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1、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我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权交给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尝试。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让学生学习更轻松,知识更形象。
本节课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的多样功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活跃,如:
1、新课部分利用了白板上的利用了批注功能(黑、红笔、荧光笔等),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感应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同学交流,重难点顺利突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原来是这么轻松愉快的;展示和标注功能,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和学生之间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在练习部分利用了白板的绘图功能,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在操作完成画三角形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三角形的分类的含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使用了交互式白板的拖动功能,在学生观察并把三角形的规律找出来后,老师适时把学生的发现在资源库中拖拉出来,这样,既节省了许多时间,也让学生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学习的积极性就更浓了!
总之,在使用了电子白板后,能非常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用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功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白板非常便捷成就了此课的生成,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三角形的分类》是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尤其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在共享中认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体现了积极自主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系统,同时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2、提出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解决对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节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你能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说出是什么三角形?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在本节课中,有良好的预设,同时又有一些随时动态生成的信息。
例如:在要求学生分类的环节,初始的设计是放手让学生去分类,可以按自己的标准给三角形进行不同的分类,可又担心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也许各有不同,可能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也许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按角进行分类,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在汇报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按要求进行分类。
4、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在整过教学过程中,也有足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混乱,无条理。
2、按角分类,并且给它命名时,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为最后游戏中让学生猜角做好铺垫。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应让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使学生有一个阅读、认知的过程,这样会更好一些。
4、同时,在课上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眼睛要与学生进行交流。
3、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地整合落实三维目标,我是这样设计:
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每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节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自己动手剪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分类过程中,我首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
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习数学乐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从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小组合作。
3、设计练习有技巧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过程;给学生创设了感兴趣的、有个性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了实践运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本节课我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对学生鼓励的语言还是不够到位。
2、讲解的语言不够简炼。
3、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有些少。
4、在处理等腰三角形的命名时是否可以这样处理,两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等腰三角形,为什么可以叫做等腰三角形呢?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使学生有一个阅读、认知的过程,这样会更好一些。
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之后的一点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这些不足,努力把教学工作完成的更好!
4、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既学习按照角的特点分类,又学习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但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要让学生真正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目标不可定位太多,于是,本节课只让学生按角的特点分类。通过上课,我认为本节课在设计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环节,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13个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是我的重点并不在这,而是通过自己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
二、教师的不断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规范。如当有学生发现锐角个数最多,钝角个数最少时,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最终得出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的重要结论。当学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说成“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出示正确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再追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二句话没有说两个锐角。”教师接着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学生思考后发现第二句好。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可以不用说。”看,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思考问题不断深入,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
三、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在揭示每类三角形后,ppt展示一个大大的椭圆,把椭圆看作所有三角形,里面分成的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类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片。这样的板书不但清新,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教学思想。
当然,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努力向其他优秀老师学习的地方。
5、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我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权交给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尝试。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让学生学习更轻松,知识更形象。
本节课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的多样功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活跃,如:
1、新课部分利用了白板上的利用了批注功能(黑、红笔、荧光笔等),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感应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同学交流,重难点顺利突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原来是这么轻松愉快的;展示和标注功能,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和学生之间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在练习部分利用了白板的绘图功能,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在操作完成画三角形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三角形的分类的含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使用了交互式白板的拖动功能,在学生观察并把三角形的规律找出来后,老师适时把学生的发现在资源库中拖拉出来,这样,既节省了许多时间,也让学生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学习的积极性就更浓了!
总之,在使用了电子白板后,能非常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用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功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白板非常便捷成就了此课的生成,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6、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从一年级开始,教材就已经涉及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复习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学习新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复习导入法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首先复习了角的分类,复习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吗?”等等。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教师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7、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我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权交给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尝试,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悟,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