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pes》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1、《Shapes》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在本科设计的情境中熟练应用数词、形状单词以及颜色单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学习键盘英语字母Y, U, I, O, P
能够听懂并回答有关形状的名称、数量以及颜色的问题。
能够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学习句型
“What shape can you see?”
重点难点:
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并运用形状拼组出新的图画,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学习键盘指法与脑功能开发的整合活动。学生看图说出第一行图画中有哪些形状,并参照左边的图用打勾的形势表示出来。连线拼图的活动的方法有很多种,组成的形状以及数量也有很多种,因此答案是不统一的。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磁带、单词卡片、录音机、用形状组成的图画。
教学过程:
A. Greetings.
B. 上课之前,可让学生在家里准备好用图形组成的图画,并涂上颜色。
C.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图画,并用英语描述图中的形状、颜色和数量。然后让学生介绍书中图画里使用的形状,用英语说出名称、颜色以及数量。
D. 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跟录音做动作。
在画与说唱活动中,应尽量启发学生练习所学过的数学、美术知识,并允许他们使用本课中没有学过的形状。教室可根据学生画出的新形状,适当扩充新的形状词汇。
E. 利用电脑键盘学习英文字母。字母手指操。
F. 本课是单元检测课。先带领学生复习本单元的全部内容,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G. 再让学生复习形状单词和数量单词的同时,教师还可重现、滚动颜色单词。应不断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和数量进行描述,使学生能开口说身边的事物,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H. Part B. 让学生董必画一画或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即个人一起讨论研究,看看每幅图中到底包含多少个形状。本部分即使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同时还是智能开发的训练。教师应启发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达到动口、动脑、动手的教育目的。
2、《Shapes》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听懂教师的指令,找出、画出、数出生活中的集中基本图形。
学习11---20的阿拉伯数字和相应的英语数字名称。句型How much…?
能够在本单元设计的情境中熟练应用形状和11——20的数词。
学生根据造型图形用肢体摆形状。
重点难点:
twelve, thirteen, twenty中th字母组合的吐舌音,ty与teen的发音和v的`唇齿音。能够在本单元设计的情境中熟练应用形状和11——20的数词。
借助图画和录音,感知音乐节奏,并学唱歌曲
教学准备:
录音机,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A. Greetings.
B. 学习数词。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听录音,并跟读模仿11——20的发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词与词发音的不同。当学生发音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急于纠正,可让发音正确的学生做释放,教师也多做示范。
C. 使用教室中的实物,比如桌椅、门窗以及学习用具等进行操练运用,以加深学生对数词的印象。
D. 在学生练习数形状时,教室可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每个组员分别数教科书中的一种形状的数量,全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活动中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E. 开展学生数形状数量的竞赛。让每组第一个学生先数一种形状,其他学生当裁判,然后看谁先数完,谁数的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通过游戏活动巩固前面学过的形状单词和数词。
F. Part B.
本部分钟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数出:I can make a triangle.
G. 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复兴形状单词,如:出示图形卡片等,让学生观察并用英语说出这些东西的形状、颜色和数量。
H. 让学生观看教学挂图,并让他们对看到的东西进行颜色、数量和形状的描述。
I. pair work.互发指令做动作,画图形,看肢体表演猜形状等等。
J. 学生听教师指令将教科书画面中缺颜色的部分涂出颜色。可让学生自己看图,自己先说出图中所缺的是什么颜色。注意让学生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动脑动口。
K. 学生涂完颜色后用语言描述画面,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内容。
L. Pair work.让一名学生描述小数的颜色、数量、形状,让另一名学生选择其他的事物进行描述,比如:楼房、大门、交通红绿灯、公共汽车、草地等等。
M. 听力练习。先播放两遍录音,让学生仔细听,然后在逐句播放。再让学生看着图用英语叙述。
N.看图形卡片,学生描述形状和数量。
O. 学习歌曲。
3、《Shapes》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
融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相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地位和作用?(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增强综合国力?(2)发展先进文化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
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1-
-2-
-3-
-4-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理解发展文化事业,特别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4、《Shapes》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5、《Shapes》第三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
1、用钢笔描红。
2、对归类简体字,读一批繁体字。
3、将句中加点的词改成重叠式,再读一读。
4、将关联词语分别用到3个句子中。
5、熟记12个成语。
6、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7、写毛笔字:土、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写字;2、熟记成语。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师:第三单元几篇课文学完了,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做一些习题巩固一下,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更好。
2、教学第一题
(1)审题。
指名读,明确要求。
(2)指导。
①指名读,②生细细观察每个字的起笔、主笔,③学生找出难写的字,说说难在什么地方,④师指导写唯、装。
(3)练习
学生描红,师及时小结,学生再仿写。
(4)反馈
3、教学第二题
(1)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①分别读出左边简化字。
②一一对应真情为之后再读。
③让学生观察相对应的繁简字,说说它们的'异同。
4、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指名读,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指名读。
②要求学生将认真改成重叠词。
③比较改后与之前的异同。
④能否将认真改成认真认真,为什么?
⑤教师归纳做题方法。
(3)练习。
①让学重用上面的方法做并验读2、3句。
②教师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反馈。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1)读简体字与繁体字。
(2)读读书中第3题。
2、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读,明确要求。
(2)指导。
①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②请学生思考:天气冷和爷爷晨练这两个关系。
③哪一组关联词语符合这样的关系。
④考虑放在什么位置。
⑤指名读,检验。
⑥教师归纳方法:一分析,二选择,三读句。
(3)练习。
让学生用上述方法自行练习下面两题。
(4)反馈。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帮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①让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可。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读,理解意思。
(3)练习。
①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②同座位练习背诵。
③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①指名读。
②集体齐背、指名背。
第三课时
1、复习检查
指名学生背诵成语。
2、教学第6题
(1)审题。谈话揭题,介绍自己喜欢的节目。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2)指导。
①你们经常看的节目有哪些?
②其中你最喜欢的节目是什么?
③你为什么喜欢它?它有什么不同之处?
④指名汇报。
⑤当时的情景怎样?你自己根据回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一下。
⑥指名说,或小组推荐。
(3)练习。
学生列写提纲,学生按提纲的内容及顺序准备说一段边疆话。
指名汇报。
3、教学第七题
(1)出示带有土、牛偏傍的字。
(2)指导书写。
(3)练习(师指导)。
(4)反馈(师评点)。
6、《颐和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7、三年级语文《小露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读课后的词语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3)指名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了解小露珠的形成。
(1)个别朗读课后的词语。
(2)学生主要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说说课文的主要脉络。
(3)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了解小露珠的形成。
(二)精读训练
(1)请你们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呢?
①先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动物们说了些什么。怎么读好他们的话?
重点指导读:“钻石、闪亮、水晶、透明、珍珠、圆润”读出赞美之情。
②指名朗读
(1)请你们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呢?
①自由读课文,想想动物们说了些什么,怎么读好他们的话。
②展示自己的朗读情况。
③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小动物,老师是一颗小露珠,你们该怎么向我问好呢?(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启发学生像课文中的小动物一样,主动向“小露珠”问好。)
④小结: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 。(板书: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
③老师走到哪位同学面前,哪位同学就主动向“小露珠”问好。
④根据要求说说原因作为总结。
(2)小露珠来到花草树木中间,又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请大家读读课文,细细体会。
①读课文,画出表现植物变化的语句。
②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植物,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请你们练习写一段感谢小露珠的话。
③交流所写的内容。
④小结:花草树木都感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 。
(2)小露珠来到花草树木中间,又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请大家读读课文,细细体会。
①按要求读课文。
②按要求练习写一段话
③展示自己所写的内容。
④说说原因作为总结。
(3)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飞走了。读读第七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自由发言,读懂什么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我们特制定以新《大纲》作依据,借“朗读”为手段,达读好书之目的这一教学思想,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一、 激情导入明目标
于永正老师说“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读书声。”课堂上,我们以读为本,把读置于课堂第一环节。上课伊始,教者就说:上节课徐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读通了课文《小露珠》,这个任务大家完成得非常出色。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讲明本节课教学目标,还引入了新课。
二、 顺势初读入情境
新大纲要求“以人为本”。因此,要处处把学生推向学习第一线,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因此教者在学习课文第一节时就采用在导入语基础上顺势说:既然本节课我们任务是把这篇课文读懂读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读好。然后教者适时点拨,让学生一开始就能通过自主实践,初尝读好书的滋味,激发往下读的欲望。
三、 导、扶、放结合重情趣
新教材课文注意儿童化,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课文2-4自然段是小动物们说的三句话,结构雷同、语气相似。平辅直叙逐句指导读、会淡化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教者提问:你最喜欢哪种动物?既然你那么喜欢它,你能把它说的话读好吗?三句朗读三个层次(导、扶、放)。这样不但弄清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而且让课堂气氛富有情趣。
四、 自读自悟重习惯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要求:循文明像、体情悟道。在教学课文第6小节时,教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再指导学生练读,充分地读,此时老师不去阻止学生读。因为体情悟是一个内化过程,然后再指读、齐读,学生读不好时,教师范读。新《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因此教这一节时我们尽量避免分析。如“精神”一词教师只是说:你读的还不错,但是没有把植物们的格外精神,充满生机那种感觉读出来。再如:“……俊俏的小姑娘带上了美丽的珠宝。”这句,课堂上教师只稍加点拨:说俊俏的小姑娘带上了美丽的珠宝多美啊,同学们边读边想象,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
8、《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