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初中数学《垂线》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19 16:44:33

  初中数学《垂线》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初中数学《垂线》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1、初中数学《垂线》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垂线》。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材分析:

  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所教的班一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2、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包括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包括

  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包括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包括

  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其中,垂线的定义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积极与大家交流。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灵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容易发现垂线的性质。“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4、探究创新:“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去思考、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现。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用心,精心培育,创新园一定能育出创新果。

2、初中数学《垂线》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垂线和平行线》的第一课时《认识垂线》。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兴隆一小 刘淑丽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领域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认识垂线》各种版本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我们看一下冀教版教材,教材通过几幅图片引出两条直线相交,通过让学生画两条直线相交,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概念。

  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教材,教材开始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直线,通过学生画线的情况引出平行和垂直。

  纵观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这两种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让学生画直线,观察相交成的角引出垂直,人教版更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冀教版注重从现实生活情景中引入。因此,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达成以上学习目标,我进一步分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角的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垂直的现象,学生具备一些简单的分类思想,能够从实际

  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分析、思考,这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我安排了4个环节:课前准备——口算;活动一——创设情景;活动二——构建模型;活动三——拓展交流;活动四——解释应用。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每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

  投影出示交叉的小棒、竹篱笆、十字路口。提问:这些现象可以看做什么?学生经过观察,指出这些现象都可以近似地看做两条直线相交。(设计意图:突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两条直线相交。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模型:

  (一)认识交点

  1、提出画图要求,让学生独立、任意画出两条相交直线,(你能画出几种情况)。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画的图形,让学生展示不同位置关系的图形。然后讨论“说一说”的问题,“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有几个交点?”

  3、讨论结果:

  (1)两条直线相交有四个角。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用数字标出四个角。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师应点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指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观察、操作中使学生明白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二)认识垂线

  1、认真观察学生画出的两条直线相交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讨论结果:

  (1)∠1+∠2=180° ∠ 2+∠3=180 ° ∠ 1+∠4=180 °师最后应归到每相邻的两个角的和都是180度。

  (2)在图形③中四个角可能都是直角。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一量,验证自己的想法。(验证成立)

  2、教师介绍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认识垂线和垂足。

  3、举生活中垂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操作、验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两条直线相交或垂直的基本特征,丰富学生对相交和垂直的感性经验。)

  (三)点到线的距离

  1、出示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A点到直线有几条线段,让学生估一估这四条线段中哪条最短?

  2、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并把测量结果填在书上74页。

  3、交流学生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4、教师介绍距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距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估计、猜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理解距离概念。)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一练1、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初中数学《垂线》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教材分析】

  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所以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其中,垂线的定义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积极与大家交流。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灵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容易发现垂线的性质。“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4、探究创新:“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去思考、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现。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

4、初中数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意义.

  2.能够运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类比、猜想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它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

  2.能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

  教学方法

  探索——交流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上一节课曾讨论过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并且得出了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斜边之比随之确定.也就是说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有关,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并在此基础上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定义了正切.

  现在我们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当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确定之后,其他边之间的比也确定吗?

  [问题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这些比有关吗?如果有,是怎样的关系?

  Ⅱ.讲授新课

  1.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

  多媒体演示如下内容:

  想一想:如图

  (1)直角三角形AB1C1

  和直角三角形AB2C2有

  什么关系?

  (2) 有什么

  关系? 呢?

  (3)如果改变A2在梯子A1B上的位置呢?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4)如果改变梯子A1B的倾斜角的大小呢?你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

  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A1C1⊥BC1,A2C2⊥BC2,

  ∴A1C1//A2C2.

  ∴Rt△BA1C1∽Rt△BA2C2.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由于A2是梯子A1B上的任意—点,所以,如果改变A2在梯子A1B上的位置,上述结论仍成立.

  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只要梯子的倾斜角确定,倾斜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倾斜角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随之确定.也就是说,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大小无关.

  [生]如果改变梯子A1B的倾斜角的大小,如虚线的位置,倾斜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随之改变.

  [师]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都随着倾斜角的改变而改变,同时,如果给定一个倾斜角的值,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唯一确定的.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生]函数关系.

  [师]很好!上面我们有了和定义正切相同的基础,接着我们类比正切还可以有如下定义:(用多媒体演示)

  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如图,∠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A,即

  sinA=

  ∠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cosine),记作cosA,即

  cosA=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trigonometricfunction).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你是如何理解“sinA、cosA、tanA都是之A的三角函数”呢?

  [生]我们在前面已讨论过,当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A确定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都唯一确定.在“∠A的三角函数”概念中,∠A是自变量,其取值范围是0°<A<90°;三个比值是因变量.当∠A变化时,三个比值也分别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和cosA的关系

  [师]我们上一节知道了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A有关系: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由此我们想到梯子的倾斜程度是否也和sinA、cosA有关系呢?如果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生]如图所示,AB=A1B1,

  在Rt△ABC中,sinA= ,在

  Rt△A1B1C中,sinA1= .

  ∵ < ,

  即sinA<sinA1,而梯子A1B1比梯子AB陡,

  所以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有关系.si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正弦值也能反映梯子的倾斜程度.

  [生]同样道理cosA= cosA1= ,

  ∵AB=A1B1 > 即cosA>cosA1,

  所以梯子的倾斜程度与cosA也有关系.cos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棒,能够结合图形分析就更为妙哉!从理论上讲正弦和余弦都可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但实际中通常使用正切.

  3.例题讲解

  多媒体演示.

  [例1]如图,在Rt△ABC

  中,∠B=90°,AC=

  200.sinA=0.6,求BC

  的长.

  分析:sinA不是“sin”与“A”的乘积,sinA表示∠A所在直角三角形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已知sinA=0.6, =0.6.

  解:在Rt△ABC中,∠B=90°,AC=200.

  sinA=0.6,即= 0.6,BC=AC×0.6=200×0.6=120.

  思考:(1)cosA=?

  (2)sinC=? cosC=?

  (3)由上面计算,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

  解: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160.

  在Rt△ABC中,CB=90°.

  cosA= =0.8,

  sinC= =0.8,

  cosC= =0.6,

  由上面的计算可知

  sinA=cosC=O.6,

  cosA=sinC=0.8.

  因为∠A+∠C=90°,所以,结论为“一个锐角的正弦等于它余角的余弦”“一个锐角的余弦等于它余角的正弦”.

  [例2]做一做:

  如图,在Rt△ABC中,∠C=90°,cosA= ,AC=10,AB等于多少?sinB呢?cosB、sinA呢?你还能得出类似例1的结论吗?请用一般式表达.

  分析:这是正弦、余弦定义的进一步应用,同时进一步渗透sin(90°-A)=cosA,cos

  (90°-A)=sinA.

  解:在Rt△ABC中,∠C=90°,AC=10,cosA= ,cosA= ,

  ∴AB= ,

  sinB=

  根据勾股定理,得

  BC2=AB2-AC2=( )2-102=

  ∴BC= .

  ∴cosB= ,[

  sinA=

  可以得出同例1一样的结论.

  ∵∠A+∠B=90°,

  ∴sinA:cosB=cos(90-A),即sinA=cos(90°-A);

  cosA=sinB=sin(90°-A),即cosA=sin(90°-A).

  Ⅲ.随堂练习

  多媒体演示

  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5,BC=6,求sinB,cosB,tanB.

  分析:要求sinB,cosB,tanB,先要构造∠B所在的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三

  线合一”的性质,可过A作AD⊥BC,D为垂足.

  解:过A作AD⊥BC,D为垂足.

  ∴AB=AC,∴BD=DC= BC=3.

  在Rt△ABD中,AB=5,BD=3,

  ∴AD=4.

  sinB= cosB= ,

  tanB= .

  2.在△ABC中,∠ C=90°,sinA= ,BC=20,求△ABC的周长和面积.

  解:sinA= ,∵sinA= ,BC=20,

  ∴AB= ==25.

  在Rt△BC中,AC= =15,

  ∴ABC的周长=AB+AC+BC=25+15+20=60,

  △ABC的面积: AC×BC= ×15×20=150

  3.(2003年陕西)(补充练习)

  在△ABC中.∠C=90°,若tanA= ,

  则sinA= .

  解:如图,tanA= = .

  设BC=x,AC=2x,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

  ∴sinA= .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类比正切得出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用函数的观念认识了三种三角函数,即在锐角A的三角函数概念中,∠A是自变量,其取值范围是0°<∠A<90°;三个比值是因变量.当∠A确定时,三个比值分别唯一确定;当∠A变化时,三个比值也分别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类比前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又进一步思考了正弦和余弦的值与梯子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Ⅴ.课后作业

  习题1、2第1、2、3、4题

  Ⅵ.活动与探究

  已知: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求证:BC2=ABBD.(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证明)

  [过程]根据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只要角度相同,其正弦值(或余弦值)就相等,不必只局限于某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在Rt△ABC中,CD⊥AB.所以图中含有三个直角三角形.例如∠B既在Rt△BDC中,又在Rt△ABC中,涉及线段BC、BD、AB,由正弦、余弦的定义得cosB= ,cosB= .

  [结果]在Rt△ABC中,cosB=

  又∵CD⊥AB.

  ∴在Rt△CDB中,cosB=

  ∴ = BC2=ABBD.

  板书设计

  §1.1.2 从梯子倾斜程度谈起(二)

  1.正弦、余弦的定义在K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

  sinA= [

  cosA=

  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和cosA有关吗?

  si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cos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

  3.例题讲解

  4.随堂练习

5、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数学填空题》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数学填空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意图】

  面对大班幼儿,对数学的数字概念有了初步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范围,为了让幼儿对加减法式子中的每一个数字的理解,为了让幼儿能够顺利地进入小学,为了幼儿将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数学奥秘。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

  【活动准备】

  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

  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4+2=62+4=66-4=26-2=4

  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7+3=103+7=1010-7=3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

  ①7+3=10

  苹果是7个梨了是3个总体是10个

  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这是总数

  同理:3+7=104+2=2+4=6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②10-3=7

  水果有10个苹果有3个梨子有7个

  这是总数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

  同理:10-7=364=26-2=4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

  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

  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

  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45+()=7()+2=5()+6=10

  7-()=3()-2=85-()=1()-3=6

  八、教师总结,检查幼儿练习结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课,我试了三次,不断反思自己在与幼儿活动时,出现哪些纰漏,并逐步加以改善。

  第一次试教,活动效果不是很好,我发现幼儿对“总数”好理解,对“部分数”就有点难度,幼儿始终不能把“部分物体”与“部分数”联系起来。

  第二次试教,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让幼儿集体操作活动时,个别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记录中的总数在哪里,是几?部分数在哪里,又是几和几?在这次活动中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离开实物,又找不到“总数”和“部分数”。因此我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让幼儿把直观的学具和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以后,活动效果很不错。

  第三次试教,效果显著。

  总结三次的数学教育活动,得到的启示是:

  ①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

  ②寻找数学中规律,以点代面,一通百通。

  ③与其他活动一样,以游戏为主,化抽象为具体。

6、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数学教案《孔雀表演》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数学教案《孔雀表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在情景游戏中学习按一定的规律装饰孔雀。

  2、感受为世博添精彩的快乐。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AB)。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孔雀和图形卡片。

  重难点:

  在情景游戏中学习按一定的规律装饰孔雀。

  活动过程:

  一、引入情景

  1、参观世博会关键问题:最近在上海有一个很重大的事情。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上海世博会)播放课件第二页。

  2、介绍世博文化中心关键问题:这里是世博文化中心,是表演节目的地方。今天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也兴奋起来了,猜猜看,谁会来表演呢?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播放课件第三页。

  二、孔雀表演关键问题:看看,是谁来表演了?

  (原来孔雀展开它那美丽的尾巴,就象一把美丽的扇子,翩翩起舞)播放课件第四页。

  三、装扮孔雀

  1、随意装扮关键问题:每次表演节目之前,我们都要打扮打扮自己。孔雀也一样哦。我们也给孔雀打扮打扮吧。让孔雀在文化中心变得更加漂亮。看,孔雀的尾巴上有这些地方,桌子上有漂亮的图形,我们一起试一试,你们自己给小孔雀打扮打扮吧。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排序的。

  评析,并把幼儿的作品放于PPT中作为下一个装扮的'要求。

  装扮后关键问题:评价幼儿随意装扮后出现的有规律的孔雀。

  播放课件第五页至第十二页(根据幼儿随意装扮后出现的内容来出现)。

  2、第二次装扮关键问题:我们再给孔雀装扮一下,想一想哦,打扮得漂亮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装扮漂亮一点的。

  播放课件第十三页。

  四、演出开始了关键问题:孔雀都穿上了花花衣了,表演要开始咯,请大家准备好。

  播放音乐,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

  儿歌:小孔雀,小孔雀。炫耀自己的花衣裳,打开彩色的大尾巴,引出七彩太阳光。

7、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数学教案《放烟花》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数学教案《放烟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运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感知3以内的数量。

  2、能确认卡片上图形的数量,并制作相应数目的实物。

  3、愿意与同伴一起活动,初步感受过年的快乐。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事先丰富幼儿有关过新年放鞭炮的经验。3以内的图形可片、实物卡片若干。

  2、教学挂图(一)中的点子卡片。教学挂图(二)中的烟花轮廓图,纸片等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放烟花",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幼儿尝试放烟花。

  教师出示图片:新年到了,小朋友最喜欢放烟花了。你们放过烟花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放烟花吧!

  师幼一起尝试举手做点烟花状,嘴里发出"嘭、嘭、嘭"的放烟花声。

  幼儿按实物卡片放烟花。

  教师:我们来玩"放烟花"游戏,我举起一张卡片,请你们数一数卡片上的图形数量是几,就发出几下"嘭"的声响同时两臂张开做放烟花绽放的.动作。

  教师或个别幼儿举起卡片,其他幼儿点数卡片上烟花的数量,再根据卡片上的烟花数量做点烟花状,嘴里并发出"嘭、嘭、嘭"的放烟花声。游戏可进行数次。

  2、游戏"放鞭炮",感知3以内的数。

  幼儿听声报数。

  教师:新年到了没有洗可多了,我们再玩"放鞭炮"游戏吧!

  师幼一起玩放鞭炮游戏,教师发出"啪。"的鞭炮声音,幼儿根据鞭炮声的数量报出鞭炮响了几声,也可拍几下手表示声响时几下。

  幼儿看点子卡片放鞭炮。

  教师:我们再尝试,看点子卡片放鞭炮吧!

  教师与个别幼儿出示几的点子卡片,幼儿就发出相应次数的鞭炮声。

  3、操作活动:做烟花鞭炮。

  教师:要过年了!我们一起做烟花鞭炮吧!怎么做呢?

  师幼一起讨论做烟花鞭炮的方法,如涂烟花、撕鞭炮、搓鞭炮等。

  教师:我们每次做什么呢?请小朋友看卡片上有几个点子(图形),就分别做几个烟花鞭炮,昨晚以后可换种方法来做。

  展示幼儿制作的烟花鞭炮。

  教师:把你做的烟花鞭炮拿上来展示一下!谁来说一说,你做了几个鞭炮?

  请幼儿先说出卡片上的树木,再说说做了几个鞭炮,师幼一起检查正确与否。

  教师:我们做了这么多的烟花鞭炮,真能干!为自己鼓鼓掌吧!

8、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数学教案《神秘宝盒》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数学教案《神秘宝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拼图的基本方法。

  2、学习根据图案的局部特征和切口形状,找出图案缺失的部分。

  3、提升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课分割的动物图片若干。

  3、花朵、大树、汽车等两个半张的拼图图片。

  活动过程:

  一、感知图案局部特征和切口特点。

  1、教师:请小朋友拿一张图片(动物图片散放在桌子中间),看一看,图片上有一条什么?(线)请你用手指描一描这条线再把它撕开。

  2、教师:现在这张图片变成了几张,还是完整的吗?

  二、根据切口和图案进行拼图。

  1、教师:请你拿起其中一张,摸一摸撕开的这个切口,再摸一摸另一张。

  2、教师:试着拼一拼,看看接口处的两部分图案和颜色一样吗?是不是又变成一个完整的'图了?

  3、教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拼到一起的?(切口吻合、颜色一样的拼在一起。)

  三、练习拼图。

  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换图片,帮他拼一拼。

  四、巩固拼图方法。

  1、练习拼背景不同、图案不同的拼图。教师:请看,这张图片是完整的吗?(出示半张图片操作卡)我们来找一找它的另一半在哪儿呢?(请幼儿示范操作)教师:请小朋友自己选一张图片,帮它找到另一半,拼在一起。

  2、提供背景相同、图案不同的材料,步骤同上。

  3、提供背景相同、图案相同、切口不同的材料,供幼儿操作。

  五、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看一看,说一说。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宝盒是完整的吗?它们装的东西一样吗?

  2、取下图卡,拼一拼,最后粘贴完成。

9、小班数学优秀数学教案《水果排队》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数学优秀数学教案《水果排队》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排一排的感知活动,学习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物体排列的顺序。

  3、能积极参与活动,对排序活动感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教具:

  1、2张背景图:一张丰收的果园,一张水果店;

  2、2组3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操作底板;

  3、《去郊游》的音乐,录音机;

  4、水果若干。

  学具

  1、每人一份3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操作底板;

  2、3个大小不同的梨子、桔子、石榴、香蕉各5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秋天来了,水果大丰收,让我们坐上车,一起去果园看看吧。

  2、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果园。

  二、学习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1、看看说说,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大小。

  (1)提问:这是什么水果?数一数有几个苹果呢?

  (2)这些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小?

  (3)请三位小朋友上台来分别摘一个苹果,让幼儿说出谁摘的小苹果,谁摘的大苹果,谁摘的最大的苹果。

  2、学习将3个苹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1)按从小到大排序。

  师:刚刚长出来的苹果是很小的,后来才慢慢地长大,谁能把这些苹果从小到大一个个排一排,表示苹果是怎样一点点长大的吗?

  (2)请幼儿先比较出大小,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练习排序。

  (3)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小的——大的——最大的。

  3、练习将3个苹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1)按从大到小地排序。

  师:果园的水果运到水果店了,我们去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整理苹果的吧。咦,叔叔阿姨把最大的苹果排第一,后面应该怎么排呢?

  (2)请小朋友尝试从大到小排苹果。

  (3)幼儿和教师一起说排序的规则:大的——小的——最小的。

  三、操作巩固,加深按大小顺序将3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方式的理解。

  1、师:很多小朋友们给苹果排队排得可真好,可是水果店里还有许多水果没有摆放整齐,叔叔阿姨也想让小朋友帮忙,叔叔阿姨告诉吕老师一个秘密,这些水果喜欢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样子来排队,你们愿意帮忙吗?

  2、幼儿操作活动,进一步掌握有规律的排序方法,教师适当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

  四、快乐水果宴

  师:水果店的叔叔阿姨非常感谢小朋友的帮助,他们准备了香甜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品尝吧。

  活动反思:

  我在本班进行了科学教学活动,本次的活动名称是《水果排排队》目标是体验物体从大到小的顺序关系并能根据全范例,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按大小给5个物体排序,操作完后能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活动一开始我用了情景导入,让小朋友们帮妞妞给果园里的果子排排队,小朋友们都非常有兴趣。我特别强调要从小红旗开始,可能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在说明操作规则时语言显得有些啰嗦,用词不够严谨。作为一名新教师,这一点我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减少无效提问的出现。说明规则后小朋友开始动手操作材料,大家都很专心在操作材料,小朋友很快就做完了,但是在换组的时候还有小朋友忘了收材料就到另一组进行操作了。最后是讲评,我显得有些急于收尾,没有等所有小朋友都收拾完我就开始讲评了,我应该耐心的多等一等,等所有小朋友准备好了以后再进行讲评。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很多不足,也看到了其他教师的很多优点,我一定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多向他人学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