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教案一等奖设计
1、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练一练,练习十一11-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指名口算课本第64页第11题)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板书:
约数
倍数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说明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复习约数倍数相关知识(略)
(2)写出18的所有约数
三、复习质数合数
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分为几类:
板书:1
质数
合数
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7851235791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科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的因数叫做90的什么数?(板书: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4、做“练一练”第3题
练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最大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最小的公倍数。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练一练”第4题
集体练习,指名口答,说一说方法怎样归纳三种关系?
追问: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复习
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1、提问:能被2、5、3整除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
2、“练一练”第5题
提问:这里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什么数?不能被整数的数都是什么数,
板书:偶数
奇数
想一想,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六、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说说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和12题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5、16题、17题中(3)(4)
八、课外作业:练习十一第18题。
2、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3.练习: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1.2÷4=3,1.2能整除4. ( )
(2)6是倍数,3是约数. ( )
(3)约数的个数有限,倍数的个数无限. ( )
(二)互质关系
1.什么叫互质?它和质数有什么区别?考虑下面各组中什么样的两个数间存在互质关系?
2.判断练习:
(1)两个数互质,这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 )
(2)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 )
(3)两个奇数一定不互质. ( )
(4)两个偶数一定不互质. ( )
(5)奇数和偶数一定不互质. ( )
(三)既不互质,又不整除的关系
1.出示一组数:根据自然数间的关系,将下列一组数分类
(1)13和26 (2)2和7 (3)4和21
(4)45和3 (5)8和5 (6)14和42
(7)12和15 (8)9和10 (9)30和48
(10)12、18和24
整除关系 互质关系
(1)13和26 (2)2和7 (7)12和15
(4)45和3 (3)4和21 (9)30和48
(6)14和42 (8)9和10 (10)12、18和24
(5)8和5
师:(指除整除关系、互质关系外的一组数)这类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板书:既不整除,又不互质)
2.这类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怎么求呢?(用什么方法?)
3.练习:下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提问:用短除的方法可以分解质因数,也可以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谁能说说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四、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对自然数进行了分类,找出了自然数的关系,即整除关系、互质关系、既不整除又不互质,并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3.练习: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1.2÷4=3,1.2能整除4. ( )
(2)6是倍数,3是约数. ( )
(3)约数的个数有限,倍数的个数无限. ( )
(二)互质关系
1.什么叫互质?它和质数有什么区别?考虑下面各组中什么样的两个数间存在互质关系?
2.判断练习:
(1)两个数互质,这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 )
(2)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 )
(3)两个奇数一定不互质. ( )
(4)两个偶数一定不互质. ( )
(5)奇数和偶数一定不互质. ( )
(三)既不互质,又不整除的关系
1.出示一组数:根据自然数间的关系,将下列一组数分类
(1)13和26 (2)2和7 (3)4和21
(4)45和3 (5)8和5 (6)14和42
(7)12和15 (8)9和10 (9)30和48
(10)12、18和24
整除关系 互质关系
(1)13和26 (2)2和7 (7)12和15
(4)45和3 (3)4和21 (9)30和48
(6)14和42 (8)9和10 (10)12、18和24
(5)8和5
师:(指除整除关系、互质关系外的一组数)这类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板书:既不整除,又不互质)
2.这类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怎么求呢?(用什么方法?)
3.练习:下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提问:用短除的方法可以分解质因数,也可以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谁能说说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四、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对自然数进行了分类,找出了自然数的关系,即整除关系、互质关系、既不整除又不互质,并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4、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10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个位商写0的.计算、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能整除而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
教师准备:挂图、幻灯片、铅笔(70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把62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让我们写出算式来。(剩下2个羽毛球,商怎样写呢?)
62÷3=20(个)......2(个)
20
3√62
6
――
2
2、让我们来验算一下。
3、边想边做:83÷4=63÷6=92÷3=61÷2=(注意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4、算一算,比一比:
42÷2=41÷2=63÷5=53÷5=
5、找找错在哪?(想想做做第3题)
6、想想做做第5题注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灵活点。
7、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让学生体会余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不要求讲进一法)讨论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第二页想想做做1、2。
四、小结: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啊?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最后两题。
52÷5=43÷4=82÷4=74÷7=
2、有75千克的大米,每次搬运10千克,至少要搬运多少次?
六、教学后记:
5、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求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重点。
难点: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分别说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如电话号码、牌照号码、人数、钱数等。教师选择其中几个板书,如:7234698、6403105、3210、734、5816、72等。
2、说说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学生回答后再问:你是怎么判断的?(根据个位上的数字判断)
3、问:如果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请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如果学生提出看个位上的数,就马上组织讨论。如果学生不提出这个观点,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是也只要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了?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小组讨论要求:
(1)小组中每个同学自己报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供大家观察讨论。
(2)仔细观察,探求规律。
(3)各抒已见,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或补充自己的想法。
4、全班学生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看个位上的数。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动手实验,探索规律。
1、分类。
(1)请学生先在卡片“()4”中一个数字,使其成为两位数,再将这些数按能否被3整除进行分类。
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被3整除的数
235484143444647494
(2)分小组验证学生分类是否正确。
2、实验。
(1)实验(1)
A、将上面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得到一个新的数。
教学过程
备注
424548414344464749
B、通过观察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交流)
(能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位上的数字的位置,得到的数也能被3整除;不能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位上的数字的位置,得到的数也不能被3整除。)
C、思考: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跟数字所在的位置有没有关系呢?(没有)那和什么有关系呢?
(2)实验(2)
A、将组成各组数的几个数字分别相加,看看会发现什么?
2+4=64+5=912578101113
B、学生计算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能被3整除的数,它们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也能被3整除;不能被3整除的数,它们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也不能被3整除。)
思考: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吗?(初步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
3、验证。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3根小棒摆数,一根小棒在个位表示一个1,摆在十位表示一个10,请你任意摆出一个两位数(如12、21、30),再摆出一个任意的三位数(如111、120、102、201、300),观擦一下,你发现摆出的'数有什么特点?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发现(用3根小棒摆的任意两位数、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再讨论3是这些数的什么?(实际上是这些数各位数字的和)那刚才的那句话也可以怎么说?(得出:只要一个数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这个书就能被3整除)
(2)游戏:用6根小棒或9根小棒在一分钟内摆出几个山三位数(同桌合作,边摆边作好记录),观察记录下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用6根小棒摆出的任意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那么两位数呢?四位书呢?为什么?(得出:只要一个数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6或9,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总结: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实验和游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来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再对照课本加深记忆。
三、应用规律,巩固知识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课本上练一练第1题)
45517890111201
学生先独立判断,再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2)同桌间互说三个能被3整除的数。
2、发展练习。
(1)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里有几种填法?(课本上练一练第2题)
23()51()27346()58()0
教学过程
备注
(2)你能迅速判断出下面的数能否被3整除吗?
396399817263312874219
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即先把数字3、6、9划掉,再把凑成是3的倍数的数字划掉,最后把剩下的各位数加起来看能否被3整除。
(3)课本上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1、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你还想研究什么?
2、你有什么疑问?谁能帮他解决?
五、作业《作业本》
课后反思:
“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现实,这节课我设计这么情境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回小老师,由你们任意选一个自然数,考考老师:它能被2或3或5整除吗?看看哪位同学能考倒老师。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都难不倒老师,心里头觉得老师太了不起、太神奇了。看到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来了,这时老师一语道破:同学们,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掌握了有关数学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规律,好不好?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老师,这事很新鲜。本案例的“新”就充分体现在这里。正是这幕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境,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学生急于想探索数学规律的强烈欲望。
6、五年级数学《能被2、3整除的数》教学反思
先从旧知识的连接点,为2、5、3整除的数算理打好知识基础。再通过举例观察、思考、研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并研究其算理。在研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基础上来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放手让学生说。发现10、2、5之间的关系,迁移到100、25、4;1000、125、8……,掌握一类发现数的特征的方法。最后,分析不能通过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一个整数能不能被3整整出的原因,深化算理的理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过程去感悟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解释这种方法的根源——10除以3余1,100除以3余1,1000、10000这样的数除以3都余1。为迁移提供基础。
(1)抓住知识结构。
整除是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整数a除以整数b(b不等于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整除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为余数问题,并且正处的很多性质都可以用除法与减法的关系来解释。根据能被10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个位。2和5是10的约数,十位和十位以前的数都表示几个十,这些数除以2或5都没有余数,所以就不用去考虑了,只考虑个位上的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还发现因为10=2×5,所以判断一个整数能不能被2和5整除的方法与判断一个整数能不能被10整除的方法相同。由此可以迁移到100=25×4,所以判断一个整数能不能被4和25整除的方法与判断一个整数能不能被100整除的方法相同都是看后两位。同样由1000=125×8可以想到能被125和8整除的数的特征。根据10÷3=3……1、100÷3=33……1、1000÷3=333……1;……所以,几个十除以3就与几个一,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字;几个百除以3就余继各异,也就是百位上的数字。……,所以可以通过把各个数位上数字相加的和能不能被3整除来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同样,10÷9=1……1、100÷9=11……1、1000÷9=111……1、……可以得出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样还可以发现能被99、33、11、999、111、333……整除的数的特征。
知识结构的形成,使学生能够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概念,这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另外,通过知识的整理,使学生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这往往是创新的基础),最终通过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抓知识的本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学习的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本节课注重探究知识的根源研究,弄清现象后的本质,不但总结了判断一个整数能不能被2、5、3整除的数的方法。掌握总结数的特征的方法,用10、100、1000这样的数除以要研究的数,看余数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如果有规律在进行具体研究,总结规律。因此,研究知识时,要深入探究,了解知识的本质,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7、六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延续和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重点在让学生理解互相比较的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同时明确其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归类,抽象出本节课所需要的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
三是应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不够。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生的。我们不能就题教题,要关注“纵深”。即研究实际问题本身的发展。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就是会也不举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
8、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同时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通常的复习方法都有基本固定的环节,如:复习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练习—知识技能的应用—课后作业的补充。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的课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偶尔提问几个同学,气氛较为沉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会觉得:这些内容我都会,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收获,感觉是在浪费时间。中等的学生觉得:以前会的,我仍然会。以前不懂的,通过复习还是没有弄懂。
复习《数的认识》时,这部分知识点很多,内容繁杂,而且距离以前学习新知的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考虑到总复习书本的提示知识点也不明确,没有系统性,而且知识点的容量也特别的`大,学生整理的结果也是不尽理想。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参照一些资料,整理出小学阶段对于“数的认识”必须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归结为数的意义、数的分类、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改写和省略、数的大小比较等,课前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回顾,课上在集中汇报,查漏补缺,结合每个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回顾每节课的情况,感觉知识点整理时,学生都是懂的,但是没有多少学习兴趣;在独立练习之时,发现学生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有错误,而且问题还是有很多。这样的结果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怎么办,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我不得不对复习的过程进一步反思思。如果每节课知识点减少,那么,我考虑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思考再三,决定按这样的调整顺序进行复习: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具体有哪些,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是复习回顾知识的过程。练习时,要有基础的练习和提高的练习。课堂上首先是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后马上进行独立自主的练习,最后再根据反馈的情况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力争做一条会一类。这样做以后,我感觉学生作业的错误明显减少了,看来,复习课仍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9、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10、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认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让学生全面回忆本学期学过的“数与代数”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各部分的知识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以此为知识的'概括提供材料,
二是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系统性去对所回忆的知识进行编排,使学生形成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
三是教师对学生概括赐与适当的评价,帮办学生形成化的知识体系。给学生1个开放、探究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1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熬炼,给学生一些需要解答的题目,让他们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多个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展开想象,能力获得成长。本节课,由始至终师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涨,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复习使命。
11、六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我认为是属于较难理解的,虽然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它仅表示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所以要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尽管如此,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二、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
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虽然在课堂上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但是在作业中,求近似数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找到不同程度的近似数,有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困绕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