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1 17:27:20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1、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 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2、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 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3、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g+2HCl=MgCl2+H2↑

  ②Zn+2HCl=ZnCl2+H2↑

  ③Fe+2HCl=FeCl2+H2↑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 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教材P14 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CuCl2  BFeCl3  CZnCl2  DAgCl

  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g/cm)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0

  660.4

  良好

  良好

  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4、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g+2HCl=MgCl2+H2↑

  ②Zn+2HCl=ZnCl2+H2↑

  ③Fe+2HCl=FeCl2+H2↑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 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教材P14 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CuCl2  BFeCl3  CZnCl2  DAgCl

  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g/cm)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0

  660.4

  良好

  良好

  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5、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蚀?

  [讲解]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小结] 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投影]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www。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Fe+CuSO4 =FeSO4 +Cu

  B、Zn+2AgNO3=2Ag+Zn( NO3 )2

  C、3CO+Fe2O3   === 2Fe+3CO2

  D、2AI+6HCI=2AICI3+3H2↑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的反应,二是与酸的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观察]

  镁条、铝片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铜片具有紫红色的金属光泽。

  [实验]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在空气中加热。

  [观察]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思考回答]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思考回答]不一样,镁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铝、铜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常温下,镁、铝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铁、铜要在高温下才能与氧气反应……

  [思考]人们戴的白金、黄金饰品时间再久也总是金光闪闪……[倾听思考] 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Al>Fe,Cu>Au

  [思考回答]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同保护作用。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表格]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镁

  Mg+2HCl=MgCl2+H↑

  锌

  Zn+2HCl==ZnCl+H2↑

  铁

  Fe+2HCl==FeCl2+H2↑

  铜

  不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镁

  Mg+H2SO4=MgSO4+H↑

  锌

  Zn+H2SO4=ZnSO4+ H2↑

  铁

  Fe+H2SO4=FeSO4+H2↑

  铜

  不反应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Zn>Fe>Cu

  [观察思考]这几个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它们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反应的特点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引入新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更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现象

  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巩固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结,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认识系统化使学生认识到共性中存在个性,开始引导学生体会到金属间存在活动性的差异。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讲解,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活动性不同。

  在教师的分析之后,学生总结出这几种金属的活泼性

  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用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探究;通过实验,更直观地获取信息,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汇报的机会。提高学生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该图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通过小结,使学生系统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进一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置换反应的特点,掌握置换反应这个基本的反应类型。

  知识拓展,激发学生求知欲。2MgO       2Al+3O2=2Al2O3

  2Cu+O22CuO       3Fe+2O2Fe3O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2、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的活动性:

  Mg>Zn>Fe>Cu

  置换反应:

  1、概念:

  2、用符号表示:A+BC→AC+B

  5分钟检测题

  1、下列金属中,常温下就易和氧气反应的是(        )

  A、铝     B、铂      C、铁      D、铜

  2、X、Y、Z是三种不同的金属。将X、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X表面产生气泡;将Y、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会儿后,Y表面有银析出,而Z无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X﹥Y﹥Z   B、X﹥Z﹥Y   C、Z﹥X﹥Y D、Y﹥Z﹥X

  3、出土的古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则锈迹斑斑。这表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A。金、铜、铁         B。铁、金、铜

  C。铁、铜、金         D。铜、金、铁

  4、铝制品很耐腐蚀的原因是(     )

  A、铝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B、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C、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D、铝的密度小

  5、有人利用摄影店废弃的定影液,每月可回收价值约20万元的银。其中一种回收方法的反应原理是Fe+2AgNO3=2Ag+Fe(NO3)2,   这个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以上都不是

  6、下列物质中,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

  A、Ag        B、Fe       C、Pt      D、HCI溶液

6、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

  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这节内容进行反思:

  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反思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就是使学生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突发事件,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对教学环节上的反思

  1.新课导入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视频资料,有关工业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酸雨的危害的,使学生感到震惊和渴望,震惊的是酸雨的危害太严重,渴望的是急切想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时,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创设求知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视频文件播放时,由于教师没有及时提示学生应该透过现象看物质的化学性质,很多学生过渡关注酸雨危害的严重后果,甚至有些学生在议论今后下雨时,被雨水浇后会不会掉头发等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有些偏离课题的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为完成本课题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2.内容重组

  新课程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由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借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水溶液的酸性,与二氧化碳相比,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吗?其水溶液是否显酸性呢?哪一个的酸性强呢?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相似,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但是也有不同的性质,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硫还有漂白性,再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由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性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比、学会分析,但不可过多的复习二氧化碳的知识,点到为止,一定要做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实验探究

  这节课总共设计了四个实验探究:

  ①二氧化硫的水溶性实验;

  ②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的验证实验;

  ③二氧化硫与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

  ④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验证。

  探究活动过程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感受其乐趣、培养了协作、动手能力。在探究中感受思维的乐趣及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心,树立环保意识。

  但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①教师帮助设计了实验方案,没有给学生一个大胆创新的空间,同时也错过了发现学生潜能的机会。

  ②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对学生放手不够,还是不够相信学生。

  ③教师有时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有时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指导,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一些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各科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另外,在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验证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认为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具有的漂白性,这是学生认知上的歧义,但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视的问题,主观主义太强,对固定实验未作出任何疑问,应该也要和学生一样,增强问题意识。

  课后,借鉴很多的实验改进方案,最后采用将品红试纸伸入到二氧化硫气体中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今后,教师在实验改进和创新中应该加大力度研究。

  4.学生评价

  因学生层次的差别和班级学生人数教多,虽然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真正做到及时、适时把握机会赞赏学生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三、提升环节反思

  每节课重点、难点的真正的突破也需要一些必要的练习来巩固和帮助学生提升能力,但是由于没有事先安排好学生预习的指导工作,导致最本节课的提升练习没有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与新课程同行,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充分认识到,课堂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教学模式、动作化的场所。学会关爱学生,学会激励学生,学会创新,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

7、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题。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均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因此本节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我在教学设计上,从教学活动的每步骤都要求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仔细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总结归纳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另外,教师的帮助要适度,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随意活动。

  本课题在学生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记忆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是学好本节课的一个关键,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8、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分两批给的,每批5个元素符号),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交上来的作业都很好,有的是默写后的家长签字,有的明显是家长听写的。但是听写的效果则很不好。每个班全对的同学都明显少于作业本上全队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应该有这么几个:

  1、作业本上的默写有的同学造假。肯定有不少同学没有背,或是背得模棱两可就抄了一遍,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一部分同学在听写时错的当然就多了。

  2、有一部分同学背的不熟练。在作业本上他们是按照前十个的顺序默写的,而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按照记忆规律来说,在没有记忆熟练的情况下抽取检查是很容易出错的。

  我也思考怎样能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呢?我认为一是在后面要经常用这些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接触,他就不会忘了。二是加强强化。每天上课时听写10个或是5个,哪怕由同桌互查、小组互查,也能够强化这些基础知识。

  今天有关两个性质的补充,我又讲解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中毒”等化学性质。

9、九年级化学《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课本中对元素概念的导入是: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概念,知道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份。例如,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氢气和水中所含氢元素是相同的,氧气和水中所含的氧元互也是相同的。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以后,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由此我们对元素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但前面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了解元素的概念,只是接触过元素的概念,没有了解且硬说已了解且要根据以前的“了解”基础来学习元素,学生能不晕吗?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