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贝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8-15 10:04:12

  《小贝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贝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1、《小贝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诗歌赏读、表演歌曲、手工制作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想像力,展现个性化的设计,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提高学生音乐、制作和审美表现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神奇,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贝壳实物、水彩笔,双面胶。

  3、大海背景的彩图。

  教学过程:

  1、律动入室。

  2、师生问好,情景导入。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神秘的礼物。”(出示礼品盒)

  (2)“谁想摸摸它们?(学生摸)感觉怎么样?”

  “猜猜是什么神秘的礼物呢?”(贝壳)

  教师介绍贝壳,并出示其它形状及颜色的贝壳实物。

  (3)谁想听一听,贝壳里有什么声音呢?

  (4)还有谁想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听听吧!(播放海浪声)

  过渡:“大海的每一次潮起潮落都像一首生命的歌,而海滩上那小小的贝壳就是大海最美的歌。听听它在说什么?”

  3、赏读诗歌《小贝壳》

  (1)教师示范朗读

  (2)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随机指导纠正。

  (3)“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你知道了什么呢?”

  (4)全班有感情地读读诗歌(背景音乐)

  过渡:“大海在唱什么歌呢?原来在唱一支欢乐的歌!我们上节课也学习了一首有关于大海的欢乐的歌,叫什么名字呢?”(《拾贝壳》)

  4、大海的歌

  (1)跟着老师的琴声,复习歌曲《拾贝壳》。

  (2)启发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演唱一遍歌曲。

  (3)“大家唱的`真好听!除了用歌声来表现歌曲之外,你们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首欢乐的歌曲呢?”(舞蹈动作)

  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歌词创编适合的动作,并跟着音乐表演歌曲的第一段。

  教师示范表演歌曲的第二段,学生学习教师的表演。

  (4)跟着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整首歌曲。

  (5)课件展示大海污染的相关图片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后应该要怎么样做才能让大海妈妈重现笑容,重新唱起快乐的歌呢?”(学生回答)

  5、给贝壳穿上漂亮的衣服。

  (1)欣赏各种美丽多姿的贝壳图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画好轮廓的贝壳添画花纹和颜色,教师巡回指导,设计好后再把贝壳贴在大海背景图上(背景音乐)

  (3)相互欣赏、评价。

  6、教师小结

  “你有什么话想让小贝壳带给大海妈妈吗?”(学生自由发言)

  “美丽的贝壳,美丽的大海要靠我们人类去珍惜,这样,大海才会永远唱响欢乐的歌。”

  7、律动结束

2、《小贝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

  融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相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地位和作用?(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增强综合国力?(2)发展先进文化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

  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1-

  -2-

  -3-

  -4-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理解发展文化事业,特别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小贝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学贵有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呢?

  是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对《史记》这本书,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快速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1)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

  (教师总结: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要写史书!)

  (2)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3)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同学们,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由于黄河文化、古代英雄故事的熏陶,父亲对司马迁的耳濡目染,最重要还是父亲临终前让刻骨铭心的嘱托。的确,正是父亲临终嘱托给了他动力,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用心去读父亲的话,体会父子分别时的情形。齐读

  (4)指名读父亲的话

  2、从父亲的话中你能听到什么?

  (1)先说再读,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所以司马迁牢记——(引读)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他怎样进行写作?第三段有个成语告诉了我们。

  专心致志 (板书:专心致志)

  2、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他发生了什么意外?谁能找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听。

  (1)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横祸”吗?

  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飞来横祸”!(板书:飞来横祸 注意读音heng4)

  (2)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3、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

  学生回答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残生!)

  (1)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感受这刑法对司马迁的打击!(点击变红: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 (板书: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

  (2)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齐读)

  4、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在书中找出答案!

  (1)司马迁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齐读

  (2)司马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 在司马迁看来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又是轻于鸿毛的呢?(板书: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5、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指导朗读,让学生联想,感悟!

  6、(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还能看到痛苦和绝望吗?那你能看到的是什么呢?

  7、(齐读“尽力”至“隶字”)。 (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体会隶字的形体。

  四、那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出示:就这样……《史记》。其中“13”、“52”变红色)

  1、看看这些数字,它们说明了什么?

  2、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想象这13年司马迁是怎样度过的?

  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真不愧为一部辉煌巨著呀!(板书:辉煌巨著)

  3、(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指名读!

  (1) 什么叫“前无古人”?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 ,这就叫前无古人。)

  (2)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3)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出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五、回顾课文

  然而,它的诞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齐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音乐响起,回顾板书,齐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司马迁。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

  板书设计:

  1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毕生心血

4、《小贝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二课时:

  阅读材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初读诗歌:

  1、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

  2、比赛读。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汇报朗读、学生评价,教师引读出节奏来。

  三、感悟诗意: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诗歌大意,教师引导:(1)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①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②《春夜喜雨》是唐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词、曲分别有词牌、曲牌。(2)

  解释难词。

  3、讨论交流词、曲的大意。

  4、感情朗读诗歌。

  四、欣赏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小组交流:(1)

  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

  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5、分组比赛,读出作者的情感。

  6、背诵这两首诗。

  五、课堂小结:

  自己总结归纳一下词、曲的异同。

5、《小贝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6面的例2及“做一做”,处理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①通过操作、猜测、实践、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②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③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正方形学具片、圆形学具片。

  教学过程:

  一、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做过心灵感应的游戏吗?来!伸出双臂,掌心和老师相对!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感受对方的心理……看谁都明白老师接着要说什么!

  高靖斐很可_____________(爱!)

  陈心妍扎了两个______________(小辫儿!)

  魏欣脖子上戴着一条鲜艳的_______________(红瓴巾!)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1、游戏的设置。

  接下来,我们来互相感应对方的心理!各小组的同学合作与老师一起摆方片,看看老师与哪些组的同学心有灵犀,摆出的方片数是相同的。

  2、游戏开始,尝试猜测。

  师生先各摆出一个方片:

  师:现在老师和大家都需要仔细思考思考,预测出对方接着最有可能摆出几个方片,小组内可以经过讨论再摆出来!各小组预测后摆的情况:

  让学生把三种不同的预测展示于黑板。以后探索中,学生摆出的各种情况均展示于黑板。

  学生阐述理由:

  a.第一次摆1个,1后面是2,第二次摆2个。

  b.第一次摆1个,是单数,接着该摆3个,它们都是单数!

  c.第一次摆1个,第二次摆10个,第三次摆100个,这些都是计数单位10。

  3、体验成功,继续游戏。

  老师真没想到你们的思维竟然会这么开阔!这些想法太好了,都很有道理!老师只感悟出了其中的一种情况。

  出示:

  同学想到了三种摆方片的情况,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情况继续游戏,好吗?

  4、继续游戏,不断探索。

  小组内再次讨论,师生共同预测对方接着摆方片的数目及原因:

  师:这次老师又是仅仅预测到了同学们摆方片的一种情况,这两种摆法都很有道理,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②种)来继续我们的游戏!

  学生经过讨论进行下一次推测。

  学生预测的情况:

  +1+2+4

  规律:1—→2—→4—→8

  (前一个数增加一倍得到最后一个数)

  +1+2+3

  规律:1—→2—→4—→7

  师出示:

  师:很遗憾,这次老师又仅仅感悟出了你们摆出的一种情况,不过现在咱们再选择其中的一种继续游戏,老师就可以感悟出所有同学摆的情况!(选择第二种)试试看吧!

  5、游戏高潮,揭示规律。

  学生经过讨论,预测出摆出方片的情况如下:(老师与学生同时出示)

  知道老师是怎样推测出来你们接着摆方片的情况的吗?

  让学生充分、自由、尽情地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按这样的规律下一次该摆几个?

  完成例题的内容。

  6、小结、揭题,多元化探索。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引起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

  在我们做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摆方片的思路更独特、更精彩,比如:

  ……等等,只可惜没有摆完,如果按这些思路继续摆下去,将会有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试一试!

  小组活动,拼摆、猜测、实践,完善各小组原来想表达的规律,完善黑板的各种数量规律。

  汇报交流。

  三、丰富游戏、巩固提高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其实,小精灵聪聪早就开始研究一些数量上的规律了,但是她遇到了一些困难,你愿意帮助她吗?

  2、“做一做”的'题目。

  图示“做一做”的题目:2481422___________4458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伙伴交流你是怎么找出其中的规律的!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找规律的办法

  四、用“评价”的方式归纳学生探索规律的方法

  1、练习二十三第2、3、4、6题。

  依次出示第4、6、3、2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这是聪聪跳跃的示意图,蓝线每跨一格就表示聪聪要跳跃一下,示意图会邻着你做运动,准备好了吗?接着该跳几下了?为什么?

  请你按规律完成运动示意图!(完成第5题)

  3、趣味活动

  小精灵明明也来参与我们的游戏,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拼摆,主题图动态出示:

  学生活动,交流其中的规律。

  4、看来实际生活中,有些事物不仅数量上存在规律,形状上也有一定的规律,自己摆一摆、试一试,看能否设计出一些有规律的排列考考小伙伴儿!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这些小小的游戏,老师看到的是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推理和开阔的思维。自然生活中,有很多奥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教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去发现它们、创造它们、丰富它们!

6、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第2课时》个人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第2课时,学生已对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有一定了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并且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于是,我选择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让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数学成绩优异,也最热心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贯激起学生收集数据的热情。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预备课代表上台,为自己的票数记录,再交流汇报统计数据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最后找代表汇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整理的工作中。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况时,老师先让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举手查人数,并且放手请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

  4、拓展延伸感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价值。引导学生重点看表头,孩子们不单单看懂了表格,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5、渗透生活基本常识很自然,根据天气情况,判断是冬天还是夏天。

  6、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每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数据整理时,都会让学生用自己方法证明自己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结果正确。

7、二年级语文下册《枫树上的喜鹊》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枫树上的喜鹊》是部编本第四单元课文。本文讲了小作者喜欢站在枫树下看喜鹊一家,由喜鹊一家的叫声中,想象到的喜鹊妈妈和喜鹊宝宝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儿童的奇思妙想。

  在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中,有一个主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到的画面写出来。二年级第一次关于想象的能力训练,要求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次关于想象的能力训练,要求是:读句子,想画面。这三次要求,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确定了课文重难点:一、培养学生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能用学到的词讲故事。在解决这两个难点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教学重难点分到两个课时中,每节突破一个。

  第一课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顺。在读流利地基础上,讲前四个自然段,让学生读懂“我”喜欢做什么。在此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葱郁、遮蔽、渡口”三个词的意思,借助象形字特点,指导学生书写“伞、姨、弟”字。再把字还到文章中,指导感情朗读。这一个环节的教学,我的重点目标放在词语理解,把难的词语理解了,指导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课时,讲五至十二自然段,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除了随文识“便、教、游、戏、母”字外。进行第二个难点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看到了什么”,引出“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个排比句式。这样的句式,学生已经有过接触,所以没有再去进行仿写训练。作者听到的内容,在文中出现两次。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是一起讲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并没有搞清楚哪个是听到的,哪个是想到的,所以临时改变为:读文章,从文中找一找,作者听到了什么?这部分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将第一次听到的、想到的做为第一关。学生找准确,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就能顺利过关。要提到的是,标点符号没有讲解,只是提醒学生注意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说出的话,标点不一样,要通过朗读,读出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完全靠着朗读去理解标点的特点。第二次听到和想到的内容做为了第二关,在第一关的基础上,只是指导朗读。为第三关留下充足的时间。课文内容是全部讲完了,第三关是什么?我将课后练习题引过来,做为第三关。因为这一道仿写练习,就是在第一二次对话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放在这里做为第三关,有了前面语感的熏陶下,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这一难点顺利突破。

  教后反思这一节,我觉得,无论哪一篇课文,文中的知识点一定特别多,为了突出重点,必须有所取舍。

8、二年级《找规律》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