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案一等奖

2023-07-21 17:27:09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案一等奖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案一等奖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案一等奖

  失:(1)民的范围,雅典实行的是奴隶制,建立在对广大的奴隶的压迫上的,奴隶没有参政权,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之外,当时真正能参与的人只有1/10左右。

  (2)抽签和轮番而治,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师:雅典的历史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吗?举个例子。

  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苏格拉底认为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国家政治,参加审判的501位法官投票表决,以略过半数的281票通过有罪判决。苏格拉底拒不认罪,只是在朋友们的请求与担保下,才提出以三十个钱币的罚款作为刑罚,并表示他愿意为真理而献身。结果,第二次表决以360票通过了死刑判决。

  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师:提示学生,但我们应民主政治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解。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古希腊特有的海洋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希腊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优秀的参政素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愿意为城邦贡献自己的力量。

  雅典民主,就性质而言,是奴隶主阶级民主,这意味着对奴隶和非公民的暴政,就这点而言,

  雅典民主政治同历史上剥削阶级国家采用的专制政体并无区别,都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但是在专制政体形式下,如中国,皇帝和臣子之间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除了统治者本身,民众对于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完全没有发言权,各级官僚机构不需要民众选举产生,而是从上到下层层任命,连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都谈不上,普通民众更是没有政治权力。相比之下,雅典的民主政体的决策更合理,更能调动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对国家更有归属感。

  总之,雅典民主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建立在剥削压迫非雅典公民的基础上,存在着弊端,但它毕竟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盛行政治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将在专题七中再次学习近代民主的发展情况。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专政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平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政权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西罗马的灭亡。

  通过罗马和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倒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学习罗马帝国取代共和国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古代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历史发展的序列美;斯巴达克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也显示了悲壮之美。而且斯巴达克起义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前发展。

  教学建议

  “罗马和平”一目,教师首先讲清“罗马和平”出现的原因,并使学生认识到内战停止、社会安定是罗马和平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然后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来说明罗马和平时期的情况,其中罗马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以联系中国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目,教师不必补充其它材料,只让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但教师要明确指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师可首先指出罗马奴隶制发展是建立在长期侵略战争基础上的。然后从奴隶的来源、数量、地位和状况等方面说明罗马奴隶制发展的情况:对于罗马帝国的建立,教师可结合斯巴达克起义,说明罗马奴隶制已出现了危机;社会危机激化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罗马共和国政权已没力统治,结合军事独裁统治的出现,说明奴隶主要以此稳固强化其统治,由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代替。并且明确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统治的社会。关于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讲述,不必补充其它材料。最后教师可以挂出《21世纪的罗马帝国》地图,以使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状况,即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演变。

  难点: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CAI、录像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代罗马就诞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是在台伯河七丘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奴隶社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

  讲授新课:

  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板书)

  首先是对罗马奴隶社会的整体认识

  1.罗马共和国什么时间建立的?(强调)这是罗马奴隶制的开始。

  2.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如何设置?它是什么政体形式?

  3.罗马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的?

  (过渡)长期的征战,罗马的奴隶制迅速发展,但也酝酿着一场危机的到来以及帝国的建立。

  二、共和国的衰亡

  1.罗马奴隶制发展如何?奴隶的处境如何?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罗马奴隶的悲惨处境。)

  2.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是什么时间,由谁领导的,有何作用?

  (放《斯巴达克斯》录像)、演示《斯巴达克起义》课件

  3.《共和国危机》

  (提问)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危机?结果如何?

  展示《恺撒被刺》油画

  4.罗马帝国是怎样建立的?

  展示《屋大维像》

  识记屋大维像以及罗马帝国的疆域(知道它是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提问)罗马共和国为什么会被罗马帝国取代?

  (过渡)由于内战停止和社会安定,罗马出现了和平时期。

  三、罗马和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持续了多长时间?(板书)

  罗马和平的环境下,统治阶级的生活情况如何?广大人民的景况又是怎样的?

  (过渡)帝国初期繁荣的背后,早藏有隐患,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板书)

  1.罗马帝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2.罗马帝国什么时间分裂的,分为哪两部分?

  3.西罗马帝国何时灭亡的?

  4.(强调)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什么?

  展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图片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过程。西欧奴隶社会结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这是我们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

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案一等奖

  主题目标:

  1知道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的主要文明成果,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2探讨文明古国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特别是和大河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系统论认识。

  3在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进行合作分享和倾听、理解他人观点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师生广泛收集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的相关资料,包括书籍图片和音响资料,同时了解这些文明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

  2.查找或绘制四大文明古国早期遗址分布图。

  教学重、难点

  收集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的主要文明成果,了解这些文明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事件。

  授课时数: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主题:文明古国的遐想

  一、激发兴趣,谈话揭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感受了华夏文明的伟大,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成果,据历史记载,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也创造了丰富的文明,现在我们就去领略一下吧!

  二、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

  1.课件展示:尼罗河全图

  教师介绍指出尼罗河自北向南贯穿埃及,这条河受到了许多埃及人的赞美。

  点名诵读古埃及人赞美尼罗河的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74面,分析:古埃及人为什么赞美尼罗河?(知道尼罗河不仅给古埃及人带来生存必需的淡水,而且它的定期泛滥也带来肥沃的泥土,为埃及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初步认识环境对文明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古埃及文明的巨大成就

  (一)埃及的农业和数学

  1.教师: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埃及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带来了哪些问题,对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74面,分析讨论交流(尼罗河定期泛滥冲毁地界,需要每年重划田界,导致了人们计算的要求,促进了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埃及的建筑艺术

  1.提问导入:现代人提起埃及,首先会想到什么?

  课件展示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教师归纳总结:它们是埃及人民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体现了古埃及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在,人们到埃及去旅游就是去领略人类在几千年前创造的灿烂文化。

  (三)古埃及历法

  1.师生交流:元旦是依据什么历法确立的新年,这种历法是依据什么制定的?(教师介绍:现行历法是公历,它是以太阳运行周期作为制定依据的,早在几千年前的埃及已出现。)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面,分析:太阳历是怎样产生的,对世界有哪些影响?(是人们依据尼罗河的涨落创制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现在世界通用的历法就是从它演变来的。)

  3.教师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依据农历确立的。引导学生归纳:全世界通用的是公历,中国仍然同时使用农历,其他国家也曾经制定并使用了不同的历法。(为学生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奠定基础)

  (四)古埃及象形文字

  1.课件展示图片,猜一猜它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2.教师介绍:这种象图画的东西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后来演变成了埃及现行文字。这种文字已被成功破译,是我们对古埃及历史了解得非常清楚。

  (五)木乃伊

  1.课件展示木乃伊图片。

  2.学生介绍木乃伊的情况。

  3.教师根据学生介绍情况进行点评:木乃伊的制作反映了古埃及人高超的医学技术,也反映了古人长生不老的宗教信仰。

  四、小结

  课件展示:开罗街景,配音朗诵(小结):站在尼罗河边,我们浮想联翩,就象是坐上了穿越埃及几千年文明的时空飞船,感受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当你走在开罗的`大街上,面对遍布街头的广告牌、商店和超级市场,你又会感道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气息。这就是开罗,这就是埃及,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在这里融合。古老的埃及正走向繁荣和兴盛。

  五、拓展延伸

  埃及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同样古老文明的国家,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文明古国的辉煌成就。(课后填写教材76面的表格)

  六、寻访文明古国——古巴比伦

  1.激趣谈话:通过上一节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埃及的许多文明成果,现在我们自己来寻访另一个文明古国——古巴比伦。

  2.合作探究:分小组学生展示和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建筑、法典、w w w.xxjx sj.c N历法、农业、文字等方面),并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上图书馆查资料、上网、访问等)。

  3.课堂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4.教师引导思考如何使收集到的资料更加全面。

  七.联系实际,加强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古文明成就的现代命运。

  教师小结: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成就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稍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它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

  第二课时

  活动主题:母亲河和文明古国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长江之歌》

  师:这首歌曲极力讴歌的是哪条河流?诗人为什么赞美长江?(提示用歌词来回答)事实上每一个文明古国的诞生地往往都有著名的大江大河。(板书:母亲河和文明古国)

  二、寻古探幽,探究明理

  1.课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早期文明遗址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古老文明诞生的地理条件有哪些相似之处?(都分布在大河流域,而这些大河往往被称为这些文明的母亲河。)

  2.分小组探讨:为什么人类早期的文明通常出现在大河流域?

  教师用媒体显示大河流域充沛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温和湿润的气候、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便利的交通等图片,对学生的探讨进行暗示和引导。

  3.课堂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探讨成果.

  4.教师小结:母亲河用他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用他的勤劳和智慧培育了远古文明。人民对他的赞美是我无法形容的,还是来听一听《长江之歌》,感受一下吧。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5.欣赏歌曲,强化认识

  三、活动拓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江大河培育了远古文明,孕育了文明古国。我们这里现在相当繁荣,有哪些条件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人民是怎样利用这些条件促进社会发展的?

  第四课时

  活动主题:爱琴海上的回声

  一、激趣导入,谈话揭题

  师:在四千年前的欧洲南部,新的文明中心在希腊爱琴海地区产生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没有希腊,无法想象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留着希腊文明的痕迹,以至有“言必称希腊”的说法。今天就由同学们带我去领略一下爱琴海的风情和古希腊文明。

  二、合作探究

  1.分组:将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每各小组可以在伊索寓言、追求科学的声音、坚持真理的声音、公民的声音、运动员的声音等五个内容中选择一个,分组学习,并在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两个同学在班内进行学习成果交流。

  2.小组交流学习

  组内同学将平时和课前收集整理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所见所闻在组内交流,讨论决定应该向全班同学交流哪些内容,并确定一人主讲,另一人补充,向全班交流本组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将本组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4.教师小结:

  组织同学就各小组同学的学习交流状况进行评价(这一步可以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进行),同时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进行补充,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资料,深入学习。

  三、活动拓展

  课后组织学生阅读希腊神话寓言故事,在班上开展一次故事会。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1、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哲学的诞生、自然哲学、泰勒斯、智者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了解苏格拉底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2、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能力与方法

  1、引导学生探究人文精神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2、引入相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编演历史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先哲精神思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希腊文化的辉煌灿烂,加深热爱和弘

  扬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教学重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与亚里土多德的主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自然哲学

  (1)概念: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文科班尚未学习过哲学,所以对其简单解释即可)

  (2)时间:约公元前7世纪

  (3)背景:

  (结合课本P54“解析与探究”题,指出按照古希腊思想家的看法,哲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惊异、闲暇和自由,稍作解释后提问:古希腊人是否有思考的自由?

  从而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关于古希腊城邦的相关知识。)之后由教师归纳: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古希腊城邦的形成,相对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人们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

  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哲学诞生了

  (4)自然哲学(主要由学生自主看书掌握)

  希腊最早的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

  ①代表人物:泰勒斯(其主要观点为万物皆由水生成,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②影响: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

  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发展:智者学派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原因: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4)主要观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自主归纳其主要观点,由教师进行个别提问)

  ①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

  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②由于民主政治的需要,重视知识;

  ③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求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好环优劣

  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5)影响:

  ①积极: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为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被

  人称为“诡辩学派”;(让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历史剧,情景再现,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智者学派的消极影响)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人物简介:

  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他专心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其言行大抵见于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录,如《自辩篇》、《克里多篇》、《斐多篇》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他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他要为各种伦理道德 范畴寻求普遍的定义。他反对用灌输知识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张用论辩诘难、找出对方论证中的矛盾的方法,启发人们自觉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辩证法”一词的最早。他发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呐喊,提出“美德即是知识”的观点。他引导人们去思考哲学问题,并以“雅典的牛虻”自居。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为有罪并处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神。他的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面对生路,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他的悲剧性的生命终结以另一种方式阐释了先哲的使命。

  2、主要观点:(学生归纳,教师提问总结)

  ①“认识你自己”,其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

  这个概念的认识;

  3、影响:

  ①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其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1、人物简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茹斯,卒于希腊。曾就学于雅典,学业精进,后来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一世聘为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数年后,他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著述。他的著作丰富,内容广泛,大多已经散失,现存47部著作,其中有《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逻辑学》)《雅典政制》《政治学》《形而上学》《诗学》(《文艺理论》)《修辞学》《植物学》和几种关于动物的书。他解剖过50多种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域。他的著作显示了他的博学。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非常尊敬老师,但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2、主要观点: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真理高于一切

  3、最大哲学贡献:创立了逻辑学(教师提问:请大家想像一下,在创立逻辑学的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是如何体现他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主张的?学生:他的研究都是从大量

  收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结论。讲述中注意引导学

  生好学深思,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吃苦的精神)

  4、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古希腊哲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自然哲学(自然)—>智者学派(社会)—>苏格拉底(人)

  进行本课小结: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古希腊的这些成就是建立在其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商业繁荣、小国寡民的城邦自治制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哲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和追求,也极大激发了先哲发掘人本质的动力,从而开启了人文精神之源。

  [课堂练习]课后“解析与探究”

  [作业布置]课后“自我测评”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

  (1)概念

  (2)时间

  (3)背景

  (4)自然哲学

  2、发展

  (1)时间

  (2)原因

  (3)代表人物

  (4)主要观点

  (5)影响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人物简介

  2、主要观点

  3、影响

  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1、人物简介

  2、主要观点

  3、最大哲学贡献

  4、影响

6、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东西方文明冲撞》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学习东西文明冲撞与交流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等古代东西方文明冲撞过程中的著名战争与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运用了多媒体等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载体,内容多,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接触世界古代史不久,对于事件的地理位置没有一个清晰认识,在这课的学习中,要注意通过地图学习来引导学生对地理位置有个大概的'认知。本课中讲述的是著名战争,对战争的暴力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及和平交流事件,学生比较容易认识,但是对战争的积极的一面,就是战争同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要注意通过列举实例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不足之处是,课本中战争的过程比较简单,比较抽象,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比较枯燥,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动态效果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动态的了解战争的过程。

  得到的启示:结合故事、地图等进行学习,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7、《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反思

  1.在概括罗马法的作用时从两个方面突破:

  (1)对罗马本身的统治而言,起到了维系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用四个字:“维系国家”;

  (2)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来说,它是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用“泽被后世”四个字概括比较准确。

  “维系国家”、“泽被后世”八个字就记住了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这样,达到了让同学们好记好背的目的。

  2.在课堂设计目标达成方面,我是这样考虑的:

  (1)知识与能力:

  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最初的习惯法,再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以空间为线索:公民法和万民法;最终定型是《民法大全》;但在这里很容易让学生搞混这些概念;于是我要引导学生画龙点睛地指出这是对罗马法的不同分类而已,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形式上分;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从适用范围来分,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训练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故事案例,让学生亲自当法官判案,体会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必要性,从而加强对这些法律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当法官判案,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度,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罗马法的价值没有切身体会,这时,史料的运用发挥了充分价值。历史课上史料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史料时要考虑史料的有效性和史料的多样性。

8、古代戏曲的教学反思

  戏曲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难点。首先在学生方面,学生接触国粹京剧太少,生活中基本听不到京剧。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喜爱的是流行音乐,对周杰伦等歌星无人不知。而谈到戏曲,特别是京剧,就一无所知。我认为这也是学生唱不出戏韵的主要原因。

  其次来自教师方面,据我对本地小学教师的了解,能识简谱的老师不过十之一、二,大部分教师连常规的唱歌教学都难以完成,何况戏曲教学。

  再者,对教学戏曲的认识不足。我也是在《国培计划》的学习之后,才解除心中的疑惑,才懂得教材编排戏曲教学的意义。戏曲,尤其是京剧,它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京剧艺术是形象思维高度发展的精品。学唱京剧,不仅可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而且它通过“形于美,动于情、达于礼、至于和”来“泄导人情”,达到平衡各种人心理与疏导情绪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

  在我之前仅有的几次戏曲教学中,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说出来,请老师批评指正。由于水平有限,还望谅解。

  一、解读作品。要唱好一段戏,首先应读懂作品内涵。

  这就要了解戏曲所讲述的故事,抓住人物特点,剖析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比如,在教学《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课时,我先讲述它的故事情节大意,然后讲点专业知识,如《甘洒热血写春秋》属于老生行当的唱腔,西皮快二六等。最后把重点放在唱法上,该唱段表现了侦察排长杨子荣胆大心细、足智多谋的形象,以及他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语气一定要唱得坚定自信,气势磅礴。

  去年,在小学生元旦文艺汇演中,我选了黄梅戏唱段《到底人间欢乐多》。在教这段戏时,我先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梗概,然后把它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唱山河景色,节奏较慢,唱腔温柔委婉,略带隐忧。它表现织女热爱山川美景,向往人间生活,却又害怕无情天条天规的复杂心情;第二段唱家人,唱腔较为舒展,满怀深情;第三段,唱腔欢快流畅,达到高潮。表现出织女抛却顾忌,尽享人伦的喜悦心情。

  二、先慢后快。在教学快节奏的、音节较复杂的唱词时,若以原有的节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难以接受。

  这时如果把节奏降下来,以慢节奏教唱,学生则较易掌握,再回到原有节奏,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我们还拿《甘洒热血写春秋》为例,“今日痛饮庆功酒”中的“日”字,在以原速教唱时,很多同学把3532唱成35或35,还有“壮志未酬”中的“志”和“未”,也是同样的情况。我把节奏一变慢,每个音就显得非常清晰,他们一两遍就会了。

  三、分解教学。

  在教学音节复杂、时值较长的拖音时,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犹显棘手。这时把原本较长的唱腔进行分解,如“甘洒热血写春秋”中的“秋”,我把它分为三句,第一句唱4︱4︱4︱4︱43,第二句唱212︱325,最后唱2321︱12.6︱1,分开来教,待学生唱准唱熟后,再连接起来,一气“呵”成。虽然也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可以完成教学的。

  虽然可以完成教学,学生唱得也很熟练,但最大的遗憾是:学生们唱不出戏的韵味。像《甘洒热血写春秋》这段戏,唱前三句略好一点点,最后一句怎么唱怎么象唱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另外,我在教唱《到底人间欢乐多》时,因为唱腔曲折委婉,音节较为复杂,我差不多是一小节一小节地教,所以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试问,在教学中有没有更好的教法?

9、古代戏曲的教学反思

  从戏剧的理论来说,戏剧教学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剧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戏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中,我严格按照戏剧理论内在的规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发现很多的问题:

  第一、没有处理好视频播放与课文研读的关系。

  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过多的媒体使用,如视频、音频、图画,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过于依赖感官的刺激,而丢失掉语文教学本身对教材文字的钻研与感悟。如在上《雷雨》的时候,在学生没有读课文的前提下直接我将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视频解决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问题。结果使学生在讲解课文时没有了兴趣。因此只有在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穿插多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

  第二、处理戏剧语言和戏剧思想内容的关系,有所偏废。

  在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我们对古代戏剧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大肆渲染,力图把课文涉及到的所有思想内容都教给学生,而忘却了语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品味奖赏的要求。比如在教《长亭送别》中,我就过于注重对两人对爱情的态度的分析,并且展开了较为激烈的课堂讨论,希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爱情观。而忽略了,所有的思想内容都是由文字、语言表现出来的,语文的本身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加深对文化思想的理解。所以后来,我们又在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堂合作探究形式的语言奖赏课,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奇文共欣赏,品味到了有“花间美人”之称得王实甫的语言魅力。

  第三、没有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古代戏剧的教学中,我发现戏剧的文字本身不会存在多少问题,因为课文的注释相当详细。所以我们经常会开展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学中我们发现,必须加强教师对讨论发言的指导,任何没有教师引导的合作讨论都有可能会将学生引入误区。比如在教授《城南旧事》一课时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与认识,这时教师是否有进行指导很关键。课堂不是自由的课堂,也不是独裁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第四、要处理好课文学习和课外拓展的关系,不能无边无际,漫无目的,要紧扣课文。

  教学中如果是紧扣课文的拓展将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是毫无联系的'拓展将会导致学习目标的不得落实。

  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扮演“多重角色”。学会充当导演。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戏剧的精髓,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戏剧的相关常识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明确写作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台词、舞台提示及潜台词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为学生的舞台展示作好准备。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学会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如《日出》一文,作者就是运用了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富有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好地展示出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了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总之,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易于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及时地调整合适的位置。当然,教无定法,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0、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国古代史内容浩瀚,成语典故多,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我尝试让学生上讲台充当课堂主角来完成教学,我构思了一堂用成语典故辅助于课堂教学的历史课。

  首先我布置每位学生寻找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纷纷上网查找历史资料,有的把网上资料打印出来,有的把历史书籍带到课堂来,一堂以成语典故为主线索的历史课开始了。同学们在做了充分准备后,每讲一段历史,所涉及的成语典故后,同学争先恐后的上台演讲,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初一(1)班的陆煜同学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他的历史知识丰富、记忆力好,他把齐桓公称霸过程中的历史典故说的.详实准确,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赞扬。陈震腾同学和黄佳清同学的成语故事也非常出彩,同样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同学们意犹未尽,迟迟不肯下课。根据演讲成绩进行评比,评出了一、二、三等奖,我又自己出钱买了奖品发给学生,而未得到奖的同学则不甘心,表示在下一次的历史典故演讲中争取得奖。同学们非常高兴,盼望能够多举行一些多形式的课堂教学。

  一堂课很快结束了,而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强,一节课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语文教学做了铺垫。历史课给学生以启迪,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做借鉴,学习历史知识后,当同学在遇到问题时,可多一份思考,少一些莽撞。

  成语典故穿插于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我的尝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我感到稍有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比较内向的同学,他们不主动参与课堂的演讲活动,有的同学在演讲过程中过于紧张,发挥失常。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当教师在举行一系列的学生课堂演讲活动时,老师要阅读更多的书,以更丰富的知识来引领学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