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品德与社会《天有不测风云》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18 18:12:12

  品德与社会《天有不测风云》教案一等奖设计

品德与社会《天有不测风云》教案一等奖设计

1、品德与社会《天有不测风云》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一些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也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灾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3.学习在常见的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培养相应的应变能力,灾害发生时能够不慌乱,采取正确的措施开展自护与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教学准备:

  1.查阅书籍资料,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况。

  2.有关地震灾害的记录片。

  3.了解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有关地震灾害的记录片。

  二、学习“大自然的另一份面孔”

  1.阅读《地震孤儿的故事》。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

  讨论:地真是怎么回事?你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印象?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你对突发的灾害会有思想准备吗?你认为地震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2.自然灾害知多少。

  除了地震外,自然灾害还有哪些种?

  请同学们走上讲台,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某种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

  3.为自然灾害分类。

  4.过渡: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简单叙述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

  搜索你的记忆,你听说过或者看到过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情景吗?

  5.分组朗读《历史上的部分自然灾害记录》。

  三、学习:天灾之中有人祸

  1.近几年来,全球发生了不少自然灾害,请选择你知道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向全班同学做一个介绍。

  2.阅读43页自然灾害的信息。

  同学之间交流课前准备的小调查: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自然灾害的?

  讨论:从引起自然灾害的原因上考察,你认为自然灾害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造成的呢?

  3.阅读《是天灾还是人祸》。

  讨论:有哪些人类的行为诱发或加剧了自然灾害?

  4.你的家乡有没有发生过因“人祸”而加剧的自然灾害?如果有,把它写出来。

  四、作业:回忆自然灾害的危害,写一封倡议书。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遇到自然灾害,会自护与互助。当其他地区发生灾害时,力所能及地向受灾地区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2.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教学准备:

  思考:有哪些人类行为可能会加剧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wWW.xxJXsj.c N-小学-教学-设-计-网

  一、导入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

  二、教学互动

  1.观察44页右下角图案的构成。

  说一说,你觉得设计者设计这个图案的意图是什么?

  集体朗读《一封未能发出的信》。

  讨论:有人说,灾难可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锤炼升华。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2.阅读“手拉手,心连心”的内容。

  你曾经为灾区的小朋友献过爱心吗?除了捐款,还能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3.阅读:《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朗读《海滩小天使》。

  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你感觉到了掌握必要的遇险应变知识的重要性了吗?

  4.仔细阅读《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变》?

  在最短的时间内,试着将具体应变措施牢牢记住。

  5.接龙朗读《面对洪水》漫画配的文字。

  总结:遇到洪水应该怎么办?

  讨论:为了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2、品德与社会《天有不测风云》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一些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也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灾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3.学习在常见的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培养相应的应变能力,灾害发生时能够不慌乱,采取正确的措施开展自护与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教学准备:

  1.查阅书籍资料,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况。

  2.有关地震灾害的记录片。

  3.了解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有关地震灾害的记录片。

  二、学习“大自然的另一份面孔”

  1.阅读《地震孤儿的故事》。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的资料。

  讨论:地真是怎么回事?你对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印象?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你对突发的灾害会有思想准备吗?你认为地震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2.自然灾害知多少。

  除了地震外,自然灾害还有哪些种?

  请同学们走上讲台,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某种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

  3.为自然灾害分类。

  4.过渡:自然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

  简单叙述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

  搜索你的记忆,你听说过或者看到过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情景吗?

  5.分组朗读《历史上的部分自然灾害记录》。

  三、学习:天灾之中有人祸

  1.近几年来,全球发生了不少自然灾害,请选择你知道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向全班同学做一个介绍。

  2.阅读43页自然灾害的'信息。

  同学之间交流课前准备的小调查:家乡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自然灾害的?

  讨论:从引起自然灾害的原因上考察,你认为自然灾害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然造成的呢?

  3.阅读《是天灾还是人祸》。

  讨论:有哪些人类的行为诱发或加剧了自然灾害?

  4.你的家乡有没有发生过因“人祸”而加剧的自然灾害?如果有,把它写出来。

  四、作业:

  回忆自然灾害的危害,写一封倡议书。

3、品德与社会《天有不测风云》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遇到自然灾害,会自护与互助。当其他地区发生灾害时,力所能及地向受灾地区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2.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掌握一些遇到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教学准备:

  思考:有哪些人类行为可能会加剧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

  二、教学互动

  1.观察44页右下角图案的构成。

  说一说,你觉得设计者设计这个图案的意图是什么?

  集体朗读《一封未能发出的信》。

  讨论:有人说,灾难可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锤炼升华。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2.阅读“手拉手,心连心”的内容。

  你曾经为灾区的小朋友献过爱心吗?除了捐款,还能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3.阅读:《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朗读《海滩小天使》。

  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你感觉到了掌握必要的.遇险应变知识的重要性了吗?

  4.仔细阅读《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变》?

  在最短的时间内,试着将具体应变措施牢牢记住。

  5.接龙朗读《面对洪水》漫画配的文字。

  总结:遇到洪水应该怎么办?

  讨论:为了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6 天有不测风云

  一、大自然的另一幅面孔

  二、“天灾”之中有“人祸”

  三、天灾无情人有情

4、品德与社会《天有不测风云》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各类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心血,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并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尊敬他们。

  2.通过观察了解,让学生知道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3.让学生了解国家所制定的一些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从中体会到这也是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各类工作人员对自己的爱,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尊敬他们。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社会上常见的一些为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设立的警示语、标志牌。

  2.教师搜集一些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利的法律条文。

  3.制作一段录音,内容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心声”

  4.让学生课前搞一个调查采访活动,看看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他们有什么快乐和烦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我们周围充满着爱,有来自爸爸妈妈的爱,有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我们每天大部分生活在学校里。为了保证我们的健康、愉快地成长,学校中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呢?

  2.板书:来自社会的爱

  (二)学文明理

  1.学校中的爱

  (1)看图片,说说学校中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

  (2)学校里还有很多部门,自由讨论:这里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提供了哪些服务?

  (3)展示调查结果:说说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他们有什么快乐和烦恼。

  (4)让学生说说自己调查后的看法和感受。

  (5)听老师诉心声,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老师的苦与乐。

  2.社会的爱

  (6)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来自家人、学校的的爱,也得到了来自大家庭的爱。出示图片,说说社会为我们做了什么。

  (7)根据日常生活的体验,说说自己从哪里感受到社会的爱。

  (8)看图提问:为了给我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为我们做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9)出示教师搜集的`的社会常见的一些为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设立的警示语、标志牌,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受到的关心和保护。

  (三)课后拓展

  1.呈现学生的观察记录。

  2.提示学生参考书上的范例,自己到生活中去观察。一方面是通过观察,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社会事物的敏感性。

  (四)课外知识

  1.出示我们国家有关保护儿童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和意识到我们的社会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初步知道自己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2.让学生了解得更多,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关保护儿童法律法规

  3.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保护儿童法律法规。

  (五)总结: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家人、学校的爱,也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贡献,报答大家对我们的爱。

5、品德与社会《天有不测风云》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观查访问身边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自身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

  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效果。

  教学难点:

  1.教学内容离开了同学直接的生活,同学缺少对劳动的酸甜苦辣的切身体验,缺少对劳动者喜怒哀乐的体恤。因此要引导同学回顾前一课学习时的劳动体验,尽可能让同学真正走进劳动者,:零距离贴身观察、访问,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心灵撞击。

  2.组织教学形式时间、平安等因素的约束,很难组织同学真正走出学校,因此只能在教学形式上变通:一方面充沛调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同学“出不去”可把劳动者“请进来”,让小朋友们与他们活动、游戏,使教室成为开放的空间。

  课前准备:

  1、以时间为序,拍摄生活中劳动者劳动的场景。

  2、要求一些劳动者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短篇,揭示课题。

  1、看短篇:

  短篇为教师课前拍摄的,涉和的对象尽量宽泛一些,比方冒着烈日或寒风

  种植素菜的菜农,早早起来到菜市场买菜的.,清早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理发师,纺织工人,警察叔叔,电视台日夜工作的场景等。

  2、提问:

  ①看了这个短篇,你想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估计大多数同学只是站在赞美的角度,去歌颂这些默

  默无闻的劳动者。假如是这样的话,在同学赞美后,教师可以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② 你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劳动与你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这个问题应该给同学充沛的时间,先自身想想,再在小组说,最后在班级交流。

  假如第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就有同学说到这些劳动着与自身生活关系的话,就讲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也可以。

  总之,这一环节教师要示同学的理解而决定教学顺序。

  3、设想:

  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都停止了劳动,

  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

  假如电视台的人都停止了工作,

  ……

  (1)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然后班级交流。

  (2) 小结:是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为了你、我、他,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当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着知识的时候,可曾想到有多少人为了我(出示课题:有多少人为了我……)付出了许多。

  (3) 说说有多少人为了我们能在着宽敞的教师里学习,付出着。

  二、采访劳动者,加深对劳动者的了解,从而更加敬仰他们。

  事先请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若干个,先向同学一一介绍,然后再由同学自身决定采访对象。

  三、联系生活,感受劳动者给自身带来的方便。

  1、在你的生长过程中,遇到过下面的情况吗?遇到时,是下面图中的哪些人协助你解决了问题?用线连起来。(填图册P/23第一题)

  2、除了图上的,你还遇到过哪些困难,是谁协助你解决的?给大家说说。

  3、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工作的时间经常是我们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们为了工作,经常放弃了许多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看看下面图中的情景(送牛奶的,巡夜的保安,敬老院的阿姨,电信台的工人,农民,气象员),想一想,当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1) 让同学充沛说说。

  (2)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6、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社会呼唤诚信》教学反思

  《社会呼唤诚信》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关注社会诚信问题,愿意为打造诚信社会出一份力,也做一个呼唤诚信的社会人。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课堂成为触动心灵的场所。在这节课...

  《社会呼唤诚信》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关注社会诚信问题,愿意为打造诚信社会出一份力,也做一个呼唤诚信的社会人。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课堂成为触动心灵的场所。

  在这节课中,我把当今人人耳熟能详的三鹿奶粉作为题材。让学生们有话可说,更能真切的去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观,把主动权让给孩子们,创建了一个涌动的课堂。

  二、让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夸美纽斯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于感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最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要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不要给学生压力。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以身边的真实事例买新手机和买水果等话题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们理解到社会中的各种承诺形式,继而引出诚信的话题,并通过观看海尔砸冰箱的视频这一正面的事例和通过图声并茂的三鹿奶粉这一反面事例来进行循循善诱,在讨论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在教学中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并学会向学生学习,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智慧去理解,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学生的.感受就是最好的品德教育,让学生从轻松的氛围中走向自信,让轻松成为课堂的主调。在轻松的课堂中领悟到诚信的重要。

  通过这节课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基。要培养诚信的良好道德品质,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应该做到诚实、诚恳、实事求是,重信用,守承诺。

7、品德与社会上册《多与少的思考》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多与少的思考》一课出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资源、人口的现状,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总资源丰富,但因总人口太多,所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在了解了我...

  《多与少的思考》一课出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资源、人口的现状,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总资源丰富,但因总人口太多,所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在了解了我国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发产生节省资源的想法,从而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人口”与“资源”这些概念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也比较远,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课前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并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权,比枯燥地讲解什么叫资源效果更好。

  品德与社会课程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现有认知上,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把粉笔分给多数学生,产生一盒不够分的结果,再通过问题“把这一盒粉笔比做我们国家的资源,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多,但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所以仍然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再通过数学算式:总资源÷总人口=资源人均占有量,让学生了解到节能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在课的最后,向学生发出了“低碳生活”的号召,并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把这些细则落实到生活中,形成节约能源的生活好习惯。比如:除了人口计划之外,我们还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护环境、节约用水、节约用纸……最后通过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社会现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从而提高本节课讲述的可信度。

  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主旨是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学习者参与现实的生活,要活用知识,在参与中学习,是社会参与的过程。并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思考的能力,发展多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8、《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自20世纪80~90年代起,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向是课程的融和与综合化。综合化的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儿童的认知特点将多学科合而为一的课程形式。

  综合课程具有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取向:

  1、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杜威认为,“儿童世界是一个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他还提出,“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科学把他们的世界加以分割和肢解。”儿童的认知与兴趣直接相关,综合课程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方面比分科课程更有利。

  2、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

  分科课程往往专注于一定领域知识的掌握,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成了“书呆子”,断绝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知知识从哪里来,更不知用到哪里去,而综合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向真实生活,真正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靠单科知识很难解决,综合课程发挥多视角、多学科优势,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3、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分科设置课程,必须按照学科体系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从学生需要出发设置综合课程,就会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必备的机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融合性、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绝不是原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背景下的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学习内容的线性构建方式,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新思路,《品德与社会》融合了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哲学和伦理道德等多学科知识,使“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

  (2)主题学习的综合性。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有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作为三种基本的学习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3)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总目标,另外还提出三项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在以往所有颁布的各科《教学大纲》中是没有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选取多种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