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和图片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教案一等奖
1、《图形和图片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在PowerPoint中如何显示“绘图”工具栏。
掌握自选图形子菜单和绘图子菜单中的内容并熟练操作。
掌握如何设置阴影、三维效果。
2、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绘制自选图形并进行综合设置的能力。
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综合实践上机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增强同学的自信心。
培养同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教学重点:自选图形的绘制
教学难点:绘制自选图形并进行相关编辑,提高同学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老师:
1、启动Microsoft PowerPoint
2、工具栏位置
同学: 上机操作,回答问题,观看课件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提高熟练程度,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 导入新课
老师:这节课我们来制作我们教科书的封面!
同学:有兴趣、
三、讲授新课
老师: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首先来完成下列任务、
一、任务驱动
1.观察教科书封面指出包括的对象
2.阅读教科书
3.显示“绘图”工具栏
4.利用“自选图形”子菜
单中的各种工具绘制封面。
5.利用“绘图”子菜单中的各种选项进行编辑。
6.设置阴影、三维效果
7.了解“已有的图片文件”内容
8.保管文件
巡视、指导、鼓励创新制作
同学: 仔细观察,分析封面构成,阅读教科书,分析任务,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此任务,培养同学全面、客观、整体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老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都怎么做的、但是有一定的要求、
二、 作品展示
要求:在展示封面作品的同时详细介绍制作过程,并对封面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同学;根据要求进行了作品介绍、
设计意图:锻炼同学的表达能力、
老师:下面我们来总结本课知识、请看大屏幕、
三、 知识总结
1、 打开“绘图”工具栏
方法:在“视图”菜单下的“工具栏”中单击“绘图”
2、 自选图形的绘制
3、 阴影
方法:首先选中将要进行设置的自选图形,再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阴影”按钮选取效果。
编辑:使用“阴影设置”命令进行综合设置。
4、 三维效果
方法:首先选中将要进行设置的自选图形,再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三维效果”按钮选取效果。
编辑:使用“三维设置”命令进行综合设置。
4、 已有的图片文件
同学:观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增强理解力,加深印象、
四、 探究学习
简单练习,培养同学的发明力、
五、 小结
提出希望
2、《图形和图片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教案一等奖
基本信息
课题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制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三单元: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第八课图片的插入与调整。
作者及工作单位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东阳小学:王莉
教材分析
《图片的插入和调整》是我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此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WORD文字的输入与修饰、段落调整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操作技能性较强。从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目标简单、任务明确,恰当地运用图片,不仅可以起到装饰文章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向读者传递信息。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WORD作为一个优秀的办公软件,不仅可对文字进行处理、还能实现对图像的处理,本节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他能够通过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讲解、示范操作等过程的帮助下才能够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会插入和删除图片的方法,能调整图片的.位置、大小。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感受插入图片的过程,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图文并茂”的优点;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个性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审判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插入图片和删除图片的方法,调整图片的位置、大小。
教学难点:调整文字与图片的关系。
3、《图形和图片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三课《天之涯海之角》,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插入艺术字。通过操作和练习,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部分是边远农村的孩子,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学中老师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基本操作演示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方法。
2、学会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幻灯片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通过母亲节贺卡的制作,让学生感悟父母的亲情,常怀感恩之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图片的方法。
难点: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五、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模仿学习法
六、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教室管理软件
4、《图形和图片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教案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编辑选定的图形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的选定、复制和粘贴技巧,学会“编辑”菜单中“复制和粘贴”命令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问题,互相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图形的选定、复制和粘贴的教学。
教学难点:
(1)设置图形“透明”、“不透明”的方法。
(2)不同文件间图形的复制粘贴。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绘画素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最近老师很喜欢看动画片,你们喜欢看吗,老师要通过一个小游戏来考考大家,根据文字的描述,猜出动画片中的人物。(课件出示)看来大家对动画人物比较了解,这节课就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操作。(出示课题:编辑选定的图形)
二、任务驱动、探究合作。
任务一:对号入座
1、首先进入我们的任务一:对号入座,请同学们根据动画片的名字,把动画片的角色放在他们对应的区域中,然后把右侧的文字按一定顺序排好移到横线上。请同学们打开的“学生作业”文件夹中的“对号入座”文件,操作之前先阅读“自学提示”,再完成操作。
2、学生操作。
3、同学们你们是这样操作的吗?大家表现得真棒,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一‘选定和移动”操作(板书)。
任务二:变桃比赛
1、任务一我们顺利完成了,接下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动画片人物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见面,认识他吗?说到孙悟空,老师也特别放喜欢,谁知道他的三根毫毛的绝招是什么?在画图中也有一对神奇的命令可以实现把一个物体变成很多一模一样的物体,那就是复制、粘贴的操作。[板书:复制粘贴]老师课前把这个操作做成了微课,请同学们看一下视频。(播放微课)
2、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绝招已经被我们破JIE了,我们还知道孙悟空是喜欢吃桃子的,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变桃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帮助孙悟空变出他想吃的桃子。
3、学生操作。
4、学生汇报。
5、同学们不仅操作熟练,数学知识也学得很棒,而且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成功一定会属于你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今天的“最佳团队”。
任务三:重建家园
1、在大家的帮助下,孙悟空如愿以偿地吃上了桃子了,可还有一群动物朋友遇到了麻烦,请同学们看屏幕,可最近这个美丽的家园受到洪水的袭击,再加上光头强的'破坏,这个家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美丽与欢乐,接下来同学们所任务是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2、学生操作。
3、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师:从你们优秀的作品中,老师看出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创意也很新颖,希望你们在生活还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三、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现在,我们已经成功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和感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看来今天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老师把这节课的知识也编成了一首儿歌,送给大家(贴图)
在画图中,除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四个操作命令外,还有很多命令等待着大家去探究发现,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板画),教师期待着你们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5、《图形和图片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情感性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始动,生活引入
1、出示学校操场照片。提问:这是哪儿?漂亮吗?对操场,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问题?2、引入课题:要想计算操场的周长和面积,我们先要复习相关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任务,明确目标: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②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
③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怎样推导出来的?
[简析:由学校照片引入,感受学校的.美,激发了学生爱校爱学习的情感;又引出操场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求知欲望驱动下,讨论学习任务,自主确定目标,复习才能更有效,才能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梳理,引导建构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随学生回答一一贴在黑板上)
(一)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着图形描一描,说一说。(教师出示结语)计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
2、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指着图形摸一摸,说一说。(教师出示结语)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想想议议(1):分别比较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第128页,图略)
(二)复习周长的计算。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哪些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学生说,教师对应板书)
2、思考:其它3个图形能不能也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呢?你有什么高招?
3、想想议议(2):老师家有一块菜地宽45米,长比宽的3倍还多5米。老师要给菜地四周插上篱笆,至少准备多少米长的篱笆?
[简析:让学生给没有规定周长计算公式的图形出高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通过老师的菜地问题,营造了生活画面,学生很乐于去帮助教师去解决,除了知识上的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的情感收获。](三)复习面积的计算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已学过,请在练习纸上写出来。(学生写完后,教师抽样展示,并对应板书。)
2、想想议议(3):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根据学生回答,逐一电脑演示其推导过程。
[简析:多媒体一其特有的优势,形象直观地演示了每个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图形的剪拼、移动,通过声音的评判、鼓励,体现了CAI的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交互性,达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沟通,构建网络
1、摆图形: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这些图形来重新摆一摆吗?(小组合作摆网络图)
2、学生汇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摆?怎样摆更合理些?
3、教师出示网络图。根据这幅关系图,你可以发现些什么?
小结: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简析: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复习,从自主回忆概念和计算公式入手,紧紧抓住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动手摆网络图,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等数学方法。只有这样使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理清知识,学生才容易记忆。]
四、应用,提高能力
1、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只列式,不计算。(第128页,图略)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①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
②一个边长5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20平方米。()
③一个圆,直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
3、对号入座。
①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
A周长面积B周长面积C周长面积D周长和面积无法比较
②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A5B12.5C25D50
4、走进生活。
老师要给锅口直径是0.95米的锅子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锅口直径大5厘米。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在木盖的边沿钉一圈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简析:练习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几个层次的练习抓住了学生的几种常见错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趣的标题,学生乐于参与这样人文化、趣味性的练习,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五、总结,注重体验
再次出现知识网络图。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什么?怎样复习的?有没有什么不太明确的地方?
2、回顾:现在你能解决操场问题了吧?课余,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有关数据,去算算看,下午把结果告诉我,好吗?
六、作业,留有回味。
开放题:下边的两条线段互相垂直,上面一条长2厘米,下面一条是上面的2倍,你能根据这两条线段,想象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能分别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吗?
6、《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图形的平移》教后反思:学生在已有的平移图形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点,通过数的方式先平移点,然后把平移的点连接。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马上学会了新知。与此同时,利用学生已学的.八个方位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说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并说说为什么不直接移,需要分两步来完成,加深学生头脑中的移动印象。我认为在操作练习中,要注重教会学生数格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孩子们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一课,利用课件,把旋转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就需要孩子的空间想象了,三角形的旋转还好,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补充练习》的第3题,把旋转后的梯形画下来,极大多数同学都是错的。同意汤小“一根木头”的话,相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后,学生会理解的。
7、四年级信息《图片的插入与设置》的教学反思
我在《图片的插入和设置》这一课上采用了“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效果不错。
我首先采用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开学生的心智,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我采用“互动教学法”,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本知识,然后教师通过实例演示本课重点,继而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在学生机上实践。教师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他们进行辅导。然后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评价改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掌握知识及技能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味地满足了程度好的学生的需求,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发挥组长(选择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学为组长)的作用,组员有问题,可以寻求组长的帮助,组长解决不了,可以让组员参与讨论,大部分的问题都尽量在组内得到解决。经大家讨论仍解决不了的,组长 向 老师汇报,由老师来解答或是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一举两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方面的知识,但“教必有法而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8、四年级信息《图片的插入与设置》教学反思
我在《图片的插入和设置》这一课上采用了“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效果不错。
我首先采用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开学生的心智,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我采用“互动教学法”,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本知识,然后教师通过实例演示本课重点,继而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在学生机上实践。教师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他们进行辅导。然后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评价改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掌握知识及技能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味地满足了程度好的学生的需求,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发挥组长(选择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学为组长)的作用,组员有问题,可以寻求组长的帮助,组长解决不了,可以让组员参与讨论,大部分的问题都尽量在组内得到解决。经大家讨论仍解决不了的,组长 向 老师汇报,由老师来解答或是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一举两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方面的知识,但“教必有法而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9、《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上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内容。无论是学习能力较强的班,还是相对薄弱的班,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都能自主且较好掌握作图方法。在比较放大或缩小图形与原图形之间有什么异同点时,学生们也回答得十分准确、全面。但面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学生因思维水平不同,还是体现出较大差异。教材例4中提问“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想到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另一个班还想到可以将横向两个小方格看为一个单位长度,通过数一数的方式来验证。只有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中,有学生想到通过添辅助线的方法加以证明。通过添加两条辅助线,将扩大后的直角三角形分成三部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与原图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由图可知斜边是原图形斜边的两倍。我为能够找到单位长度比较的同学叫好,因为在没有工具的帮助下,他们也能科学、准确地比较两边关系。我更为添辅助线的学生喝彩,小小年级就已经有这么敏锐的思维,这么严谨的思路,相信将来不可限量。
教学中补充以下两个知识点:
1、用放大镜看30度的角,角的度数会变大吗?如果角的度数不变,那什么发生变化?
2、某一正方形按3:1的比例扩大后,形成的正方形面积是原正方形面积的3倍,对吗?为什么?
10、《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是比的实际应用,是在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成功之处:
明确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在教学时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初步认识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是把原图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所以和图像的变形有着本质的区别。然后通过教学进一步研究放大与缩小的`特点,让学生思考2:1表示什么意义,怎样放大图形呢?自己尝试画图并比较所画的图形是原图形的2倍,就是放大,并且知道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原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得出图形变小了,但是形状没变。最后通过出示几个比让学生判定哪个比是放大,哪个比是缩小,例如:5:1、1:4、2:1、1:3、4:1、1:2使学生明确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是放大,比的前项是后项的几分之一是缩小。
不足之处:
教学中只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这几种简单而又特殊的图形,对于这样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学生都不难理解,但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不仅仅是把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还要与它们的高、角度都有联系。
1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而且能用网格图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
1、以数学概念规范生活认识。
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而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它要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或者同时缩小,这是一种定量的刻画。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通过出示一张非常小的图片,学生看不清,产生“把图片放大”的需求,接着我通过动画展现了图片“由小变大”放大的过程与“由大变小”缩小的过程,使学生对放大与缩小有了初步的感受。
然后充分利用例题的教学资源,通过把原图变大后的三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有的图长变长了,但宽没变;有的图宽变长了,但是长没变,这样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放大,而我们要研究的放大必须是长和宽同时变化,而且具有“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特征的。层层递进,从而规范了学生心目中对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学生探究图片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各对应边的变化规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是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比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顺序:即用变化后的图形的边长与变化前的图形的边长进行比较,都是以变化前的长度为标准的,所以不管是表示放大还是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感知,表示放大的比,前项比后项大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在初步理解了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以后,我趁热打铁,通过“还能按几比几放大(缩小),算一算放大(缩小)后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比的意义联系到两数间的倍比关系,求出放大(缩小)后长和宽,把对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与以前学过的“倍”、“比”“分数”等知识沟通起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12、《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比较少,安排的课时也不多,其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也有初步的接触。这样容易给我们一种假象: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学生也好像全都会了,可以不用怎样教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以前所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知识只是很表面的.,对于它们的主要特征、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等知识学生是还没有深入掌握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呢?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动起来:
一、课前,让学生与家长动起来:
在教学学这一单元时,我提前一天布置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动手准备学具:找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状、颜色的小盒子;各种小球等。家中有现成的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到了,家中没有现成的学生就让他们发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找、做。通过这样一发动,学生和家长都迅速行动起来,让他们各自身边的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资源,很快就找齐了该节课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学具、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牙膏盒、饮料盒等;圆柱体的纸巾筒、汽水罐等;皮球、乒乓球等。
二、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各种课前准备工作就绪,开始上课了。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直观的事物中抽象出各个图形的本质特征,因此,每教学一种图形,我都注意让学生首先动手摸一摸已准备好的学具,然后说一说、议一仪,最后学习用完整、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特征。由于老师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很自然就认识了这些物体的特征,然后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逐一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特征概括总结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