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1 17:27:21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1、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稻草人》的连环画图片,请同学来讲述故事。老师提问:“大家都对这个故事很熟悉,那么谁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经过提问得出结论:“叶圣陶”。然后教师接用多媒体展示叶圣陶生平“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然后,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老师接着解释“因为他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并为此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有他,我们现在才可以简洁易懂地交流。那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的故事。”并由此导入本课:叙事性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领会本文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二、教学重点:领会写作方法,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因为,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再陌生,但是除了掌握概述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之外,他们还需要提升对于文章中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因此我把本环节设置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因为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领会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我把本环节设置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自学互研。

  2、合作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提炼。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什么样的。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用身边最简单易行的实物导入新课,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积极思考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处处留心皆学问”。

  五、板书题目: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新课讲授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解决生字、生词 字音:商酌、累赘、拖沓、搀和、冗长

  (2)词义:累赘、拖沓、颠沛流离、沾溉、高文典册 (3)句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作者名片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步骤二:初读文章,走进文本

  1、通过略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

  2、作者在文章中表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语文观点?(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A.“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

  听,悦耳,说

  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B.文风重视“简洁”。“了”“太”二字的运用。

  C.重视语文,力求完美。“做”“作”二字的具体使用方法。 步骤三: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精读课文

  a、回味先生的动作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第四段)

  ——用词简单,简明有理,行文平易,内涵深厚。 b、 回忆先生的身影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第三段)

  ——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凸显人物。 c、 理解先生的苦心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最后一段,第九段)

  ——理性表达,反显真挚。 2、探究写法

  a、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b、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c、在文风方面:行文平易、内涵深厚,运用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真挚。

  设计说明:习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抓住课文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非常重要。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范文。通过步骤二和步骤三,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你的身边或者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像叶圣

  陶先生这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或事呢?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当全部学习完文章之后,重新简述文章的内容,可以使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作业设计:

  A、找出文章中让你印象深刻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和摘抄。

  B、推荐阅读,叶圣陶著童话集《稻草人》 六、板书设计

3、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2. 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 3. 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4. 感知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陶冶性情,涵养美德。 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人优秀品质。 二、教学难点: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略细结合,朗读感悟;圈点批注;启发点拨;小组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课前布置: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标记段落,利用生词造句。

  2.利用平板电脑查阅有关作者张中行的资料,重点查找除课文以外的能够表现叶圣陶先生优秀品质的名演或轶事。

  (二) 激趣导入——不朽君子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今天就让我们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立德立言,宽厚待人的现代君子——叶圣陶先生。 (三) 梳理字词——识字释意

  1. 小组抢答:读准字音,并向大家介绍识记易错字的注意事项。(如:颠沛流离的“沛”、妥帖的“帖”)

  2. 小组抢答:解释字义,并且利用新学生词造句,其他同学根据对词义的理解,判断并指

  正。(如:颠沛流离、拖沓、修润) (四) 整体感知——先生之事 1. 略读课文(5分钟左右),找出文中所记叙的有关叶先生的事情,并将其以“待人”与“待

  己”进行分类。 明确:分类示例

  待人之厚:

  (1)不耻下问,求我修改 (2)送客真诚,鞠躬言谢 (3)悔恨看花,劳我住店 (4)商讨标准,监督执行。

  待己之严:

  (1)严校标点,坚决用普通话 (2)成稿必读,“成话”乃止 (3)文风简洁,重语更重精神 (4)以身作则,抄稿认真。

  2.教师小结——启发过渡: (1)这些事都什么样的事?

  (2)这些事情都是作者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遴选而来的一些细碎而平凡的小事,可是叶先生一生跌宕起伏,作者为什么不选取那些有曲折和分量的大事来写呢?

  (五)合作探究——先生之德

  1.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概括其中蕴藏的先生的优秀品质。

  明确:示例1:治学严谨:从他描一篇文章的标点,体现他做事细致认真,可见他治学严谨。 示例2: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谦虚诚恳:从他反复向我求证使用普通话写文章的正误,能够不耻下问,体现他的谦虚和治学严谨,并且尊重我的意见,体现他对人的尊重,而且没有架子体现他平易近人。

  示例3:从他送人一定要送得很远,还拱手,不断说谢谢,可见他和蔼可亲,而且待人真诚。

  2. 教师小结——归纳写法(人物品质:见板书)

  (1)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越是平凡,就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2)这对我们的写作又有什么启发呢?

  明确:注意观察写作对象,观察要细致而精确;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六)圈点批注——美文共赏

  1. 细读文本:文章的语言虽然平淡质朴,但却不乏一些值得我们品味鉴赏的好词和佳句,

  或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技法。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利用圈点批注法进行赏析。 2. 小组展示:圈点批注后先进行小组内部交流,丰富完善批注内容,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明确:

  好词佳句示例1:“外面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琐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参考批注:这里是一处环境描写,鞭炮的响亮带来除夕之夜的喜悦之情,但是全民联欢的喜庆日子却是先生辞世的日子,这种喜庆更是反衬出我内心中的悲哀之情,让这种悲哀显得研发沉重和悲凉。

  好词佳句示例2“可是他还是照样来商量”中的“还是照样”写出叶圣陶先生依然对我尊重客气,依然严谨对待学问,依然谦虚,不耻下问,一个“还是”让一个谦虚和蔼又严于律己的老人跃然纸上。

  好词佳句示例3 “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一个“不断地”就写出虽然叶先生是学界巨擘,但是对待每一个登门造访的客人都是礼数详备,一次次向人表示感谢,可见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每一个人,待人是如此的真诚。

  写作技法示例1: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参考批注:这里既是引用也是对比(反衬),引用孔子的话来衬托叶先生知行合一和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同是也以孔子求而不得的遗憾与叶先生“偏偏做到了”形成委婉的对比,体现叶先生对做人和治学的高标追求和不朽业绩。

  写法技法示例2: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年”

  参考批注:运用语言描写,写出老先生对待写作的严谨态度,同时也让读者更深一步了解到一个学者的真实形象,感觉亲切自然。

4、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记载的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老具有怎样的德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 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繁碎:fán suì,繁杂琐碎。

  悲哀(bēi āi):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 míng è yà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zhān gài):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gāo wén diǎn cè):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 hé):搀杂混合。

  躬行(gōng xí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shī biǎo):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②谓作表率。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5、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阅读 讲授 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一、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二、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四、 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 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 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试加以分析。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通过多媒体了解作者及文章主人公生平。

  分组讨论汇报。

  了解作者及文章主人公有助于文章理解。

  加强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6、《叶圣陶二三事》教学反思

  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课。

  二、认真听课,优秀听课笔记(25人)

  已经发到钉钉班级群里,要求每个学生认真看一下优秀学生是怎么听课,怎么记笔记的`。

  三、交的听课任务存在的问题:

  1.上交作业并不是自己的作业,希望以后上交自己的作业。

  2.听课过程十分不认真,随便在书上画几下,写几个字应付。以后这种不认真的作业将直接打回。

  3.课本上做笔记,字迹潦草。

  4.有的学生没有课本。

  5.不合格打回后不能及时补交。

  四、听课过程中存在问题:

  1.一些学生就没有听课,希望以后可以按时听课。

  2.几个学生视频播放时间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发啦任务到家校本,希望以后可以坚持的最后。

  3.在上课期间,注意力极其不集中,频繁出现做其他事情的情况,希望以后不要有这种情况发生。

7、《怀特森先生的课》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用“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什么样?”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是善解人意的、和蔼的、关心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我们今天见识的一位老师是什么样的呢?”由此引出文本。接着,让学生细读文本,抓住“凯蒂旺普斯”和“轿车是活的”两个故事来说说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此引导学生突破文章重点内容。让学生谈切身感受:如果你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面对这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当时心情如何?该如何读那些表现心理的句子?在朗读训练中让生感受大家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表现出的是愤恨,来证实怀特森先生是别有用意:明白并非书上的知识或老师教授的知识就一定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课文中所提出的“崭新的怀疑精神”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用:“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感受,平时课上活跃且爱动脑的同学都很向往怀特森先生的课堂,因为它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明白了这位最好的老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我布置的作业是“用我手写我心“。大部分学生受课文的启发,都能够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掩卷深思,像怀特森先生这样的老师,我从小到大也没有遇到过,这种个性,这种充满理性,思辩色彩浓厚的教育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人敬佩。相对于中国的教育,怀特森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特例,他培养学生勇于怀疑的精神,把大胆正视他人的错误作为学生的习惯于性格来培养,的确难得。

  是啊,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除了把更多的爱给学生外,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及教师独特的个性魅力。文中的怀特森先生不仅是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类型,更是我要学习的榜样。

8、语文课《公开课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我这时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 的杯子上喝茶”,此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小珍珠鸟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的笔头沙沙作响,不一会儿,笔头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学生写道:小珍珠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心想:妈妈告诉过我,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我还是乖一点,别跑远了。它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心想:我要是把这些书都读完了,我也是个“小博士”了吧!它蹦到杯子上,心想:什么?茶?第一次听说,不知道好喝不好喝?这样想着它就俯下头来喝茶,边喝边想:嗯,挺好喝的,解渴,主人不会怪我吧?它又偏过脸来瞧瞧主人的反应,心想:主人面色和善,微笑着看我,他没生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主人正在写字的笔尖,它想:这是什么?嘴巴尖尖的,还能吐出一个个黑字。主人抚一抚它的绒毛,它友好地啄主人的手指,它想:哦,你喜欢我,我们交朋友吧!……学生入情入境,将原文中叙述性的文字进行扩展,在写的训练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小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走了进去,又走了出来,在文章中走了个来回,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十分准确.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感悟“信赖”。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情感陶冶、心灵净化。

  在串读课文引读到第14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此时,你是否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谁来谈一谈?”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信赖 是相互的,‘信赖 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对别人充分信赖,那么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出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后,我以课件播放画面的形式结束课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们的生活中,信赖无处不在。

  这次新秀课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读课文,看课文,圈画相关内容,概括主题,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可细想起来,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遗憾:在检查预习后紧接着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前半堂课大段的时间处于“静”的状态,因此,学生的情绪难以很快调动起来;此外,在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时,形式有点单一。虽然最终留有遗憾,但将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成长,使教学实践逐渐走向新的里程。

9、公开课《名人传》之《贝多芬传》教学反思

  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学生时代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幸运的是,我成为了一名老师,而且还是一名语文老师,注定了我与书之间剪不断的缘分。我不想多年以后,我的学生也遇到我现在的这般境遇,渴望读书,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从我遇到他们的那一刻起,就想要带领他们走进书的世界。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真的对学生的现在或者将来有一点点影响的话,那就是带领他阅读了

  上学期的名著导读课,我选择的作品是鲁迅的《朝花夕拾》,当时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虽然我自己很投入,激情澎湃,但是暴露了我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次教学大比武,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又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选取了《名人传》这部作品。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好多媒体,扩大其它学科的修养。这次做课,音乐的使用成为了广受好评的一个亮点,也有很多学生在听后感里谈到音乐的部分令他们印象深刻,甚至有学生说因此从一贯地喜欢流行音乐开始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的重要前期工作之一就是在读《贝多芬传》的同时,把能找到的贝多芬的音乐都反复听了无数次,尤其在深夜独自聆听,有许多触动灵魂的感受,这也成为这堂课最初的设计灵感来源。在课堂上,音乐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既是引领,又成为情感的渲染烘托,最后达到高潮。我深深地感觉到,多媒体使用的确能帮助语文课,使它更加立体,更加感人。不过,用好多媒体一定不能为用而用,而是应该建立在教师有充分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炫耀技术,或是单纯的增添环节,而是要用得到位,“到点儿”,要少而精。

  2、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内容,一味地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应,留给学生自由讨论、辩论的时间相对少了点

  3、能及时体察到学生的阅读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4、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仍然不够淡定、稳重。如果说,这堂课有一个亮点的话,那就是学生们的精彩表现。

  《名人传》这本书对学生来说,阅读有一定的困难,书中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外国人名还那么长,书中的注释又太多,再加上那让人费解的音乐专业名词,对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认真读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全程陪读,共同完成本书的阅读。读后,应联系实际,利用一节阅读课,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勇敢、坚强。

  通过这次做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注意积累,扩大见识,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和科学修养,不断地增长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把课程讲美、讲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