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4是笔算除法最后一道例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竖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用余数的除法基础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用孩子身边的`大课堂中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本课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
1.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本节课在充分把握教材每一个活动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某些活动的教学顺序进行了适度调整,如将难度较大的“激流勇进”调整到难度稍小的“丛林探险”活动之前。其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对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加工处理,以学校大课堂活动为主线。创设了“分队登山—午餐买食品—峡谷漂流—采树叶拼图案”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构建基本的数学模型——结合实际灵活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体现了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特点,将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合一起。本节课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情境,如“分队登山、午餐购物、坐船、制作标本”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建立模型,回归生活用数学——实际应用。
3.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活动的效能。教师创设了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每一个情境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玩“峡谷漂流”、“拼树叶图案”等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体会“进一”、“去尾”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的问题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朴实而扎实。
2、《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我拿出……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有几个小正方体?”由没有剩余分引入到有剩余分,初步建立“余数就是剩下的,多出来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
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
有32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练习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2÷6=5(组)……2(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小正方体,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了本质理解。
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在巩固练习中,“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的开始“回忆这几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个复习环节设计不好,过于啰嗦,没有必要。
2、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不够,总是不放心学生,应该多让学生说说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过程。
3、在分一分环节中,我过于罗嗦,话语过多。没有把握好精讲。
4、课堂上没有及时、全面的收集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况,关注后3分之1学生不到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后我会注意改正,请大家监督帮助。
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我校数学科组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中选取了代表“数与代数”版块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进行具体的研究,我有幸代表我们课组负责执教第三课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一直以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我不能真正达到有效性教学的困惑,借此机会向老师们探讨一下。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与老师们共勉。
(1)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充分考虑数学情景的创立,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对本节课选用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活动、买东西和刚刚结束的秋游活动作为这节课的教学情景,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出示学生熟悉的情景之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我选取的第一题练习“购买食品”是一幅信息量较大、开放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情境图。右边同学的问题“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先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选择自己想买的食品,算出所买食品的价钱。这里学生所买食品的种类可以是只买其中一种食品,也可以买其中两种食品,还可以买其中三种食品;最后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讨论从中明确:在利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既可以出现正好整除的情况,也可以出现有余数的情况。
(3)对于解决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对商进行合理的取舍,我是通过两个对比来实现的。在例题的中,我设计了很相似的两个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两条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要根据问题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对于让学生学会对商进行合理的取舍,我是通过练习层层渗透,由浅入深来解决的。第一题买东西练习引导学生注意剩余的钱不可以再买一件同类的.物品,到第2题练习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还剩几人”,引导学生思考这剩下的人怎么办,为下个问题铺垫。接着顺势提出第2个问题“该租几条船”,这时大部分学生就很清楚的注意到剩下人还要多租一条船,答案要比商多1。最后一道练习我设计两题对比性题目,在此前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学会对商进行合理的取舍。
(4)由于我是跨级的执教,我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有时没有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全班回答问题的情况多了点,还有对学生的信心也不够,出现急于帮学生说答案的情况。同时感觉自己也缺乏教学的机智和沉稳,在学生出现答案太罗嗦或偏离太远的时候,没有及时引导,浪费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在教学中,我还是对于自己有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特别是学生是不是真正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当中,去收集相关的作业再做更深入的反思。
4、《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5、《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习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习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6、《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是在学习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渗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部分的习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比如“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仿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 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清晰明了。
7、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8、《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我拿出……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有几个小正方体?”由没有剩余分引入到有剩余分,初步建立“余数就是剩下的,多出来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
有32人跳绳 每6人分一组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练习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2 ÷ 6 = 5 (组)……2(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小正方体,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了本质理解。
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在巩固练习中,“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的开始“回忆这几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个复习环节设计不好,过于啰嗦,没有必要。
2、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不够,总是不放心学生,应该多让学生说说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过程。
3、在分一分环节中,我过于罗嗦,话语过多。没有把握好精讲。
4、课堂上没有及时、全面的收集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况,关注后3分之1学生不到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后我会注意改正,请大家监督帮助。
9、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4是笔算除法最后一道例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竖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用余数的除法基础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用孩子身边的`大课堂中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本课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
1.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本节课在充分把握教材每一个活动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某些活动的教学顺序进行了适度调整,如将难度较大的“激流勇进”调整到难度稍小的“丛林探险”活动之前。其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对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加工处理,以学校大课堂活动为主线。创设了“分队登山—午餐买食品—峡谷漂流—采树叶拼图案”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构建基本的数学模型——结合实际灵活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体现了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特点,将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合一起。本节课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情境,如“分队登山、午餐购物、坐船、制作标本”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建立模型,回归生活用数学——实际应用。
3.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活动的效能。教师创设了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每一个情境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玩“峡谷漂流”、“拼树叶图案”等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体会“进一”、“去尾”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的问题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朴实而扎实。
10、《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 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在学习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习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