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1、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
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四)全课小结。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
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四)全课小结。
3、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5、教具准备:主题图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习加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具体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⑷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问:(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板书:a+b=b+a
(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
8+64=
(6)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如:(△+☆)+○=△+(☆+○)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巩固练习
1、P28的做一做。
2、P31的第1、4题。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作业:P31的第3题。
4、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教材p17——p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5+75=
48+70=
133+77=
150+390=
820+180=
725+36=
301+299=
999+10=
2、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图片)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上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板书: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交换40和56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出示:36+84
84+36
158+68
68+158
上面的每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同桌讨论,老师巡视参与)集体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a+b=b+a)
7、练习(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
09+31=_+_
b+_=_+_
a+_=10+_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例2)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解答。
3、质疑解答:
(1)可以看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的?
板书:(88+104)+96
88+(104+96)
4、观察: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5、比较发现: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6、观察:
(1)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
(2)每个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
(3)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顺序不同)
(4)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加数都一样)
(5)每组两个算式变,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7、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出示内容,请学生思考后填空。()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8、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老师板书:(a+b)+c=a+(b+c)
9、练习(用加法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
(43+145)+55=_+(_+_)
215+(85+30)=(_+_)+_
(134+112)+88=_+(_+_)
三、巩固练习(下面等式运用了什么定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小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最大的区别是:交换律改变的是数的位置;结合律改变的是运算顺序。结合律的重要标志是小括号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5、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教材p17——p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5+75=
48+70=
133+77=
150+390=
820+180=
725+36=
301+299=
999+10=
2、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图片)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上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板书: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交换40和56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出示:36+84
84+36
158+68
68+158
上面的每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同桌讨论,老师巡视参与)集体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a+b=b+a)
7、练习(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65+145=_+_
09+31=_+_
b+_=_+_
a+_=10+_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例2)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解答。
3、质疑解答:
(1)可以看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的?
板书:(88+104)+96
88+(104+96)
4、观察: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5、比较发现: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6、观察:
(1)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
(2)每个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
(3)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计算顺序不同)
(4)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加数都一样)
(5)每组两个算式变,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7、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出示内容,请学生思考后填空。()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
8、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老师板书:(a+b)+c=a+(b+c)
9、练习(用加法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
(43+145)+55=_+(_+_)
215+(85+30)=(_+_)+_
(134+112)+88=_+(_+_)
三、巩固练习(下面等式运用了什么定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小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最大的区别是:交换律改变的是数的位置;结合律改变的是运算顺序。结合律的重要标志是小括号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6、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习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
学习准备:
主题图挂图
学习流程设疑导入
情景图导入
出示27页情景图,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预习提纲
1、如何列式。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结果是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4、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6、例2的式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有几种方法。
7、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
8、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9、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将讨论的式子的关系向各组同学展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探究提升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归纳反思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达标测评
1、填空
(69+172)+
○69+(
+28)
300+
=600+
A+B=
+
+36=25+
2、P28/做一做
P31/4、1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7、小学数学《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运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②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和“小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以同学们春游购物为主线。在计算每组商品的价线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2、改变学习方式。从问题出发,提出猜想,通过自主举例、验证,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的运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多元目标。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建表象
出示“春游购物”情况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哪几组商品的价线刚好合并成整元数?并根据这些信息,说说怎样判断两个小数能否合并成一个整数?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回忆定律
说一说整数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①问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也适用吗?
②先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小组合格交流。
③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结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3、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出示小明所买商品及其价格。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
②比较算法,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③小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计算简便。
4、尝试练习,理解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简便方法掌握情况。
5、看书质疑
㈢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㈣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