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16 12:33:39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从各组的假期作业调查报告 “学会理财” 中得知以下一些数据:

  第一组11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组12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组10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7990元。

  从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第一组(第二组、第二组)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组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思维冲突。

  学生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老师又用某一学生的解答引出冲突,第二个问题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答案:

  (2) 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谁的对呢?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二个问题终于达成了共识,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们转向第三个问题:

  “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调查报告中隐藏的其他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

  在调查报告的第二部分的“如何支配”中,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人数 11 12 10

  买学习用品总金额 330元 480元 510元

  你能算算平均每人买学习用品用去多少元?

  练习:小组合作,从调查报告中提你感兴趣的问题,并小组合作解答。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四)反思质疑,评价总结。

  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3《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情境,以学生喜欢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提出应该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套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得分,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算一算,也可以用学具移一移。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出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层次低的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可以移动方片的学具,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用列算式的办法,从得出两个班的平均得分。在反馈移动方片方法时,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投中的总个数,再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在求平均数的活动中,探索算法,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求平均数一般用先求和在求平均数的方法。

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 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意在体现“做”数学的两方面:一引导学生“玩”数学;二帮助学生“悟”数学。因此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 设计思路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浙江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能“比较数量多少”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一类应用题。教材强调“先分后合”,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来理解算理。因此,通常的教学模式是“着重让学生理解:母鸡与公鸡比,母鸡多,母鸡的只数分成——与公鸡只数同样多的和比公鸡多的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母鸡的只数来解此类应用题。”

  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让一年级的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一思考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对为什么要分?分了过后又为什么要合很难理解,教师上课时也说不明道不清。针对以上的现象,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想在强调“同样多”与“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础上,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重点句,通过探讨“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母鸡的只数转化抽象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文字题(求比5多3是几)”来解此类应用题,使说的过程变得简洁,以便于学生接受。

  而且还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的量作铺垫。基于以上教学想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各内容之后,都出现了同类的文字题。说明各类应用题与同类文字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否意味着生活问题与数学模型的建构相互依存。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察和操作,渗透“一一对应”及“比较”的思想、方法,帮助理解掌握“同样多”与“多的部分”。

  (2)学生掌握表述解答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4)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观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为力求体现“引导学生‘玩 数学,帮助学生‘做 数学”这一教学思想,教与学主要举措为学具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构建“转化”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同时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电脑的动画演示,突出“同样多”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摆“同样多”与“多的部分”,感悟应用题与文字题的转化统一。(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尝试从具体实物操作中抽象成文字题,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最后总结出方法。 (4)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总结概括出解此类应用题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玩”

  1、开门见山地让学生按要求玩学具

  (1)摆一摆“同样多”的两种物体,学生自由摆。引导出“一一对应”的摆法后,再次摆“同样多”的两种物体,同桌交流检查。

  (2)摆一摆“多的部分的物体”,学生自由摆并演示说操作的过程。第一行摆4个 ,第二行摆 比 多2个 。就是 比4多2个所以摆6个。主要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第二行为什么摆6个?(比4多2是6。(转自数学 吧 ))

  (3)相互合作摆“多的部分的物体”,指名演示并说过程。

  2、教师引导得出:刚才我们所做共同点就是算“比几多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内容所考虑。“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意交流的过程。“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体处于愉悦心理状态下去学数学。学生通过摆学具从具体实物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求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的文字表述,为新课应用题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1、应用题教学 例 公鸡5只,母鸡比公鸡多3只,母鸡有多少只?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法。教师参与学习。

  (3)汇报解法。可能出现:用学具演示;直接说算式;转化成“比5多3是几”等。

  (4)电脑演示线段图,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通过“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来进一步理解算理。

  2、引导归纳转化成文字题

  [设计意图:合作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节应用题教学,也想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 从实际的问题“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理解: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及转化成文字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安排合作讨论等。这样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效率,也便于教师的个别辅导。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交流。由此引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1、课后练习。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两样物体编应用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交流探索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应用题转化成文字题的思想方法,并能正确解答。这里设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编题的目的一是巩固新知,步步深入;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及实际的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1、 谈谈对这类应用题解题的感想。比如请你用“难、容易、比较难、比较容易”选一来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2、如果是“母鸡比公鸡少3只”你会做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抓住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来再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4、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平均数》教案一等奖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席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平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平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近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5、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平均分》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经历操作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导语: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消息,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文库引导观察画面,说一说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均分”。

  师:瞧,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的食品真多啊,他们都手忙脚乱了,我们来帮他们准备准备,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你是如何分配的?突出问题: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操作分物品,教师参与巡视。

  (3)学生汇报分法,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并说一说你们这样分的理由。教师小结:同学都知道要给每个小朋友准备的食品一样多,所以你们每份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分份分得同样多的,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深化“平均分”。

  (1)演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指名读题,并说一说题意。强调:“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学生操作:让学生用10根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3)集体汇报订正后,根据分得的结果填空。

  3.应用“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4页例2思考并进行操作问题: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小棒分一分。(讨论进行)

  (3)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表达顺序,把多少,分成几份,一个或几个一份,这样分到完,每份分的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4)教师小结平均分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巩固练习

  1、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2、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画三个圆圈表示三个花瓶)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3、练习三的第2题。(做出判断后,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3.练习三的第3题。

  (1)用小棒当学具。先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小棒),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得,结果怎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6、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