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1、七颗钻石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设计理念
以情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巧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看图说话,感受水的珍贵
1.直接揭示课题。
2.出示图片。(一棵干枯的大树,一条干涸的河流,一片干裂的土地。)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
4.讨论引导。你们有过口渴的经历吗?感觉怎么样?对比理解焦渴而死。
5.小结过渡:同学们都有过口渴的经历,即使是短短的时间,都难以忍受。在一个干涸、干枯,甚至有人和动物焦渴而死的地方,最珍贵的毫无疑问就是水了。一天夜里,一个已经记不得自己连续几天没有喝到一滴水,嗓子冒烟、焦渴难耐的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么办呢?
点评:通过图片,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更加感到水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的珍贵,为后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画个问号;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点评: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能感知故事的大意,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1.分组出示本课新词,指名读。会读哪个读哪个。
2.提示:还有不会读的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学会。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4.检查读音情况,师生正音。着重注意竟、咽、唾沫的读音。
5.检查词语理解情况,智慧共享。
①指名说,哪个理解说哪个;
②提示:还有哪个不懂,可以问一问;
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力一法理解词语;
通过演一演理解喜出望外、绊倒、递给、凑上、咽等词语;
通过画一画理解涌出。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中年级字词教学依然是重点。适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4.小结过渡: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水罐。不但能在小姑娘最需要水的时候装满,而且在小姑娘被绊倒后它也能不倒不洒。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由木的变成银的,又由银的变成金的,最后还从里面跳出七颗珍珠,并且随后喷出一股水流。是什么原因让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奇迹一个个的发生,魔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点评: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象,这也正是小学生喜欢的原因。扫除阅读障碍后,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文本切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文中母女爱的伟大埋下伏笔。
五、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爱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反复读一读四个句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喝水?
②小姑娘把水给了谁?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③从母亲身上你又见到了什么?
④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⑤教师引读。
⑥四句连着齐读。
点评: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师引读和生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加上教师相机点拨,适时引导,既不枯燥乏味,又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达到学生与作者、编者、教师和谐对话的目的。
六、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1.编写童话。小姑娘及她的母亲无私而真诚的爱使水罐由木变银,由银变金,最后跳出七颗钻石,并升上天空幻化成七颗星星。那这承载着人间真爱的七颗星星又将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2.收集爱的故事、诗歌和歌曲。
点评:立足文本,读写结合,适度拓展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而故事、歌曲的收集,更使文本的价值取向得以升华。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七颗钻石》教学设计八,七颗钻石,希望对你有帮助!
2、《七颗钻石》的课文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于是上课伊始,我利用FLASH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我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最后进入猜读小熊身后的'不带拼音的字,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3、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于是上课伊始,我利用FLASH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我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然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的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读去拼音的生词,最后进入猜读小熊身后的不带拼音的'字,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4、《七颗钻石》课文教学反思
虽然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很多地方都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原定任务:初读课文,梳理字词,在初读课文梳理字词这一板块就已经用了二十五分钟左右,剩下的十五分钟里,本打算在快速梳理课文结构后就开始着手进行写字的指导,不觉时间有浪费,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匀讲开来,还是走得匆匆了些。
2、课堂上,为了扎实地开展生字的教学,我设计了很多的`环节,整节课也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往下进行,往往上一个环节没有进行到位就进入了下一环节,总觉得在赶趟儿。主要表现在:
(1)对要求会写的生字没有让学生动笔练习;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环节太碎,中间读书指导上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
(3)方法的指导不够,比如:多音字“咽”学生都不知道它还有那些读音,我为了节省时间没有让学生查字典解决,其实字典就在学生手边,引导着翻一下也不会用很长时间,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在这次的评课中,老师们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会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让自己的课堂不仅成为有效的课堂,还要成为高效的课堂。
5、课文《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下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教学随想
本课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故事,描写了地球上大旱灾,小姑娘为妈妈找水喝的经历。课文是以水罐的变化为线索,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受“爱心”是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主题教育,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主题教育与语文基础训练的和谐统一。
纵贯案例一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体设计是抓住“主题”体会表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那就是孝心、关心、善心、同情心,这些归结起来就是“爱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初读课文后,不用细心地分析,就能理解到这个层次。抓住文章的主旨,我想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体会,这样的爱心是怎么表达出来。怎么表达的呢?无非就是让学生抓住主要的事件和描写事件的句子以及词语。要体会这些句子和词语表达的含义,以及情感色彩。教学时,要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的表达,尊重学生多元的.感受,体现阅读是“对话”过程。
2.特别关注的是语言的表达。例如,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小女孩的爱心,是妈妈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那么,你从课文中,那些词和句子体会到了小女孩对母亲的孝心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这样的引导就是让学生读进文本,体会文本,文本的主题意义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没有语句的分析,就不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是“咬文嚼字”的语文。例如,学生体验孩子的孝心,找到“我从‘一天夜里 看出小姑娘非常的勇敢。她自己一个人,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说明她对母亲很关心。”又如学生说: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里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我抓住了‘竟 这个词。说明了水罐很神奇。”还有“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我从‘喜出望外 这个词,感受到小姑娘特别的高兴。因为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事,非常地高兴?”有了词句的透析,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关注了思维的想象。利用文章的空白之处,拓展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例如,小女孩去找水,那么都去哪里找水了,通过想象体会小女孩的勇敢和艰辛,突出她是一个特别孝心的小女孩。再如,她躺在沙地上睡着了,那么她做了一个梦,会梦见什么呢?这是让孩子体验小女孩的美好愿望,体验为妈妈找水的急切内心。这样的处理与文本的表达是相辅相成的。
4.注重了在体验中朗读。语文是情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什么时候,训练学生的情感朗读呢?它应该是在词句分析基础上,生成情感之后,及时的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书感动。例如,当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小姑娘的急切回家的心情,就让学生带着又惊喜又着急的语气来朗读。这是把语言现象与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朗读训练才是有效的。
5.注重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文本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如何透过文本也让学生受到教育,那么就要在关联之处,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例如,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师引导:真了不起,在这样的大旱灾,母亲把水留给了自己的女儿。母亲自己选择了死亡,母亲喝不到水,有可能死亡。那么,女儿接过妈妈的水,可能会活下来,多了不起的母亲啊!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妈妈,妈妈给予了你的生命,给你无私的呵护,也是关心你成长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你和妈妈之间,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自然的结合,没有痕迹,也不造作。学生理解了文本,也理解了母爱。我们说语文也是生活中的语文,但是,我们在文本与生活建立联系的时候,千万要把握“尺度”,不是语文联系生活,越多越好。而起到辅助体会文本的作用就可以了。我们不能为了情感教育,而冲淡对文本的学习。文本始终是学习的重点。
6.注重了读与写的结合。现在阅读教学多在内容与情感上分析,很少看到语言能力表达的训练,阅读课成了说读课。阅读教学上,在适当的环节上,让学生动一动笔不好吗?例如,教师引导:多么善良又富有爱心的小姑娘啊!她想到了所有的人,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你想不想对这样的小姑娘说点什么呀?(想)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然后,把心里话说给大家听。也许有人认为写是多此一举的。但是,我们阅读课长期得不到写的训练,阅读教学也是值得忧虑的了。看似一个小环节,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训练意识。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
语文教学要在平淡中见功夫。我们喜欢满怀激情的阅读教学,因为那样确实很吸引人的视觉和听觉,但激情过后是什么呢?是一味的情感熏陶吗?语文必须要落实语言的基础,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这些靠激情是做不到了。虽然有的语文课,我们看不出有许多的创意以及资源的引进,但你能着实的感受到,是在教语文。看似平淡,但有语文训练意识,那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6、七颗钻石案例教学反思课文
设计理念
以情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巧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看图说话,感受水的珍贵
1.直接揭示课题。
2.出示图片。(一棵干枯的大树,一条干涸的河流,一片干裂的土地。)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
4.讨论引导。你们有过口渴的经历吗?感觉怎么样?对比理解焦渴而死。
5.小结过渡:同学们都有过口渴的经历,即使是短短的时间,都难以忍受。在一个干涸、干枯,甚至有人和动物焦渴而死的地方,最珍贵的毫无疑问就是水了。一天夜里,一个已经记不得自己连续几天没有喝到一滴水,嗓子冒烟、焦渴难耐的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么办呢?
点评:通过图片,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更加感到水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的珍贵,为后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画个问号;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点评: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能感知故事的大意,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1.分组出示本课新词,指名读。会读哪个读哪个。
2.提示:还有不会读的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学会。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4.检查读音情况,师生正音。着重注意竟、咽、唾沫的读音。
5.检查词语理解情况,智慧共享。
①指名说,哪个理解说哪个;
②提示:还有哪个不懂,可以问一问;
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力一法理解词语;
通过演一演理解喜出望外、绊倒、递给、凑上、咽等词语;
通过画一画理解涌出。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中年级字词教学依然是重点。适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4.小结过渡: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水罐。不但能在小姑娘最需要水的时候装满,而且在小姑娘被绊倒后它也能不倒不洒。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由木的变成银的,又由银的变成金的,最后还从里面跳出七颗珍珠,并且随后喷出一股水流。是什么原因让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奇迹一个个的发生,魔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点评: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象,这也正是小学生喜欢的原因。扫除阅读障碍后,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文本切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文中母女爱的伟大埋下伏笔。
五、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爱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反复读一读四个句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喝水?
②小姑娘把水给了谁?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③从母亲身上你又见到了什么?
④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⑤教师引读。
⑥四句连着齐读。
点评: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师引读和生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加上教师相机点拨,适时引导,既不枯燥乏味,又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达到学生与作者、编者、教师和谐对话的目的。
六、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1.编写童话。小姑娘及她的母亲无私而真诚的爱使水罐由木变银,由银变金,最后跳出七颗钻石,并升上天空幻化成七颗星星。那这承载着人间真爱的七颗星星又将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2.收集爱的故事、诗歌和歌曲。
点评:立足文本,读写结合,适度拓展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而故事、歌曲的收集,更使文本的价值取向得以升华。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七颗钻石》教学设计八,七颗钻石,希望对你有帮助!
7、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课文
一、导入,激发兴趣
(看课件,闪闪发光的钻石)钻石,象征着纯洁、永恒,是珍贵的,又是难得的。忽然有一天,从一个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升上了空中化作永恒的星辰。你想知道这个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去读读《七颗钻石》的故事。
二、初读,铺垫情感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齐读课文。互相正音。
3、交流朗读情况:指名同桌一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
4、默读课文,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5、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正确而又简单的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领悟情感
1、出示课件:河流、水井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干枯了,许多人、许多动物焦渴而死。
说说你看到这些场面后的感受。
故事就发生在这儿。在这时候,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水。)
2、认真读课文,思考:没有水,人和动物都面临着死亡。一位小姑娘的母亲病了,急需找到一些水。在这漆黑的`夜里为了母亲小姑娘拿着水罐出门找水。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水发生了哪些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找水、分水、让水、水罐一次次变化)
小姑娘在夜里为母亲找水
小姑娘找到水不舍得喝
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
3、小组内合作: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习:小组内集体朗读课文有关段落边读边找出发生了几次变化默读找出变化的原因小组内交流)
4、集体交流:各小组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1)、先明确水罐的几次变化: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2)、水罐在一次次变化着,故事也变得更加感人。水罐的每一次变化都在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觉得哪儿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在学生自读感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中蕴含的那颗真挚的爱心。
四、品读,渲染情感
1、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最后一次变化:当世间万物在忍受着焦渴时,突然,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用自己认为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是什么让荒芜的大地又涌起清泉,让焦渴的人们重获甘霖?(纯洁的爱)
3、如果没有没有小姑娘纯洁的爱心,没有母亲无私的爱心,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五、唤起共鸣,升华情感
在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力量。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水罐的变化而叫七颗钻石呢?
爱心像钻石一样美好、纯洁,但愿爱心像钻石一样永恒。最后,(引读最后一段)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愿爱像满天的群星永远升起在每一片天空。
在一首《爱的奉献》让我们去体味像钻石一样美好的爱心,让爱的星空因为你我而更灿烂!
8、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总体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得也比较好。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比较有兴趣,但是想的还不是很深入。(比如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完全投入在那种情景之中,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什么?”我用亲却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但是我在教学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条理有点乱了,由于被课件束缚,被课件牵住了鼻子,因此有点牵制了学生。
9、七颗钻石的教材分析案例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学习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并从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一下简单的交流。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的内涵,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的容易读错,应加强指导:“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匆”“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另外,“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yān”,如“咽喉”;读“yè”,如“哽咽”。
要求会写的字较多,可分类指导,如,“渴”“沫”“涌”左边均为“氵”;“渴”“哀”字可与前文刚学过的“竭”“享”联系起来记忆;注意“累”字下部不是“系”字,“舔”字右下部不是“小”字;“舔”还可与“添”字比较记忆;同时注意“凑”的左边不是“氵”,“沫”的右边不是“未”;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
3?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文中泡泡“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相机进行指导。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可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小姑娘分了一点水给绊倒她的小狗,小狗变得欢喜起来。课文第一段写到,“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小姑娘绊倒在它身上,它也只是哀哀地尖叫。小姑娘没有怪小狗绊倒自己,还把自己舍不得喝的水分给它喝。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体现出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就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应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给小狗水喝的时候,小姑娘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10、《七颗钻石》课文教学反思
1课前可布置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并从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一下简单的交流。引导学生想一想故事的内涵,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一些关于“爱心”的故事。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的容易读错,应加强指导:“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匆”“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另外,“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yān”,如“咽喉”;读“yè”,如“哽咽”。
要求会写的字较多,可分类指导,如,“渴”“沫”“涌”左边均为“氵”;“渴”“哀”字可与前文刚学过的“竭”“享”联系起来记忆;注意“累”字下部不是“系”字,“舔”字右下部不是“小”字;“舔”还可与“添”字比较记忆;同时注意“凑”的左边不是“氵”,“沫”的右边不是“未”;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
3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文中泡泡“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相机进行指导。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可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小姑娘分了一点水给绊倒她的小狗,小狗变得欢喜起来。课文第一段写到,“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小姑娘绊倒在它身上,它也只是哀哀地尖叫。小姑娘没有怪小狗绊倒自己,还把自己舍不得喝的水分给它喝。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体现出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就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应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给小狗水喝的时候,小姑娘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可结合对课题的辨析来加深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4课后的两个思考练习题,是从朗读和交流阅读感受两个方面来设计的。朗读方面,要求读出美好的感情,意即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对感情基调的把握,可以站在赞美爱心的角度,读出美感;也可以从读童话的角度,读出故事的神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第二个题目,可以在教学中加以解决,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讨论,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应当使学生懂得向别人献爱心,用爱心来对待生活。
5选做题是基于童话的特点来设计的,可以讲完整的故事,根据自己的想象丰富某些情节;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某些部分展开想象,如,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6本课后第二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建议。内容主要是建议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的爱。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以前面的活动,即了解具体事例,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为基础的。教师应侧重了解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方法的引导,可以结合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以继续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