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案一等奖

2023-07-15 10:22:09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案一等奖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案一等奖

1、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直观并联系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 使学生通过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用不同方法比较两个数量,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42页第8题的统计图。(改多云天数为3天,雨天天数为8天)

  要求: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一个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特点,分别用“差数”或“倍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指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比较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以及其中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还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比较方法。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说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上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它既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问题的自然拓展,又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有着一定关联。因此,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相关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再由此引导学生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符合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 教学例4,初步学会用真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 出示下图。

  提出要求: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图意,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出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2. 启发:要求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种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图中把红彩带平均分成几份?黄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3.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填空,并小结: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在此基础上,可联系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

  4. 追问:你能把上面的示意图改一改,使黄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1/5吗?如果要使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10,上面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5. 指导完成例4后面的“试一试”。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讨论:

  要求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从图上看,红彩带的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蓝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2) 追问:你能把这道题的示意图也改一改,使蓝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3/5吗?如果要使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3/10,这道题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说明:教材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前,安排“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感性认识。上述教学过程,注意强调“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作为单位‘1 的数量”,而这样的思考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理解相关问题的数学本质,也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同样也要先确定作为比较标准的那个数量。这就为学生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此外,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比较结果(分数),调整表示相关数量的示意图,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在此过程中更为透彻地把握基本思考方法。]

  三、 教学例5,初步学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 出示例题:已知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如下图)的5/4,你能画出表示绿彩带长度的示意图吗?

  2. 讨论:根据题意,你认为是红彩带长一些,还是绿彩带长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组织讨论后,要求学生各自画出表示绿彩带长度的示意图。

  3. 引导反思:解决这个问题时,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红彩带的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4. 拓展:如果画出的绿彩带是这样的7份,那么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如果画出的绿彩带是这样的`8份,那么绿彩带的长又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这样的比较结果还可以怎样表达?

  学生讨论后,明确: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8/4,也可以说成是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2倍。

  5. 指导完成例5后面的“试一试”。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讨论:

  都是对两根彩带的长进行比较,为什么两次比较的结果却不相同?

  (2) 启发:求花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需要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求红彩带的长是花彩带的几分之几,又需要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3) 强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关键要弄清应把哪个数确定为单位“1”,单位“1”不同,比较的结果也就不同。

  [说明: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假分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应用价值。先让学生画图表示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从中体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结果的基本思考方法,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数量关系的数学实质。通过改变绿彩带所占的份数,并让学生用不同的假分数或整数继续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既体现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又突出了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线索,有利于学生把新的数学内容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至于“试一试”中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法,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 运用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各自完成填空,再通过交流并明确:解答这里的每一个问题时,分别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另一个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2. 出示课始的条形统计图,要求学生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适当提示:多云的天数是阴天的3/9,也可以说成多云的天数是阴天的1/3;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3倍,也可以说成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9/3或3/1。

  3. 口答。

  小红有9张画片,小明有13张画片。

  (1) 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小明画片的张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

  (2) 如果小明送1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小明画片的张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

  (3) 如果小明送2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他俩画片张数的关系?还可以怎样理解这样的关系?

  如果学生解答第(2)、(3)题感到困难,可提醒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回答。

  4.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5~7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进一步突出正确确定单位“1”的数量对于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

  五、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哪些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关键是什么?

  总说明

  本节课试图以两个数量的比较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纵向来看,先让学生学习用“几分之一”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再让学生依次学习用“几分之几”(真分数和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最后让学生综合运用上述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自主探索并体会“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的过程,凸显了分数意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拓展并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不断增强数感。横向来看,本节课也十分注意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上就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从而为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提供了机会和保障。此外,本节课还注意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进程,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案一等奖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 题: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 时:共19课时,第四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刘华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程标准相关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

  (2)能解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例3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一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利用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①借助图示引导学生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解答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②再根据示两个整数相除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③回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这两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解决。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不断完善建立分数的意义的认知结构。

  3.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这两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解决;通过对比、确定单位“1”的量,能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借助直观并通过知识迁移,探索和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评价任务

  1、引导学生理解“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借助图示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完成目标1】

  2、学生能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求出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完成目标2】

  3、回顾整理倍数关系、分数与除法,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都可以用除法解决。【完成目标3】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回顾全课,课堂小结

3、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减法的含义和作用,能用减法运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式题.

  难点:分析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师:三角形和圆形比多少,比的结果怎样?(因为1个三角形对着1个圆形,三角形没有剩下的,反过来圆形和三角形也一一对上了.所以三角形的个数和圆形的个数同样多)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1)摆学具,比多少.

  师:(要求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第二行摆4个圆形.

  提问:

  ①哪一行摆得多?(第一行摆得多)

  ②三角形的哪部分和圆形同样多?用双手比出来.同样多的是几个?(同样多的是4个)

  ③哪一部分是三角形比圆形多的?用双手比出来.多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2个)

  ④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三角形可以看成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圆形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圆形多的)

  师:(要求学生摆学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第一行摆10个三角形,第二行摆6个圆形.

  提问:

  ①指出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

  ②指出三角形比圆形多的部分.

  ③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4个)

  ④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三角形可以看成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圆形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圆形多的)

  (2)看图形,比多少.(让学生做教科书p.57上的做一做)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8个蓝色的碗, 5个花碗)

  师:两种碗哪个多?多几个?

  引导学生在脑子里把两种碗1个对1个配对.然后做一做:

  ①指出蓝色碗和花碗同样多的部分.

  ②指出蓝色碗比花碗多的部分.

  ③蓝色碗比花碗多(    )个.

  师:刚才比较出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怎么能直接算出来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种应用题.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2.教学例3.

  出示应用题“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1)指名学生读题.

  (2)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然后先贴出12只白兔(画在两张白纸条上,一张上画7只,背面写上“跟黑兔同样多的”,另一张上画5只)并在上面括线,标上12只,再贴出7只黑兔,并在下面括线,标上7只.

  师:是谁与谁比多少?白兔多还是黑兔多?(白兔与黑兔比多少,白兔多,黑兔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白兔的只数多,那么白兔的只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学生说出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时,把画有7只白兔的纸条翻过来,学生说出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时,把画有5只白兔的白纸条翻过来)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图中的哪部分?(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教学标出问题部分,并注明“多?只”)

  (3)看图分析

  师: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应该怎样想呢?(从白兔的只数里去掉跟黑兔同样多的,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

  (4)列式口答

  指名列式口答.教师板书:

  12-7=5(只)

  口答:白兔比黑兔多5只.

  (5)检验:教师把表示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的纸条翻过来,露出5只白兔,说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3.指导学生做教科书第58页上的“做一做”

  让学生按照下面的'问题分析和解答:

  (1)这道题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在书上画批)

  (2)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谁多谁少?(圆白菜多,大白菜少)

  (3)圆白菜的棵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跟大白菜同样多的8棵,另一部分是比大白菜多的)

  (4)要求圆白菜比大白菜多几棵怎么想?(从圆白菜的棵数里去掉和大白菜同样多的8棵,剩下的就是圆白菜比大白菜多的)

  (5)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

  (6)在书上填写算式.

  (三)巩固反馈

  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做第1题时,先指名读题并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盆?应该怎样想?(红花多,红花的盆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10盆,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盆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10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盆数)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第2,3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予以指导.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分四个层次进行应用题教学.第一个层次复习同样多的概念,第二个层次通过摆学具和看图形比多少,知道比较大的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三个层次是教学解答这种应用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从直观、具体、形象的比较中,逐渐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第四个层次是练习.层次分明,环环紧扣.

  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也就是对“12-7=5”这个算式的理解.学生能够讲述这个算式的意思是:“12只白兔,减去和7只黑兔同样多的7只白兔,得比黑兔多的5只白兔.”这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还是十分必要的.以后教学中还要再抽象到数量或数的比较,如12只比7只多5只或12比7多5.这样才能压缩思维过程,以利后继学习.

4、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的含义,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实际含义,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分数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情境描述:有4只小兔在树林里玩耍。兔妈妈带来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胡萝卜(课件凸显主题场景中的一盘胡萝卜,上面有遮盖,能看出是胡萝卜,但看不出几根)。

  提出问题:要把这一盘胡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得这盘胡萝卜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后板书:这盘胡萝卜的1/4。

  继续描述:兔妈妈还带来了一盘青菜和一盘蘑菇(课件出示遮盖着的一盘青菜和一盘蘑菇)。

  提出问题:把这盘青菜和这盘蘑菇也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得这盘青菜的几分之几?分得这盘蘑菇的几分之几?

  学生回答后板书:这盘青菜的1/4,这盘蘑菇的1/4。

  追问:为什么小兔分得的胡萝卜、青菜和蘑菇都是一盘的1/4呢?

  明确:把一盘胡萝卜、一盘青菜、一盘蘑菇分别看作一个整体,各自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设计意图]从把一盘胡萝卜、一盘青菜、一盘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各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有助于激活学生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已有认识,从而为接下来学习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提供支持。把胡萝卜、青菜和蘑菇都遮盖住,凸显平均分的对象都要看作一个整体,能有效避免物体个数对相关分数获得过程的干扰。

  二、探究

  1.求一个整体的1/4是多少。

  课件呈现:小兔急着问兔妈妈,我分得这盘胡萝卜的1/4,是几根呀?兔妈妈揭开覆盖在胡萝卜上的薄膜,课件隐去4只小兔,凸显出8根胡萝卜。

  提出问题:你知道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吗?(板书: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

  [设计意图]小兔提出“一盘胡萝卜的1/4是几根”这个问题后,课件即把4只小兔隐去,并凸显8根胡萝卜。同时,由教师及时提出“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这个问题,目的是把学生思维引向怎样求“8的1/4是多少”这个新的数学问题,避免把上述实际问题直接归结为“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整数除法问题,从而保证新课内容的顺利展开。

  启发:要求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你能先用小棒分一分,并求出结果吗?

  (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适当提示:要求8根胡萝卜的1/4是几根,就是把8根胡萝卜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

  提出要求: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8÷4=2(根),并在“这盘胡萝卜的1/4”后面添上“是2根”。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8除以4?

  进一步明确:要求这盘胡萝卜的1/4是多少根,就是把8根胡萝卜、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8除以4。

  问题延伸:一盘青菜有4棵,一盘蘑菇有12个,这盘青菜的1/4是几棵?这盘蘑菇的1/4是几个?(随着提问课件出示:一盘4棵青菜和一盘12个蘑菇,同时板书:“4棵青菜的1/4是几棵?”和“12个蘑菇的1/4是几个?”)

  提出要求:你能直接列式计算吗?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4=1(棵),12÷4=3(个),同时在原板书“这盘青菜的1/4”后面添上“是1棵”,在“这盘蘑菇的1/4“后面添上“是3个”。

  引导比较:上面所求的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追问:都是求一盘物体的1/4是多少,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不同?

  强调:不管是求一盘胡萝卜的1/4是多少根,还是求一盘青菜的1/4是多少棵,一盘蘑菇的1/4是多少个,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求出一份是多少,所以都用物体的.总个数除以4。因为胡萝卜、青菜和蘑菇的数量 不一样,因此它们的1/4的数量自然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从求一盘胡萝卜的分是多少根,到求一盘青菜的1/4是多少棵以及求一盘蘑菇的1/4是多少个,尽管作为整体的物体数量各不相同,但其本质都是求一个整体的1/4是多少,都要把相应物体的个数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这样的经历,不仅能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明晰“求一个数的1/4是多少”的数学意义以及相应的数学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深化对1/4这个用来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分数含义的理解。

  2.求一个整体的:1/2、1/8、1/6是多少。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求这盘青菜的1/2是多少棵,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后提问:求一盘青菜的1/2是多少棵,为什么用4除以2?

  问题延伸:如果要求一盘胡萝卜的1/8是多少根,求一盘蘑菇1/6是多少个,各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

  交流汇报,要求学生重点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

  引导比较:为什么求8根胡萝卜的1/4用8除以4,而求8根胡萝卜的1/8用8除以8?

  追问:一盘蘑菇有12个,12除以4求的是这盘蘑菇的几分之一?12除以6呢?

  启发:通过上面的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就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3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同一个整体的1/4和1/2是不同的,同一个整体的1/4和1/8也是不同的,同一个整体的1/4和1/6还是不同的,这样就能把学生对“一个整体的1/4”的理解类推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上来,对特殊问题的认识也相应得以提升和抽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此过程中逐步清晰。

  三、小结

  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四、练习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先看图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提问:第一堆草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为什么要把它平均分成3份?第二堆草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为什么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列式计算。

  提问:两次都是拿出圆片个数的1/2,为什么每次拿出的个数不一样?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提出要求:猜一猜,两人写字的个数相等吗?

  追问:谁写的个数多一些?为什么?

  学生解答后进一步追问:计算的结果与刚才的判断是否一样?

  4.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提出要求:每种水果都拿出了1/3,猜一猜,哪种水果拿的个数最多?哪种水果拿的个数最少?为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5.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6.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并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

5、小学五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经历转化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来复习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首先看这个问题。

  (1)蓝气球有6个,红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5倍。红气球有多少个?

  师:自由读题,谁来解决?

  生:6×5=30(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的5倍也就是5个6,所以用6×5=30(个)。

  师:同学们看,这里的5倍也就是5个,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我们用乘法来计算。

  2、15个小朋友在做游戏,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自由读题,谁来解决?

  生:15÷5=3(组)

  师:怎么想的?

  生:15人,每5人一组,15里面有3个5,所以15÷5=3。

  师:这道题实际上是把15个小朋友按每5个人一组平均分,15里面有几个5,也就是几组,像这样有关平均分的问题我们用除法。

  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在以前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今天继续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课件出示“小红摆飞机”的情况。

  师:看,小红在干什么?数一数,她是怎么摆的?

  生:小红摆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

  师:小红用了5根小棒(板书5根),摆出了一架飞机,小棒数就是1个5。(板书1个5)

  2、课件出示“小红和小丽摆飞机”的情况。

  师:接着看,小丽又是怎样摆的?(谁还有补充?)

  生:小丽用10根小棒,摆出了2架飞机。

  师:她用的小棒根数就是几个5?

  生:2个5。(板书:10根2个5根)

  师:小红用了5根小棒,小丽用了10根,10里面有2个5,我们就可以说10是5的2倍,小丽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2倍。(板书:10是5的2倍)谁能像老师这样把结论完整地说一说?没关系,老师引着你说。(找两名同学说)来,我们一起说。

  师:都会说了吗?好,再来看图。

  3、课件出示“小红和小强摆飞机”的情况。

  师:小强又是怎么摆的?

  生:小强用了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

  师:小强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来解决,他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呢?有同学一下子就想出来了,别着急,只说出结果还不行,还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

  预设:

  情况一:

  生:小红用了5根,小强用了15根,15根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所以小强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3倍。

  师:挺好,你是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来思考的。

  情况二:

  生:15÷5=3,小强用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3倍。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小强有15根小棒,每5根一架,可以分成3架。

  师:你这样解释,实际上求的是可以摆3架。不过能摆3架,就说明15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

  师:这里的“5”指的是谁?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吗?(生指小红的飞机)

  师:同意吗?对了,要求小强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列算式时是以小红的根数作为标准,看看小强的15根里面有几个小红这样的5根,就是小红根数的几倍。解决这类问题得到的是几倍,不写单位名称。

  师:来看图,指着小红,这是几架飞机,指着小强,这是几架飞机,不数根数,只看架数,小强摆的架数是小红的几倍?刚才求的是根数和根数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求的是架数和架数之间的关系。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个问题,小丽用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谁能快速列出算式?10÷5=2,10里面有2个5,10是5的2倍。

  4、求“老师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师:如果老师手里有20根小棒,我的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0÷5=4,老师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4倍。我是这样想的:20根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说得真完整,谁能像他这样再完整地说一说?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求的都是什么样的问题?

  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师板贴)

  师:一起来读一读。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解决。

  三、应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关于这样的问题呢,想去看看吗?春天到了,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公园春游。这是我们春游的路线图,看看路线图,我们要经过哪些地方。每到一处都藏着数学问题,等着你们去解决,你们想去吗?来,我们出发吧!

  问题1:儿童票每张8元,成人票每张16元,每张成人票的价钱是儿童票的几倍?

  师:谁来说说题意?

  师:怎么算?(口答)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进入公园,来到了演艺中心的会场,看到少年宫的小朋友们正在表演歌舞,大家兴奋地走到跟前。

  问题2: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师:谁来说说题意?

  师:仔细观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师:看完演出,同学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公园里的游乐场。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3:请选择你需要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于求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我们来玩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谁来提问?你想找谁回答?她答对了吗?你问问他,他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在游乐场里玩得特别开心,最后来到了百花园赏花。

  问题4:公园的花坛里摆了4行月季花,每行9盆。还摆了6盆牡丹花,月季花的盆数是牡丹花的几倍?

  师: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你们要仔细思考,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师: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弄清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问题5:

  师:再来看路线图,你能不能根据路线图上这三段长度提出一道两步计算的有关于求倍数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这样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出色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小红5根1个5

  小丽10根2个510是5的2倍10÷5=2

  小强15根3个515是5的3倍15÷5=3

  老师20根4个520是5的4倍20÷5=4

6、六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延续和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重点在让学生理解互相比较的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同时明确其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归类,抽象出本节课所需要的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

  三是应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不够。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生的。我们不能就题教题,要关注“纵深”。即研究实际问题本身的发展。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就是会也不举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

7、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深化应用。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内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了变一步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相对应为不对应,变一步计算为两步计算。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细读题目,理清数量关系: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二、强化相等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强化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帮助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讲解与练习让学生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重视了让学生找单位“1”,找相等关系。

8、小学数学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从课一开始,学生就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入情境,“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善于想象的低年级孩子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学生感兴趣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始点燃了。接着的“看评比栏”学生的兴趣有增无减孩子们的想象又一次打开了“闸门”,在自主遍题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且掌握了如何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从中提出问题,巩固了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没有呆板的数量关系的说理分析,灵活、积极的思维状态胜过了说理,这是我在新课程中“用数学”方面的对“说理分析”的`尝试性的突破。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问题的产生、提出、解决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孩子们自行完成的,教师在其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二(2)班有多少人,”顺理成章地把画面“切换”到了“评比”的“镜头”。“师:是什么情况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由学生根据画面情况及自己的想象提出问题,在同桌或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完善地解决问题,并掌握了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当主动权掌握在孩子手中时,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是会不断闪现火花的。这是我本节课自感比较满意的地方。

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的例4、例5、“试一试”、练习七5~8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分数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分数?

  2.出示:

  3/44/7

  这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指名回答。

  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出来吗?

  3.贴出例4红彩带、黄彩带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思考:这里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几份与黄彩带一样长?

  交流。

  2.教学“试一试”

  贴出红彩带、蓝彩带图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相机板书: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几分之几?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说说想的过程。

  3.教学例5

  出示例5: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

  学生画在书上

  交流:说说想的过程。

  4.教学“试一试”

  出示图,提问: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反馈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鸭的只数是鸡的3/4”的?

  学生填空

  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作业

  练习七5、6、8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共同开发资源,恰当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本堂课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发言捕捉有针对性的问题,而不是生硬地把教学内容塞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找准单位“1”的量,教师适时地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图,理解单位“1”的量,让学生在熟悉而又轻松的环境里,学习新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0、六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25%,用 125%-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样两种思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100%-百分之几。

  那么第二种思路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根据百分数意义求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习先转化的思路。我想可能更多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一种联想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联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基本素养,能根据已知的联想到与已知条件有关的其它结论,这是数学抽象推理的一种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思考,那么我们更应该把第二种思路作为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例题出现前,先让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百分数联想其它百分数,这样的设计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拖泥带水,不能拔高要求,确保在最佳时间段内解决关键问题。

  同时我想到针对今天的课堂实施情况,下一节练习课我们应该着重解决什么?从理清思路的高度把两种不同的思路进行对比。应该包括:同一种思路内比多比少的对比,像第一种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应该突出百分数意义理解时的一个数相同(都是什么比什么少几或多几),另一个不同(即标准不同,单位1不同),一个是与多的哪个数比,一个是与少的哪个数比。第二种思路转化,同样转化后,一个比1多,一个比1少,所以分别-1与1-。不同思路之间的对比,一个是直接求,一个是先转化再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完成知识构建。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过于理想。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少作浏览,如果对你的课程实施有一些帮助,我就非常满足了。当然最佳的,就是一起参与进来,谈谈你在这个教学时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同分享教育的智慧与快乐。

11、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背景与主题

  “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就要做到精讲精练,透视本质,追求练习的有效性,这也是“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之一。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练习,却不屑对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做精细化的研究,缺少对“做一做”中习题价值的挖掘和拓展,使得练习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我们只要用“放大镜的眼光”去审视“做一做”中的练习,有效开发习题中蕴藏着的资源,就能将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将巩固练习教学演绎得精彩纷呈……

  近期我在学校“以自学为主”教学模式全员赛课活动中设计并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百分数应用问题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一课,基于以上认识,借助于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如何“放大”课本中的练习(例题后的“做一做”)谈点自己的切实感受和体会。

  【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同素异构:追问——厚实“底蕴”,拓展高度。

  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做一做”:“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并汇报交流后。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吨。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0%。

  (教室一片安静)

  师:都同意吗?没有质疑?

  生:不对。

  师:有质疑?解决质疑最好的办法是……

  生:验证。

  师: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怎么解答?

  (学生解答后反馈交流)

  生1:(10-9)÷9≈0.111=11.1%。

  生2:10÷9≈1.111=111.1%,111.1%-1=11.1%。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则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1.1%。

  师: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

  生1:第一种说法是具体量在比多比少,是用减法计算,第二种说法是“分率”比多少,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来求。

  生2: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每月用水节约百分之几和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的单位“1”不同。

  生3:单位“1”不同,除数就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

  【片段反思】

  练习至少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的素材要简洁,有利于学生快速读懂题目,以达到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二是练习的组织要有深度,要通过追问,引领练习走向深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很多的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广泛,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组织练习的过程却过于简单,形如放电影,缺乏深度。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简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并没有另辟蹊径,而是利用了教材中的“做一做”,但是又没有止步于课本中的练习,而是通过追问让练习充溢理性,富有深度。片段中通过“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和“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0%)”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引出了同素异构对比练习: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学生动笔解答的过程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通过追问“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引导学生沟通了“量”与“率”的异和同,突显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问题的本质,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厚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高度。这样的练习素材相同,问题不同,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追问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引向深入,拓展练习的价值,让教材中简单的“做一做”,既有模仿巩固的基础性,更有充溢理性思考的深度。

  片段二、同素同构:对比——丰满“血肉”,回归简单。

  师:请大家静静的完成下面两题。

  (1)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2)小飞家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比原来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生1:第(1)题1÷10=0.1=10%。

  生2:第(2)题1÷(9+1)=0.1=10%。

  生3:第(2)题(9+1-9)÷(9+1)=0.1=10%。

  生4:第(2)题已经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可以直接用1÷(9+1)=0.1=10%。

  师:好,审题很仔细。仔细审题,看清每个条件可以使解题过程更简洁。

  师:仔细观察,上面两个题目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都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

  生2: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3:单位“1”都是原来每月用水吨数。

  生4:答案都是10%。

  师:大家说的都是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这两个问题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5:第(1)题知道了单位“1”的量,是原来每月用水10吨,第(2)题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先求。

  生6:第(1)题是直接除以10,第(2)题则是除以1与9的和。

  ……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后面再呈现已解决的问题:(3)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师:请再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第(1)(2)两题和第(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1: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2:单位“1”相同,结果也相同。

  生3: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

  生4:我认为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两个问题知道了相差量,第(3)题不知道相差量。

  ……

  师:你认为解决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生2:要看清楚知道的是什么。

  生3:如果相差量知道了就直接除以单位“1”的量,不知道相差量就要先求相差量,再除以单位“1”的量。

  生4:单位“1”的量没有直接告诉也要先求。

  ……

  【片段反思】

  练习的设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所谓保底就是通过练习要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做到基础人人过关;所谓不封顶就是通过练习要能促进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相同,问题相同,只是条件表述不同,却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第(1)题知道了相差量1吨和单位“1”的量10吨,直接用“1÷10=10%”就解决了问题,可以说是很简单。第(2)题同样知道相差量1吨和相同问题“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但是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用“1+9”求出单位“1”的量,部分学生却在解答过程中绕了一大圈,教师并没有急于点拨,而是等待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简洁方法。通过比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深化了对这类问题本质的理解。并再次通过对三道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问题的比较,固化了这类应用问题的本质,即都是用“相差量÷单位“1”的量”,区别只在于条件表述的`不同。这样课本练习更加丰满厚实,同时又易于学生掌握,感觉到练习简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因此,我认为练习的组织宜在追问中走向深入,宜在比较中走向简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跟进追问,增加练习的含量,同时要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让练习变得更简单。这样简单的练习便会充溢理性,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讨论与思考】

  如何吃透教材中的练习?使教材中素材和形式单一的练习“做一做”有深度、有层次性?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简洁的情境是不是一定就好,简单的练习走向深入再回归简单是不是具有推广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如何“放大”教材中的练习?

  教材中紧跟例题而提供的“做一做”练习往往素材和形式单一,有些素材还会偏离学生的经验,这些都有待教师进行加工处理。怎样才能吃透这样的练习呢?我想关键是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深度挖掘练习的价值,通过追问将简单的模仿性练习引向深入,通过比较透视数学本质,让练习回归简单,就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2、如何把握“放大”的度?

  只要吃透教材,动态组织练习,就能“放大”教材习题,挖掘出教材习题蕴含的价值。如何把握“放大”教材习题的度?我想练习的目的应该是厚实基础,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只要能确保练习保底的实效,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放大”是可以不封顶的,关键是教材习题“放大”后要逐层引导学生思维回归知识的原点。

1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这是分数乘法一章的一个难点。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利用线段图来辅助自己理解题目,理解并会用两种方法计算该题。

  由于我班的`计算基础较差,所以我在课始让学生做了20道分数加减法口算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较多。接着我回顾了前面的所学知识,进入今天的内容。我由例题中的关键句入手,并结合线段图进行讲解,力争让学生通过线段图理解题目及做法。

  从本节课来说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没有铺垫,只是简单的读了一遍题目就开始讲解,如果能够多设计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题目引入将对后面的教学有更好的帮助。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关系讲解过多。教学中最最失误的地方是教学的重点没有很好的突破,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把谁看作单位一。

  我想本课失误的原因主要出在这几方面:一,重点突破主要是在于个人不能很好的领悟编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领悟编者意图,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质。二,贝壳不充分,细节注意不到位。第三,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不高。

  所以从长远来说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强的是对专业素质的提升,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把握。从个人素质上来说需要加强的就太多太多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