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一等奖说课稿
1、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埇桥区‘径赛明星 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区‘径赛明星 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
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
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1)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3)气象台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今年8月,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国登陆,台风距离大陆2160千米,中心最大风速60米/秒,你能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吗?
②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2、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一等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埇桥区‘径赛明星 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区‘径赛明星 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1) 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3) 气象台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今年8月,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国登陆,台风距离大陆2160千米,中心最大风速60米/秒,你能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吗?
②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3、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一等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 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省‘径赛明星 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1) 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3) 气象台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今年8月,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国登陆,台风距离大陆2160千米,中心最大风速60米/秒,你能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吗?
②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概念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各数量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幻灯片演示课件
【学生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它们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
(出示课件)小牛,小象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1、明确路程,时间
2、引导学生思考:谁跑得快?(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小动物,比较谁跑得快?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1) 比较小牛和小象,小象和小熊,谁跑得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240÷3=80(米/分)
70<80 小熊快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
70╳3=210(米)
210<240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
80╳4=320(米)
280<320 小熊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师:我们都计算出了小熊和小牛在相同时间内的路程,比较出了它们的快慢。可是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小牛每分钟跑70米,这里的70蕴含着两个条件,一是1分钟,二是行了70千米。所以我们用一种新的单位来兼顾这两种含义,即也就是小牛的速度为70米/分。
学生体会速度单位与其它单位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感受速度单位由两部分组成,长度和时间合起来就是速度单位。
3、师:运用已知的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一个速度单位,像这样的速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说说这个单位的含义。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人的步行速度约为4千米/时
飞机的飞行速度约为12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说说这些单位的含义。(指名说,再同位互相说。)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1、体会如何求速度:我们再来看280米、240米、240米是什么?(路程)4分钟、4分钟、3分钟是什么?(时间)那已知路程和时间,如何求速度呢?
得出:速度=路程÷时间
2、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关系。
1) 理解了速度和如何求速度,请大家回答下面问题:
5、《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路程、时间与速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 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写、会读。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2、议一议:笑笑和淘气走路上学用的时间:6分钟、8分钟,他们两人谁走得快呢?
3、算一算,比一比
继续出示420米、640米,(板书:路程)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出谁快谁慢了吗?
4、汇报反馈:笑笑快。
5、初步理解“速度”含义,引出“速度”一词。
6、揭示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激活内需,目标导学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什么方面的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
三、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写法、读法教学:70米/分,读作70米每分;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
2、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练一练:
(1)一辆自行车2小时行驶16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2)国产小型飞机6分钟飞行了48千米,飞机的速度是。
(3)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40千米,飞船的速度是。
4、设置冲突,引发问题,进一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1)它们的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它们的速度相同?你有什么想法?
(2)小结: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但要看路程还要看时间,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
5、速度概念提练,概括
(1)小组交流:看了这几个速度,你能概括地说说什么叫速度吗?
(2)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物体每小时、每分钟、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每小时、每分钟、每秒……叫做单位时间。
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中速度的快慢
依次出示一组图片,引导感受速度的快慢。
1、刘翔8、5米/秒
2、动物界的猎豹30米/秒
3、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雷电,声音的传播速度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300000千米/秒
五、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数量关系的构建
1、先出示图片,认识限速标记。
2、再出示文字:张叔叔驾车经过这一路段时,想花2小时行完140千米。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那你建议张叔叔按( )的.速度行驶。
3、同学们给出了合理的速度,那么我们按这个速度来解决两个问题
(1)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的路程张叔叔需要开几小时?
要求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六、阅读课本第53页的内容。
七、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八、综合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镇政府与北团中小的距离大约是1500米。今天早上,吴老师7:30分从北团镇政府出发,以100/分的速度赶往北团中小上课。我能在7:50分到达学校吗?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每分钟行的路程
笑笑:420÷6=70米/秒 读作:70米每秒
淘气:640÷8=80米/秒 读作:80米每秒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6、《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了解“速度”的内涵。
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
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套,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有去旅游吗?(有)去哪里了?谁想告诉老师?
生:……
生:我和爸爸、妈妈坐特快列车去上海玩。
(从旅游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也是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
师:那你可知道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生:……
问:“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这句话表示什么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学生认真看书,畅言其发现。
⑴学生从书中发现“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这句话表示特快列车的速度。
⑵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其他速度。
⑶“单位时间”的介绍。
(4)“路程”的含义。
(5)速度的表示法。
每小时行使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
课件呈现下列内容: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
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
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
三、教学例3
1、小黑板出示: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要求。
4、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独自找出三者的关系。
(2)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发现。
从学生的发现中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③板书课题。
④知识升华:同样的行程问题学生利用关系式解决。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勇闯冒险岛,答对的同学给自己奖励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
第一关:比一比谁最认真!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
(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
第二关:小小法官。
⑴“小强1分钟打字108个。”这句话表示小强打字的速度。 ( )
⑵红红平均每分钟折12架飞机,可以写作:12/分。 ( )
⑶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求得。 ( )
⑷小强5分钟跑了 600米 ,小强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600×5=3000(米)
答:小强平均每分钟跑 3000米 。 ( )
第三关:拓展题:
爸爸骑摩托车带小倩到粤晖园玩,摩托车速度是500米/分,从家出发经过2小时到达,小倩家到粤晖园有多远?
五、学生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的收获应该不少吧,谁想同学们分享一下?在这节课谁表现得好,你想表扬谁?你自己呢?老师呢?今天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7、《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8、四年级语文上册《神圣的路程》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神圣的路程”为题。
2、 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和体会菲迪皮茨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3、 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菲迪皮茨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教学难点:
知道为什么以“神圣的路程”为题。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激发阅读期待。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神圣的路程》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神圣的路程。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积累了许多词语朋友。瞧!它们在这儿。
(出示词语,指生读词)
雅典 恶战 主帅 支援 孤军作战
浴血奋战 胜利 喜讯 沸腾 纪念
生:(指名读)
师:这几个词连老师都容易读错,可你全读对了。真了不起!哪个同学再来读一读?
(指另一生读)你也很棒!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些词。
生:(齐读)
师: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画面,一串词语就是一个故事。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边读一边回忆课文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生:(自由读自由想)
师:谁能用上其中几个词语说一说《神圣的路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指名说)
师:老师出示的词语你全用上了,而且把原因、经过、结果概括得很完整,真了不起!同学们,把文章的关键词语连成句子,组成画面,是概括文章内容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谁还想试一试?
生:(再请一生说)
师:你概括得也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都说到“菲迪皮茨把胜利的喜讯传达给了百姓”,菲迪皮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指名说)
二、 品读感悟,体会菲迪皮茨的坚持不懈,顽强、勇敢等。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标画出描写菲迪皮茨顽强勇敢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标画句子)
师:好,同学们看的认真,画的仔细。相互读一读你画了哪些句子,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你认为别人找的句子不对,你得告诉他为什么,再找,在读,行吗?
生:行。
师:大声点。
生:(再答行)
师:好了,开始了。
生:相互交流。
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找的句子。
生:“菲迪皮茨年轻勇敢,他日夜兼程,跑了两天两夜,才到达斯巴达城。”
师:能说说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吗?
生:告诉我菲迪皮茨勇敢。
师:是啊!你读懂了菲迪皮茨是一个勇敢、顽强的人。用你的读声告诉同学,菲迪皮茨是一个勇敢、顽强的人。
生:(语速稍快,无轻重缓急。)
师:想象一下,体育老师要你们跑三个、四个圈时,最多几分钟,你们都感觉累得要命,而菲迪皮茨却——日夜兼程,跑了两天两夜,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坚持!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菲迪皮茨的勇敢、顽强。[]
师:听听老师读,好吗? “菲迪皮茨年轻勇敢,他日夜兼程,跑了两天两夜,才到达斯巴达城。”(师重度“日夜兼程”、“两天两夜”。)
师:你们觉得老师和他哪个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生:(评价)速度慢一点儿,“日夜兼程,两天两夜”读得重一些。
师:不错,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谁再来一遍。
生:(读)
师:你真会读书,读书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想象书中描写的景象,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朗读里,这就叫有感情朗读。我们接着交流,你还找了哪些句子。
生:
师:同学们找的很仔细,很正确,就让我们用刚才的朗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能在读课文时想到一些什么情景?如果有不明白的欢迎提问。
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可真不错!有的小朋友遇到了问题还向别人请教呢!有谁来说话,你一边读书,一边想到了那些情景?
生:菲迪皮茨在跑。
生:看到菲迪皮茨受伤了。
生:菲迪皮茨把消息终于送到了。
……
师:同学们真棒,都能想象文中所描情景。同学们,假如是你,你能像菲迪皮茨一样吗?
生:不能。
师:只跑半天,你能坚持吗?
生:也不能。
师:可是,我们的菲迪皮茨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但身负重伤的他却做到了!你知道他在跑的过程中,心中一直都默念着什么吗?
生:快跑!快跑!
师:哟,这菲迪皮茨一点儿也不像受伤的样子。再来,负伤的他,没有休息,却一直默念道——
生:快跑!快跑!
师:疲惫至极的他,仍然没&休息,还是默念道——
生:快跑!快跑!
师:菲迪皮茨,凭着毅力,终于到达了斯巴达城,他兴奋地喊着——
生:(齐喊)
师: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到这儿,你觉得我们今天认识的菲迪皮茨怎样。你想说什么?
生:菲迪皮茨是个了不起的人!
生: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
三、讨论、交流,为什么以“神圣的路程”为题。
师:好,大家都敢于表达,真好!我们再来读读课题——神圣的路程。你现在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以“神圣的路程”为题了吗?
师:相互交流一下。
生:(指名答)
师:好,说的不错。但老师补充一下:“神圣的路程”指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不可亵渎的路程。雅典人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奋战,战胜了强大的波斯侵略军,保卫了自己的祖国。菲迪皮茨为了将胜利的消息带回雅典,仍然坚持跑回雅典,倒下死去。所以说课文以“神圣的路程”为题。
师:后来,这件事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人们仍然记得他。让我们大声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生: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马拉松”长跑运动是怎么来的吗?
生:知道。
四、 课堂小结。
师:让我们发挥菲迪皮茨的顽强拼搏精神,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布置作业。
师:好的,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后,把马拉松的来历说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