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商的变化规律》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16 10:22:12

  小学数学五年级《商的变化规律》教案一等奖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商的变化规律》教案一等奖设计

1、小学数学五年级《商的变化规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出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增强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4、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先来做个游戏,题目是抢答,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要说规则,规则很简单就是要等老师说开始之后举手抢答,不可以乱喊乱叫。现在老师开始出题了,同学们看仔细了哦。

  板书:80÷4= 150÷15=

  80÷8= 300 ÷15=

  80÷16= 450÷15 =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抢答完毕了,真是抢答高手!

  2. 抢答结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边的一组算式,其中的被除数、除数、商都有什么变化特点呢?同桌讨论下,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刚刚有位同学说除数变了,被除数不变,商也变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呢?生没有发现,现在老师要问问大家,它们是怎样变的呢?生如果说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刚刚你是从上往下看这组算式,那如果从下往上看,你能发现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一说?

  纠正错误,出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扩大)几倍。你真厉害真会概括。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右边的这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呢?可以采用刚刚的观察方法来说一说。还可以用刚刚概括地方法说一说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也扩大缩小几倍。

  同学真会观察发现,这么快就找到了商的变化规律,除数和被除数变化时,商一定变化吗?怎么样商才不变呢?先认真想想,想好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说说你的猜想。

  1若学生没有得出猜想,举例引导 请同学们列出三条商为4的算式如:16÷4= 32÷8=

  64÷16= 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看来同学们都有发现,那现在先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2得出一种猜想,你们可真是会猜想,现在打开书本93页,完成表格,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表格,证明你们的猜想在表格中是成立的,那现在请同学们赶紧举个例子证明自己的发现吧。小组讨论,这些算式对不对呢?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3得出多种猜想时,同学的猜想可真不少,学生说猜想老师板书,请同学们举举例子证明自己的猜想。刚刚同学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猜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3页,再一次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齐读)

  3、巩固练习,光说不练可不好,现在老师就要让大家练一练。

  (1)运用商不变规律口算

  120÷40= 640÷80= 810÷90= 360÷60=

  7200÷400= 2400÷200= 6400÷800=

  哪一组举手的人最多老师就请哪一组开火车。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他们组的答案对不对。

  (2)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为便捷,做一做

  196÷4= 392÷8= 1960÷40= 19600÷400=

  28÷4= 56÷8= 168÷24= 1680÷240=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起来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变的规律。

2、小学数学五年级《商的变化规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第九册p54例1和例5

  教材简析: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估算乘法算式的积和除法算式的商、“求积的近似值”和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本节课既是对近似数知识学习的一个终结性对比,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在实际意义上的感受。本堂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是必要的,并感受到近似数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到用“四舍五入”法并不是取近似值的唯一方法,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些更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取近似值的例子。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商的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初步理解近似值比精确值在某种范围内更有应用性。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3.渗透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值的例子,使学生能根据实际不同的情况,自己初步学会选择确定取近似值的方法和取近似值所需要的精确度。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认真计算、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取商的近似值时,为什么要除到比需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的道理;自己选择确定取近似值的精确度;知道一个近似值所表示的不是一个数,而是一类数所共同具有这个近似值的一个范围(或者说是区间)。

  教学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来理解和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把握取精确度的生活意义。

  教学设想: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准确数(或者说是精确数),但更多的是近似数;由于统计、计算和交流的方便,生活中自然地产生了通过直接计数或者经过四则运算得到的近似数,让学生感受学习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是一种正常的学习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的基础,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上来展开整个新知的探索过程,在不断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成功地来占有新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4.本节课以生活实际所存在的近似数的现象引入,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设疑引出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知识迁移、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与教师的精心点拨、指导和启发,来理解和掌握学习新知,并使学生从自己的基础上和接受方式上来同化新知。

  一.感受准确数和近似数

  1.说出发生在我们身边和生活中所熟悉的数:

  ⑴.在这次数学年会上,共有5位老师上课,听课的教师大约有250人。

  ⑵.莫干山主峰高度是720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玛朗穆峰高度是8848米。

  ⑶.我国领土的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258个德清县的面积。

  ⑷.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获悉:我国现在约有13亿人口。

  ⑸.逸夫小学多功能教室的占地面积是252平方米。

  ⑹.数学书有131页,字数80000个,定价5·30元,于2001年4月第7次印刷。

  评析:通过学生感受这么多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遇的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数,体会到近似数比准确数在生活中更具有应用性,这些数可以从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计算、估算和查找得来,有机渗透学习方法。

  2.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学生相互可以商量,并思考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3.交流学生的各种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学生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4.引出结果:这些数,我们一般可以分为准确数和近似数。

  ⑴.与实际完全符合的确定了的数,称为准确数。例如:5位,131页,⒌30元等。

  ⑵.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例如:250人,720米,252平方米等。

  5.展示这些近似数是如何得到的:

  ⑴.说说你对近似数还了解多少?

  ⑵.近似数是怎样得来的?

  ①数:例如250人,131页,13亿人等。

  那么这里面的13亿是怎样从12。9533亿人得来的呢?这个数保留几位小数?保留整数只要看到什么位?如果将这个数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为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2.9533亿≈13亿

  12.9533亿≈12。95亿

  说明:从最基本的数数中,再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②测量:例如720米,8838米,960万平方公里。

  说明:在直接测量中,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技术的限制,往往得不到准确数。

  ③计算:例如252平方米,80000个字,960万平方公里等。

  多功能教室的长是17。9米,宽14。1米。面积是:

  17.9×14。1=252。39≈252平方米

  这个积保留几位小数?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呢?怎样求积的近似数?(先算出准确积,然后根据需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多看一位,再四舍五入)

  说明:由于实际中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小数位数,通过计算只要取有实际意义的小数位数就可以了,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四舍五入”也是一种常用的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小学数学五年级《商的变化规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观察图形中的规律

  上课前,同学们凭借灵敏的听力找到了规律(板书:规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的眼力。请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能从这一组图形中发现规律吗?

  (出示幻灯片3)3:生观察说规律,可提示,师总结)

  2、观察一组数的规律。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让我们继续,(出示幻灯4)你能从这一组数中发现规律吗?(1、4、9、16、25 …)

  如果有困难不能出色完成,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从而导入

  3、出示点子图

  同学们,这一组数中其实还隐藏着其他的规律,只是仅凭观察这几个数不太容易发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想办法)

  好主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组数,老师把它们分别画成了一种最简单的图形——点(幻灯5出示课本97页主题图),如果我们能发现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发现这一组数中隐藏的规律了。让我们马上开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渗透不同的观察方法

  (1)仔细观察,想一想,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究竟有什么变化呢?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老师并用幻灯片6展示。

  (2)指名说怎么观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副板书:横竖看、斜着看、拐弯看)

  (3)设问,那第5个点阵有多少个点?请画出此图形。

  2、小组探究

  同学们都很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了不同的变化,为了更清晰、更准确的感受这些变化,现在,我们把观察和动手结合起来,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然后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最后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听明白了吗?好的,现在请小组负责,观看点子图,马上开始你们的合作研究;再次出示幻灯片6。

  合作任务

  1、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

  2、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

  3、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1=()4=()9=()16=()

  (1)学生分组探究,师巡视

  (2)在展台上展示交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合作成果?)

  ①生展示分法、算式和规律——其他组补充——总结规律

  ②学生说算式师板书

  ③拓展a×a

  第5个点子图是什么样的,应该是哪个数?出示片7,用前面的观察方法,再讨论(副板书5×5)第10个呢?

  后两种:下一个图形的算式是什么?(副板书下一个图形的算式)

  算一算结果是25吗?

  ④(出示幻灯片8)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3、小结

  同学们真是太能干了,不仅发现了新的规律,还能用规律推测出后面的数。可见,你们不仅听力和眼力好,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是非常的高。

  4、揭示点阵

  那么,同学们,在寻找这一组数的规律时,是什么帮助了我们?(点子图)是的,像今天我们用到的这种排列很有规律的点子图在数学上又叫点阵。(板书:点阵中的规律)

  点阵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更方便的研究一个数或者一组数。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已经利用点阵来研究数了。还有一点一定要告诉你们,刚才我们研究的这组点阵正是当年的数学家们曾经研究过的,不知不觉中竟然当了一回数学家,感觉特好吧?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试一试

  怎么样?同学们?用点阵来研究数有趣吧?让我们继续这项有趣的研究。

  1、观察下列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

  请看屏幕,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仔细观察这一组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请看试一试,同学们用水彩笔涂出下一个图形;可出示幻灯片9来检查学生是否画的正确)

  生画——展示:说明为什么这样画?(有不同的想法吗)

  2、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请你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

  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你能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吗?(请看试一试,出示幻灯片10,我们比一比,哪位同学写的又对又快。)

  生做——展示算式——拓展下一个,你能画出地5个图形,再来研究第4个图形。

  (拓展)你还有什么发现?展示幻灯片11。

  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它研究方法?(学生思考后,可以出示幻灯片12)

  (二)拓展延伸

  出示梯形和螺旋形点阵:除了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点阵之外,还有这样的点阵,什么形状的?

  我们来看书本98页的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做后,出示幻灯片13来检查。

  对,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或感受过点阵吗?你见过哪些点阵?(指生说)其实生活中的点阵还有很多,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片14)点阵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生活,这些点阵中也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只是课上的这40分钟太有限了,不过,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想一想,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2、你们总结的真好!同学们,在生活中,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现在开始做个有心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继续去发现更多、更奇妙的规律。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1、正方形点阵

  2、长方形点阵

  3、三角形点阵

  4、其它点阵

  小结: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4、小学数学五年级《商的变化规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点阵图形的不同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点)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图形朋友——点,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发现了由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子图形中的规律,还给这些图形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阵。同学们想不想过一把当数学家的瘾,自己来寻找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1、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们当年研究的点阵图,边看边说出各个点阵的点子数。

  教师依次出示前四个正方形点阵图,并逐步引导学生想像、猜测:下一个点阵图会是什么样子呢?

  (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2)除了能说出各个点阵的点数之外,仔细观察点阵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各个点阵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还能用1×1、2×2、3×3、4×4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每个点阵的点数。)

  (3)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想:第五个点阵是什么样子,独立画出来,并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独立画出第五个5×5的点阵图)

  (4)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第100个点阵的点数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n个呢?

  (结合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总结正方形点阵规律的模型。)

  小组讨论:你觉得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与什么有关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初步的形象感知得到提升)

  小结: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同数字相乘的积,这个数字与点阵的序号有关,与每个正方形点阵每排的点子数也有关系。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组正方形点阵中隐含的规律,那么对于同一个点阵来说,如果划分的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规律也就不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五个正方形点阵中点的划分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①是用折线划分开的。

  ②每条线内的点分别是1、3、5、7、9。

  ③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就可以表示为:1+3+5+7+9=25。

  (2)如果把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记下来,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第一条线:1 = 1;

  第二条线:1+3 = 4;

  第三条线:1+3+5 = 9;

  第四条线:1+3+5+7 = 16;

  第五条线:1+3+5+7+9 = 25;

  (3)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与前面研究的一组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数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一到第五个点阵的点子数。)

  (第二、三个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很难想到它们和开始时依次出现的几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想不到这种联系时,是否一定要引导?)

  (4)思考:表示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如果按这样的划分方法划分第六个正方形点阵,它的点数该如何表示?

  1+3+5+7+9+11 = 36;

  (6)前面老师是把这个5×5的正方形点阵用折线进行了划分,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的方法?在用算式表示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横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②竖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③斜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1+2+3+4+5+4+3+2+1;

  至于前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简单地表示为:5×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划分方法,观察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如下:

  算式里的数是5;

  从1开始加到5再加回到1;

  这个算式是两边对称的;

  这个点阵的点数是中间那个数字5乘5的积;

  教师引导:照这样的规律类推,第六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如何表示?第9个呢?第n个呢?

  (在这里把寻找不同划分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既是学生前面探究过程思维的延续,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延伸应用,形成策略

  1、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正方形点阵,请大家猜猜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点阵呢?

  (学生列举了长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圆形点阵、椭圆形点阵等等。)

  2、请大家尝试运用前面学会的方法探究长方形点阵规律。

  (1)小组合作研究:如何用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点阵的点子数?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达成共识

  1×2;2×3;3×4;4×5;

  (2)请你独立画出第五个长方形点阵并用算式表示出点数。

  (学生独立画图并写出算式,互相交流。)

  算式表示为:5×6;

  (3)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自己所写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图形中的点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发现为: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总是比第一个因数多1,第一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竖排点数,第二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横排点数。并没有发现第一个因数与点阵序号间的关系,因此,当要求他们写出18个点阵的点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7×18、18×19。在争论各自的理由时,学生的注意力才联系到了点阵的序号与算式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正确答案。)

  (4)照这样继续写,你能写出第n个长方形点阵的点数吗?

  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写出:n×(n+1)。

  3、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点阵,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研究,总能发现其独特的规律。在小组内研究三角形点阵中的规律,要求

  (1)个人思考活动:观察给出的四个三角形点阵的规律,画出第五个三角形点阵。

  (2)小组讨论:对自己画出的第五个三角形点阵进行划分,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划分一:横向划分,1+2+3+4+5=15;

  划分二:竖向划分,1+2+3+4+5=15;

  划分三:斜向划分,1+2+3+4+5=15;

  划分四:折线划分,1+5+9=15;

  (对于前面的三种划分方法,都在我的预设之内,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

  4、同学们真了起!真正具有未来数学家的风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并总结了各个不同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究点阵的规律?

  学生交流

  仔细观察点阵的形状;

  数清每一行的点子数;

  看清前后两个点阵的变化……

  (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原理,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四、课堂总结

  1、点阵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太极表演”等,都是把一个人看作了一点,来排列有规律的队形。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运用了点阵的相关知识?

  学生交流

  五子棋、阅兵式的方队、节日的花坛……

  2、课后继续搜集点阵的相关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这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哪里用到点阵的知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5、小学数学五年级《商的变化规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点阵图形的不同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点)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图形朋友——点,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发现了由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子图形中的规律,还给这些图形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阵。同学们想不想过一把当数学家的瘾,自己来寻找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1、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们当年研究的点阵图,边看边说出各个点阵的点子数。

  教师依次出示前四个正方形点阵图,并逐步引导学生想像、猜测:下一个点阵图会是什么样子呢?

  (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2)除了能说出各个点阵的点数之外,仔细观察点阵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各个点阵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还能用1×1、2×2、3×3、4×4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每个点阵的点数。)

  (3)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想:第五个点阵是什么样子,独立画出来,并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独立画出第五个5×5的点阵图)

  (4)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第100个点阵的点数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n个呢?

  (结合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总结正方形点阵规律的模型。)

  小组讨论:你觉得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与什么有关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初步的形象感知得到提升)

  小结: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同数字相乘的积,这个数字与点阵的序号有关,与每个正方形点阵每排的点子数也有关系。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组正方形点阵中隐含的规律,那么对于同一个点阵来说,如果划分的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规律也就不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五个正方形点阵中点的划分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①是用折线划分开的。

  ②每条线内的点分别是1、3、5、7、9。

  ③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就可以表示为:1+3+5+7+9=25。

  (2)如果把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记下来,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第一条线: 1 = 1;

  第二条线: 1+3 = 4;

  第三条线: 1+3+5 = 9;

  第四条线: 1+3+5+7 = 16;

  第五条线: 1+3+5+7+9 = 25;

  (3)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与前面研究的一组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数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一到第五个点阵的点子数。)

  (第二、三个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很难想到它们和开始时依次出现的几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想不到这种联系时,是否一定要引导?)

  (4)思考:表示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如果按这样的划分方法划分第六个正方形点阵,它的点数该如何表示?

  1+3+5+7+9+11 = 36;

  (6)前面老师是把这个5×5的正方形点阵用折线进行了划分,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的方法?在用算式表示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横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②竖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③斜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1+2+3+4+5+4+3+2+1;

  至于前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简单地表示为:5×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划分方法,观察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如下

  算式里最大的数是5;

  从1开始加到5再加回到1;

  这个算式是两边对称的;

  这个点阵的`点数是中间那个数字5乘5的积;

  教师引导:照这样的规律类推,第六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如何表示?第9个呢?第n个呢?

  (在这里把寻找不同划分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既是学生前面探究过程思维的延续,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延伸应用,形成策略

  1、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正方形点阵,请大家猜猜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点阵呢?

  (学生列举了长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圆形点阵、椭圆形点阵等等。)

  2、请大家尝试运用前面学会的方法探究长方形点阵规律。

  (1)小组合作研究:如何用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点阵的点子数?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达成共识

  1×2;2×3;3×4;4×5;

  (2)请你独立画出第五个长方形点阵并用算式表示出点数。

  (学生独立画图并写出算式,互相交流。)

  算式表示为:5×6;

  (3)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自己所写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图形中的点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发现为: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总是比第一个因数多 1,第一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竖排点数,第二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横排点数。并没有发现第一个因数与点阵序号间的关系,因此,当要求他们写出18个点阵的点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7×18、18×19。在争论各自的理由时,学生的注意力才联系到了点阵的序号与算式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正确答案。)

  (4)照这样继续写,你能写出第n个长方形点阵的点数吗?

  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写出:n×(n+1)。

  3、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点阵,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研究,总能发现其独特的规律。在小组内研究三角形点阵中的规律,要求

  (1)个人思考活动:观察给出的四个三角形点阵的规律,画出第五个三角形点阵。

  (2)小组讨论:对自己画出的第五个三角形点阵进行划分,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划分一:横向划分,1+2+3+4+5=15;

  划分二:竖向划分,1+2+3+4+5=15;

  划分三:斜向划分,1+2+3+4+5=15;

  划分四:折线划分,1+5+9=15;

  (对于前面的三种划分方法,都在我的预设之内,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

  4、同学们真了起!真正具有未来数学家的风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并总结了各个不同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究点阵的规律?

  学生交流

  仔细观察点阵的形状;

  数清每一行的点子数;

  看清前后两个点阵的变化……

  (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原理,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四、课堂总结

  1、点阵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太极表演”等,都是把一个人看作了一点,来排列有规律的队形。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运用了点阵的相关知识?

  五子棋、阅兵式的方队、节日的花坛……

  2、课后继续搜集点阵的相关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这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哪里用到点阵的知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6、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及大小比较后学习的。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单位改写、小数乘除法计算打下坚实基础,是学习小数相关知识必不可少的知识点。具体反思如下:

  一、优点:

  1、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能紧紧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实现“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利用这个规律进行简单计算”的目标。

  2、导课新颖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结合我班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较低的现状,在学习新知时,我采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变变变”游戏来引入课题,再设计了《西游记》中的故事来提供学习新知的情境,学生乐于学习探究。

  二、不足

  1、教学目标的设计较空洞,操作性不强

  如“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到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乐趣”,这个目标大而空洞,不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且在每一节课都渗透这个目标,可以不用具体设计。目标的设计不要空,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2、知识运用太突然,没有充分作好铺垫

  学习完规律以后,直接过渡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学生有点无所适从。应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规律,从而理解“如果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如果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然后再运用规律进行运算,学生运用规律就比较顺利。

7、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点阵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点阵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2到83页尝试与猜测部分的教学内容。从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本课属于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但从整个小学教学内容看,本课是在四年级下册探索数图形、摆图形所需小棒数量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与形的规律,为今后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探索物体堆放中的规律、六年级上册的探索数与形的规律、看图找关系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究。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上课伊始,我就提出了两个问题: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⑵每个点阵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现规律,如在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寻找到其中的点阵规律,虽然,在“1×1,2×2,3×3,4×4,……n×n”的方法与“1,1+3,……,1+3+5+7+……+(2n-1)”的方法思考方式不同,但对学生而言,都是他们自主探索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探索成果,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例如,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把点阵中点子的数量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这种联想,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种思想,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8、《商的变化规律》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八戒的两关,闯关后,悟空才分饼给八戒,通过这个分饼使产生问题,“用悟空采用什么数学知识,教育八戒?”引出要学习之后才能解决问题,就来学习:课题(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2、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学生发现被除数200不变,除数从2变到20,有什么变化?学生说扩大了,商从100变到10,商缩小了。除数再20变到40也扩大了,商从10变到5,商也缩小了。说明除数从上往下扩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缩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缩小了,商反而扩大了。之后总结这两条规律,再利用练习,加深对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掌握了上个内容,这个环节就相对比较简单。出示练习题巩固这个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商的`不变规律,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商都是7,你能写出商都是7的除法算式吗?然后说出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还可以怎么说(乘以相同的数),要注意“同时”,再比较另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

  4、练习的设计还比较满意,尤其是最后哪道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学到如何简便运算。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要讲透三个规律很难,时间紧张。

  2、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比如第一道判断题的第三小题应该这样设计(30÷2)÷(6÷3),以及第三道“数学小护士”的难度有点大,因为时间不够,就要用简单一点改错题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语言不够精练,不干脆利落,有点紧张。

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八戒的两关,闯关后,悟空才分饼给八戒,通过这个分饼使产生问题,“用悟空采用什么数学知识,教育八戒?”引出要学习之后才能解决问题,就来学习:课题(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2、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学生发现被除数200不变,除数从2变到20,有什么变化?学生说扩大了,商从100变到10,商缩小了。除数再20变到40也扩大了,商从10变到5,商也缩小了。说明除数从上往下扩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缩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缩小了,商反而扩大了。之后总结这两条规律,再利用练习,加深对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掌握了上个内容,这个环节就相对比较简单。出示练习题巩固这个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商的不变规律,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商都是7,你能写出商都是7的除法算式吗?然后说出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还可以怎么说(乘以相同的数),要注意“同时”,再比较另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

  4、练习的设计还比较满意,尤其是最后哪道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学到如何简便运算。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要讲透三个规律很难,时间紧张。

  2、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比如第一道判断题的第三小题应该这样设计(30÷2)÷(6÷3),以及第三道“数学小护士”的难度有点大,因为时间不够,就要用简单一点改错题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语言不够精练,不干脆利落,有点紧张。

10、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商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的内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功之处:

  一、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特别是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及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整节课我做了以下调整:先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的利用计算中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商的变化规律。

  每一种知识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让学生在计算、分析、对比中,发现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利用规律进行判断、计算。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整节课下来,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三条规律学生能够有所感知,有所了解。但掌握得并不是非常好。似乎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一下子消化不了,如果能对教材进行分化处理,将三条规律分两节课来上,那么学生分出牢固掌握商不变的性质。

11、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商不变规律》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课堂上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