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1、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不同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它们俩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不知名的液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方法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变化;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身边的物质和完善对已知物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懂得只有足够多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教学难点:为新物质的身份寻找证据
教学准备:小苏打水白醋烧杯集气瓶火柴蜡烛资料卡
教学设计:
一、重温溶解,明晰概念
1、出示小苏打,有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
(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来辨别物质名称。)
2、出示水,演示溶解实验,小苏打还在吗?水还在吗?
(意图:和学生一起回忆四年级学习的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进一步明晰和巩固溶解的概念。)
二、认识白醋
1、出示白醋,猜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利用学生已有的物质性质方面的知识判别)
2、请学生上来扇闻,进一步判别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能确定吗?
3、补充信息——它是厨房间的调味品之一。(通过增加信息的方法来确认该物质是白醋)
三、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猜测,假如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可能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反应
3、推测实验中产生的气泡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
4、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它是二氧化碳吗?
5、阅读资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6、利用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质使点燃的火柴熄灭
7、利用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性质熄灭蜡烛
8、现在能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了吗?
9、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四、剩下的'液体并非小苏打溶液
1、思考,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与小苏打与水的混合一样吗?为什么?
2、运用今天习得的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
3、在不知名液体中依次添加白醋,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4、在不知名液体中再添加小苏打,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五、总结评价
1、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物质相遇后的变化还有哪些呢?分别是什么变化?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跟大家分享?
3、调制一杯水果汽水和家人分享。
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药勺、注射器、记录表、烧杯、集气瓶、打火机、玻璃片、带橡皮管的反应瓶、湿抹布、蜡烛、小木棒、水火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喜欢看火箭发射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发射个微型火箭。(老师演示火箭发射)
2、观察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刚才老师发射的火箭里用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盘中的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你们打算怎样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3、小组观察后汇报交流。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香)
白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
师: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后PPT出示实验步骤并指导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无色、透明)
2、实验验证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①阻燃:燃烧的火焰伸入。
A、PPT出示方法 B、学生实验 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阻燃)
拓展:氧气的助燃(视频播放)
②比空气重、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 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试管里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了。)
3、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PPT出示资料“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对照资料我们认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揭题总结。
师: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瓶子外壁有点凉是因为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带走热量(举例:夏天喝碳酸饮料)
3、能不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老师发射火箭的原理?
5、化学水火箭发射活动。
①PPT出示活动步骤
②室外水火箭发射活动
四、巩固延伸:
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PPT展示
板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新物质)→化学变化
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四、教学准备
酚酞溶液、小苏打、白醋、火柴、小木条、集气瓶、玻璃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1、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玩的魔术吗?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酚酞溶液与小苏打混合后变红色)
2、师:其实刚才老师的魔术是运用了两种物质混合,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这魔术神奇吧?你们想不想玩一个小魔术?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另外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变化?也很神奇,准备好了吗?
(二)导入和观察
1、老师在课桌上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苏打和白醋,你们猜一猜是什么?
2、你准备怎样观察?说出你的观察方法。(友情提醒:对于不明的物质不能尝。)
3、小组内交流物质的特点: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晶体,无气味。
白醋:无色的液体,有酸味。
(三)两种材料混合后的变化
1、猜测: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你们打算怎样混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讨论混合的方法以及混合后可能会发生什么。
3、交流: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4、教师:一般的我们先放固态的,再放液态的。(按1份小苏打和3份白醋的数量)
5、如果产生的是气体该怎么办?(在集气瓶上盖上玻璃片)
6、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实验)
7、学生讨论交流试验的方法和步骤。
8、小组分工,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实验提醒:1、先摸一摸杯身;2、放好材料后,盖上玻璃片;3、观察变化;4、再摸一摸杯身。5、记录实验现象)
9、交流现象:白色、冒气泡、杯凉、透明、气味酸中带甜、有点刺鼻等。
(四)解释新物质
1、冒气泡,说明什么?(有气体)。会是什么气体?(空气、二氧化碳)为什么这样判断?谁有不同意见?
2、有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什么气体?小组商量一下怎样操作证明。提示(用到桌子上的器材)?
3、学生实验检验:用燃烧的小木条放进集气瓶中。稍等几秒后又将燃烧的小木条放进集气瓶中。
4、分析:蜡烛熄灭,说明什么?(不是空气,不支持燃烧)
5、为什么相隔一段时间后,这种气体仍然存在?说明了什么?(比空气重)
6、小结: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学生猜测。(二氧化碳)
7、解释:尽管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气体有很多与二氧化碳相同的特点,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它就是二氧化碳。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已经证明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8、小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样的变化属化学变化。也可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9、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和现象有二氧化碳:汽水中、呼吸、蜡烛燃烧等。
10、你还知道了二氧化碳的一些什么知识?、
11、枯井或者是山洞这些密封的巷道里面,为什么要用火把检验能否进去?
(五)教学延伸
观察:杯中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怎样证明?小组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研讨一下,并把方法告诉老师。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后,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实验的合理分析和论证。
【教法学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杯子、量筒、钥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老师一手拿白开水,一手拿白醋问:“你知道哪杯是白水,哪杯是白醋吗?用什么方法来区别白醋和白开水呢?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材料:一种固体的小苏打,一种液体的白醋,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征呢?你们准备怎样来观察这两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看、闻、尝、摸)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杯中的液体是什么这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
(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
(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
3、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汇报一下。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馒头吃起来非常的蓬松,非常的柔软,因为在里面添加了小苏打。(放下小苏打,拿起白醋)白醋呢?它是一种无色的透明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我们一般可以用作烹调的作料。白醋可以作为简单的清洗剂,可以除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2、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3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这些器材容易碎,你们在实验时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打碎了。(在这一环节应该注意:1、小苏打放入杯中的先后顺序。2、放入小苏打和白醋的方法。3、小苏打和白醋的用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6、学生开始实验。
7、刚才同学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8、小组汇报。
9、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实验中的现象,那么老师也非常想看一看这个现象,也想做一做这个实验,现在请你们来看老师的这个实验现象是否和你们的实验现象一致呢?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取药品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等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这样观察才会具体,才会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解释新物质
1、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变化?怎样来验证这些新的物质呢?老师这里有两个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究竟有什么性质。
2、第一个实验:老师用点燃的火柴伸入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它有什么性质?
3、第二个实验:老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把蜡烛放到一个烧杯里)老师把这种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向这个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有什么性质?大家想不想试试?
4、学生做这两个实验。
5、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7、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已经证实了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
板书: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化学变化),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8、刚才我们认识了二氧化碳,生活当中哪里有二氧化碳呢?(空气、气球、排气孔、汽水……)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于是想到了灭火器。
9、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新的物质,那我们杯中小苏打还在不在呢?杯中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呢?这个在书中43页有解答,打开书43页,自己看书。
10、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答案了没有?杯中的物质是什么呢?(醋酸钠)。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白醋里含的是醋酸,这两种物质混合后就会产生醋酸钠,还会产生二氧化碳,还可以产生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5、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不同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它们俩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不知名的液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方法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变化;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身边的物质和完善对已知物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懂得只有足够多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教学难点:为新物质的身份寻找证据
教学准备:小苏打水白醋烧杯集气瓶火柴蜡烛资料卡
教学设计:
一、重温溶解,明晰概念
1、出示小苏打,有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
(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来辨别物质名称。)
2、出示水,演示溶解实验,小苏打还在吗?水还在吗?
(意图:和学生一起回忆四年级学习的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进一步明晰和巩固溶解的概念。)
二、认识白醋
1、出示白醋,猜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利用学生已有的物质性质方面的知识判别)
2、请学生上来扇闻,进一步判别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能确定吗?
3、补充信息——它是厨房间的调味品之一。(通过增加信息的方法来确认该物质是白醋)
三、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猜测,假如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可能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反应
3、推测实验中产生的气泡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
4、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它是二氧化碳吗?
5、阅读资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6、利用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质使点燃的火柴熄灭
7、利用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性质熄灭蜡烛
8、现在能证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了吗?
9、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四、剩下的液体并非小苏打溶液
1、思考,小苏打与白醋的混合与小苏打与水的混合一样吗?为什么?
2、运用今天习得的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
3、在不知名液体中依次添加白醋,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4、在不知名液体中再添加小苏打,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五、总结评价
1、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物质相遇后的变化还有哪些呢?分别是什么变化?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跟大家分享?
3、调制一杯水果汽水和家人分享。
6、《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实验过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较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气中,而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二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如何上好这节课,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在实战场上还是出现了很多“意外”。众所周知,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总是会有一些差距,但我们往往是从这些差距中反思以期成就了一次次的进步!
一、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1、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这节课,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玻璃片了,我只有找一些卡纸代替。只是在实验过程中,卡纸盖不严烧杯,空气进入烧杯中致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幸而,我及时以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激励大家重新实验,这一回使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并立刻进行验证气体的实验,从而最终能完成教学目的。课后,我思考即使是使用玻璃片,也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接下来完成验证气体的实验。因为一般的玻璃片也盖不严烧杯长时间也会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拓展延伸部分的趣味性。
在教学设计中关于实验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我做了很保守的安排,只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来对反应后烧杯中剩下物质的探究。其实,这一部分可以在课堂的验证气体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完成。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安排一个“小魔术”(教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束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二、关于实验细节的一些思考和改进
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可以向学生展示物质混合后发生质变,产生新物质的一种状况。为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两者发生的质变情况,并且还产生了另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我在教学中经过摸索,发现实验中有几个细节应该处理的更细致。
1、进行混合小苏打和水与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比较。
整合混合小苏打和水这一过程在实验中,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也为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变化”打下基础。
2.再加一勺小苏打。
当两者混合后不再冒气泡时,再加一勺小苏打在杯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还有气泡吗?进而思考:没有气泡了,说明杯中的透明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
3.换了气再做对比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对比细木条在二氧化碳和空气中蜡烛的燃烧情况时,对比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在同一个杯子中。所以,当对比实验时,另取一只空的杯子来不好,应该用书或硬纸板扇走先前杯中的气体,然后再点燃蜡烛,继续观察,才有说服力。
4、尝试用混合小苏打和陈醋。
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实验是为了让你观察到混合物的变化,课本上使用的是白醋(用冰醋酸加水配成,不加着色料,故无色),虽然混合后有一些明显的变化,但是混合物的颜色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如果把白醋换成陈醋,我们观察到的变化将更加明显,效果是否会更好。教材的大题标不适合随意更改,但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尝试尝试。
经过半年多的教学实战,我想任何一堂课不管是经过几次的反思和磨砺,都是无法达到完美。毕竟,教学对象是不同的个体,期间的可变因素不少!但是,每一次反思和磨砺都是在几近完美!
7、《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实验过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较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气中,而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二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如何上好这节课,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在实战场上还是出现了很多“意外”。众所周知,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总是会有一些差距,但我们往往是从这些差距中反思以期成就了一次次的进步!
一、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1、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这节课,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玻璃片了,我只有找一些卡纸代替。只是在实验过程中,卡纸盖不严烧杯,空气进入烧杯中致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幸而,我及时以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激励大家重新实验,这一回使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并立刻进行验证气体的实验,从而最终能完成教学目的。课后,我思考即使是使用玻璃片,也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接下来完成验证气体的实验。因为一般的玻璃片也盖不严烧杯长时间也会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拓展延伸部分的趣味性。
在教学设计中关于实验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我做了很保守的安排,只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来对反应后烧杯中剩下物质的探究。其实,这一部分可以在课堂的验证气体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完成。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安排一个“小魔术”(教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束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二、关于实验细节的一些思考和改进
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可以向学生展示物质混合后发生质变,产生新物质的一种状况。为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两者发生的质变情况,并且还产生了另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我在教学中经过摸索,发现实验中有几个细节应该处理的更细致。
1、进行混合小苏打和水与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比较。
整合混合小苏打和水这一过程在实验中,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也为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变化”打下基础。
2.再加一勺小苏打。
当两者混合后不再冒气泡时,再加一勺小苏打在杯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还有气泡吗?进而思考:没有气泡了,说明杯中的透明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
3.换了气再做对比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对比细木条在二氧化碳和空气中蜡烛的燃烧情况时,对比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在同一个杯子中。所以,当对比实验时,另取一只空的杯子来不好,应该用书或硬纸板扇走先前杯中的气体,然后再点燃蜡烛,继续观察,才有说服力。
4、尝试用混合小苏打和陈醋。
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实验是为了让你观察到混合物的变化,课本上使用的是白醋(用冰醋酸加水配成,不加着色料,故无色),虽然混合后有一些明显的变化,但是混合物的颜色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如果把白醋换成陈醋,我们观察到的变化将更加明显,效果是否会更好。教材的大题标不适合随意更改,但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尝试尝试。
经过半年多的教学实战,我想任何一堂课不管是经过几次的反思和磨砺,都是无法达到完美。毕竟,教学对象是不同的个体,期间的可变因素不少!但是,每一次反思和磨砺都是在几近完美!
8、《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实验过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较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气中,而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二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如何上好这节课,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在实战场上还是出现了很多“意外”。众所周知,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总是会有一些差距,但我们往往是从这些差距中反思以期成就了一次次的进步!
一、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1、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这节课,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玻璃片了,我只有找一些卡纸代替。只是在实验过程中,卡纸盖不严烧杯,空气进入烧杯中致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幸而,我及时以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激励大家重新实验,这一回使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并立刻进行验证气体的实验,从而最终能完成教学目的。课后,我思考即使是使用玻璃片,也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接下来完成验证气体的实验。因为一般的玻璃片也盖不严烧杯长时间也会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拓展延伸部分的趣味性。
在教学设计中关于实验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我做了很保守的安排,只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来对反应后烧杯中剩下物质的探究。其实,这一部分可以在课堂的验证气体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完成。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安排一个“小魔术”(教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束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二、关于实验细节的一些思考和改进
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可以向学生展示物质混合后发生质变,产生新物质的一种状况。为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两者发生的质变情况,并且还产生了另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我在教学中经过摸索,发现实验中有几个细节应该处理的更细致。
1、进行混合小苏打和水与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比较。
整合混合小苏打和水这一过程在实验中,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也为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变化”打下基础。
2.再加一勺小苏打。
当两者混合后不再冒气泡时,再加一勺小苏打在杯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还有气泡吗?进而思考:没有气泡了,说明杯中的透明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
3.换了气再做对比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对比细木条在二氧化碳和空气中蜡烛的燃烧情况时,对比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在同一个杯子中。所以,当对比实验时,另取一只空的杯子来不好,应该用书或硬纸板扇走先前杯中的气体,然后再点燃蜡烛,继续观察,才有说服力。
4、尝试用混合小苏打和陈醋。
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实验是为了让你观察到混合物的变化,课本上使用的是白醋(用冰醋酸加水配成,不加着色料,故无色),虽然混合后有一些明显的变化,但是混合物的颜色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如果把白醋换成陈醋,我们观察到的变化将更加明显,效果是否会更好。教材的大题标不适合随意更改,但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尝试尝试。
经过半年多的教学实战,我想任何一堂课不管是经过几次的反思和磨砺,都是无法达到完美。毕竟,教学对象是不同的个体,期间的可变因素不少!但是,每一次反思和磨砺都是在几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