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1、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尝试编程的主要过程。
2、能力目标:体验程序设计的独特魅力,了解编程加工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编程实现信息的加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让学生体验通过编程实现计算机加工信息的整个过程,知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
2、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理解人的思维在计算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学校要开运动会,希望用计算机来处理比赛数据,只有硬件设备就可以了吗?
学生回答:需要相关软件。
再问:哪位同学用过专门的处理比赛数据的软件?
学生回答多半是没有。
引出课题:有一位同学已经为此设计了一个小软件。
演示:100米决赛项目成绩排序程序
学生试用。
给出总任务:体验设计这个软件的过程。
提问:如果让我们对这些数据人工排序,怎么排?
引出概念:“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算法:
1、 如何交换两变量a,b中的值
在计算中处理此类问题时不能直接交换a,b的值,需临时变量TEMP,逐步交换
类似交换两个杯子中饮料,需借助于另一个空杯子
如a=9,b=2,步骤如下:
(1)将a的值9赋给temp;
(2)将b的值2赋给a;
(3)将temp的值9赋给b;
二、问题解决:
演示:冒泡排序算法
介绍数组概念
小游戏:请5个学生上讲台,发给每人一张大卡片,上面都有一个数字,大小不等。数字不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序。排序规则(从小到大):从左边第一位学生开始,与相邻的学生比较卡片上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排在右边。依次比较,直到排序完成。
小任务:给定一个数组(三四个元素),用冒泡算法排序。
三、体验过程:
提问:计算机也会这样思考吗?
如何让计算机知道我们设计的算法呢?
引出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1、需求分析(算法分析):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即要计算机“做什么”
2、设计算法:对特定的`问题设计一组求解步骤或方法。
3、编写程序:把人工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代码
4、上机调试与维护:刚写好的程序不一定正确,必须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排除错误,测试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学生可将程序代码拷入编程环境,借助注释文字了解代码的作用,调试运行程序,检查程序运行的结果,体验编程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实践:
完成总任务:体验设计一个对校运会100米决赛项目成绩进行输入和排序的程序的过程。
四、总结:
1、回顾整个程序设计的实战过程
指出:现在我们使用的计算机还只能按照人们事先给定的步骤工作。遇到问题时,先要一步一步设计好怎么做,也就是设计好解决问题的算法,最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将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用计算机语言表述为指令,从而赋予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是按程序所规定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工作的,懂得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将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机
2、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实践”进一步探索。
教学反思:
1、学生对教材中列举的源程序普遍看不懂。本课要求是体验过程,能不能换一种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按小组学习是可行的。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形成“伙伴教学”的关系。
2、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的编程与加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信息的编程加工》是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本节内容是上一节“信息加工的概述”的承接。通过上一节课学生们知道了信息加工的重要性、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的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就是“基于程序设计自动化信息加工”(在上一节课讲到这个位置的时候,把悬念留给学生)。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编程加工是信息加工的一种重要方式;
②知道信息的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
③初步学会在VB中输入代码,调试程序。
过程与方法:体验编程加工信息的主要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独特魅力;
②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与畏惧感。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编程加工信息的主要过程;
②难点:使用VB输入代码,调试程序。
二、教学策略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一定要求的学习任务。并且上节课刚刚学习了“信息加工的概述”,这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3.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交流法、师生互动法。
4.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讨论法。
3、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 信息可以增值;
(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4、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教学设计思想及知识背景】
“认识信息世界”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内容有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信息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把握信息的本质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因为“信息”这个词虽然平常大家都经常听到,如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等等,但到底什么是信息,学生就讲不清了,而且信息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信息的本质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必须让学生从感性上去认识,再由信息过渡到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决心。
【知识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懂得什么是信息。
2.了解信息的几种典型特征及其表现。
3.知道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懂得利用信息为人类服务。
【能力目标】 学会利用身边的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
2.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激发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信息的本质概念。
【教学难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出信息的概念
问题导入:
①师:“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门课叫什么?”
生:信息技术。
②师: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改为信息技术课,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师设疑)
生思考。(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很难回答)
2.播放课件:多媒体图片和录像(古代烽火台信息的传递、报纸新闻摘选、电视宣传广告、一些商品的商标等例子)
师:从图片和录象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答:古代战事传递,奥运报道、娃哈哈、蒙牛、伊利牌等产品的广告。
总结归纳“信息”的概念:刚才大家从图片、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对人类而言,五官能直接感受到的'一切,比如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嗅到的气息,你所想到的问题,你所做过的事情等,这些都是信息。广义地说,一切存在都是信息。除了人类五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以外,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各种仪器感知到的一切也都是信息。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信息吗?
生:总结。
师:(补充)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性和运动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客观描述。
师:你们在生活周围中曾获得过哪些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回答。)
生答:学习生活用品、汽车、交通、动画片、电视剧预告等等。
二、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特征
师:我们会发现,信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息有哪些特征?怎样才是信息呢?
播放课件:特征一:当我们在传递信息时,有的要通过纸张来传递,有的是刻在光碟上,还有的是靠我们的大脑来记忆存储信息,当我们需要信息时,就从这些存储信息的载体获取信息。不管我们怎样传递信息,信息总是要依附在一定的介质上,这说明信息有怎样的特性呢?
学生回答,师补充:依附性
播放课件:特征二:同学们,当你们有一个好消息的时候,你们会怎样?学生回答:我们会告诉身边的好朋友或亲人。
对了,你们的好消息这时就是信息,这个信息马上会一传十,十传百。这说明信息可以用来怎样?
学生回答,师补充:传递。
播放课件:特征三:提问: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你我各自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各一个。再次提问: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有多少种思想?
学生回答:两种思想。
师:我们在交换思想时也即在交换信息,信息在我们之间传递着。这说明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也就是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共享性。
师总结:所有的信息都具有这三种特征,是哪三种呢?
学生回答: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
三、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作用
师:下面有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讨论,信息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
播放课件:
例1:张三是一名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为了寻找合适的工作,他及时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了解到今年7月份全省要招考公务员,上网查询招考中正好有符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位。
于是他集中精力学习相关考试科目,通过努力,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例2:90年代随着纺织业的兴盛,棉花的价格上升了很多,给棉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第二年棉农或更多的农民投入棉花种植业。造成今年棉花供大于求,价格,致使大部分棉农亏了本。
学生讨论两个例子的不同作用。
学生:第一个例子张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通过努力获得了工作。第二例子棉农没有经过科学论证,错误的利用了信息致使种植棉花亏本。
师:看来,正确的信息能够给我们带来好的正面作用,为我们服务。相反,错误的信息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信息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要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让信息为我们服务。
四、小结布置任务
1.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
1.如果你要买一台电脑,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
2.假如现在是2009年,全运会在我省举办,你准备去观看全运会,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学生甲:买电脑首先要了解哪个地方卖电脑,电脑的价格、电脑的配置。
学生乙:这些信息可以从朋友、电脑老师、电视、报纸、网络了解。
学生丙:观看全运会首先了解举办哪些体育项目?在哪个地市举行?这类项目什么时候举行?怎样买票?若去做什么交通工具去等等?
学生乙:这些信息可以从朋友、电视、报纸、网络了解到。
师小结:在信息时代,谁感知到、认识到并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拥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想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具备收集、整理、传递、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学好这门课──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一开始就设问:“我们这门课叫什么名称?”,突出信息技术课中的“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关键词。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一幅图片、一段录像入手,让他们说出从中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引出信息的概念。“一切存在都有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及方式的表征”。
接下来给出两个生活中的应用题,让同学们讨论怎样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引出“信息技术”这个概念──“信息技术是指能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最后,学生完成作业“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学习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信息的编程加工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一课题名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搜集与处理文字资料
二概述
1.所用教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
2.所需课时:二课时
3.学习内容包括:
1).认识Word并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2).搜集文字资料(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源)并对文字处理和保存。
3).编辑加工文字资源(文字的修饰、文本框的边框和底纹、段落的设置)。
三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教材目标是想运用word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制作一个环境保护的板报,以此来使学生掌握word文字编辑软件,让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文字处理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本课中也涉及到了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的部分,进而加深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扩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焦点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环境的许多问题。因此,通过此课中环保板报的制作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很深刻的认识,计算机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此,对掌握向word这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学生对网络也并十分不陌生,因而,通过网络获取一些有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也不是一个难题。
由观察我了解到学生的水平不一,有的学生已经对Word有了很高的认识,然而有的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学生原有掌握知识不同。所以,在授课时我必需给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教学策略
1.对教材的处理
以教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板报为主题,遵循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应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网络获取资源并应用有用信息的方法。
2.课时安排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初次接触word,因此对word的一些基础知识及使用方法要详细的讲述,同时也要配以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学生的认识。另外,对于网页保存及网页中内容的使用也是首次接触。因此,对于以上两大部分的讲解及实践共需2个课时。在第1课时中,引导学生对word有个初步的了解,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及操作并进行动手实践,充分的进行练习。在第2课时中,通过老师对网上资源利用的讲解及实际操作,将第1课时所学结合起来,应用到实际的板报制作中,完成对这一课的整体性练习。
3.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竞赛的形式,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互助的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而提高学生互助互爱的品质,增强班级的组织凝聚力。在最后本节课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板报,在下节课我会对学生的作品讲评,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同时又提高学生竞争意识。
四.授课过程
第1课时:word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
2).掌握word的界面窗口的各组成部分名称;
3).掌握文本框的三种状态;
4).了解word文档及word程序的关闭以及二者的区别;
2.技能目标
1).掌握word的文字输入技能;
2).掌握应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了解计算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word的广泛应用;
3).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1.word的启用;
2.word的各窗口界面及其组成部分的名称;
3.输入文字的两种方法;
4.页面的设置;
5.标尺的使用;
6.保存及关闭文档。
教学难点:
1.标尺的使用;
2.关闭word文档与关闭word程序的区别
教学准备:
1.《加菲猫2》剧情介绍.doc,其为一篇word文档,将其投射在大屏幕上;
2.《怪物史莱克》剧情介绍.doc,用于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文字输入及编辑,理论联系实际;
3.在上节课后通知预习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简单了解word的一些基本知识,便于课堂讲授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序曲
情景:学生已进入教室就看到大屏幕上投影有《加菲猫2》的剧情简介(用Word打出来),学生立刻讨论,这是要做什么?学生中有种种猜测,这堂课看电影,还是?因此,对这堂课充满期待。
师:我刚才看到同学进教室后表情有点不同啊,为什么啊?
生:那个加菲猫的介绍。
师:(笑)大家看过之后是否对加菲猫2有一定的了解啦,想不想去影院看看啊?
生:想……
师:好,那老师也有许多电影没有看过,不知道它们都讲些什么,好不好,所以我也想让大家给我介绍一些影片,也像我的这种形式,写个影片介绍给我。
生:好。
生:怎么做啊?
师:好,那我们今天这堂课就学习一下我是怎样应用word制作这么一个影片介绍的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word,它是一种计算机中我们进行文字输入和编辑的工具,它的用途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学习它的一些知识。学会之后大家就可以给我写一个影片介绍了。
生:(异口同声)好
说明:此序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种迫切学习的愿望。由于是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提高上来。
二、入题:
师:大家课前预习了没有?(随机学号)
生:讲了word的初步认识
生:文字的编辑
生:网上获取信息
师:好,那么大家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认真听,认真看,积极地实践就能学好。
说明: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使预习本课的同学更加深了对此课的认识,而未预习的同学也从中可以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知道了这堂课要学什么。
三、word初识
1.启动word
2.认识word
窗口及组成部分的名称(向学生展示Word窗口的组成)。
3.文字处理
1).文字输入
2).直接输入
3).插入文本框输入
(在此部分讲解之后,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练习输入《怪物史莱克》的剧情介绍,学生竞赛比较完成的快慢)
4.编辑及加工文字
1).修饰文字
2).改变文本框的边框和底纹
3).设置段落格式(标尺的使用)
(在本部分讲解完后,学生利用输入的《怪物史莱克》的剧情介绍进行练习)
5.保存及关闭文档
1).保存文档
2).关闭文档
3).关闭word程序
4).关闭word文档及关闭word程序的区别
(在本部分讲解完后,学生利用输入的《怪物史莱克》的剧情介绍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
1.由于某些同学已经有了一些基础,而有些同学则是第一次接触word,因此,对于讲授的速度和知识的深浅一定要把握好,是有基础的同学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未接触过的学生也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设置的学生竞赛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word中有几部分为难点,因此在讲授后对于那些仍然不会用的同学应及时给与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之间的互助表现为先完成任务的同学帮助没有完成的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协作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在网上获取资源,并能把文字信息应用到板报中。
2.技能目标:
学会网页的保存和目标链接以及网页中文字内容的利用。
3.情感目标:
感受现今网络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并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在当今的重要地位,提升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网上获取资源,完成网页的保存及利用。
教学难点:
目标链接的理解及操作。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份环境保护板报的例子(用word呈现)供学生参考,作为自己动手制作的指导。
2.准备当今环境恶化的具体实例。
3.准备一些环境方面的.优秀网址供学生使用。
教学过程:
一、序曲
向学生展示一个环境保护板报的实例,让学生仿照其制作一个环保板报,借此学生对这堂课的任务有所认识。
二、情景:
师:你都知道现在环境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提问学生如果你想做一个环保的板报你想从环境的那些方面着手?
生:气候变暖、水资源。
生:酸雨。
师:当今环境问题特别重要的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
大家可以从这八大方面着手制作板报。
三、技能培养
1)、上网浏览信息,给定几个优秀的环境保护相关的网址。
2)、进行网页保存、保存目标链接及保存文字内容的操作。
四、巩固
上网搜索有关八大环境问题的优秀网站,记下网址,进行保存网页、目标链接及保存文字内容的操作的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本课重点进行实践,巩固,为板报的制作打下基础,同时复习了上一章中所学的上网搜索的基本内容。
五、实践
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化的环境保护的板报。综合word的使用及本课时所讲内容,以竞赛的形式,看谁做的好,做的快,内容丰富为评判标准。先完成同学也可帮助其他同学进行板报设计与实现。
六、总结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学会对网上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十分有用的。对学生的知识扩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课是后续课的基础,因此要认真对待,确保每一名同学都能够听懂、会用,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学生也会提高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
1.本课时的内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网上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及问题的解决,因此要认真对待。
2.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脱离实际问题而只谈理论。
3.学生基础水平不同,因此教学要有一定的标准,适当的可以给与单独辅导。
6、信息的加工教学反思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本处理技能,因此我们这节课在Excel环境下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要求学生掌握最近的知识技能。
第一部分:依据教材实例“高一年级创建文明班集体”评比,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以此任务为教学实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建立表格,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分析报告。
第三部分:练习操作。学生在完成各个步骤的学习之后,自主练习,反复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我个人觉得本节课有以下一些方面做得较好:
1、在教学实例的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他们愿意探讨,有利于课程任务的顺利进行。
2、教学策略得当。本节课我采用了实例分析、任务驱动、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对高一年级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表格数据,最终形成报告的能力。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对过程及结果展开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
3、教案的设计:教案设计我注重知识点有效联系,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跟着学案逐步完成任务,自让而然,水到渠成。
通过这节课,我对教学的理解更为深刻,我还需在教学中下功夫,认真组织课堂,组织学生,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力求将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
7、信息的加工教学反思
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地位,是每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必需考虑的问题。虽然现在部分教师已经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在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不同的理解。
一、课程标准的地位
1.标准的地位
课程标准是权威性文件,必需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对培养目标做出了新的定位,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也做出的具体的要求,课程标准还沿用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教师成长、学生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位学生的起点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教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课程标准的变化
从技术课程标准看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放弃了传统教材中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硬件知识及一些基础知识,如二进制知识、编码知识等,一些老师对此感到不理解。实际上,课程应该随着科学进步而发展的,特别的信息技术发展比较快,新技术不断涌现,每位教师都知道,如果光从书本上获取这些知识,是永远赶不上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样自主学习的工具,那就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二、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1.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内容标准指出: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对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多种,我们不可能一一教给学生,这也不合符情理。各出版在组织编写教材时,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上,也各有不同,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直接从教材章节的编排中分列出了信息加工多元化的理念,如在讲解文本信息处理时,添加了文字处理的内容,而在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面,不采用传统的从软件的打开,文件的保存等基本操作开,而是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字处理软件,直接的以内容形式对加工提出要求,只字不提软件操作,所以更注重于应用方面的要求。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做到技术与应用相结合。对技术的处理,是从需求出发,用到什么,学习什么,这样既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的厌烦。
2.教材变化
广东版教材在文本信息加工这一节中,要求学生学会报刊类文件信息的加工,教材提出了几个学生的作品。一般中学生,要完成这一操作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这是课时不许可的,所以,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在处理中不能违背课程目标。
(1)前测评价,了解学习对处理软件的了解程度。
(2)了解几种常用的文本类型,
(3)先进行一节课简单文本加工的练习,如教材中的3.1.2。
(4)了解几种常用的报刊文本的排版格式,了解报纸版面的几种术语。
(5)做好需求分析,确定主题。
一定要先确定主题后再选择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主题、素材内容定下来,让学生按照主题选择素材,这样在上网时可以有的放矢,不会偏离,也便于教师检查。
表格信息加工的重点不是表格的操作,课本上让学生以表格制作表格,对照已有的表格进行人工复制,其目的是什么,与课标要求背离。制作表格的操作学生在初中已掌握,这是重复学习,意义不大。我的理解是应该让学生根据需求来制作表格。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让学生开展某项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后再进行数据分析。所以教可以为学生准备文字数据,让学生编制表格,如教师给学生一段各地房产价格变化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内容编制三张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第四张表格。这样,能学会数据加工、数据管理、数据分析,达到表格数据加工多元性的要求。
总之,教师要认真体会课程标准,一切以课程标准为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相同效果,产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8、信息的加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本信息加工的常用操作,把加工文本信息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一般选用的操作软件是Word,当然WPS也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但Word是教材指定的软件,学业水平测试就要求用该软件。
Word的具体操作与使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涉及,该节课主要是对操作进行复习和提高。
由于初中阶段不同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参差不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情况不同的原因,有些学生还可以,有些学生是一窍不通,实施过程要兼顾大部分学生。
其次,Word的操作在老师演示的时候,学生看着也很容易,但当自己去动手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眼高手低,在练习的时候,合理分组显得就很重要,让操作比较熟练的同学去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这样会很好的提高效率,同样在帮助其他同学的时候,也容易发现问题。
最后,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要不断引导学生将所学操作用到实际中去,学生仅仅练习这些操作不问题,但单独给一篇文稿让学生来练习,就是尽人意了,需要学生多多练习,把这些实际操作运用到生活中去。
9、信息的加工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在这一个知识点上,让学生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体验智能信息处理软件的类型及实际应用价值。实际上,应该让学生理解,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无论是机器人、模识识别系统、专家系统、博弈等智能工具,都是一个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平台。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智能软件,如:OCR软件、语音输入法、手写输入法、智能翻译软件等。让学生理解智能软件能做什么,为什么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然后提升为让学生提出问题。实质上,在这一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为主,
目前,有多种信息发布的方法。教材中提到,发送电子邮件、QQ沟通、BBS公告板留言、发表博客文章等都是发布信息。目前一种误解是只有发布网页才是发布信息,要消除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误解。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教在因特网发布网页作品,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在班级的局域网内创建一个虚拟网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布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不一定要学生自己做的,也可以采用FTP的发布方式,减少服务器的压力。最好使用专用的上传工具软件上传作品,让学生体验传上传方法的多样性,学会选择上传的方法。
10、信息的加工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以"猜数游戏"为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信息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了解信息编程加工的内在机制,认识程序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1.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最为成功的地方是,以学生为本,紧扣课标,教材处理恰当,将益智游戏"猜数游戏"引入教学内容。
主要围绕信息编程加工的'过程来进行,在此过程中利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方法,使学生在愉悦中了解编程加工的方法和步骤,打消学生对编程的思想顾虑。
2.分层教学的实施
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布置了任务一、二、三和拓展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明显的梯度。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零起点"学生能运行程序,看运行结果,亲身感受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懂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非零起点"的学生通过对课堂准备好的小游戏完善性编程,提高了对程序设计的认知水平。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标的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对重难点的把握和细节处理到位。
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信息编程加工的主要过程)而展开,加之益智游戏"猜数游戏"的合理穿插,小游戏完善性编程拓展教学,逐步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注重细节的处理,比如对算法设计的讲解和诠释、对编程环境的选择、对编程加工内在机制的分析等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思考。
11、信息的加工教学反思
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很多,体现了多样性。课程标准并没有提让学生体验编程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体验其工作基本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教材编者抓住了标准的描述,体现了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广东版教材第四章的教学目标是:体验采用编程处理信息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体会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处理方法。而教科版教材重点介绍了一些算法思想,要求较高。
1.编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现在有许多学生总是认为计算机和电视机性质相同的,电视机买来接上闭路就可以用了,计算机买来接上网络就可以上网。这就是旧教学体系产生的不良一面。
学生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后,能认识信息加工处理的重要性,特别软件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地位,理解使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与编程解决问题的不同用途,知道遇到哪些问题时需要编程解决,理解要使计算机工作,必须在计算机中安装运行软件。
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加工信息与自己编程来处理信息各有什么优点,理解工具软件可用来加工处理日常事务,一些共通的,大众化的问题,而自己编程可以用来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非大人化的问题。
广东版教材与教科版教材处理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广东版教材更注重让学生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与方法,而教科版要求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认识简单的算法。教师如果以教材去理解课标,是无所适从的。目前全国有五套教材,如果教材看得越多,必然疑问更大,问题更多。如果能从课标入手去解读课标,就能更好地去用教材,处理教材,因材施教。更好地体现三维目标的体现。
2.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编程解决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哪些问题需要进行编程解决,一般来说,学生没有真实体验编程过程,很难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小程序,演示一些小程序,例如:函数图像,计时器,猜数游戏、进度条等小程序,激发学生想象力,引起联想,引导学生从数学问题、成绩统计、五子棋、计算器等方面进行思考。
编程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可以因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讲解的深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编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就是理解为什么要编写程序。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可以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作一些基础准备,可以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性质的理解,为选择选修课程做准备。
12、《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教学反思
采用图表方式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而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表达意图是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之一,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学中通过分析“评优活动”的'案例入手,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à建立表格à分析数据à形成报告”的过程,并掌握使用图表处理、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的方法。
遇到的问题:
1、利用Excel制作图表时,部分学生不会选择不连续区域,或区域选错了不知道怎么办。
2、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图表类型来表达、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
3、学生重视利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但是容易忽略文本的应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主题内容表达得更清晰和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