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奥德赛》教案一等奖及练习

2023-08-24 18:44:15

  《奥德赛》教案一等奖及练习

《奥德赛》教案一等奖及练习

1、《奥德赛》教案一等奖及练习

  荷马(约前9~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专事行吟的盲歌手。实际上有关荷马生平的资料并不确切。上溯到早期的希腊年代,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认为荷马是个盲人。但是从他两部著名的诗中鲜明的视觉比喻表明即使荷马确实是个瞎子,他也不是生来就失明。从诗中的语言隐约可见他生在奥尼亚,爱琴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大概是个行吟诗人。

  突破思路

  本文是《荷马史诗》中的巨著《奥德赛》的一部分,作为一首外国诗作,因为存在语言障碍,翻译难度大,读译作难度也大。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多交代一些背景知识,调动学生思考体验的兴趣,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可确定下列两个教学重点:第一,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及他的作品的特色,拉近学生同他的距离。第二,把握诗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中,难点在于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如何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教师可采用比较阅读法,将本诗同刚学过的《采薇》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如下;

  一、导语设计

  (生齐背《采薇》)战争,可以说是人类最痛苦的体验。当我们目送着《采薇》中那回家的战士悲凉而幽怨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向西,看看另一位归心似箭的英雄。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荷马(约前9~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专事行吟的盲歌手。实际上有关荷马生平的资料并不确切。上溯到早期的希腊年代,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认为荷马是个盲人。但是从他两部著名的诗中鲜明的视觉比喻表明即使荷马确实是个瞎子,他也不是生来就失明。从诗中的语言隐约可见他生在奥尼亚,爱琴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大概是个行吟诗人。

  2.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它们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荷马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3.《奥德赛》故事大概:《奥德赛》是描写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Odysseus)历经十年漫游(虽然诗的情节实际上只出现在最后六周)后从特洛伊战争重返家园的故事。到了家他发现只有他的忠实的狗儿和一个仆人能认出他来。在儿子特勒马库斯(Telemachus)的帮助下,消灭了对他妻子佩涅洛佩(penlope)纠缠不休求婚的不法之徒,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国王地位。本文即选自其中的一部分。

  三、朗读课文

  诵读指导:全诗抒情气氛浓烈,对比鲜明,节奏和谐,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四、具体研习诗歌

  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明确:在宙斯的命令下,在奥德修斯回家决心的感召下,女神卡吕普索终于决定给奥德修斯放行。

  2.作者是怎样表现奥德修斯回家的坚定信念的?用原诗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奥德修斯坐在辽阔的海岸边/两眼流泪不断,消磨着美好的生命/怀念归返,神女不能使他心宽舒/夜里他不得不在空旷的洞穴里度过/睡在神女的身边,神女有情他无意/白天里他坐在巨岩顶上海岸滩头/用泪水、叹息和痛苦折磨自己的心灵/眼望苍茫喧嚣的大海,泪流不止。

  3.作者是运用哪些描写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主人公的性格。

  明确:对话描写。奥德修斯是英雄的代表。他坚毅用强,忍辱负重,百拆不回,抱定回归家园的坚定信念。在选文中也显示了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头脑冷静,坚贞不屈,睿智中稍带几分狡黠的性格特点。

  4.该如何理解主人公形象的深层意义?

  明确:荷马在《奥德赛》中突出强调了求生的努力,讴歌了为求生拼搏的精神。人会受难,人可以哭泣,但人生的价值在于拼搏。人在拼搏中看到自己的力量,部分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争来比现状美好的前景。人拥有巨大的潜力,并赋有使用这种潜力的本能。人一旦决心,同时也被允许进入准备行动的状态,就会把已有的潜能变作改变状态和布局的动能。埋头悲哭的奥德修斯一旦被允许离岛(卡吕普索的海岛)回家,就能劈波斩浪,所向无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以自主和积极的态度投入斗争或介入进取的势态,百折不回,直到夺取胜利,这是典型意义上的西方人的抗争。奥德修斯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系统和着重描述的,在孤身一人的境况下仍然坚持这种抗争的第一人。

  五、艺术鉴赏

  1.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

  2.语言简洁质朴、感情真挚。

  3.客观叙事与诗人的主观抒情相结合。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

  六、欣赏评价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思路拓展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两部史诗记载了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公元前6世纪形成文字。它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历史的因素和神话的因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诗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激情,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

  2.《奥德赛》故事梗概:本书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后还乡的故事。

  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了十年,没有到家。在这期间,有许多青年贵族觊觎他的财产,住在他家喧宾夺主,尽情消耗他的资财,向他的妻子求婚。第十年,奥德修斯漂流到斯刻里亚岛上,受到国王的款待,他向国王追述他离开特洛伊以后的遭遇。他先在海上遇到风暴,部分伙伴被一个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吞食;又到了食椰枣者的国土,这里的人们以椰枣为食粮,过路客人吃了就都不愿返回故土了。后来,风神送给他一袋礼物,当故乡伊塔卡遥遥在望时,水手们以为袋中有财宝,把它打开,里面装着的各路大风飞了出来,又把他们吹走。他们到了把人变成猪的女巫的妖岛,游历了冥土,经过先以歌声迷人、再把人杀死的塞壬岛,遇到六个头十二只脚的女妖斯库拉和藏在大旋涡下面的女妖卡利布狄斯。奥德修斯和水手们—一克服了这些危险,后来,在太阳神的岛上,水手们违反约束,宰食岛上的神牛,宙斯用雷霆击沉船只,只有奥德修斯幸免于死,在一个海岛上被仙女卡吕普斯挽留了七年。此后,宙斯命仙女送他还家。奥德修斯伪装为乞丐,杀死了求婚者,终于和妻子佩涅洛佩团圆。全诗共有一二一○五行,故事的时间约有四十天。

  合作讨论

  一、讨论题目

  《奥德赛》是《荷马史诗》中的著名篇章,它集中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奥德修斯历尽艰难、回归家园的经过。通过朗读节选的部分,你能知道奥德修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该怎样评价他?

  二、讨论指导

  讨论方式:

  1.可采用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互相交流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

  2.也可采用辩论赛的形式,交流各自对人物的不同看法,意在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人云亦云。

  讨论思路:

  1.本文是写于公元前的作品,同学们对作者、作品乃至诗中人物都极陌生,因而,在研读课文之前,必须作好相关的知识储备。可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如下常识:(1)荷马的生平,现在对荷马本人的情况知之甚少,实际上有关他生平的资料也不确切。上溯到早期的希腊年代,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认为荷马是个盲人。但是从他两部著名的诗中鲜明的视觉比喻表明即使荷马确实是个瞎子,他也不是生来就失明。从诗中的语言隐约可见他生在奥尼亚,爱琴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大概是个行吟诗人。(2)《奥德赛》是描写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Odysseus)历经十年漫游(虽然诗的情节实际上只出现在最后六周)后从特洛伊战争重返家园的故事。到了家他发现只有他的忠实的狗儿和一个仆人能认出他来。在儿子特勒马库斯(Telemachus)的帮助下,消灭了对他妻子彼娜罗普(penlope)纠缠不休求婚的不法之徒,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国王地位。本文即选自其中的一部分。

  4.将讨论题分解成几个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如在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奥德修斯对家乡的思念的?他回家的坚定信念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他和女神的那段对话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经过这样有意识地分解,讨论的内容就会多样化,对人物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5.可将讨论的重点适当地向“人物评价”方面倾斜,着重探讨奥德修斯这个人物对后代的启示。

  6.还可将本诗同《采薇》进行比较,了解两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

  7.讨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总结

  1.课文总结

  (1)要积累的知识:荷马及《荷马史诗》的有关常识。

  (2)要掌握的修辞手法:长句和短句。它们的相关知识。

  (3)要感受的人物形象:坚毅、刚强、忍辱负重、百折不回。

  2.学习心得

  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欣赏

  一、方法点拨

  外国诗的阅读和中国的古诗不同,也和中国的新诗不同,由于翻译难度大,读译作难度也较大。所以在阅读时首先必须遵守“知人论世”的原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往往是由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就直接决定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而这种认识就决定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布封说;“风格即是人。”作家的创作风格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作家人格的外化,一个品质恶劣的作家很难写出高尚主题的作品。因此,鉴赏一个作家的作品就必须要研究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联系作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他人发生转折的事件去解读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创作风格。第二,鉴赏诗歌的语言,在诗歌的语言中获得审美体验。解读诗歌的语言,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先决条件。从形式上来看,诗歌语言创造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诗歌的音乐性包括:外在音乐性和内在音乐性。诗歌的外在音乐性是作者通过错落有致的语言形式,采用押韵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节奏。诗歌的内在音乐性是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绪强弱起伏的变化。因此,对诗歌的音乐性的把握,就必须大声地反复地朗读和感悟,用口、耳、心去领悟和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第三,把握诗歌的意象,透视诗歌主题,感悟人生哲理。第四,读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诗人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带着特定的情感关照外物,外物被诗人进行了心灵的加工,物因心变,具象中有了抽象,在物象中渗透了诗人的人生体验,诗人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自己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传达给读者,完成了个人情感社会化的审美过程。读者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

  二、赏析要点

  1.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叙事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客观叙事与诗人的主观抒情相结合。如节选部分在叙事之前,作者直接描写主人公的悲伤、彷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来看,诗歌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历史的因素和神话的因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诗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激情,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这集中在以奥德修斯为代表,他坚毅、刚强,忍辱负重,百折不回,抱定回归家园的坚定信念。他冲破重重阻挠,历经千难万险,最后以一当百,以少胜多(凭靠雅典娜的助佑),杀灭无耻的求婚者,重现了当年血战特洛伊的神勇,猛士的威风不减当年。此外,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临危不惧,头脑冷静,常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他雄才大略,睿智中稍带几分狡黠,这在节选部分也能看出几分。

  3.最后从作品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上来看,按照荷马的观点,实践自己命运的凡人离不开神的指导;神的助佑是成功和胜利的保障。没有雅典娜的关心和帮助,奥德修斯绝难回家,也休想击杀所有的求婚人。可以说《奥德赛》是西方力能哲学的源头。荷马描述了神力、命运(力)、自然力和人力的活动形式、能量、限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了神或神力是“第一动力”或源力的观点。《奥德赛》亦是西方生存伦理学的源头。它表明一个人不仅应该善,而且应该凭借良好的愿望拼斗。在神的助佑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以自主和积极的态度投入斗争或介入进取的势态,百折不回,直到夺取胜利,这是典型意义上的西方人的抗争。奥德修斯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着重描述的形象,在孤身一人的境况下仍然坚持这种抗争的第一人。

  也正是由于这些突出的特点,使得荷马的作品历经千年而不衰。

  三、赏析实践

  阅读整首诗,回答问题。

  1.诗的第二段写到“多难的英雄奥德修斯”听了女神的话“心惊颤”,这反映了奥德修斯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解析:从人物的语言中提取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案:足智多谋、头脑冷静

  2.诗的第四段写到女神将自己与奥德修斯的妻子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但奥德修斯坚持回去,这反映了他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解析:概括第四段内容。

  答案:“我不认为我的容貌、身材比不上/你的那位妻子,须知凡间女子/怎能与不死的女神比赛外表和容颜。”坚贞不屈、百折不回

  3.用一句话概括主人公的形象: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解析:整体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

  答案:略

  新题导练

  1.将下列长句改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在新的环境里,中国人往往以家族道德和家族感情为社会的母本,迅速复制出官员是“父母”、下属是“子弟”、朋友和熟人是“弟兄”的仿家族和准血缘的人际关系。

  解析:可将长句里的附加成分抽取出来变成短句子。

  答案:①在新的环境里,中国人迅速复制出仿家族和准血缘的人际关系。②这种人际关系往往以家族道德和家族感情为社会的母本。③这种人际关系是官员为“父母”、下属为“子弟”、朋友和熟人为“弟兄”的关系。

  3.按要求扩展下面的句子。

  长城应该是有机整体。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合理地表述下列内容:(1)长城是由关隘、城堡、墙体、烽燧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2)这些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3)这些子系统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4)长城具有防御功能。

  解析:可将各个短句子变成长句子里的附加成分。

  答案:长城是由关隘、城堡、墙体、烽燧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有机整体。

2、《奥德赛》教案一等奖及练习

  作者介绍

  荷马(约前9~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专事行吟的盲歌手。实际上有关荷马生平的资料并不确切。上溯到早期的希腊年代,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认为荷马是个盲人。但是从他两部著名的诗中鲜明的视觉比喻表明即使荷马确实是个瞎子,他也不是生来就失明。从诗中的语言隐约可见他生在奥尼亚,爱琴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大概是个行吟诗人。

  突破思路

  本文是《荷马史诗》中的巨著《奥德赛》的一部分,作为一首外国诗作,因为存在语言障碍,翻译难度大,读译作难度也大。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多交代一些背景知识,调动学生思考体验的兴趣,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可确定下列两个教学重点:第一,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及他的作品的特色,拉近学生同他的距离。第二,把握诗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中,难点在于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如何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教师可采用比较阅读法,将本诗同刚学过的《采薇》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步骤安排如下:

  一、导语设计

  (生齐背《采薇》)战争,可以说是人类最痛苦的体验。当我们目送着《采薇》中那回家的战士悲凉而幽怨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向西,看看另一位归心似箭的英雄。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荷马(约前9~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专事行吟的盲歌手。实际上有关荷马生平的资料并不确切。上溯到早期的希腊年代,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认为荷马是个盲人。但是从他两部著名的诗中鲜明的视觉比喻表明即使荷马确实是个瞎子,他也不是生来就失明。从诗中的语言隐约可见他生在奥尼亚,爱琴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大概是个行吟诗人。

  2.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它们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荷马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3.《奥德赛》故事大概:《奥德赛》是描写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Odysseus)历经十年漫游(虽然诗的情节实际上只出现在最后六周)后从特洛伊战争重返家园的故事。到了家他发现只有他的忠实的狗儿和一个仆人能认出他来。在儿子特勒马库斯(Telemachus)的帮助下,消灭了对他妻子佩涅洛佩(penlope)纠缠不休求婚的不法之徒,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国王地位。本文即选自其中的一部分。

  三、朗读课文

  诵读指导:全诗抒情气氛浓烈,对比鲜明,节奏和谐,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四、具体研习诗歌

  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明确:在宙斯的命令下,在奥德修斯回家决心的感召下,女神卡吕普索终于决定给奥德修斯放行。

  2.作者是怎样表现奥德修斯回家的坚定信念的?用原诗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奥德修斯坐在辽阔的海岸边/两眼流泪不断,消磨着美好的生命/怀念归返,神女不能使他心宽舒/夜里他不得不在空旷的洞穴里度过/睡在神女的身边,神女有情他无意/白天里他坐在巨岩顶上海岸滩头/用泪水、叹息和痛苦折磨自己的心灵/眼望苍茫喧嚣的大海,泪流不止。

  3.作者是运用哪些描写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主人公的性格。

  明确:对话描写。奥德修斯是英雄的代表。他坚毅用强,忍辱负重,百拆不回,抱定回归家园的坚定信念。在选文中也显示了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头脑冷静,坚贞不屈,睿智中稍带几分狡黠的性格特点。

  4.该如何理解主人公形象的深层意义?

  明确:荷马在《奥德赛》中突出强调了求生的努力,讴歌了为求生拼搏的精神。人会受难,人可以哭泣,但人生的价值在于拼搏。人在拼搏中看到自己的力量,部分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争来比现状美好的前景。人拥有巨大的潜力,并赋有使用这种潜力的本能。人一旦决心,同时也被允许进入准备行动的状态,就会把已有的潜能变作改变状态和布局的动能。埋头悲哭的奥德修斯一旦被允许离岛(卡吕普索的海岛)回家,就能劈波斩浪,所向无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以自主和积极的态度投入斗争或介入进取的势态,百折不回,直到夺取胜利,这是典型意义上的西方人的抗争。奥德修斯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系统和着重描述的,在孤身一人的境况下仍然坚持这种抗争的第一人。

  五、艺术鉴赏

  1.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

  2.语言简洁质朴、感情真挚。

  3.客观叙事与诗人的主观抒情相结合。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

  六、欣赏评价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思路拓展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两部史诗记载了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公元前6世纪形成文字。它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历史的因素和神话的因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诗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激情,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

  2.《奥德赛》故事梗概:本书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后还乡的故事。

  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了十年,没有到家。在这期间,有许多青年贵族觊觎他的财产,住在他家喧宾夺主,尽情消耗他的资财,向他的妻子求婚。第十年,奥德修斯漂流到斯刻里亚岛上,受到国王的款待,他向国王追述他离开特洛伊以后的遭遇。他先在海上遇到风暴,部分伙伴被一个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吞食;又到了食椰枣者的国土,这里的人们以椰枣为食粮,过路客人吃了就都不愿返回故土了。后来,风神送给他一袋礼物,当故乡伊塔卡遥遥在望时,水手们以为袋中有财宝,把它打开,里面装着的各路大风飞了出来,又把他们吹走。他们到了把人变成猪的女巫的妖岛,游历了冥土,经过先以歌声迷人、再把人杀死的塞壬岛,遇到六个头十二只脚的女妖斯库拉和藏在大旋涡下面的女妖卡利布狄斯。奥德修斯和水手们—一克服了这些危险,后来,在太阳神的岛上,水手们违反约束,宰食岛上的神牛,宙斯用雷霆击沉船只,只有奥德修斯幸免于死,在一个海岛上被仙女卡吕普斯挽留了七年。此后,宙斯命仙女送他还家。奥德修斯伪装为乞丐,杀死了求婚者,终于和妻子佩涅洛佩团圆。全诗共有一二一○五行,故事的时间约有四十天。

  合作讨论

  一、讨论题目

  《奥德赛》是《荷马史诗》中的著名篇章,它集中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奥德修斯历尽艰难、回归家园的经过。通过朗读节选的部分,你能知道奥德修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该怎样评价他?

  二、讨论指导

  讨论方式:

  1.可采用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互相交流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

  2.也可采用辩论赛的形式,交流各自对人物的不同看法,意在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人云亦云。

  讨论思路:

  1.本文是写于公元前的作品,同学们对作者、作品乃至诗中人物都极陌生,因而,在研读课文之前,必须作好相关的知识储备。可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如下常识:(1)荷马的生平,现在对荷马本人的情况知之甚少,实际上有关他生平的资料也不确切。上溯到早期的希腊年代,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认为荷马是个盲人。但是从他两部著名的诗中鲜明的视觉比喻表明即使荷马确实是个瞎子,他也不是生来就失明。从诗中的语言隐约可见他生在奥尼亚,爱琴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大概是个行吟诗人。(2)《奥德赛》是描写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Odysseus)历经十年漫游(虽然诗的情节实际上只出现在最后六周)后从特洛伊战争重返家园的故事。到了家他发现只有他的忠实的狗儿和一个仆人能认出他来。在儿子特勒马库斯(Telemachus)的帮助下,消灭了对他妻子彼娜罗普(penlope)纠缠不休求婚的不法之徒,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国王地位。本文即选自其中的一部分。

  4.将讨论题分解成几个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如在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奥德修斯对家乡的思念的?他回家的坚定信念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他和女神的那段对话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经过这样有意识地分解,讨论的内容就会多样化,对人物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5.可将讨论的重点适当地向“人物评价”方面倾斜,着重探讨奥德修斯这个人物对后代的启示。

  6.还可将本诗同《采薇》进行比较,了解两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

  7.讨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总结

  1.课文总结

  (1)要积累的知识:荷马及《荷马史诗》的有关常识。

  (2)要掌握的修辞手法:长句和短句。它们的相关知识。

  (3)要感受的人物形象:坚毅、刚强、忍辱负重、百折不回。

  2.学习心得

  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欣赏

  一、方法点拨

  外国诗的阅读和中国的古诗不同,也和中国的新诗不同,由于翻译难度大,读译作难度也较大。所以在阅读时首先必须遵守“知人论世”的原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往往是由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就直接决定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而这种认识就决定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风格。布封说;“风格即是人。”作家的创作风格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作家人格的外化,一个品质恶劣的作家很难写出高尚主题的作品。因此,鉴赏一个作家的作品就必须要研究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联系作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他人发生转折的事件去解读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创作风格。第二,鉴赏诗歌的语言,在诗歌的语言中获得审美体验。解读诗歌的语言,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先决条件。从形式上来看,诗歌语言创造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诗歌的音乐性包括:外在音乐性和内在音乐性。诗歌的外在音乐性是作者通过错落有致的语言形式,采用押韵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节奏。诗歌的内在音乐性是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绪强弱起伏的变化。因此,对诗歌的音乐性的把握,就必须大声地反复地朗读和感悟,用口、耳、心去领悟和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第三,把握诗歌的意象,透视诗歌主题,感悟人生哲理。第四,读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诗人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带着特定的情感关照外物,外物被诗人进行了心灵的加工,物因心变,具象中有了抽象,在物象中渗透了诗人的人生体验,诗人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自己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传达给读者,完成了个人情感社会化的审美过程。读者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

  二、赏析要点

  1.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叙事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客观叙事与诗人的主观抒情相结合。如节选部分在叙事之前,作者直接描写主人公的悲伤、彷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来看,诗歌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历史的因素和神话的因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诗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激情,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这集中在以奥德修斯为代表,他坚毅、刚强,忍辱负重,百折不回,抱定回归家园的坚定信念。他冲破重重阻挠,历经千难万险,最后以一当百,以少胜多(凭靠雅典娜的助佑),杀灭无耻的求婚者,重现了当年血战特洛伊的神勇,猛士的威风不减当年。此外,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临危不惧,头脑冷静,常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他雄才大略,睿智中稍带几分狡黠,这在节选部分也能看出几分。

  3.最后从作品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上来看,按照荷马的观点,实践自己命运的凡人离不开神的指导;神的助佑是成功和胜利的保障。没有雅典娜的关心和帮助,奥德修斯绝难回家,也休想击杀所有的求婚人。可以说《奥德赛》是西方力能哲学的源头。荷马描述了神力、命运(力)、自然力和人力的活动形式、能量、限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了神或神力是“第一动力”或源力的观点。《奥德赛》亦是西方生存伦理学的源头。它表明一个人不仅应该善,而且应该凭借良好的愿望拼斗。在神的助佑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以自主和积极的态度投入斗争或介入进取的势态,百折不回,直到夺取胜利,这是典型意义上的西方人的抗争。奥德修斯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着重描述的形象,在孤身一人的境况下仍然坚持这种抗争的第一人。

  也正是由于这些突出的特点,使得荷马的作品历经千年而不衰。

  三、赏析实践

  阅读整首诗,回答问题。

  1.诗的第二段写到“多难的英雄奥德修斯”听了女神的话“心惊颤”,这反映了奥德修斯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解析:从人物的语言中提取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案:足智多谋、头脑冷静

  2.诗的第四段写到女神将自己与奥德修斯的妻子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但奥德修斯坚持回去,这反映了他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解析:概括第四段内容。

  答案:“我不认为我的容貌、身材比不上/你的那位妻子,须知凡间女子/怎能与不死的女神比赛外表和容颜。”坚贞不屈、百折不回

  3.用一句话概括主人公的形象: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解析:整体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

  、

3、《奥德赛》教案一等奖及练习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了解《奥德赛》的有关知识

  2、体会奥德赛执著回归的情怀

  3.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相传盲诗人荷马,经常带着竖琴在各地吟唱特洛亚战争英雄事迹的歌。广征博采,巧制精编,荟前人之长,避众家之短,以大诗人的情怀,大艺术家的功力,创作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瑰美的诗篇。

  2、背景:奥德修斯在攻下伊利昂城后,就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它的故乡出发。但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独幕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克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的迷惑人的歌声,躲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整体感知

  节选部分几乎由对话组成,从神女接受旨意为奥德修斯放行写起,继而写忧郁的,“消磨着生命”奥德修斯听完女神的陈述后由不信到相信的过程,又写神女为奥德修斯饯行及奥德修斯德坚定的归家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奥德修斯执著回归信念的赞美之情。

  三、课文分析

  ㈠课文的段意划分

  参考答案:

  第一节写高贵的神女为奥德修斯放行。

  本来神女要留下英雄的奥德修斯结为百年,,但执著的奥德修斯眷念着自己的国家和妻子,坚决不同意留下。宙斯命令信使赫尔墨斯代表他的旨意命令女神为奥德修斯放行,因此他“不得不听从宙斯的难以违抗的旨意”。这是前三行交待的内容。

  然后对奥德修斯进行描绘:“坐在辽阔的海岸边”,“两眼泪流不断”,“怀念归返”,“神女有情他无意”等等,刻画了一个思归心切的英雄形象。“消磨着美好的生命”“折磨自己的'心灵”反映了奥德修斯欲走不能,无可奈何,但又坚守自己信念的内心。这是4至11行的主要内容。

  12行至本节的结束,是女神宣布放行的消息。

  第二节是奥德修斯对放行的怀疑的质问。

  “心惊颤”表现了奥德修斯复杂的心理,消息来得太突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是真的放行,还是真有企图?但归家的信念迫使他说出了“有翼飞翔的话语”,大胆的对女神的话质疑。“我无意顺从你的心愿”显示了奥的修斯的机智,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更难得问题让女神回答:“如果你不能对我发一个重誓,这不是在给我安排什么不幸的灾难。”机智的奥德修斯想还实消息的真假,所以急切的要求女神发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激动,机智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是女神的发誓。

  第四节是神女为奥德修斯饯行,并作最后的询问。

  1之10行是写饯行,11行到本节结束时仍抱有幻想的神女对奥德修斯德最后询问,他的询问很有水平。首先是赞美,“机敏的神裔”,接着是住院,“祝愿你顺利”;再接着是摆出归家之难,“经历多少苦难”;并写奥德修斯没想遇到苦难后的心理;最后把自己欲奥德修斯德妻子做了对比,亮出了自己的优势。

  第五节是奥德修斯的大胆表白。

  “我仍然每天怀念我的故土,渴望返回家园,见到归返那一天”,“我仍会无畏,胸中有一颗坚定的心灵。我忍受过许多风险,经历过许多苦难,在海上或在战场,不妨再加上这一次”。这些铿锵有力的话到除了一个信念坚定,执著追求的英雄奥德修斯德内心。

  附板书

  神女为奥德修斯放行

  奥德修斯对放行的怀疑的质问

  奥德赛女神的发誓

  神女为奥德修斯饯行,并作最后的询问

  奥德修斯的大胆表白

  ㈡请分析奥德修斯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奥德修斯是一个热切思家,追求执著,机智勇敢的英雄人物,他眷念故土,思念棋子,报定能返回故土,重建家园的思想,他知道,“温柔之乡”是他乡,所以他从内心抛斥女神的苦苦挽留,他“流泪不断”,“消磨着美好的生命”“用泪水,叹息和痛苦折磨自己的心灵”。这些语言可见奥的修斯内心之一斑。

  他机智勇敢。当女神告知为他放行时,他机智的探听出消息的确凿;当女神饯行最后询问时,他大胆表露自己的心迹,蔑视任何困难,表现他坚定的追求。

  四、课文鉴赏

  节选部分人物形象鲜明,得益于精练德对话描写和细致的行动描写。

  言为心声,对话描写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像奥德修斯的“女神,你或许别有他图而非为归返”,“如果你不能对我发一个重誓,这不是给我安排什么不幸的灾难”,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奥德修斯及欣喜又不信的矛盾心理,被禁海岛,他多么想回归故里,但欲走不能;女神一改往昔的面孔,居然说出放他离开,并为他准备好行囊,这一切变化如此之快,奥的修斯又怎能相信呢?

  思之于内而现之于外,文章的几处动词描写也很恰当,如“坐”“流泪”“消磨”“无意”“望”等动词的运用表达出奥德修斯思家的心理;更为传神的是“惊颤”,这个动词的运用把他的内心展示的淋漓尽致:梦想一下子成真时竟怀疑它的真实。我们刻想象出英雄奥德修斯此时的复杂心理。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奥德修斯的人物形象和本文的艺术特点。

4、《奥德赛》教案一等奖及练习

  《祖逖》

  关于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立志编撰《通志》,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四月,司马光编成编年史《通志》8卷,上进于朝廷,受到英宗的赏识,并下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写。治平四年(1067)十月,司马光向神宗进读《通志》,倍受赞赏,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写序。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行新政,神宗不从,任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续撰《通鉴》。哲宗时主国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部,废除新法。死后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一、字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祖逖 刘琨 蹴琨觉 司马睿 纠合骁健 给千人廪将其部曲 击楫而誓 遂屯淮阴 起冶铸兵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区分形似字

  二、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字词语的意思

  ①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蹴:踢,蹬踏 觉:醒)

  ②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诚:如果 将:将领)

  ③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给:供给 铠:铠甲)

  ④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将:率领 楫:船桨)

  ⑤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因:于是)

  ⑥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及:等到 以为:让〔他〕担任)

  ⑦睿素无北伐之志(素:一向,向来)

  ⑧遂屯江阴(遂:于是)

  2.把下列短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①纠合骁健――聚集骁勇强健的人。

  ②望风响应――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

  ③自相鱼肉――自相残害。

  ④起冶铸兵――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三、课文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第一段,闻鸡起舞,表现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古人有迷信说法,认为半夜鸡鸣是恶之兆;祖逖认为半夜鸡鸣正可以令人觉醒,振奋精神,所以说“此非恶声也”。刘琨是祖逖的朋友,晋室渡江南迁后,任侍中太尉,一直坚守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因孤军无援,兵败遇害。

  第二段,请缨北伐,表现祖逖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祖逖慷慨陈词,请求统军北伐 ,得到的却只有千人的军饷,连铠甲兵器都没有。胸怀收复中原大志的祖逖与“素无北伐之志”的司马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中流击楫,表现祖逖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请注意,祖逖不是率领晋军北伐的,他只带着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他的胆识和志气,实在不得不叫人佩服。

  思考:

  1.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戳中原。 任命将帅出师北伐,激起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的斗志,赢得天下英豪的响应,定能取得北伐的成功。

  2.祖逖北伐之志实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他是如何做的?这给你哪些启示?

  统治者的'支持力度不大。 做艰苦的努力,精心准备。 遇到困难挫折时,应冷静

  地审时度势,寻找有利条件,坚韧不拔。

  3.结合课文谈谈哪些地方表现祖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他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

  课文翻译:

  范阳郡的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寝室,半夜听到鸡叫,就用脚蹬醒刘琨,说:“这不是不祥之声!”于是二人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之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骁勇强健的人士,向司马睿进言说:“晋室之乱,由于皇族争权,自相残害,这使得匈奴等外族乘机进犯,毒害遍及中原。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然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大王如果能任命将领带兵出征,让像我这样的人统帅军队去收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决心,他让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一千人的军饷,布三千匹,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去招募士兵。

  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人渡江,船到江心,祖逖拍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于是在淮阴驻扎下来,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招募到二千多人,然后向北进发。

  深入探究:

  司马光好学

  《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 (2)迨能倍诵乃止 (3)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

  附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中考解析

  让阳光永驻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题记

  乌 云

  我出生后才四十天,就被亲生父母送给了别人,原因很简单,亲生父母想要生儿子,养父母想要个女儿。就这样成交了,我像一件物品,来到了现在的家。自从我知道这件事后,它就成为我心里的阴影,想抹也抹不掉。有了这片阴影,“笑”就好像跟我无缘,我变得冷漠了。

  风 雨

  原以为上天不会再捉弄我,我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自己的路。可是,我错了。对我最好的人——我哥,出车祸了。从小到大,哥都对我很好,有好吃的总要先给我吃。后来,我上了初三,他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每逢放假回家,他总忘不了给我买礼物,或者是书,或者是其他。那天,他放假回到家,我还在学校上课,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哥骑上自行车,拿上雨具就朝我的学校跑。路上,一辆大卡车把他撞倒在地,他的一条腿再也不能动了。我面对着哥,失声痛哭起来,哥对我说:“小妹,别哭,来,笑一个。你一定要振作起来,也给我信心啊。”我努力点了点头,只觉得命运对我太不公平。

  阳 光

  到现在,我才发现我错了,总装着那片阴影不忘记,把自己都给蒙上了一层纱。现在,看看周围的人,老师、同学个个都那么友好。同学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轻声的“HI”不时在我面前出现,我笑了。还记得同学写的一张纸条“生活有许多无奈,勇敢地走过昨天,潇洒地走向明天,才是真正的自我。”从此,我变得开朗、活泼了……

  乌云、风雨、阳光,一样都不能缺少,有了它们,世界才是完整的,但我们的心中只能让阳光永驻,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点评】

  这是今年中考一篇满分作文。考生很好地利用了话题作文的“宽泛性”特点,结合自己的身世,写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情感真实、感人肺腑。文章行文巧妙,用“乌云”、“风雨”、“阳光”这三种自然现象来比喻自己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从而写出了自己由“苦”到“笑”的过程。另外,本文的形式也非常的活泼,用了题记,各部分又有小标题,做到了形式的创新,使人耳目一新。总之,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这都是一篇考场难得的佳作。

  课外拓展

  诫子书

  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振作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静以修身

  ② 俭以养德

  ③ 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 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附参考答案: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奥德赛》教案一等奖及练习

  《雷雨》教案及练习

  【教学目标 及训练重点】

  1、识记理解“涔涔”“郁热”“昧心”等词语及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3、 体会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教学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作品简介

  2、分角色朗读

  3、理解课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

  4、课堂讨论:周朴园爱鲁侍萍吗?

  一、导入

  简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节

  二、速读

  理清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

  填图练习

  三、讨论

  课后练习二: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为什么?

  四、课堂活动:辩 论

  正方:一二组——周朴园爱鲁侍萍

  反方:三四组——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通过辩论,疏通“重逢”一节的情节脉胳,赏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总结要点:

  1、 周朴园曾经喜欢过,甚至爱过

  2、 他始乱终弃的原因(性格特点、阶级特性)

  3、 周朴园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阅读赏析“斗争”一场

  2、 归纳人物性格及主题

  3、 课堂练习

  一、阅读赏析“斗争”一场

  讨论

  1、周朴园有没有顾父子之情,为什么不顾?

  2、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代了什么?

  3、侍萍为什么不认儿子周萍?

  二、讨论总结人物性格

  1、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的反动资本家。

  2、鲁侍萍:

  3、学生自己归纳鲁大海的人物性格。

6、《练习七》五上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课本第30—31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正确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完成第1、4、7题。

  第1题,转化练习。

  第4题,巩固小数除法计算,体会商的变化规律。

  第7题,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直接填数的练习。

  二、算一算。

  完成第2、9题。

  第2题,巩固练习。在基本计算中包括“位数够”(包括两类:位数相同、位数不同)、“位数不够需添0再除”、“整数部分不够商1”、“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等不同情形,以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9题,数探索“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的练习。

  三、解决问题。

  完成第3、5、6、8、10、11题。

  第3、5、6题,给出了除法应用的不同背景与类型。

  第5题。

  (1)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能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第8、10、11题,是关于小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 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7、《练习1》教学反思

  练习1的“处处留心”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记住各个省市的简称。因为这部分知识较难,所以我是想尽办法,只为帮助孩子更好地记住这些简称。

  一、充分预习

  先让学生充分地做好预习,找找各省市都在中国地图的哪里,特别是看看“鸡头”“鸡脚”“鸡尾”“鸡的心脏”都分布了哪些省市?并让孩子自己对应写好简称的各个省市,读熟。

  二、激发兴趣

  课始,我询问孩子在哪儿见过这些简称,孩子们都说在汽车牌照上。于是,班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小小介绍员,很多孩子都知道家乡江苏的简称是苏,有外地学生告诉大家她家是安徽的,所以她家的汽车牌照上是皖,有一位学生说他爸爸在 山东工作,所以在山东上了牌照是鲁……

  三、归类记忆

  在这些简称中,我让孩子们分类记,有些简称是取省市名称中的一个字,这是孩子们最容易记的。有比较难记的,我教给孩子们一些巧办法,比如重庆的简称是渝,我告诉孩子们重庆的'酸菜鱼很有名,可以通过谐音记住它;贵州的简称是黔,贵就是富贵,有钱啊;湖南的简称是湘,湖南有个比较有名的主持人就叫李湘……

  四、利用板报

  上完了练习一中有关省、市、自治区的简称歌,我在黑板报上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写上简称歌。这样,对于简称歌的教学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得以延续下去,不然,戛然而止的教学会让学生遗忘得更快。

8、《练习2》教学反思

  练习2安排的“语文与生活”,是要让学生认识一组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了解其用途,加深对有关描写农活的古诗的理解。

  第一步认识农具,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学,查字典,认识农具及其用途。可以把没见过的农具的用途写在书上。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农具的名称和图连线。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对农具及其用途的认识。由学生到前面来介绍。

  第二步理解古诗,也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查字典理解加点字:耘、耕、锄、种、收。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与加点字有关的农具写在诗句的后面。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答案并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整个教学过程进展得很顺利,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多余的。我没讲几句话,学生却学得很开心,洋溢在脸上的喜悦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劲头。

  因为比预想的要好,竟然多出了10来分钟。于是让学生拿出《语文作业本》默写第二单元检测题的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默写完毕,交换检查,竟然全班没有错一个字。这一单元的生字都是让学生自学的,我没有领着读过一遍,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默写全对了,真高兴——证实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自学的就是记得牢。

  这让我想起了学吹笛子、学吹葫芦丝的事。当年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海门的同学陆耀成会吹笛子,于是向他学。流行什么歌曲,就学什么。没有顺序,逮着什么学什么。学得很艰苦,也慢。不过因为练得多,练得勤,居然学会了吹简单的曲子。现在我辅导六个徒弟吹葫芦丝,每天教学哪个音符,用几条练习曲来训练,同时练什么节奏等,都是有计划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一点都不觉得艰难,而且很顺利。

  两者对比,共同点在于:老师是不能代替学生的练习的。只有学生的练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吹奏的技巧。

  不同点在于:学吹葫芦丝有内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才可能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练习,效率是不一样的。

  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你讲得再多、再精彩,学生不练,也是浪费时间。你的任务应当如我指导学生吹葫芦丝一样,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学就可以了,出错的时候,指点一下就成了。如果代替学生学习,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学生怎么有时间练习呢?

  在班级管理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魏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蔡林森和崔其升——“先学后教,当堂检测”“10+35模式”让课堂变得轻松而高效,教师只要用十来分钟来点拨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9、《练习5》教学反思

  练习5中语文与生活中有部分的内容是将句子写具体。原本想着,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因此也没有太当回事情,直接布置了回家作业,让后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等明天课堂上,交流一下就可以了。谁想,课堂一交流就发现问题了。

  把句子写具体,如果仅仅是把它当做一份作业,学生完成得还是比较满意的。但细看他们的句子,从生动性的角度来说,是不能人人满意的。绝大部分学生都用了一种方法,就是比喻。整个班级看下来,是非常单调的。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计划,打算好好把它当回事,教一教。

  一、教学生多种方法

  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肯定是学生把握的.方法不够,或者是掌握得不够熟练,学生无法一时提炼出来。为此,我进行了一个竞赛,比的就是岁用的方法多。当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我适当的以图片等手段,提醒学生,除了比喻,还可以用对比、列数字、夸张等不同手法。这样一来,“五花八门”的句子就多了,读起来就有意思了。最后做一个适当的总结,帮助学生记忆。

  二、教学生组合着用多种方法

  要想让一句话变得真正具体,只是单纯的用一种方法是不够,这个时候几种方法就需要组合起来用了。学生以知道这点就忙着写了,结果又闹出了不少笑话。因为几种方法一起用涉及到两个难点:选哪几种方法一起用;将他们如何排列。这里面的变化就比较多了,我针对学生所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谈论,逐步是学生了解到,虽然变化很多,但里面还是有一条线索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程度,最好选择程度不一样,从浅到深的排列,读起来就比较通顺。

  三、迁移巩固

  知识成为能力,是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的,迁移和运用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此,我立刻有出示了几句话,学生当堂训练,检验效果。

10、《练习2》教学反思

  《练习2》的“语文与生活”要求学生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种农具在现在的农村里已经很少见了,不要说孩子们不认识,就连我们做老师的`也很陌生。于是,课前,我也是做足了功课,从读音到功能,到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中,按照书本上的思路,先从读音开始辅导,因为有了之前的预习,所以读起来不是很难,不过对个别的孩子来说,“耙”总会读成“pá”,通过多次个别正音,学生们基本都能掌握。在了解各个农具的功能时,也有不少学生记不住,比如“耧”、“木犁”的区别,“锄头”和“镰刀”的区别等,通过出示图,并抓住农具的某一部位,学生逐步掌握。后面的读诗句,说加点词语与什么农具有关,也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

  特别是“童孙未解供耕织”这句,学生总认为此句中的“耕”是锄头的意思,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学生加深了对“木犁”的印象。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