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时钟》教案一等奖设计
1、《自然界的时钟》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一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重点词语的含义。
2.激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鼓励多种方法查阅资料,感悟文章内容;多种方法识字。
3.通过了解动、植物的生物钟,充分感悟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热爱,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10个一类生字。
2.了解动植物的生物钟。
3.理解文章的内容。
4.熟勤拜貌窝字形的掌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印度班加罗尔城,有一只猴子和一只狗经常按时定点在一起相会。 每天上午9时30分,猴子就先来到路旁的树荫下等着了,接着,一条狗也摇着尾巴跑来。于是,猴子就骑上狗背,一起上街游逛。这一对神奇的伙伴,吸引着人们跟着围观。说来有趣,它们天天聚会老时间,老地方,从不失约,也不迟到,好像他们都懂得看钟表似的。
这件有趣而古怪的事儿是怎么一回事呢?科学家认为,这一对伙伴的协调行为,是他们体内的生物钟在指导他们的行动。 我们也将其称为自然界的时钟(板书课题)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类文章。
课文中哪一处介绍了生物钟?找一找,读一读。
二、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
一些字音难于掌握,指导学生多读:凋、喇、叭、蠢、潮、汐
三、学习小组合作读文。
小组成员研究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四、学习一类生字。
1.学习生字:
熟:熟知 熟菜 成熟 熟睡 熟悉 熟人 熟练 熟手
熟铁 熟皮子 饭熟了 深思熟虑 熟能生巧
观:观看 观摩 观光 观察 观瞻 奇观 壮观 乐观 观点 观念 人生观 宇宙观 坐井观天 走马观花
艳:鲜艳 艳丽 艳情 艳史 艳羡 艳阳天
貌:相貌 容貌 礼貌 全貌 貌合神离
皎:皎皎白驹 皎洁
窝:鸡窝 狼窝 窝贼 窝赃 窝藏 贼窝 酒窝 窝火 窝心 窝工 马蜂窝 一窝小猪
勤:勤快 勤劳 出勤 缺勤 考勤 后勤 内勤 外勤 殷勤 勤洗澡 勤学苦练
拜:拜托 拜访 拜望 礼拜 拜年 拜寿 拜将 拜把子
构:构造 构屋 构图 构词 构怨 虚构 构思 佳构
赴:赴宴 赴约 赴北京 赴汤蹈火
2.读词语,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多种方法读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第一自然段,引发思考。
1.通过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说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呢?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自然界中的植物、小动物都有生物钟,所以说大自然就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
3.作者分别在哪一自然段介绍了它们的生物钟?
二、读第二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植物的生物钟。
2.重点介绍的是哪几种花开放和凋谢的时间?
3.认识分号,并了解它的`用法。
4.你还知道哪些花开放及凋谢的时间,请仿照书中的写法为大家介绍一下。
5.有感情朗读文。
三、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小动物的生物钟。
2.重点介绍了哪几种小动物的活动、休息时间?
3.你认为这一段中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好在哪里?
4.请你也尝试着写一个拟人句。
四、读第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
2.小组汇报,教师检查指导,做好评价。
五、读第五自然段。
1.你还知道自然界的哪些生物钟现象?
2.播放有关自然界生物钟的课件,拓宽学生知识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制作问题树。
教学过程:
一、读课后一题中的词语。
二、积累好词。
绽放笑脸 争奇斗艳 含笑点头 东方欲晓 日落西山 蠢蠢欲动 公鸡报晓 皎洁 拜访
三、学习制作问题树。
讲几点要求:
1.敢于针对文章提出问题。
2.把问题归类。
3.将问题写在问题树上。
4.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书写生字,熟读课文。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结合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制作一棵问题树。
2、《自然界的时钟》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3、《自然界的时钟》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滤的基本操作,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知道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动手操作掌握过滤的操作要领,知道过滤可以除掉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运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与软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过滤的基本操作。 鉴别硬水与软水
教学难点:
过滤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
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了解吸附、沉淀、和蒸发等净化水的方法; 多种途径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体会工业生产中化学知识的丰富性和重要性.
教学课时:
1. 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 活动与探究——天然水的净化;过滤的操作
教学策略:
1.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水净化的有关方法的介绍,解决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吸附的方法介绍中增加活性炭的性质介绍;比较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的净化程度。
2.提前准备蒸馏的装置并在讲台上进行水的蒸馏.介绍蒸馏的方法时要介绍简要的步骤和方法.
3.活动与探究是“天然水的净化”,因有第一课时的知识铺垫,可在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净化的方法,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比较不同方法的净化程度,同时重点总结过滤的操作要点。
4.家庭小实验:可在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作为家庭作业自制简易净水器,等到本单元总结时进行评价并作为单元测验的部分成绩。
5.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出板报:野外饮用水的净化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录相带、投影片、过滤装置一套、用可乐瓶做的简易过滤器。 分组实验材料:过滤装置一套、烧杯2个、玻璃棒、明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引入]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从自来水厂或水井里来。)
[提问]自来水厂里的水又是从哪里来?(从江河、湖泊??中来。)
[投影]自然水域。
[讲解]自来水厂里的水来自于自然水域。自然水域主要是指海洋、江河、湖泊、池塘和地下含水层。
[投影]自然水域水的局部放大。
[提问]自然水域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自然水域里的水不干净,水中混有泥沙、杂质、细菌,以及一些溶解于水的杂质)。
[讲解] 自然界的水有不同的水质,并含有各种物质,如泥沙、杂质、细菌,以及一些溶解于水的杂质,是否清澈透明的水就是纯净呢? (不是)
[展示]一瓶硬水和一瓶软水。
[讲解]怎样区分硬水和软水呢?
[实验]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展示] 一瓶含有固体杂质的水。怎样除掉水中的这些杂质,使水变干净、变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种水的净化方法。
[展示] 看一看,1号纸包内有什么物体?(木屑、沙土等)
[实验] 把纸包内的物体倒入烧杯的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讨论] 怎样除去水中的杂质?
[观察汇报] 水中大部分泥沙怎样了?(把沉淀后的水倒入另一烧杯中)
[讲解]要除去比水重的大粒泥沙等杂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混浊的水装在一个容器里,不要动它,过一段时间,泥沙就会沉入水底。农村饮用井里的水,常常用这种方法。这种净化水的方法叫沉淀。
[板书]沉淀——除去较大杂质
[放录相] 加入明矾使水中杂质加速沉淀。
[讲解] 有时,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一些明矾。明矾的作用就是把水中的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使它们尽快沉淀。
[分析] 加入明矾后,水中有什么变化?(加入明矾后,悬浮在水中的一些较小的泥沙结成一片片,然后沉入水底。)
[小结] 沉淀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较大的杂质。加入明矾后,可以加速杂质的沉淀。
[提问] 沉淀后的水不是无色透明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水中还有杂质。)
[讲解]这些剩余的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讲解]介绍过滤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过滤时要使用过滤纸。在显微镜底下看过滤纸就像鱼网或细筛子一样,它可以滤去水中细小的杂质。
[放录相]介绍过滤方法。
[板书]过滤——除去细小杂质
[展示] 看一看,这是一瓶略带有红色墨水的水,是否可用沉淀的方法净化?(不行)
[提问] 如何除去这些红色呢?
[演示实验](用P54图3—18的装置进行吸附)
[讲解] (活性炭的吸附性质)活性炭在这里把水中的色素吸收了,这就是吸附的方法。
[板书] 吸附——除去一些溶解的杂质、臭味、色素等。
[提问] 过滤后的水能喝吗?为什么?
[讲解]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讲台上的两个实验一直在进行着,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吗?(在制纯净水呢)
[讲解]介绍蒸馏的装置。
[板书]蒸馏—程度较高的净化
[讲解] 消毒方法有几种?用消毒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什么?
(消毒方法有两种,加药品消毒和煮沸消毒。用消毒的方法可以杀死水中的细菌。)
[板书]
[讲解]介绍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过程
[讲解]刚才我们学习了三种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和吸附。在自来水厂里又是如何净化水的呢?下面看一段录相。
[录相]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过程。
[讲解]自来水厂里的水在运
4、《自然界的时钟》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过滤和蒸馏等操作技巧。
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仪器药品
学生实验: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烧杯、肥皂水、纯净水、浑浊河水、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点评)
第一板块:游戏引入
(一)游戏进入
1、请三位同学头戴一顶标有“浑浊的河水”、实验室中的“自来水”和“娃哈哈纯净水”的帽子,手各拿所代表的水样品,走到讲台上来,教师让同学给“不同水”定出合适的价格。
2、请“物价管理员”解释其中原因。
注:游戏材料自来水取当地价、纯净水取零售价(附表一)。
(二)分析农村和城镇饮用水的来源及认识水净化的常识
问题1、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是家住农村,请问你们家庭饮用水是什么水?
追问1:这些水比我们原来直接用的河水、堰水比,有哪些优点?
追问2:你们知道清洁、干净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有的同学家住集镇,请问这些同学家庭饮用的是什么水?
追问:这些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吗?
教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自来水厂的净水原理和家住农村同学们家用水的过滤原理差不多,但自来水厂净水的工艺规范得多,也复杂得多。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自来水厂的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小结:请同学们看教材p52—53的相关内容,回顾我们刚才共同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和方法,概括“干净、清洁的水是怎样得到的?”
1、学生上台表演,由于定价“不公”而引发三位同学的不满,都要“讨回公道”。
2、几位同学心悦诚服退场。(初步认识三种水的价值)
3、我们家用的是“压井水”或池塘中的“沉淀井水”。
4、干净得多!
5、此时大多数学生满脸疑惑不解的神态。用的是自来水。
6、自来水是水厂从水源处取来自然水后经过加工,也就是过滤、消毒后得到的。
8、学生看教材、整理知识,并记下网址。
教师利用游戏将矛盾问题轻松有趣的引入,学生思维立即进入正题。
第一板块教师从游戏入手,让学生从乐趣中感知最干净的水其价格最贵,从而产生认识水净化原理的欲望。教师抓住机会,结合学生现行居住实际情况深度分析学生家庭的饮水情况,这样将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与所学习的知识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身边的材料挖掘大量对比因素,如农村与城镇用水等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认识。教师还应用网络打开学生的视野。
第二板块:活动与探究
(一)浑浊河水的过滤
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先仔细看一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哪些实验仪器和药品。
教师因势利导:我们今天请同学们做过滤实验,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刚才有些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正是我们要认识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要求,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教师操作)
教师提问2: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老师的操作步骤。
教师提问3:请同学们按照操作步骤自己做实验。
教师提问4:各实验小组将自己过滤的水与其它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请实验效果好的实验组组长介绍经验,请实验效果待提高的实验组组长分析实验失败原因。
教师提问5:我们还有一个需要深化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进行过滤?请同学们设计实验用的简易的净水装置。
教师提问6: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发明与创造,看哪一组的杰作更胜人一筹。
教师评价:教师先分析几组净水器的特点,然后用电脑展示外地学生的自制净水器的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创造发明比较,激发学生更大的创造欲望。
1、学生清理仪器、药品,并汇报,有的学生及不可待地问老师这些仪器和药品有哪些作用?
2、学生观察实验。
3、学生复述教师的实验,通过讨论概括教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
4、学生实验:学生进行过滤操作,边实验边交流。
5、学生发言,重点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并结合“一贴二低三靠”操作步骤强化知识。
3、学生探究活动:用空饮料瓶、小卵石、砂、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在制作过程中每一组同学讲自制净水器的结构、功能、特点与制作材料。强调自己的净水器是简明实用的。
3、学生分组展示简易水过滤器的制作过程和工作原理,有一组学生还编了一个纸笔测试题提问其它组的同学,挑起了新的思维矛盾。题的内容为:a、b两处物质的名称和作用。(图)
教师应用学生爱做实验这一心理,首先要求学生“清理”,这不断是实验前的物质准备,学生会产生一些问题并带着问题去看、去听。
在这一板块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再观察教师的规范实验操作,这样就为学生强化了规则意识,这一点在探究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在规则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实验探究活动高效有序,有条不紊。学生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教师再要求学生自制净水器,学生手脑并用,创造空间就十分大了。
第三板块: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自来水与纯净水的区别)
教师提问1:什么叫硬水?怎样证明某些水是不是硬水?请同学们先看书,再结合你们知道的事实说明。
教师实验:自来水和纯净水各取10毫升分别放到蒸发皿蒸干,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填写表格内容:(附表二)
教师提问2:同学们从生活、生产中见到过硬水会对人的身体和生产活动带来哪些麻烦?
教师评价:这位同学思考问题的角度值得推崇,当大家都是一种倾向意见时,他能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这就是辩证的思维方法。
教师提问3:怎么来区别硬水和软水?请大家用生活中的经验证明。你们能从生活经验区别硬水和软水,哪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感性认识?
教师评价:其实创造并不难,创造的台阶就是从别人的好的思路与方法中得到启发,有时还可以直接用别人的好思路来解决新问题。
师生小结:
①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它们可溶,用肉眼难以分辨。
②硬水的危害:浪费洗涤剂;浪费燃料;使一些器具结水垢;造成安全事故等。
教师提问5:自来水怎样转化为纯净水?医院用的注射的水叫“蒸馏水”,你们知道是怎样制得的吗?
教师小结:学生看书,教师再补充,蒸馏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又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师提问6:你们见到过农民用过蒸馏方法吗?
1、学生先看书,后举例:我们家的开水壶内结满水垢,就说明自来水是硬水……
2、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填写表格内容:(附表二),然后汇报。
3、常期饮用硬水会得结石病、又比如我们学校的锅炉如果不经过软化会在锅炉内壁产生水垢,这样会浪费能源,产生危险;我们洗头发用自来水洗头发时,头发不膨松,感到不舒服;用自来水洗衣服时衣服发硬,洗不干净还浪费肥皂。
4、一学生补充发言,我从网上看一些资料,发现硬水对人还有一些好处(此时课堂上炸开了,其它学生个个疑惑不解)。这位同学接着说:“硬水能给人体补钙;还能防治心脏病”。
5、我们可以借用老师先用的实验方法和表格来进行实验验证。把肥皂水分别加到装有自来水与纯净水的烧杯中比较现象,并填表中内容。(附表三)
6、可以通过蒸馏制得到。
7、学生先讨论,后回答:“见过!我们农村有许多酿酒小作坊,请把制取蒸馏水中的每一步与酿酒过程中结合起来,各种设备作用等同于实验仪器中的哪一个作用?(盛发酵物的铁锅相当于烧瓶,大铁盖相当于橡皮塞,白铁管相当于玻璃导管,水池相当于冷凝管,接酒的桶相当于锥形瓶等)。
在第三板块中,教师先给学生一种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上升到理性认识时,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借助教师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寓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学生分析硬水的“好处”,这样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又将理性知识应用于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从生活、生产实际产生,化学知识又服务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第四板块:小结
教师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教师提问2:请同学们应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提出一些个案式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评价:同学们在梳理“三维目标”以后,以“专家”的身份提出了三个应用型的问题,成为这一节课探究的高潮和亮点。创造从学会提出问题开始,好的问题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水平,展示出他们的创造能力生成的过程和轨迹。
还要跟同学们说明的是:我们今天的探究活动如同一次愉快的旅游活动,哪么我们的板书就是我们今天旅游景点的一张旅游图。
1、学生从“三维目标”的三个方向去梳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道理。
2、先讨论交流,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是学生提出的三个典型问题与办法。
问题1:如果我们在野外只有浑浊的水,你将如何得到饮用水?解决问题的办法:先静止、后分离,条件可能就制一个临时净水器,最后煮沸。
问题2:有一个村被人们称之为“结石村”(患结石病的人特别多),市防疫站在该村对水质化验,结果是该村水质与邻村没有大的区别,请问患结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帮助他们消除病源?原因:这个村的村民没有良好的饮水习惯,经常饮用硬水。办法:克服饮用硬水的不良习惯,饮用水要煮沸以后饮用。共3页,当前第2页123
问题3: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想利用井水烧锅炉,请你帮助判断一下,此水是否适合?方法一:用肥皂水检验,浮渣少即可用;方法二:用蒸发皿蒸干,无固体留下即可。
本节课的小结教师不是用的复述知识的办法,也不是要学生复述的办法,而是应用主动式的疑问,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的再探究。特别精道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最后提出应用性的系列问题,学生以专家的'身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学习就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附表一:
种类浑浊的河水自来水娃哈哈纯净水价格元/吨1.5元/吨2000元/吨原因受到污染,没有杀菌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广告词)经过27层提纯
附表二:
种类自来水娃哈哈纯净水现象泡沫少,有大量浮渣无浮渣,有大量泡沫结论自来水与纯净水可用肥皂水区别;硬水浪费肥皂
附表三:
种类自来水娃哈哈纯净水现象泡沫少,有大量浮渣无浮渣,有大量泡沫结论自来水与纯净水可用肥皂水区别;硬水浪费肥皂
5、《自然界的时钟》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过滤和蒸馏等操作技巧。
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仪器药品
学生实验: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烧杯、肥皂水、纯净水、浑浊河水、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点评)
第一板块:游戏引入
(一)游戏进入
1、 请三位同学头戴一顶标有“浑浊的河水”、实验室中的“自来水”和“娃哈哈纯净水”的帽子,手各拿所代表的水样品,走到讲台上来,教师让同学给“不同水”定出合适的价格。
2、 请“物价管理员”解释其中原因。
注:游戏材料自来水取当地价、纯净水取零售价(附表一)。
(二)分析农村和城镇饮用水的来源及认识水净化的常识
问题1、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是家住农村,请问你们家庭饮用水是什么水?
追问1:这些水比我们原来直接用的河水、堰水比,有哪些优点?
追问2:你们知道清洁、干净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有的同学家住集镇,请问这些同学家庭饮用的是什么水?
追问:这些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吗?
教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自来水厂的净水原理和家住农村同学们家用水的过滤原理差不多,但自来水厂净水的工艺规范得多,也复杂得多。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自来水厂的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请看网址
小结:请同学们看教材p52—53的相关内容,回顾我们刚才共同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和方法,概括“干净、清洁的水是怎样得到的?”
1、学生上台表演,由于定价“不公”而引发三位同学的不满,都要“讨回公道”。
2、几位同学心悦诚服退场。(初步认识三种水的价值)
3、我们家用的是“压井水”或池塘中的“沉淀井水”。
4、干净得多!
5、此时大多数学生满脸疑惑不解的神态。用的是自来水。
6、自来水是水厂从水源处取来自然水后经过加工,也就是过滤、消毒后得到的。
8、学生看教材、整理知识,并记下网址。
教师利用游戏将矛盾问题轻松有趣的引入,学生思维立即进入正题。
第一板块教师从游戏入手,让学生从乐趣中感知最干净的水其价格最贵,从而产生认识水净化原理的欲望。教师抓住机会,结合学生现行居住实际情况深度分析学生家庭的饮水情况,这样将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与所学习的知识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身边的材料挖掘大量对比因素,如农村与城镇用水等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认识。教师还应用网络打开学生的视野。
第二板块:活动与探究
(一) 浑浊河水的过滤
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先仔细看一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哪些实验仪器和药品。
教师因势利导:我们今天请同学们做过滤实验,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刚才有些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正是我们要认识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要求,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教师操作)
教师提问2: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老师的操作步骤。
教师提问3:请同学们按照操作步骤自己做实验。
教师提问4:各实验小组将自己过滤的水与其它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请实验效果好的实验组组长介绍经验,请实验效果待提高的实验组组长分析实验失败原因。
教师提问5:我们还有一个需要深化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进行过滤?请同学们设计实验用的简易的净水装置。
教师提问6: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发明与创造,看哪一组的杰作更胜人一筹。
教师评价:教师先分析几组净水器的特点,然后用电脑展示外地学生的自制净水器的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创造发明比较,激发学生更大的创造欲望。
1、学生清理仪器、药品,并汇报,有的学生及不可待地问老师这些仪器和药品有哪些作用?
2、 学生观察实验。
3、学生复述教师的实验,通过讨论概括教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
4、学生实验:学生进行过滤操作,边实验边交流。
5、学生发言,重点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并结合“一贴二低三靠”操作步骤强化知识。
3、学生探究活动:用空饮料瓶、小卵石、砂、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在制作过程中每一组同学讲自制净水器的结构、功能、特点与制作材料。强调自己的净水器是简明实用的。
6、《自然界的时钟》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描述的'活泼有趣。二、三、四自然段虽然结构不相同,但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围绕事物和报时方法两方面来写的。这对这一文章特点,教学中仍然是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自由朗读第二段,想想书上列举了哪几种花儿?它们是怎么报时的?
2、小组讨论,汇报。
3、指导朗读。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其他的动植物报时的方法。
在学完本文后,让学生扩展,说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时钟时,学生可能是年龄小,见识少,能说出几个的较少。为此,我只有就通过网络给他们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本文生动形象的拟人句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是培养学生生动描述事物能力的一个范本,结合乐园中“我的作品”的训练目标,我让学生也学着说,在引导下大部分学生会说拟人句了,个别学生想象力不丰富还有待下一步进行个别辅导。
7、《自然界的时钟》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介绍了研究者通过观察大量的动植物活动规律,发现了动植物生命的内部有一个像时钟一样的的机构,叫做“生物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很多动植物的活动规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现象,必须学会认真观察。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手法。第一段总的说明大自然是一座奇妙的时钟,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动、植物的不同的活动时间,最后一段揭示了活时钟就是“生物钟”。本文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模板。总分总的手法使得文章层次清晰,说理明白。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自然界的时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是文艺性的说明文,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既要讲出科学味,还要突出语文味。所以教学中采取两手抓的方针:一方面抓语文,也就是文中优美语句的欣赏运用;另一方面抓科学,也就是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感知植物知道时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积累词语,并尝试运用学习所得进行简单的写话练习。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边读边记、边读边悟、边读边学、边学边用”。
一、边读边记,掌握知识。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讲述了关于自然界时钟的知识。是知识,就应该记住。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和老师合作填表格的形式,既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又明确了知识,了解了各种花开的时间及样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读表示花开时间的词语和花开样子的词语,让学生自主发现本文在语言上的两个特点:一是准确性。二是生动性。
二、边读边悟,丰厚积淀。
本文第二段对植物的描写语言非常优美,9种花开就用了八种不同的描述,比喻、拟人手法巧妙恰当,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画面。课前,我准备了每种花的图片,想通过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到花的美,这些精美的图片非常惹眼,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课文中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词语描写花开放,很多词语其实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例如“绽开笑脸”这个词,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自己做一做动作,看看绽开笑脸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拓展到花绽开笑脸又是什么样子呢?帮助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对本段的掌握就很好。
这样的匠心独运,对于三年级刚刚走进习作的学生而言,要在朗朗的读中,引领他们细细品味,仔细揣摩。但是如此优美的意境,必须整体读,支离破碎的一种一种读和直接讲修辞都会破坏那种整体的美。在学生越读越喜欢,越读越爱读中,细细品味: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美呢?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拟人、比喻的修辞及词语妙用的好处。这样水到渠成,自然内化为自己的积淀。
三、边学边用,受益无穷。
“我知道了。我懂了。我会了。”这样的教学仅是其表。在学生懂了,明白时给学生搭建运用语言和方法的平台特别重要。在学生感知到语言精妙后,我给学生展示的平台。给学生出示两种花,尝试像作者那样写写花盛开的样子。学生只要能恰当运用就可以,关键是会拿来用。如果能有自己的想法更好。第二个层次:尝试运用拟人、比喻等把动物写活。旨在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每一篇课文,要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具体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用心地读,细心地学,既学到阅读知识,又学到作文的本领。阅读是为了习作,在学完本课让学生总结习作方法。
通过此次教研课 ,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对课文的解读高度,决定着对学生引领的高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静下心来,细读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前必须多读文本,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由于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掌控能力的欠缺,在教学中还出现了拖沓,个别口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历练自己,同时我也要提高我的课件制作水平。我将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提升自己。
以纯文本查看内容
8、《自然界的时钟》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想努力尝试20XX年版课标背景下的“整体把握”低年级学段特征教学实施及其课外阅读在课内阅读中的延伸教学。
课标中说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对此,崔峦老师的解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不是理解整篇课文内容。”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说自己初读课文后所知道的内容,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落实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而是重在激励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课文,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也就是课标精神“让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当学生初读第3、4自然段说自己的阅读所得时,允许读课文中的某一个句子,但我综合学生的回答给出了小结性的话语,我认为这是很必要的。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我很注重教师的勾画示范引领,交给学生阅读方法;也很注重在读句子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尤为重视理解句子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当学生说“猫头鹰一边飞,一边看,看到田鼠偷吃庄稼就飞过去抓田鼠,吃掉田鼠”时,我马上辅以动作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形象生动地理解“巡逻捕鼠”,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当学生以读完整的第5自然段句子回答“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座美丽的时钟”时,我采取的策略是:再次读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抓重点词语说一说,帮老师把句子补充完整“动植物身体内部有个——(生物钟)”,如此,水到渠成。这个环节,我的体会是不能慌,不能急,让学生多读,抓词说,而不能老师自己端出答案。
课标中说低年级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因此,在课外阅读选段中特地再现了《自然界的时钟》中出现的冒号、分号,以巩固学生的认知,同时巧妙地嵌入省略号、感叹号,拓宽学生的认知。在改编童谣时,我充分预设到了学生联系《花名歌》一定会说出“三月桃花开”,受思维定式影响一定会说出“四月布谷鸟叫”,于是,恰到好处地讲述:“布谷鸟叫,北京一般是农历六月……”
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挪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书写完“洞、细、昆、访、内、部”六个生字。时间从哪儿挤出来呢?我舍不得削弱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教学力度,也舍不得放弃课外阅读拓展改编童谣的环节,甚至现场板书“鸟 田鼠 猫头鹰 蜜蜂 夜蛾”“动植物身体内部有个生物钟”,我也觉得是必须的。可是,时间到底从哪儿挤出来呢?想来想去,我认为不能减少内容和环节,只能减少环节中朗读或表达的次数。比如:学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后,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时,不要指名5位学生把5种动物相关的句子说完,3位学生回答即可。再如:在读第4自然段时,多种形式一共读了6遍,3遍即可。还如:在读课外阅读拓展语段时,一共读了5遍,也是3遍即可。最后,在教学生字识记时,每个生字都进行了识记,平均使用了力量,可代表性地识记一个左右结构的字“部”,另外识记“昆”和“内”。
这节课最深的体会就是钻研教材内外的资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巧妙创新,有效教学,让学生和自己都在语文学习中受益,并愉悦着……
9、《自然界的时钟》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讲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描述得活泼有趣。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通过牵牛花、猫头鹰、蜜蜂等生物活动的时间不同,向同学们揭示了自然界生物钟的奥秘。课文有两幅图,生动地展示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一幅图画的是辛勤的蜜蜂一大早在牵牛花间采花蜜。
第二幅图画的是夜蛾在夜来香花丛中飞行。
教学这课时,学生在预习得基础上,初步朗读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借助文中的图画直观观察,对课文了解更深刻,课文第2、3、4自然段 是重点段。通过学生朗读,引导他们去发现不同植物的开花时间不同。
牵牛花、野蔷薇、蒲公英是在早晨开花;午时花在中午开放;夜来香傍晚开花。引导学生体会“打开喇叭”、“绽开笑脸” 、“向你点头” 、“展现美貌”、“散发香味”这些不同词来描写花儿的开放。“夜幕降临”、“不声不响”、结合句子来理解。相机指导学生试着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抓住关键的词“东方欲晓”、“日落西山”、“底细”、“巡逻”结合句子理解。这样抓住关键词理解后,学生就能感悟课文,课题的含义,生物钟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生生互动,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动植物的生物钟,让我们一起分享他所掌握的知识。培养孩子们多看课外书,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10、《自然界的时钟》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我注重了让学生从整体入手,理清脉络。如:学生在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时,就让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不够全面,我及时通过板书总结,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进行第二段的教学时,我出示了几个时间词语:傍晚清晨东方破晓夜幕降临,先让孩子们读会,接着让他们按时间顺序来排一排,因有在东方破晓和清晨两词中有了争议,我让两方的学生辩解,在他们据理力争的辩解中,一下子把其他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上来了,通过大家结合课文中句子,再来分析,这样的学习就更有效,孩子记得更牢固了。
其次我注重了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表达。如:在找花开时间的时候,“大约”这个词用得很准确,于是,我抓住“大约”能去掉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促进了学生深思,有的学生说:“花儿开放是慢慢地张开的。” 有的学生说:“花儿开放有可能早些,有可能晚一些。”学生说了后,我及时小结:“是呀,花儿开放的时间并不十分准确,有可能提前了一点,也有可能推后了一点。用上大约这样的词,就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准确。”但是,我在讲花儿是怎样开放时,只是让学生看图读句子,来体会花开的样子,并没有让学生品词,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有趣。
课上了以后,我觉得不是很满意。有很多地方不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低年级的孩子还是应该从情感入手激发兴趣,语言的体会只能在读中自己感悟。
1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
本节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进行教学。如结合教材54页的“读图思考”可拓展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结合55—56页“活动”、运用水循环原理,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探讨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利用读图思考主要探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适当给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并结合读图,分析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特点。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学会读图、说图和绘图。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示意图中的水循环环节、所表示的水循环的类型,并请学生上台指图进行解说,最后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如讲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这一知识点时,以长江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图片,让学生明确这也是水循环的杰作,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以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联系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这样,把前面所学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旧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讲“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知识点时,可通过展示各种流水地貌的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江汉平原等),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强大,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四章进一步学习水这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联系以前所学的“地转偏向力”知识,了解河流两岸的侵蚀与堆积。
12、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及细菌和真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一节生物教学活动。是我经过多次讲课后,总结经验教训所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播放视频,直奔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使人和动物患病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文字和视频,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讨根瘤等共生现象的形成机理及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发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及其作用。
在“评价实验方案”的技能训练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个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明白了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多个活动,来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体现着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参与、探究及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如何去预防某些疾病,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