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1、《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 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 你们喜 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 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
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 哪种颜色合适。 (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 如果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
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
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 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 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
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
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
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 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 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 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 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 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 选择该种颜色, 那全 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
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
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 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 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
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把每种颜色喜
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 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 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 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 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强调 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
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 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 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 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
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 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
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
[设计理念:从举办奥运会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中国强大而产生的自豪感,又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
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
师:小猪是这次比赛的厨师,他要为动物们准备午餐,我又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统计呢?(动物的种类)真棒!
动物种类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面两张统计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
汇报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标准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统计的标准可以不同,合计数应该不变。小结:同一个场景,我们在统计时分类的标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如果两张表的合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呢?(必定有一张统计错了,我们可以根据两次的合计数是否相同来检查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理念: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连续性,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知识的阶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既使学生掌握了根据需要去正确分类整理收集数据,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 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运动员们的比赛很激烈,很多小动物口渴了,要喝水,大象说,咦,茶杯在哪儿呢?小猪说,还在商店里哪!于是它们又到商店里选茶杯了,大象评委只关心茶杯的形状,猪厨师很会精打细算,它关心的是茶杯的价格。你们会把统计表填完整,并向它们介绍一下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表。
交流:合计栏是怎么算的?
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分类统计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统计表。
①出示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如何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②请你按照形状分类和颜色分类进行统计表。
③比一比两张统计表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说说这两张统计表分别适合哪种需要?
[设计理念:延续例题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进一步体验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做事要先后有序的良好习惯。]
四、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师:师: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为了记住同学们,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吗?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课后任务
我还想知道每组同学的年龄,8岁的有几人,9岁的有几人,10岁的有几人,请同学们课后将统计结果填好,交给老师,大家能完成吗?
3、《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电脑动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①教师: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②出示四张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表1)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这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提问: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并用电脑出示下表。(表2)
2.教师:
①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②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③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先介绍表头中各项内容,再介绍合计和总计栏。(电脑逐项出示。)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出示表头,启发学生想,这样的表能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引导学生看表头,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
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
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
分成三部分。(表3)
“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
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复式统计表的各项准备好后,学生独立把数据填好,老师巡视指导。(表4)
重点强调:①先填整理好的数据;②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③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3.出示填空题:
从合编以后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______人,其中男生有________人,女生有________人;
②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
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
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______小组。
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评。
提问:从表中还能观察出什么内容?
4.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表5)
教师注意巡视,检查①栏目设计;②各项数据是否正确。
5.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先讨论,再回答。)
教师明确:
①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②填好表头中各项的名称,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名称。在填写表头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③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④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⑤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三)巩固反馈
1.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做练习。
(1)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表6)
填完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
②全校学生有多少人?全校女生有多少人?
③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④你还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情况?
(2)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的职业情况,填入下表。(表7)
填完表后,提问:你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2.我国1978年和1988年人口总数和粮食年产量如下表,按要求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表8)
(1)我国1988年比1978年粮食年产量增加多少亿吨?
(2)我国1988年粮食年产量是1978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3)我国 1978年和 1988年平均每人各占有粮食多少吨? 1988年比 1978年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增加了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制作复式统计表的5个步骤。
作业 :课本P10练习二: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复式统计表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以后六年级学习统计图表作准备。重点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关键是表头和各栏的设计的教学。运用电脑逐项出示各栏目,使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分组讨论表头和各栏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主体意识。
本节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单式统计表引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重点学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共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设计表头和各栏目内容;
第二层:填写数据。第三部分:根据统计表可以观察出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4、《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5、《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6、《数据收集整理》教学反思
昨天和今天在两个班各复习了一下第十章的内容。自己还处在课改的初级阶段,上课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可能是有老师听课的原因,两个班的表现都要比平常的课堂表现好很多。每个同学基本都参入进来了。这节课设置了六个任务,一共九道题。题目的难度不是太大也是本章的重难点。昨天在二班上课时可能因为备课的时间比较短,在投放任务时把顺序有点颠倒了。本想在刚开始把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一下的,也忘记了。只能放在了最后。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虽然比以前自信大方了很多,但是还需要锻炼。
在这里面表现比较好的是麻小华同学讲解比较大方,还能根据题目来提问其他同学。今天在一班上的这节课大部分是由五六号的同学讲解的。通过讲解也看出来这部分学生还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在做题的过程中做题还不是太规范,这是要自己在以后教学中重点训练的内容。通过这两节课也发现也需要改进的问题,每个小组在讲解完后没有及时进行总结。
有时总结时也不是很到位,这还需要加强的。在讲解的时候有时组内成员去展示的太多有点浪费时间。通过这次自己的讲课发现跟其他老师还存在一定得差距,自己一定会加强学习跟上课改步伐。
7、《数据收集整理》教学反思
《数据收集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在生活随处可见,本单元重视记录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允许学生用多种方式记录数据,课后的练习题中出现了非正式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课中我从“我们学校校服的颜色还没有确定,你觉得从红、黄、蓝、白中选择哪种颜色合适?”导入新课,从“怎样才能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填一填,那是非常简单的'。为进一步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提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并能根据所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让学生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的过程的活动。记录一周自己(或爸爸、妈妈)看电视的时间,并介绍给大家,(时间长短、自评、对同学提建议等)。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学反思
新的学期开始了,鉴于上学期学生做卫生有偷懒现象,所以,本学期我考虑将原来的7个值日小组改为5个值日小组,规定好每个人每天的值日量,坚决杜绝有人偷懒的现象。原打算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讨论一下分组、确定小组长的事,可是由于时间紧迫没能如愿,而我又不愿意占用自己的教学时间,这可怎么办呀?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把这件事和学习结合起来呢!主意已定,我赶紧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
上课伊始,我简单介绍了自己将值日组重新分组的想法,让学生在原来的7个小组长中选出5个新的小组长,学生兴趣较高,全班参与。当选票收上来后,我们当场进行整理数据——我指名7个学生在7个候选人名字下面进行唱票。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对画“正字”的方法都认识并有使用的习惯,所以我决定不再将这部分的知识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当学生将“正”字统计后得出数据,写在了每个候选人下面,这时我顺势引导:“这样看起来,有什么感觉?”学生有的.说,知道了谁当选了,谁落选了;有的说看起来比较乱……抓住“比较乱”这个回答,我引入了统计表,让学生把这些数据整理成为一个单式的统计表。随后,我让学生利用例1进行练习,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在完成统计图的练习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困生,对于每一个小格表示多少不明白,所以我进行了个别辅导,并在订正时在全班强调。
想到学生在唱票时的积极状态,我决定不对例2部分进行讲解,直接让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完成例2“做一做”。在巡视过程中,没有发现有不理解例2的学生,只是发现学生在画“正字”时不是按照原始数据的顺序去做,而是将属于一个范围的数据一个一个的跳着画,费时费力。为了让学生选择最佳的方法,我不动声色的选择两个学生进行比赛,一个学生按照原始数据的顺序,将每个数据画在属于自己范围的下面,另一个则跳着画“正字”。比赛过后,学生一眼就发现了按照顺序画“正字”比较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用作标记的方法将原始数据统计成表的办法,也很受大家的赞同!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将枯燥的统计知识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结合起来,学生能真正经历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画“正字”到整理成统计表,从原始数据中整理成统计表,认识深刻,掌握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