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30 17:27:12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1、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破布制糖

  在一百多年前,便有人做过破布制糖的实验:把破布放进浓度为70%左右的硫酸中,加热一段时间,破布便不见了,被分解成糖——葡萄糖。破布怎么会变成糖呢?

  原来,破布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当纤维素受到酸类的作用时,那巨大的分子会发生分裂,形成较小的分子,并且与水相结合,变成糖——葡萄糖。在化学上,这叫作纤维素的“水解反应”。纤维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不同的是,只是分子中的三种化学元素的比例不一样罢了。

  破布既然能制糖,那么,破布的兄弟们——含有纤维素的木屑、稻草、麦秆及许多农副产品,当然也能制糖。利用纤维素水解制葡萄糖,如今已成了一项庞大的工业——“水解工业”。

  现在,人们在水解工厂里,先把一些含有纤维素的农副产品晒干、切碎,然后放进耐酸搪瓷缸中,再加入硫酸(一般浓度为62%以上,若用盐酸的话,浓度为39~41%),不断进行搅拌、加热。经过4~5小时,加水稀释,加入石灰乳中和、过滤,这时的滤液虽是澄清的,但含有杂质,常是棕褐色的。工人们往滤液中加入脱色剂活性炭,滤液一下子便变成无色的了。接着,把滤液加热熬浓,冷却,便析出雪白的晶体——葡萄糖。

  据统计,1吨干木屑,可以制成650千克葡萄糖!葡萄糖是重要的药剂,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二、纸——人类文明的重要使者

  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纸。纸有各种用途,但主要用于写字、绘画、包装和印刷等。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与纸息息相关。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使者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阅读、携带均不方便。据说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丝帛的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用得起。东汉的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于公元105年奏报朝廷。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经过淘洗、泡沤、舂碎、蒸煮等工序,就可直接加工成纸。纸的质量和产量都高了,使用普遍起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更可贵的是,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现代用木浆造纸,正是受到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成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纸开始大量生产,为以后书籍的印刷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6世纪时,就传到了朝鲜、越南和日本,之后又经阿拉伯地区传到包括西欧在内的其他各国,为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造纸的原料是植物纤维,像芦苇、稻草、麦秸、蔗渣等。为了把植物纤维制成纸浆,可以用机械法(磨碎)或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又分为亚硫酸盐法、硫酸盐法、烧碱法等,使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溶解除去而得到化学纸浆。制成纸浆后,再经过漂白、打浆、抄纸(铺成薄层)、烘干而成纸。

  造纸需大量的树木,树木砍伐过量,要破坏生态环境。据报载,“美国木材40%最终成了纸产品,从卫生纸、纸盒到信笺和礼品包装等。光是报纸和杂志每年就耗掉2.5亿棵以上的树木”。为了减少用木材造纸,美国现在用苎麻(一种生长迅速的植物)、玉米皮、甜菜废弃物和禾秆等混在一起造纸。今后,树木不再是造纸的唯一原料了。

  我国纸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造纸厂上万家。造纸用的植物原料仅约40%用于造出纸浆纸,其余约60%作为废液排入江河,严重污染水体,极大地破坏了饮水资源,并且严重影响造纸工业的发展。造纸黑液的排放是造成我国河流严重污染的一大公害。可喜的是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经过八年艰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草浆造纸黑液污染治理问题,造纸污染问题的解决大有希望。

  三、人为何不能靠吃草生活?

  1.草和粮食成分不同: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前者为β-葡萄糖,后者为α-葡萄糖,二者在结构上虽然差别甚微,只是第一个碳原子上的羟基排列不同,但性质和功能截然不同。

  2.人的消化液中所含的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人体能吸收的葡萄糖,却不能使纤维素水解。

  3.牛羊的消化系统里寄生了某些微生物,可以分泌使纤维素水解的酶,这种酶可使纤维素迅速水解成葡萄糖。

  4.目前正研究从木霉菌中提取纤维素酶,以将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这样就可将纤维素制成饲料和食品。

  5.农业和林业的下脚料中木质纤维素甚多,它们包含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木质素不能被生物催化降解,而且还干扰纤维素的发酵,因此解决木质素的广泛利用问题,将有助于纤维素的转化研究。

  ●综合能力训练题

  1.在一定条件下,纤维素跟浓HNO3和浓H2SO4的混合酸反应而生成硝酸纤维,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A.硝化 B.磺化 C.酯化 D.氧化

  答案:C

  2.蔗糖3.42 g与淀粉3.24 g混合并完全水解,若生成m g葡萄糖和n g果糖,则m∶n为

  A.1∶3 B.1∶5 C.5∶1 D.3∶1

  答案:D

  3.某种白色粉末状物质A,难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形成糊状物,滴入碘液即呈蓝色,在一定条件下与水作用生成B。经测定已知B分子中氢、氧原子之比为2∶1,碳原子比氢原子数少10个,B的化学式量为342,B能溶于水并发生银镜反应。B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C,C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判断A、B、C各是什么物质?

  答案:A.淀粉 B.麦芽糖 C.葡萄糖

  4.用淀粉为原料制取酒精,若有1 kg 含40%淀粉的植物果实,经过反应制得227 g 80%的酒精。淀粉的转化率为________。

  解析:设转化的淀粉质量为x

  (C6H10O5)n ~ nC6H12O6 ~ 2nC2H5OH

  162n 2n×46

  x 227 g×80%

  x=320 g

  转化率= ×100%=80%。

  答案:80%

2、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六单元第1讲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解读与阐释

  考纲要求 权威解读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②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③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预计今后还会加强此知识点的考查。

  梳理与整合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导学诱思

  在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3H2 2NH3,2 min生成4 mol的NH3,用NH3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N2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H2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回归

  1.表示方法

  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________的减少或生成物________的增加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v=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为mol/(Lmin)或mol/(Ls)。

  3.规律

  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________,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______________之比。

  固体、纯液体在反应中可视为浓度不变,故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导学诱思

  (1)形状大小相同的铁、铝分别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铁__________铝;(2)对于Fe+2HCl===FeCl2+H2↑改变下列条件对生成氢气的速率有何影响?①升高温度:____________;②增大盐酸浓度:______;③增大铁的质量:______;④增加盐酸体积:______。

  教材回归

  1.内因

  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如金属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速率:Na____Mg____Al。

  2.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外因 具体影响(填“增大”或“减小”)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体系压强(相当于减小容器容积)相当于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减小体系压强(相当于增大容器容积)相当于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温度 升高体系温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降低体系温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催化剂 正催化剂使反应速率________;负催化剂使反应速率________

  其他 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溶剂的性质等都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增加反应物的量并不一定能改变速率,由于固体、纯液体在反应中可视为浓度不变,故增加其量并不能改变反应速率。如:对于反应3A(g)+B(s)鸠馛(g),增大A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如果增大B的量,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理解与深化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比较

  1.根据概念求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为:v=ΔcΔt

  2.根据速率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计量数的关系计算

  同一个化学反应mA+nB===pC,同一段时间内,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其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这些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A)∶v(B)∶v(C)=m∶n∶p,或vAm=vBn=vCp。

  【例1】 将2 mol X和2 mol Y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 2Z(g)+aQ(g),2 min达到平衡时生成0.8 mol Z,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的值为2

  B.平衡时X的浓度为0.2 molL-1

  C.Y的转化率为60%

  D.反应速率v(Y)=0.3 mol/(Lmin)

  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用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增加或减小的倍数相同,故化学平衡不移动。如图①所示,就是在t时加入催化剂的v-t图像。

  图①

  【例2】 在一定温度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3H2 2NH3 ΔH=-92 kJmol-1

  B.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放热增多

  D.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要注意不要把此知识点与化学平衡的移动相混淆,如对于反应3A(g)+B(s) C(g) ΔH<0,当升高温度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逆反应速率增加得多,即v(逆)>v(正) 平衡左移。对于反应3A(g)+B(s)鸠馛(g) ΔH<0,在t1时升高温度,在t2时降低温度,其v-t图像如图②所示:

  图②

  【例3】 (改编自2009广东高考理基)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 2CO(g)鸠馧2(g)+ 2CO2(g) ΔH<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C.反应达到平衡后,v(NO)≠v(N2)

  D.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此处出题常与化学平衡移动联系在一起,做题时要排除化学平衡移动的干扰,同时还要挖掘隐含条件。

  四、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改变与平衡有关的物质的浓度最终会引起正、逆反应速率都发生变化。在改变反应物浓度的瞬间,正反应速率发生变化,而逆反应速率不变。如对于反应3A(g)+B(s)鸠馛(g),如果在t1时增加A的浓度,在t2时减小A的浓度,其vt图像如图③所示:

  图③

  【例4】 (改编组合)下列各组反应(表中物质均为反应物)中,反应刚开始时,放出氢气的速率最大的是( )。

  编号 金属(块状) 酸的浓度及体积 反应温

  度/℃

  A 0.4 mol Mg 6 molL-1硝酸10 mL 60

  B 0.3 mol Mg 3 molL-1盐酸40 mL 60

  C 0.4 mol Fe 3 molL-1盐酸50 mL 60

  D 0.1 mol Mg 3 molL-1硫酸10 mL 60

3、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指的是用容量瓶等仪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核心是配制的过程和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配制过程以及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了解它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误差分析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化学反应给物质的量计算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内容,是本学科化学实验部分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演示好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并进行误差分析分析。

  2.目标解析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就是指要能熟悉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能根据条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对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相关的误差分析。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忽视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忽视体积指的是溶液的体积,误差分析时有一定的难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它与物质的质量等的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就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其中关键是还要弄清楚物质的量浓度与相关的物理量(如物质的量、质量、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和视频播放器。因为使用多媒体视频,有利于学生通过视频向学生演示实验具体步骤,了解使用仪器和步骤,分析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问题1】:1molL-1硫酸溶液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师生活动:1L溶液中含有1mol H2SO4或将98g H2SO4溶于水配成1L的硫酸溶液。

  【问题2】:用现有仪器(100mL烧杯、100mL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天平、药匙)、蒸馏水、氯化钠固体配制100mL 1.00mol NaCl溶液?

  设计意图: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探究配制原理和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并引出新仪器——容量瓶。

  师生活动:

  方案一:称取5.85 g氯化钠固体移入100 mL烧杯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称取5.85 g氯化钠固体移入100 mL量筒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比方案一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精确些,但是方案四种所用量筒只是一种量器,不能用作反应仪器,也不能直接用来配制溶液。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使用容积精确的仪器,如容量瓶。

  容量瓶有各种不同规格,常用的有100 mL、250 mL、500 mL、和1 000 mL等几种。

  【问题3】: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体积的刻度线只有一条,这说明了什么?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推理能力。

  师生活动:说明容量瓶的体积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不能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溶质溶解后要等其恢复至室温时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容量瓶的使用: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时,不要让溶液洒在容量瓶外,也不要让溶液在刻度线上面沿瓶壁流下。

  【问题4】:观看实验视频,500mL 0.1mol/L Na2CO3溶液的配制步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师生活动:1、计算 2、称量 3、溶解(稀释) 4、移液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问题5】:若配置过程中操作错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将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分析操作错误带来的影响。

  师生活动:误差分析,根据cB= nB /V = mB / (MB V)进行推断,分析实验过程中哪些操作会引起nB或V(aq)的变化,从而导致cB有偏差造成误差。

  例如:

  (1) 为什么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中。(确保全部溶质转移至容量瓶中)

  (2) 转移时溶液不慎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大了还是小了?(变小了)

  六、【课堂小结】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误差分析:根据cB= nB /V = mB / (MB V)分析溶液的浓度变化。

  七、【目标检测】

  1、实验室配制1mol/L盐酸250mL,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250 mL容量瓶 B. 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2、优化设计P16 基础知识(二)

  【配餐作业】

  A组

  1、配制100mL1.0 mol/L的Na2CO3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馏水洗,没有干燥

  B.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俯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用敞开容器称量Na2CO3且时间过长

  2、关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B.用蒸馏水冲洗后必须要将容量瓶烘干

  C.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

  D.为了使所配溶液浓度均匀,定容结束后,手握瓶颈,左右震荡

  B组

  1、在NaCl、MgCl2、MgSO4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Na+)=0.1 mol/L,c(Mg2+)=0.25 mol/L,c(Cl-)=0.2 mol/L,则c(SO42-)为( )

  A.0.15 mol/L B.0.10 mol/L C.0.25 mol/L D.0.20 mol/L

  2、将30mL0.5 mol/LNaCl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3 mol/L B.0.3 mol/L C.0.05 mol/L D. 0.04 mol/L

  C组

  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100mL 1.84 mol/L的稀硫酸,若实验仪器有:A.100mL量筒B.托盘天平 C.玻璃棒 D.50mL容量瓶 E.10mL量筒 F.胶头滴管 G.50mL烧杯 H.100mL容量瓶,实验时应选用仪器的先后顺序是(填入编号)

  (2)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编号) 。

  A. 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1~2cm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D. 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刻度线

  E.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

  F.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3)下列实验操作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时俯视刻度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用量筒量取所需浓硫酸倒入烧杯后,用水洗量筒2~3次,洗涤液倒入烧杯中

  D.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凹液面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补几滴水到刻度线

4、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钠》教案设计

5、高中化学《淀粉纤维素》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6、《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色物质,并应用此性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熟读教材教参,把握了科学概念及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实验去获得知识。首先以一份神秘的信件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再以活动反馈和猜测验证的方式获得科学概念,最后以解读神秘信件和制作神秘信件结束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具体反思如下:

  一、新旧整合,循序渐进

  课堂伊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也为了衔接本节教学内容,我提了两个问题: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教学内容。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中制作神秘信件这一活动,我以校长收到神秘信件,却不知信的内容,请同学帮忙引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惊奇的刺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大多数孩子面面相觑,也有的孩子说,也许可以放在火上烤一烤,或者放置水中浸湿。我没有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只是告诉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的胃口彻底被吊起来了。

  三、猜测验证,自主探索

  淀粉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使米饭出现甜味,这一内容学生无法解释,我便给出是一段小资料,让孩子自主阅读,然后解释给大家听。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关于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色物质这一科学概念,则是通过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转变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的。

  四、实践操作,分工明确

  在大家动手寻找淀粉的踪迹时,则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先说出实验的步骤,然后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前,我只是简单介绍了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虽然没有此物,但方法得让孩子知道),关于实验中如何合作,没说一句废话。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如此的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且井然有序,实验效果也好。

  五、紧扣主题,小有收获

  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点,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我有意结合教研主题,课堂伊始,让学生帮助校长解读神秘信件时,有学生提出用火烤或浸湿的方法,这主要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此环节,我知道了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的这一特性的。在活动反馈中,学生说米饭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含糖,然后我出示小知识后,就此引发认知冲突,通过仔细阅读,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前概念是错误的,并且在以后的猜测验证环节,通过自主探索转变前概念,建构了科学概念。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我感觉还是有收获的,起码我知道这条路是可行的。

  六、感谢同事,全力配合

  这堂课整体来说很顺畅,这都要感谢同事的全力配合。感谢张老师为我提供的课件和实验材料,更要感谢五班师生,尤其是班主任金老师的全程配合。且不说课前实验材料的配备,单说课后实验材料的整理工作,无论是桌面还是地面,都极其整洁。再次表示感谢!

  七、慧眼辨别,遗憾效果

  评课中,几位同事和领导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张老师提出验证真假钞票中,如果能让学生拿钱验证,效果会更好。我接受了张老师建议,在后来的几节课中,都是让学生提供钱币,孩子的积极性很高。

  八、自我反思,评价吝啬

  虽然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很好,但课后仔细琢磨,课堂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少,我想,如果评价机制跟得上,孩子的表现会更好。毕竟,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九、注重整合,渗透德育

  一直以来,无论从教哪一学科,我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节课结尾,让学生制作神秘信件,我便规定了内容——写一句励志格言送给你的好朋友。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

7、《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几个知识点: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蓝色物质,并应用此性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熟读教材教参,把握了科学概念及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实验去获得知识。首先以一份神秘的信件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再以活动反馈和猜测验证的方式获得科学概念,最后以解读神秘信件和制作神秘信件结束教学。整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具体反思如下:

  一、新旧整合,循序渐进

  课堂伊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也为了衔接本节教学内容,我提了两个问题: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教学内容。

  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中制作神秘信件这一活动,我以校长收到神秘信件,却不知信的内容,请同学帮忙引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惊奇的刺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大多数孩子面面相觑,也有的孩子说,也许可以放在火上烤一烤,或者放置水中浸湿。我没有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只是告诉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的胃口彻底被吊起来了。

  三、猜测验证,自主探索

  淀粉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使米饭出现甜味,这一内容学生无法解释,我便给出是一段小资料,让孩子自主阅读,然后解释给大家听。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关于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色物质这一科学概念,则是通过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转变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的。

  四、实践操作,分工明确

  在大家动手寻找淀粉的踪迹时,则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先说出实验的步骤,然后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前,我只是简单介绍了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虽然没有此物,但方法得让孩子知道),关于实验中如何合作,没说一句废话。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如此的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而且井然有序,实验效果也好。

  五、紧扣主题,小有收获

  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点,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我有意结合教研主题,课堂伊始,让学生帮助校长解读神秘信件时,有学生提出用火烤或浸湿的方法,这主要是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此环节,我知道了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色的这一特性的。在活动反馈中,学生说米饭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含糖,然后我出示小知识后,就此引发认知冲突,通过仔细阅读,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前概念是错误的,并且在以后的猜测验证环节,通过自主探索转变前概念,建构了科学概念。虽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我感觉还是有收获的,起码我知道这条路是可行的。

  六、感谢同事,全力配合

  这堂课整体来说很顺畅,这都要感谢同事的全力配合。感谢张老师为我提供的课件和实验材料,更要感谢五班师生,尤其是班主任金老师的全程配合。且不说课前实验材料的配备,单说课后实验材料的整理工作,无论是桌面还是地面,都极其整洁。再次表示感谢!

  七、慧眼辨别,遗憾效果

  评课中,几位同事和领导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张老师提出验证真假钞票中,如果能让学生拿钱验证,效果会更好。我接受了张老师建议,在后来的几节课中,都是让学生提供钱币,孩子的积极性很高。

  八、自我反思,评价吝啬

  虽然整堂课孩子们的表现很好,但课后仔细琢磨,课堂上对孩子的评价很少,我想,如果评价机制跟得上,孩子的表现会更好。毕竟,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九、注重整合,渗透德育

  一直以来,无论从教哪一学科,我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本节课结尾,让学生制作神秘信件,我便规定了内容——写一句励志格言送给你的好朋友。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

8、《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比较开心成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和下发了碘酒后,学生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很第一个环节,请学生品尝米饭。这米饭是我一大早在家新做出来的,学生拿来的,其中有一个怕吃了着凉,我还裹上了毛巾(感动)。很多学生尝到了甜丝丝的感觉。有的孩子没尝到直接咽肚子里了,还有的学生没好意思尝。对于为啥咀嚼是甜的,我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在我讲了滴管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观察了一下碘伏的颜色,将滴管发给了各个小组,学生直接就往米饭上滴了,结果黄色的液体滴到盘子里的米饭上,米饭瞬间改变了模样,好像蓝黑色的液体渗在了上面,学生都很兴奋。这时,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后,会变成蓝色,颜色很深,接近黑的`了(原因是碘酒多了)

  接着,各组迫不及待地验证其它实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发现有的学生还是忘记了滴管的使用方法,用玻璃口用力地戳蒸发皿里的土豆块、苹果块上,我急忙制止,又强调了一遍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能用玻璃口接触被检测物体。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