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游戏计划的教案一等奖
1、结构游戏计划的教案一等奖
一、 游戏内容
1、 玩沙:自由玩干沙、玩湿沙——城堡
2、 宇宙飞船(2个课时)
3、 停车场
二、 游戏目标;
1、 在模拟构造和自由构造中继续学习结构物体的基本特征与某些细微部分的建构方法,学会看简单的结构平面图。
2、 学会按简单的命题和围绕主题进行有目的的构造。
3、 在小组集体构造活动中,学习互相合作的初步技能。
4、 幼儿知道玩沙的安全,利用沙子的特性进行游戏。
5、 启发幼儿自己设计各种造型的宇宙飞船、停车场。
6、 学习受拾整理玩具。
三、 游戏准备:
1、 准备好小铲子、小桶、模子、各种形状的容器和喷水壶等。
2、 准备花片、插塑、易拉罐、纸盒、机器人玩具、橡皮泥等。
四、 游戏过程:
第六周重点指导:自由玩干沙
1、 启发幼儿运用感官感知干沙的特征,让幼儿光着脚丫在干沙上走走跳跳,用手摸一摸、抓一抓,用铲子、小桶、模子等挖沙子。
2、 让幼儿说说:在干沙上跳一跳有什么感觉?用脚踩干沙能否留下脚印?用手捏一把干沙能否捏成一个形状?用铲子挖洞、建桥、堆山能不能成功?可以让幼儿边说边玩。
3、 让幼儿在沙地里模仿各种小动物走路,进一步感知胳沙的特征。在玩沙的过程中,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乱扔沙子,保持衣服的整洁。
4、 游戏结束后,要组织幼儿洗手。
第七周重点指导:玩湿沙——城堡
1、 让幼儿在干沙地里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塑料模子和各种形状的容器,让幼儿自由玩沙。
2、 幼儿说说:在湿沙上踩一踩,留下什么样的脚印?用手捏一捏,湿沙能变成什么?用各种容器、模子扣一扣能印出什么形状?让幼儿用小
手在湿沙上按手印,画图案,进一步感知湿沙的特性。
3、 儿利用湿沙的特性将沙子堆高,进行“城堡”的玩沙游戏。比一比谁的城堡堆得最好。
第八周重点指导:宇宙飞船(一)
1、 师出示宇宙飞船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其外形,让幼儿知道宇宙飞船由哪些部分组成。注意宇宙飞船大小的比例关系。
2、 教师讲解示范最简单的宇宙飞船的做法,有船身、船仓、船尾等。让幼儿想想还可以装上什么,让宇宙飞船飞得又快又稳。
3、 儿分组建构宇宙飞船,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怎样将宇宙飞船建构得完整,,启发幼儿自己设计各种造型的宇宙飞船。
[page_break]
4、 将幼儿建构的'宇宙飞船摆放在展示区,让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第九周重点指导:宇宙飞船(二)
1、 忆上周幼儿做宇宙飞船的情况。
2、 幼儿说说自己想用什么材料做怎样的宇宙飞船?
3、 幼儿分小组讨论,要设计怎样的宇宙飞船?要用什么材料来做?这个宇宙飞船有什么作用?
4、 幼儿分6个小组进行建构宇宙飞船,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建构各种各样的宇宙飞船。
5、 戏结束后,布置一个宇宙飞船展览馆,评选出设计良好、形象美观、与众不同的宇宙飞船。
第十周重点指导:停车场
1、 教师问:汽车要停在哪里?从而引出建构主题“停车场”。
2、 教师出示一张停车场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上的停车场有什么特点?
3、 幼儿自由组合,选用自己需要的玩具材料进行建构。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如何充分利用空间,建构一间一间的车库。注意要留入口、出口。
并指导幼儿在停车场停一些汽车。
4、 幼儿建好后,教师进行讲评,多鼓励表扬幼儿,并教育幼儿要爱护别人的作品,爱护玩具。
2、结构游戏计划的教案一等奖
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的性质、它的微观结构及其各种内部运动,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的关系的学科.固体的内部结构和运动形式很复杂,这方面的研究是从晶体开始的,因为晶体的内部结构简单,而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较易研究.以后进一步研究一切处于凝聚状态的物体的内部结构、内部运动以及它们和宏观物理性质的关系.这类研究统称为凝聚态物理学. 固体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服从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的规律.在晶体中,原子(离子、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形成点阵.20世纪初劳厄和法国科学家布拉格父子发展了 X射线衍射法,用以研究晶体点阵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发展了中子衍射法,使晶体点阵结构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晶体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可能具有的能量形成一段一段的能带.电子不可能具有能带以外的能量值.按电子在能带中不同的填充方式,可以把晶体区别为金属、绝缘体和半导体.能带理论结合半导体锗和硅的基础研究,高质量的半导体单晶生长和掺杂技术,为晶体管的产生准备了理论基础.
电子具有自旋和磁矩,它们和电子在晶体中的轨道运动一起,决定了晶体的磁学性质,晶体的许多性质(如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电磁性质等)常常不是各向同性的.作为一个整体的点阵,有大量内部自由度,因此具有大量的集体运动方式,具有各式各样的元激发.
晶体的许多性质都和点阵的结构及其各种运动模式密切相关,晶体内部电子的运动和点阵的运动之间相耦合,也对固体的性质有重要的影响.例如1911年发现的低温超导现象;1960年发现的超导体的单电子隧道效应.这些效应都和这种不同运动模式之间的`耦合相关.
晶体内部的原子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点阵.处于不同形式点阵的晶体,虽然化学成分相同,物理性质却可能不同.不同的点阵形式具有不同的能量:在低温时,点阵处于能量最低的形式;当晶体的内部能量增高,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点阵就会转变到能量较高的形式.这种转变称为相变,相变会导致晶体物理性质的改变,相变是重要的物理现象,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点阵结构完好无缺的晶体是一种理想的物理状态.实际晶体内部的点阵结构总会有缺陷:化学成分不会绝对纯,内部会含有杂质.这些缺陷和杂质对固体的物理性质(包括力学、电学、碰学、发光学等)以及功能材料的技术性能,常常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中,控制和利用杂质和缺陷是很重要的晶体的表面性质和界面性质,会对许多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固体物理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非晶态固体内部结构的无序性使得对于它们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非晶态固体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使得它有多方面的应用.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的研究领域.
固体物理对于技术的发展有很多重要的应用,晶体管发明以后,集成电路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学技术、计算技术以至整个信息产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其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是革命性的.这种影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固体物理学也是材料科学的基础.
3、结构游戏计划的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设计思想
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
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该节是全章的重点,因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最主要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例是池塘生态系统,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缺乏感性认识。在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成份,这些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
(1)通过水池生态调查,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与你分享”、“我最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绿色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理解、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与你分享”活动和“我看‘放生 ”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四、教学素材、媒体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素材选择宜简单,并尽可能取自学生,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媒体选择微机的PPT和实物展台。
教学素材媒体应用情况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定义:天机环境生物群落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4、结构游戏计划的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 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 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课后反思:
5、结构游戏计划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本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关于引言:教师可以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茎的功能,从而导出茎的结构。也可以准备好一些种类的植物茎(2~3年生),直接提问学生:①茎是怎么发育而成的?②茎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③茎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这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不同的植物,茎的形态虽不一样,但其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有支持植物体、输导营养及繁殖的作用。茎的这些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茎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茎的结构进行研究。
2.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好一些植物的茎,有草本植物的茎(小麦、玉米),也有木本植物的茎(椴树、杨树、柳树)。首先用准备好的材料,使学生明确木本茎和草本茎的区别(概念)。然后再以木本茎为例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可采取: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步进行。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段(约5cm)椴树茎,让学生动手剥一剥茎的外皮,这一层是很容易剥掉的。再引导学生往里剥就不那么容易了,很硬。然后让学生用刀片或竖刀把茎横切,观察茎横切面的结构,并用解剖针扎一扎茎横断面,哪部分硬,哪部分疏松。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提问:①茎的结构可以分成几部分?②最硬的结构在哪,最软的结构在哪?③为什么会这样?并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不清楚的问题或不易观察的结构进行补充讲解。如:关于树皮,它的结构实际上是很复杂的。韧皮部是树皮中的重要结构,它主要是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的。教师可以用挂图或投影片说明筛管的结构,也可以自制筛管模型或画板图进行讲解。强调筛管是由许多管状的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这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两个细胞结合处叫筛板,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筛管细胞之间靠筛孔进行物质传递,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关于韧皮纤维,可参看教材。关于木质部,可以与韧皮部进行对比讲解。导管的结构可以复习提问,由学生自己说明(第三章已讲)。木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可对比韧皮纤维,强调木纤维的坚硬、无弹性、强大支持力的特点。不同的植物茎中的木纤维和韧皮纤维的数目是不一样的。如亚麻茎中的韧皮纤维很丰富,可以用来编织亚麻布和帆布,很结实。红松的木材质地优良,耐腐蚀力较强,是建筑、车辆、造船、家具的上等优质用材。
在讲解形成层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间:木本植物的茎逐年生长、加粗,所以茎中肯定有些细胞具有产生新细胞的能力,那么这些细胞在哪里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准确或不知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提示: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属于什么组织?这种组织细胞具有什么特点,经过提示,学生会想起来,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这样就可以在图中找到形成层的位置了。形成层的位置决定了它能不断地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在学生掌握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后,教师给出维管束的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木本植物的茎维管束呈什么状态。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制教具或模型(参看教参)说明维管束呈筒状。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椴树茎(或其它木本茎)的横切片,帮助学生在镜下识别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有显微投影仪最好把椴树茎永久横切片投放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结构,并能根据这些特点判断相应的结构和位置。如判断筛管,就可以从找筛孔人手;判断髓的位置,可以从细胞特点人手:细胞体积大、壁薄、排列疏松(营养组织的特点)。也可以找碗口大小的一段木头(细点也可以)横锯开,纵锯一半如图所示,示意茎横、纵结构,并且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茎结构的立体认识和记忆。
(2)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发挥主动性。
课前把实验材料和用具都发给学生,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想象力,让他们想方设法把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弄清楚。课本可以做为参考依据,教师可以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并把握住学生的思路,使之朝着正确的方面进行。
当然,对学生自己不能搞清楚的结构或不易发现的问题,教师也要进行说明、解释和讲解。但要注意,学生已经搞懂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可以不受故有框框的限制,想方设法观察到茎的结构就可以。②经过学生自己“动脑”的操作,会更深一步地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第二课时:
1.第二课时开始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如木本茎的结构中维管束的作用?在茎的结构中有几种组织、名称?茎为什么能够长粗?形成层的活动一年四季是否都一样?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为引出新课内容奠定基础。
2.新课引言:在完成上述过程后,教师可以指着三年生木本植物茎横切图或投影片问学生:“这是几年生植物茎横切图?”(如果没有挂图和教具可看书上彩图八或寻找木菜墩)学生一般能够答对是三年生的。追问为什么?也能提到“年轮”,当再问什么是年轮,年轮是如何形成的?一般就很难说对或说准了,需要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关于“年轮的概念与形成的原因”的教学过程,开始可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形成层的活动情况,用实物(木菜墩)或挂图、模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年轮的概念。同时要强调指出:年轮与年轮线不是一回事。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候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未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明显,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树木年龄。
可以告诉学生,年轮的宽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每因气候、虫害或其他因素一年内可产生若干假年轮。热带乔木常终年生长,多不具明显的年轮。
4.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可采取与木本植物茎结构对比的方式进行,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具体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图片、茎横切片、实物),认清茎的各部分细胞特点和结构名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草本植物的茎为何不能无限力加粗呢?②为何多数草本植物长不高呢?以便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草本植物茎结构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草本植物茎中的机械组织,除了有支持作用夕卜还有一定的柔韧性。如有的农村利用玉米秸编织成美丽的工艺品,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农业科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培育优良的抗倒伏品种,避免由于机械组织的不发达,造成的粮食减产。实践证明,一般小麦的株高在80~85cm最为合适,过矮也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结穗。有时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还需施加一些矮壮素(多效哇),促进茎干的粗壮。最后,可让学生整理出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在结构上的异同对照表,便于学生记忆。
【板书设计】
茎的结构
一、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椴树)
1. 树皮 外侧:主要起保护作用(保护组织)
内侧: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输导组织)。韧皮纤维:起支持作用,有 弹性(机械组织)
2. 形成层 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
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分生组织)
3. 木质部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输导组织)
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有硬度(机械组织)。
4. 髓:贮存营养物质(营养组织)。
年轮:
第一年:春材 逐渐交化 一个年轮
秋材 界线明显,形成年轮线
第二年:春材 逐渐交化 一个年轮
秋材
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玉米)
与木本植物茎不同点 1.维管束中无形成层。
2.维管束散生在薄壁细胞中.
6、小班《结构游戏》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刚走进班,“朱老师早”,冷昱瑾已经早早来到幼儿园,在等老师了,我刚想问怎么来这么早时,她先问了起来“老师,今天是不是又要玩桌面游戏了,我可喜欢玩。我来帮你放,好吗?”。说完她拿起玩具玩了起来。
还记得宝宝刚上幼儿园那会儿,他们拿到结构玩具不是在地上滚,就是为了一个积木争得面红耳赤,当老师提出要求要孩子们拼搭出一件作品时,孩子们一脸茫然的样子,似乎看到玩具都不大感兴趣,为了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让孩子们走向玩结构游戏的正轨。我从网上找了很多建构作品让幼儿观察,了解什么是一件完整的建构作品,怎样玩才是真正的玩。为了激发幼儿兴趣,玩之前我总会让幼儿讨论“今天你想做什么”,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纷纷议论着,孩子们自然也就兴致勃勃。在幼儿游戏后将孩子们好的作品用照相机拍下,让每个幼儿欣赏,激发幼儿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只要我们今天玩建构游戏,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会说“我要拼个照相机。”“我要拼枪。”“我要拼美丽的花儿。”在幼儿游戏中我还多加了一个重点“颜色的.搭配”,形成一种颜色合理搭配的审美感。
但是小班的孩子年龄很小,他们喜欢模仿,模仿老师的和其他小朋友的。讨论时,我有意识的问了肖丁铭想搭什么,他一说是房子,很多幼儿也跟着说我也要搭房子,最后这组的小朋友都搭的房子,而且形状都差不多。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经过一段时候后我发现孩子们没有以前那么爱玩结构游戏了。还有的幼儿喜欢将玩具乱丢,收拾材料的习惯并不是很好,而且如果几个人同时看中了一个玩具,他们会争吵,甚至还会打架。我想这也许是孩子们对这一活动失去兴趣的预兆吧。
为了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在下一阶段,我将通过环境上的调整,将一些作品贴到墙上,同时增加难度,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有的设计图上的内容过于的简单,他们一会儿就完成了,所以提供稍有挑战性的建筑图片,供能力较强的幼儿建构。增加一些废旧材料,如:瓶子、椰奶罐、大纸盒等,这些材料会使整个结构区更像是一个整体。因为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拼搭”的经验,所以有选择的将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同时带领幼儿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们搭建的房子、建筑物,以及带领孩子参观一些常见的房屋建筑,如:我们的幼儿园,欣赏、讨论幼儿园的房子,不断的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获得快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7、《身体的结构》的教学反思
《身体的结构》这一课是四年级《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其重点是认识人体分成几个部分,通过活动了解身体的内部结构和人体的活动需要哪些构造参与。
这节课的整体结构基本按照教材的思路出发,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设计的出发点是一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形式还只是初步阶段),通过小组体验活动完成了解身体内部结构和人体活动有哪些构造参与的。从小动物的身体构造入手,一方面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起到衔接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此引到人体的'构造,思维上迁移过来,显得顺理成章。小美女作模特儿,吸引了全班的注意力,请一位同学指出身体的各部分,其他同学纠正,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同学的划分结果都有所不同,最后由教师同一出示正确的划分。之前一直不能突破的难点,这一次学到了利用PPT演示,划分出的每一个部分移动到一边,这样从视觉上准确的认识了每一个部分的界限,初试效果可以。
探秘暗箱,是本课的难点。从了解暗箱游戏入手,布袋里装了一些物体,要求学生不打开布袋的前提想办法推测里面是什么物品,学生通过摸、捏、摇、听等方法猜出里面的物品,进而迁移到猜测身体内部有什么,在方法上给予引导。这里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开放式地探究,感兴趣的方法猜一猜,学一学同组同学的方法,因为像教材上用“闻”的方法,许多学生不知道能闻出什么来,这样旨在体验能用一些方法猜测内部结构。
体验人体的活动是由哪些部位参与的活动,先示范一个活动,并填写气泡图,再此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有些小组成员特别认真,边活动变体验,然后写出是有哪些部分参与了活动,从汇报的情况来看,气泡图的填写基本没什么问题。
遗憾的地方也有不少。在学习人体结构组成部分时,人体左右对称这一环节被跳掉,没能让学生感悟人体的对称美。现在想来,大有可以弥补的时机,在课后小结时就是一个好机会,唉~
小组合作的实施,还只是粗放阶段,没能真正引导小组各位成员的合作,有的小组由一人独挡乾坤,有的成员事不关己,合作的味道没出来。这是今后需要努力践行的。
8、《地球的内部结构》的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暗瓶”的活动,事先,我在三个瓶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水三种物品,并将盒子用纸包起来。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瓶里装的是什么?
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瓶。”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瓶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其次本课教学我将宏观的地球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眼前;把谁都没法看清的地球内部构造剖开让学生观察、研究;把千万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现,把复杂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瓶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好水盆以及磁铁等,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也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免得他们没有主心骨,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散。
9、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的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同于宏观物质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学生在前面的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佛的眼里,一草一木都有其自己的世界,而目前我们对广袤的太空依然从满了未知,我们又未尝不是在一个更高文明的一朵花的世界里呢?这点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学生的问题在于,他们对微观世界同样是缺乏想像力的.
本节课的难点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原子等微观粒子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在教学中,我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分析去诱发学生的想象。如用“家雀虽小,五脏俱全”说明原子也有复杂的结构,用蚂蚁和鸟巢体育场的对比,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相对广阔的空间以及电子在原子内部相对自由的运动。用橡皮筋系着的小球做旋转运动时,橡皮筋的长短、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电子运动的能量高低、离核远近等。
抽象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无法理解透彻,我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通过一定强度的强化记忆予以加强。
10、七年级生物《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个人教学反思
直观教学永远是生物学科的最爱
直观教学特别是对实物观察仍是生物教学的特点,也是新课标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研究生物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本节教学中,宏观方面的内容,对有实物的以观察实物为主。如植物的六大器官,让学生观察各种器官尽可能奇全的植物,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各器官及功能。再如,组成器官各种不同的'组织,也是由学生观察植物器官果实探究,通过观察、讨论、认识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获取新知识,以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发展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教材内容中微观的知识,由课件呈现给学生,让抽象的知识内容形象化,由静变动。如分生组织细胞的特点,根尖分生区的分裂过程将微观的过程较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变静为动,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组织与分生组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掌握知识,突破了难点。
11、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举例说明物种种间关系的种类。之前已经有种群相关知识作基础,学习群落概念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将种群与群落的概念混淆,为帮助分清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比较两者概念的区别,同时加以举例,如种群是同一区域同种所有个体,而群落强调的是同一区域所有个体,如一片森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范围比种群要广。
本节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生物间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包括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个体争夺食物、空间资源等)和种内互助(如蜜蜂发现盗蜜者会飞舞告知同伴支援,蚂蚁巢穴中的分工,蚂蚁搬家等)。强调种内关系是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间。
种间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四种,要求能正确判断出生物处于何种种间关系,能依据相关曲线图判断,如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表现为同步变化(同甘共苦)。
学习目标中提到要能举例说明四种种间关系,自然举例是必要的,如人与其肠道内德大肠杆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反刍动物与其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同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为竞争关系,但同一草原上的牛虽然也争夺食物与空间资源,却属于种内斗争。狼吃羊、羊吃草为捕食关系,但食仔行为(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为种内斗争)。
病毒与其侵染的宿主细胞(噬菌体与细菌、HIV与T淋巴细胞)为寄生关系等。这里的互利共生。寄生中的两种生物都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对两者都有利,而寄生只对寄生者有利。
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学校的定向-活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如课前示标并告知学生学习要点,四种关系举例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常识来举例,如寄生时学生举例说狗与跳蚤,本人顺势告知学生寄生可以在体内也可以在体外,讲捕食时学生举例说大鱼吃小鱼,我强调了如果是肉食鱼吃草食鱼(如青鱼吃草鱼)确实是捕食关系,但如果是大鲈鱼吃小鲈鱼却是种内斗争,借此也将种内斗争与捕食关系作了比较。而对于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案上有相应的习题与所讲内容相关,就及时训练,帮助及时学会知识的应用。
总结本节课,上课时间35分钟,比预期多,但其中包括做课件中补充的习题,因此也在预期之内。学生做练习5分钟,评讲4分钟(选择题教简单,主要评讲填空题,有些课外知识学生不了解,如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鞭毛虫依靠白蚁提供养分生存,本身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提供营养给白蚁,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最后一点时间让学生将学案前自主学习部分未填好的填空题完成,达到学案当堂完成的目的。
3班按以往经验看是一个比较难以带动气氛的班级,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可能与课前告知有人要来听课(虽然没来)有关,但我觉得更可能的原因是这节课内给予了他们充分参与的机会,所举例子也与生活相关,甚至还能学到一些感兴趣的知识(如冬虫夏草的由来)等,还有PPT也是花较多时间准备,有一些图片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也给我一个启发,或许以后对于如此的班级都可以尽量多的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我明白在课时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不足之处:
1、上课时仍然有些准备不足,如上课时提到的稗草,学生问是什么,我也只能给学生看相关图片,告诉他们这是水稻中常出现的双子叶杂草,与水稻呈竞争关系,竞争阳光与无机盐等,其实学生还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明白,直到后来听办公室陈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就是农村所说的can子,这才恍然大悟,想到如果当时直接告诉学生这是can子,不少学生来自农村,一下就能明白这是什么,实在惭愧于生活知识的匮乏。
2、由于经验的缺乏,虽然举了很多例子,但常考的例子却不知道,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体,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自然也没有告诉学生,当遇到相应问题时没办法及时解决,好在后来的听课中认识到也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再告诉学生,也算是弥补了这一不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