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教案一等奖
1、一氧化碳教案一等奖
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化学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 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学生: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CO2
CO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可燃性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可燃
氧化性还原性
弱氧化性
还原性
与碱液反应
可反应
不反应
特性
有毒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化学性质?
(明确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l 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l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l 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l 其他同学质疑。
l 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l 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l 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l 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l 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l 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l 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l 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l 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
l 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l 总结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l 总结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l 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l 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l 记录课后思考题:调查你身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
2、一氧化碳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氧化碳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 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 作气体燃料;
②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一氧化碳教案一等奖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 作气体燃料;
②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4、一氧化碳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化学教案-一氧化碳。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引入]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提问]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设问]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 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演示实验]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板书]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化学教案《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讲述]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设问]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演示实验]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投影] 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投影]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提问] 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板书] 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投影]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结合CO化学性质完成练习二
[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投影] 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 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 色火焰,同时 ,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 性,在该反应中做 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 无 难 略小 2.B 3.C
4.蓝 放出热量 5.还原 还原 6.C 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 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5、一氧化碳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投影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
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学生抄写、记忆 |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
演示实验: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
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 学生可能的猜想:1.二氧化碳会熄灭,而且是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2.软塑料瓶会变扁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
这两个实验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耗时较长且实验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宜由老师演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 学生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学生抄写、记忆 | |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
学生思考、讨论 |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
附:学生学习资料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堂小探究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Ⅰ | Ⅱ | Ⅲ | Ⅳ | |
现 象 | ||||
分 析 | ||||
结 论 |
生活事例链接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 ,证明里面的 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课后小探究
家庭小实验:请你利用家庭中的一些小物品来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6、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虽然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一些了解,但都是零散的、初步的。本节课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与前面化学物质的学习联系起来,初步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完善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完善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作用的认识。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教学设计以化学性质为中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验着手,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对比,结合性质与用途,使性质、用途紧密联系。一氧化碳还原性教学难点的突破,从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组成差异入手,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得氧与失氧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在它们的每一个分子中相差一个氧原子,使它们的性质大不相同,一氧化碳还可夺取氧,具有还原性。并通过实验来论证自己的分析。
本节课以录像“屠狗妖之谜”和身边的事例引出,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现象,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最后,通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当中去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7、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物质,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多联系实际,突出趣味性,增强吸引力。课堂上教师采用讲授、设问、引导探究、讨论归纳等多种教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等多种学法。通过CO2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对比归纳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树立环保意识。初步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多,探究实验多,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学习完本节课之后,要及时地小结,辅以必要练习,使学生熟悉内容、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我在上这节课时,感觉不好的地方有:①学生在做实验6—4时,一是时间过长,二是有部分学生做不到蜡烛熄灭;②做实验6—6时,纸花变色不够明显影响效果;③由于学生对碳酸、碳酸钙等名词感到陌生,这部分知识点学习大受影响;④整节课内容太多导致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温室效应”的学习草草进行,所以下节课还要用半节课时间复习消化。
8、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表现的空间,但有些地方的设计不尽合理,考虑不周全,难以全部达到预期的目的。
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师:利用PPT展示一张有关"温室效应"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然后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片?
生(齐):地球着火了!
师:没错!这是正在燃烧着的地球。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今天我们较全面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师:下面就《导学案》"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展示自学成果。
生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5.73×106Pa二氧化碳由气变液。
生4:-56.6℃,5.27×105Pa时二氧化碳由液变固。
生2:在讲"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必须强调在"通常情况下".
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结束,根据刚才的讨论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请第一组同学回答。
生1:可以在水平杆的两侧分别挂一纸袋,此时平衡,然后向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水平杆失去平衡。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大。
生2:先在烧杯中准备高低不同的燃着的两支蜡烛,然后从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师:刚才一位同学的设计可以进行验证。展示两张幻灯片。
师:除了以上实验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天平进行相关实验。
(老师准备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将气球举高投放,气球掉在地上。)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若气球下沉,密度可能比空气大,也可能相等,还可能略小,要考虑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若气球上浮,密度一定比空气小。
(学生掌声)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1:先在软矿泉水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加入一定量水,旋紧瓶塞,振荡,软矿泉水瓶变瘪。
生2:先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试管倒插在水中,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一般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就用这两种方法。同学们的思路可以在后面的实验当中进行验证。继续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1:如果温度改变,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会发生改变。
生2:"1:1"是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师: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导学案》的"合作探究1"来进行分组实验。
生:分组实验。
师:"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小组请举手。
生:第2、4、7、8组同学举手。
师:请第四组同学展示"实验一".
生1: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蜡烛的烧杯中,实验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生2:解释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另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蜡烛自下而上的熄灭。
师:请第七组同学展示"实验二".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由红变紫。
生2:经查阅资料"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生3: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CO2↑+H2O
师: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都非常精彩。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实验三".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刚开始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
生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是因为难溶的碳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又生成了可溶的碳酸氢钙。
生3: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O2+CaCO3+H2O=Ca(HCO3)2
师:下面我将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幻灯片。)
师:在初中阶段仅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以上三个方面,其他的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
(老师展示一张"菜窖"的幻灯片。)
师:进入菜窖时要先做什么实验?
生:"灯火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2",然后由各组长负责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请第六组同学展示"问题一".
生1: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火灾。
生2: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例如,镁条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问题一"解决得很好。下面请第九组同学展示"问题二".
生1:不是二氧化碳直接和石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生2:二氧化碳和石蕊不直接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表格填写".
生1:现象Ⅰ是紫花变红,现象Ⅱ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Ⅲ也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Ⅳ是紫花变红。
生2:前面同学回答得完全准确,分析为: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分别不具有酸性,所以不能使紫花变红,但当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时可以先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花变红。
师:回答得很精彩!请第五组同学继续展示"问题四".
生: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就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溶质氢氧化钙的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沉淀。
师:注意问题中的"结合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这一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首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再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最后将两个化学方程式加和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
师:请第七组同学归纳总结: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生: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可以做气体肥料等。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幻灯片。)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用途,下面我将二氧化碳的用途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的用途"的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分别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难点和重点。
(老师展示一张"小结"的幻灯片。)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师:今天的作业是理解巩固本节内容,完成《练案》6.3(一)。下课!
三、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设计是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为重点和难点进行。由于我校正在实施"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课改活动,本节课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思路。首先精心设计适合本节课的导学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适度地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和问题讨论,设计"问题"时时刻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分组实验,而化学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也很重要。为了使学生实验进行得较为顺利,在课前就"实验操作问题"作了特别强调。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由、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贯穿于整个课堂,实现了导学案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增强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分小组讨论、回答,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一、发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①阅读课本P113—P117的内容;②思考有关提纲中的问题;③分组准备有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
的课前预习能力,阅读能力,亲自动手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课堂中当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课件后,接着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让学生回答(提纲1):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这样既化解知识,使其形象化,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打开学生思路,我接着用课件继续提问:在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哪些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
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在演示可乐瓶变瘪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通过讲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使瓶子变瘪,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然后提出问题(提纲第2题),听说一些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展示一瓶饮料(雪碧),打开瓶盖后冒出很多气泡,请两个同学合作演示实验检验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补充检验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合作演示,既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还让一位同学示范下面的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倒入,同时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点物理性质?学生开始回顾前面知识点,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培养学生分析同一个实验的不同现象,从实验现象差异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多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老师分析指导:第一朵小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提出问题第四朵小花为什么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还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接着开始(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最后进行(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让他们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接着又提出问题: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生炭火盆的时候墙壁反而变潮湿?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讲到这里我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并用课件展示。后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了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自我评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这节课由于学生实验多,学生进行实验的节奏有点快,使个别学生有点措手不及;在学习“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时,应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1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反思
一氧化碳作为碳循环中的重要一员,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气体,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认识却不及二氧化碳,这节课就是依据实验探究,从化学角度全方位认识一氧化碳。
本节课先从河南省每年冬天取暖因燃烧产生CO导致百多人中毒身亡这一事实引入,激起学生的关注,也了解生活中一些场合能产生CO。再以自学阅读并配合做练习,让学生掌握CO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进行CO的实验探究时需要一气呵成不间断。再通过讨论、PPT演示、课堂练习等形式,全面掌握有关CO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把握学生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勇于猜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验事物的两面性。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家庭中用到燃烧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学会家庭煤气泄漏的防止和救助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