剩多少根?
2、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巡视。
3、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达标测评:
1、口算
40-10=60-20=80-50=90-30=
47-6=75-40=58-10=46-70=
2、超市运进63箱苹果,卖了60箱,还剩多少箱?
3、明明考试得了90分,刚刚得了80分,明明比刚刚多得了多少分?
2、《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数学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2、通过摆一摆,会正确的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学案导案
新知探究
(一)说一说
观察课本69页的主题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二)摆一摆,说一说
1、摆一摆:35-2=()。
35里面几个十几个一?摆几捆和几根?2里面有几个一?摆几根?几根减几根是几根,再和几捆合起来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所以35-2=()。
2、摆一摆:35-20=()。
35里面几个十几个一?摆几捆和几根?20里面有几个十?摆几捆?几捆减几捆是几根,再和几根合起来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所以35-20=()。
3、说一说35-2和35-20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课堂检测
一、计算下面各题。
36-20= 47-20= 56-30=
76-30=72-20= 59-40=
二、解决问题。
1、一年级有42个男生,有30个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2、小明有86个小星星,小红比小明少20个,小红有多少个星星?
计算时注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时先弄清楚问题要求什么,再列式计算。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数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课件、小棒(24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请看大屏幕,在“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的废品,大家把这些废品分类以后装上了绿色回收车,同时也统计出了各班的收集情况,请看统计表。
2、这是我们学校一年级三个班回收废电池、易拉罐的情况。仔细看大屏幕(出示一班和二班回收废电池的数量),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抽生交流所提的问题并板书。
我们先来解决“二班比一班多收了几节电池?”这个问题,谁会列算式?
你知道24-8怎样计算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活动二
1、设疑引欲
请同学们观察算式:24-8与24-2有什么不同?
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减法,我们称它为退位减法。(同时板书“退位”二字,把课题补充完整,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从4根小棒中拿出8根不够拿)
提问:4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
2、指导探索
请同学们想一想,会算的同学自己算出得数,不会算的同学请你利用手中的小棒自己摆一摆,解决这个问题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教师不加任何提示,教师注意行间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摆法)
抽生交流,如果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就让学生到台前演示自己的做法。
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摆法,这几种方法都对,老师是用这种方法做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利用课件演示24 - 8)
谁能说说老师是怎样分步计算的。想一想,你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同桌两个说一说。
活动三
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自己的身手吧。
1、大屏幕出示练习题。
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
36 – 8 = 27 – 9 = 45 – 6 = 64 – 5 =
2、出示统计表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电池
8
24
30
易拉罐
21
9
23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3、你能算出下面这些题吗?
18 – 9 28 – 9 38 – 9 48 – 9 58 – 9
想一想:你能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活动四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家一起说说吧。
教后反思:
本节课准备得很充分,但是这节课上完之后,自我感觉很不好。第一,有个班级在上课,没能及时下课,学生匆忙进入多媒体教室,没有立即坐好,东张西望,分发小棒也耽误了些时间,“没有了好的开头”,我心中有些慌乱,以致于导语部分说得没有头绪,自我感觉有点不知所云。第二,解决“4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时,处理得不好,原本打算让学生想一想或者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切实体会“4减8不够减”,可是学生都没有动手摆小棒的,小棒就成了摆设品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想法后,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4减8不够减怎么办”,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或摆小棒理解后同桌两个交流交流具体是怎样做的,而实际上课时我就给漏掉了这个过程,使学生没有更好地体会到“4减8不够减”。第三,与张老师的'课比起来——我认为张老师的导语部分比我好,她没有应用书上的信息窗,而是把书上的信息窗加以变化,变成小动物们在收集废品,将小动物分成三组进行比赛,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小棒使用比我好,学生愿意动手操作,而且张老师应用颜色不同的小棒,很鲜明,易于学生区别;习题设计也很有层次感,我没敢设计像“16 – 9 26 – 9 36 – 9 46 – 9”这样的习题,怕太难学生不会。
让我有些欣慰的是,原以为这节课课堂效率不高,效果肯定不好。但是学生做题速度很快,而且得数也算得正确,大部分同学做得没有问题,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错了一题或两题。说明大部分同学已经明白了“4减8不够减”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我觉得很高兴。
4、《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数学教案一等奖
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导学案
班级:姓名: 等级:日期:
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学习目标
1、通过摆一摆,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方法。
学案
导案
旧知铺垫
口算
23-3= 46-6= 67-60=
35-2= 42-30=53-3=
新知探究
(一)说一说
观察课本70页的主题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二)摆一摆,说一说
1、摆一摆:36-8=()。36里面几个十几个一?摆几捆和几根?8里面有几个一?摆几根?该怎样减,先算什么?
2、摆一摆:36-8=()。36里面几个十几个一?摆几捆和几根?8里面有几个一?摆几根?该怎样减?先算什么?
课堂检测
一、计算下面各题。
3 6-7= 47-8= 56-7=
26-8=72-9= 27-8=
二、解决问题。
1、一(1)班有25个女生,二(2)班有9个女生,一(1)比二(2)班多多少个?
2、一共有47本故事书,借给一年级9本,还剩下几本故事书?
摆的时候要注意怎样减去计算时注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决问题时先弄清楚问题要求什么,再列式计算。
5、《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数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做P12(6)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2、做P13(7)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3、做P13(8)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4、做P13(9)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交流,并选择较合理的方案。
(9只大船,2只小船最为合理)
5、课堂作业:P13(9)思考思考题。
教学后记:
6、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点: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先安排被减数是够减的,再安排被减数不够减的减法。
2、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突出退位减法的难点。 让学生操作小棒解决“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借助直观的学具来理解算理,从中发现解决退位减法计算问题的突破口,并总结出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再初步脱离形象,形成抽象的算法,这样的学习更扎实有效。
3、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序地表述计算过程。通过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结合对应板书和语言叙述,动画演示,形象揭示“退一作十”的原理和过程,这样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并表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算理。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时,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的算法比较多样化,老师在这里可以加以鼓励,这样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
5、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既安排基础性练习,又有拓展性练习,体现了层次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在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本节课同时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不过这堂课也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一是新授的地方花的时间短了点,对学生学习的.把握和课堂驾驭连接方式不够;二是忽视了结论,在这节课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和方法,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三是课堂内容的安排有效性有点差;四是在处理习题的时候出了点小状况,由于疏忽把一道错题判成对的,后来我又重新做了纠正,在最后是讲解习题的时候应该把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来说算理,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加以巩固,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7、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个人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时,我就意识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相比较加法来说,是一次不同的知识体验,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是,特备注意了前面在进位加法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分成的应用,特别提前做了预设,防止在教学中出现昨天的问题。
此次教学,我还是采用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有效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导入很顺利。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算理,我让学生采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并且通过对比得出最优化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最优化方法的好处。
在教学用分成的方法时,因为提前做了预设,我让孩子们提前复习了分成的方法,这一次学生表现比较好。
这一次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是比较难得,孩子们能够取得还不错的效果,我想,跟课下我让学生们做的提前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时候,只要孩子前面的旧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了以后,他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因为新的知识一定是可以通过旧知识来得到的,重视知识的连贯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8、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过去的计算教学,往往是老师把计算方法在堂上讲通讲透,然后通过机械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并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班上交流,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知识结构各有不同,故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把提出的多种计算的方法进行优化,学生在操作,交流,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是,是否学生提出的算法越多越好?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些算法优化优化?什么时候引导优化最好?等等,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进行了尝试。
情境一:
电脑演示:一部小桥车15元,一部无线遥控车36元。小明说:“我只有8元钱,想买一部无线遥控车,还要再攒多少元?
师:谁能帮小明算一算?
学生列式:36-8
师:请大家想一想两位数减一位数应该怎样算?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如计算这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学会对给定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因此创设合适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过程之一。
情境二:
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出计算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摆小棒计算的?
展示学生的摆法和算法:
(1)拆开1捆小棒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8根,剩下的2根和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8根,再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2)先拆开1捆是10根,与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后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3)先拿走6根,再从3捆里拿走2根,剩下28根。
老师把学生的算法用算式的形式板书出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维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教师直接把计算方法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计算方法,老师对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给予了肯定,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了的个性发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和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现出民主氛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境三:
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几种方法都对,得数都是28。那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
经过学生的讨论概括出第二种方法最简便。
(4)也就是:先拆开1捆是10根,与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后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这一情境是对不同的计算方法的优化。学生常常会把自己熟悉的方法认为是最简的,可是,有一些方法是对学生的后缀学习不利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呈现的计算方法加以比较分析,让学生分清各种方法适用的范围,从而掌握基本算法,但也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算法。通过算法优化,使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情况下要运用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情境四: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然后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练习十二的第四、五题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每一种计算方法。有一些学生经过了对各种方法的分析比较后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尽管不是这样的),如这学生还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也不强求。
算法的多样化激起了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提炼,使学生对算法有了深层次感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
9、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海底世界这样一个情境,情境中展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生动的鱼类,既是对前面教学情境的延续,也是为新授中研究鱼的问题作铺垫。当学生看到在自己喜欢的事物时,马上就产生了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个位上珠子满十可以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的道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由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满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满十个木块排成一排。在计数器的演示过程,通过拨珠活动,直观的显示个位上满十个珠子可以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数的.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交流良好的习惯。在课堂评价中,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在个体评价的同时,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的整体,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就可以奖给一朵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小红花的价值性,不但提高了本组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的时候,容易出错!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10、沪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海底世界这样一个情境,情境中展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生动的鱼类,既是对前面教学情境的延续,也是为新授中研究鱼的'问题作铺垫。当学生看到在自己喜欢的事物时,马上就产生了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个位上珠子满十可以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的道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由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满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满十个木块排成一排。在计数器的演示过程,通过拨珠活动,直观的显示个位上满十个珠子可以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数的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交流良好的习惯。在课堂评价中,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在个体评价的同时,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的整体,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就可以奖给一朵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小红花的价值性,不但提高了本组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的时候,容易出错!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11、《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一、重视故事引入,先声夺人。
很多计算法则教学课都是按“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这样的环节来设计,但我在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其一,让学生在探索时进行知识的迁移远远比新知学习前迁移更加有效;其二,学习之前,学生的状态可谓纷繁复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指向学习内容,全身心地进入数学学习的“门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好的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境,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内容,那我们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改进其呈现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呢?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形式,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计算课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学习亢奋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二、提供交流,经历计算过程。
对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提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本节课,在独立探讨“19×19” 的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我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算法和用别人算法计算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学生能否实现从旧有认知经验到新的认知图式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安排好迁移这一环节。在独立探究“19×1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如果能先让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是如何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相关经验,课堂中就不会出现一小部分学生在独立探究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了。
12、《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进位)》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题中,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要向十位进一,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在本节课中,突出了以下两大特点: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在本节课中,我抛砖引玉的将问题抛出,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点了一下,对于满10怎么向十位进1,孩子可以很好的接受。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我问答这个1要怎么写时,他们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其次,有部分学生在自己第一次列竖式计算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3 8
+ 2 4
1
——————6 2学生将小1自成一行。我下面要加强对学生做题的多练习,在练习中让孩子明白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