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1 16:22:19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2.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从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活动:学生观看幻灯说出下面几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舞蹈、建筑、传统和风俗。

  教师:建筑、舞蹈、传统和风俗就是这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某一方面的代表。参考教材,了解文化的含义。

  教师:中华儿女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融入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我们就从姓名开始走进这座文化的宝库吧。我们每个人的姓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取自古诗词或成语,文学韵味十足;有的通俗易懂,喊起来动听、响亮;有的可能是为了纪念一些人或事。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寄托了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汉字的魅力,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播放课件:解放军洪水中救婴儿,介绍“陈一淼”这一姓名的来历。

  学生讨论:我的名字:--------------; 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

  活动:看课本19页上的几幅图片,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任选其中的三副图,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文化内涵。

  活动:中华文化知多少接龙比赛。

  要求: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三分钟的讨论准备,并推选出一名代表参赛;参赛选手依次每次说一个中华文化的代表,如果错误或重复别人的答案,即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小组为优胜。

  教师展示:中国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怀素和尚书法作品欣赏、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学生讨论:介绍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明理由。

  我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还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活动: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活动要求:8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老师处,从科技、数学、医学、文字、军事、哲学、天文学几个角度中抽取一个讨论角度;在五分钟内完成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领域,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中,

  我们最感到自豪的是----------------;理由是:---------------------。

  教师介绍: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和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或由于异族入侵、动乱等人为原因,这些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被其他文化同化了。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用简短的语句描绘你对中华文化的感受。

  教师展示:部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龙门石窟、天坛、秦始皇陵、长 城)

  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身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______。

  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参观、访问当地一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案例评析:

  1. 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能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入手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易于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2. 中国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图片的展示和教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介绍,能激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 课堂活动的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 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再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背景音乐:SHE的“中国话”)

  (引言) 今天观看了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在感叹桑巴热情的同时,我又想起了我们北京举办的20xx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让我们通过视频再来品味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

  提问:这些“中国元素”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

  看到这些视频资料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艺术你知道多少?

  [课件展示]

  中国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瓷器艺术

  [问题探究]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

  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

  (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观看视频:山东煎饼

  [交流讨论] 1、山东煎饼和其他地方饮食有什么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

  [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

  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活动]你所知道的民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环节是:我来表演你来猜。即一个学生表演某个民族的礼节动作或描述服饰、语言等,让另一个同学猜。)

  [问题探究](1)说说某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过渡]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归纳]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包括两方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 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八:本课小结

  九: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 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十:教学反思

  由于本地的文化特色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如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文化的特征,这样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贴近生活,课堂效果会更好。同时,“我来表演你来猜”课堂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使课的进行非常顺利。 然而,这一堂课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比如,对课堂的时间把握到不够准,使后面的课堂略显仓促,浪费了一些时间,也使得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学案)知识网络

  (二)(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整个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等因素,认识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所作重要贡献的了解,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凝聚力。

  (三)(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方法

  在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方法,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描述和阐释,可以运用图片、文字语言、音乐、舞蹈等形式,力求准确反映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阐释。

  2.(学案)综合分析的方法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文化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深感悟和体会。

  3.(学案)参观调查体验法

  中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每个地区既有本民族的风俗和文

  78

  化,又兼有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博物馆、名人故居、民俗表演等,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学案)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重要的方面。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重点介绍和阐释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巨大影响。实际上,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两方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拓展。

  我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教材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为例,说明我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小说方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长篇小说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享有世界声誉。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等特点。教材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为例,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教材还提到我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蚕丝织物、瓷器、农学著作、医药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交流,共享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重点难点

  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__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达成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背景材料,引领学生概括提炼其本质内涵,揭示深化主题知识。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领感悟,激发初学兴趣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合作讨论归纳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体验感悟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学生通过视频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播放音乐《梁祝》两位学生分别朗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部分以学生朗诵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展示反映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组图片,提问:两者存在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图片,提问:

  ①你能说说泉州文化的特点吗

  ②你认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观看图片,表演、欣赏南音,讨论交流通过3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辨析两种文化的特色,增强分析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点。以家乡为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家乡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巩固所学知识,并升华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活动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见多识广(展示民族图片)

  活动二:学生朗诵学生猜图片上分别是哪个民族服装,哪里石窟和哪个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称:学生朗诵总结民族性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升华,通过图片感知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动二: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图片,例证包容性的内涵观看图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齐读。结合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齐读升华感情。三、课外拓展、升华践行

5、《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第三环节:板书设计(略)

  多媒体显示板书,板书设计力求简约,突出这一框题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令学生对书本结构有整体认知。最后,诗朗诵,在总结与升华中结束本课。

6、《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使学生感觉比较熟悉,能很快的投入到课堂的气氛中来,无论是课前的预习准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课前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搜集材料、思考问题的任务,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在全班展示本组成果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另外,我还非常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讲授法、情景设置法、比较法、归纳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也有阅读,有思考、有讨论、有交流、有展示、有评价。我觉得课堂上的“由中华文化到中原文化的展示”这个环节效果非常好,展示了河南的独特文化,使学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使学生作为一个河南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课堂上的“小组成果展示”这个环节也很好。

  学生的准备非常充分,语言表达优美流畅,体态大方。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在有的问题小结时,有些简短;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用语也应该更生动一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品味文化感受魅力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味文化感受魅力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这篇小品文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力求渲染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求知欲,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

  一、妙设导语,创设文化情景。

  精妙的导语设计,可以烘托气氛,创设一种与文本契合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需要,《胡同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当然需要与之协调的导语来切入。考虑到我的学生(身处西南地区)对北京的胡同了解不多,甚至是知之甚少,因此,如果让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有种直观的感知,就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引出对文本的解读,继而层层推进,去领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我在设计导语时,抛开了传统的语言文字的渲染,代之以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图片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那发黄的黑白的胡同照片,那荡气回肠的胡同京歌,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们。歌曲一结束,他们回味着,惊叹着,感受着了北京文化那绵绵的艺术魅力,他们在教学的开始就能受到如此的文化冲击,我的教学初衷就达到了。随后,教师揭示课题《胡同文化》和作者汪曾祺,就顺理成章了。

  二、简介作家,张显文化风格。

  汪曾祺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也是著名的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抒写家乡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师从于沈从文,有“短篇圣手”之美誉。在介绍作家时,适时的补充沈从文及其《边城》,让学生对我国著名的作家们初步的了解的同时,陡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慨叹,并激发学生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之责任感、自豪感。如此的教学,张显了作家的文化风格,也唤起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之意识,让学生在铺天盖地的快餐文化中,突出重围,找到自己阅读的最佳位置。

  然后教师引出这一番话,自然的过渡到对胡同的解读,对胡同文化的解读:“汪曾祺是江苏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三、解读文本,沐浴文化阳光。

  胡同是北京市民特有的建筑风格,一位大师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刻的历史。透过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走进人们的生活,解读建筑背后渗透的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态。要领悟胡同文化的特色,首先是领略胡同的特点,因此设计了三个环节,层层剥笋般一步步揭开北京胡同文化即市民文化的面纱。

  首先,带领学生从中心句入手,提纲挈领的`梳理文脉,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即教会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教学在追求人文性的同时,也兼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趣味。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 ?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第5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2、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明确:“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3、那么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它怎么那么厉害,能够左右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呢?请大家引用1-5段中的关键句回答。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把握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比如主旨句、总括句、过渡句、含蓄的句子等。

  明确: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走向——方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称来源——趣、俗);大小数量——很多;(胡同环境——安静);(居住形式——与四合院一体)

  在和学生共同探究胡同的特点时,适当的穿插一些幽默的北京方言,增添课堂的京味儿氛围,这也是对教师课堂语言的一个考验。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于是自然的引出问题:从北京胡同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第6——12段,运用同样的阅读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并思考其内涵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地方,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联系中国历史,谈到了胡同文化的封闭性;有点联系现实生活,谈到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忍”,辩证的分析了“忍”的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的联系自身,谈到了安土重迁并不是北京市民的特有的文化心态,而是中国人普遍的心理,还列举了三峡移民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有的联系时代精神,谈到了知足常乐的利弊,有的甚至谈到了胡同连接的四合院与当今的高楼大厦之间的差异和折射出的百姓百态,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为之自豪,因为开放性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们有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也使课堂有了争鸣的学术氛围,有了创造性的课堂生成。这无一不是文化的再现,无一不是文化的张显。这样的课堂本身不是文化么?尤其是有一个学生谈到“忍”的现实意义时,最为精彩,兹摘录要点如下:

  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 ,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

  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本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咀嚼玩味,那就是汪曾祺那独具魅力的京味儿语言。让学生或比较阅读原文和老师精心改写后的语言,或分角色朗读《八月骄阳》中的精彩对白,朗读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进行了文化的熏陶,进行了文化的比较,以更透彻的方式理解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再次,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通俗质朴的语言中,无不寄托着对胡同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因此,在争鸣中以及争鸣后,始终贯穿着作者对胡同文化甚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的揣摩,当然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还是在文章的最后三段。有了对文本深入的解读,有了对胡同文化内涵的深刻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了朗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了胡同文化和高楼文化的差异,认识到胡同的衰败必然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先生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和怀旧。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楼大厦代替了红砖碧瓦,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四、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其实在生活中,除了胡同文化,还有很多文化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比如茶文化,饮食文化,鞋文化,酒文化等。要求学生课后做一些研究和调查,写一篇随笔,反思中国的各种文化,感受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总之,本堂课努力遵循着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再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北京文化,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文化的旅程,语文课堂,就该还它以文化的本色。原生态的文学课堂,是我一直的追求,不变的梦想。

8、《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将生本教育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用问题教学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结构的设计上分“基础知识点的落实——认知、能力目标的提升——总结归纳——巩固训练”四个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收获:

  1、对精品的概念:由迷惘到模糊再到有一点思路、有一点清晰。

  2、在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学生对问题教学法有一定的掌握,从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

  3、对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提高;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不足:

  1、对学生学情分析不足:虽然知道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历史,但认知、能力目标的问题设计偏难,导致很多时候要老师先进行提示或分析,学生才能有所领悟。

  2、教学目标定位和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和玩游戏、做《学习辅导》的方式能基本掌握,但教学难点的完成则显得力不从心。

9、《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教学反思

  此时,自己的心情,有些战战兢兢了。每一节常态课,都是自己事业生涯的小片段。捧起书,拿起粉笔,看着几十名学生专注的眼神。我敲打着内心:要尊重课堂。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北师大版小四上九单元的一篇课文。

  学生大多数还是怀着期待感来上语文课的,但授课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本是一个小问题(环节),结果花了很长时间,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老师的话也随着啰嗦,导致懂点不突出,课堂脱节,学生也没兴趣。本课中,一开始学生兴趣还是高的,就是纠结于“中华民族”和“中国”,耽误了快十五分钟时间。太可惜了。

  2、学生说不出来、或讨论不定时,老师直接给个定论,不能任由学生走。尤其是和某一个学生“缠斗”。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被晒在一边,而这个学生也许只是好奇或出于表现,“死守”自己的观点。而他的观点,对于教学目的基本是无用的。所以说,每一节课都让孩子畅所欲言,需要老师提前的充分预设和课堂节奏的临时把握。

  3、课前的备课,研读文本永远是第一位的。

10、《中华少年》的教学反思

  《中华少年》这首诗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参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能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这一点上。

  在备课时,我就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这就必须让学生感悟到诗中作者所表达的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特别是理解诗句中包含的典故,这样才能真正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壮丽山河和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起学生作为一个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感。否则,学生即使能用激昂的语调来读这首诗,那也只是形似激情而无真正的激情。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光有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为了朗读而去训练朗读,这篇课文的教学还应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引领学生去遨游、去领略。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去查找有关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我自己也根据诗句的内容制作了课件。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国歌,然后畅谈感受,为学习这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紧接着让学生分组交流预习的收获,各组汇报时借助课件理解诗句中的典故,使学生感悟到这些诗句的内容形断而意连,更充分地激起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所以在指导朗读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课文总结时我让学生欣赏、吟唱歌曲《爱我中华》,将课文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11、《爱我中华》的教学反思

  【1】《爱我中华》这堂课结束之后,本人总结了课堂中的优缺点,现反思如下:

  一、关于目标的达成情况:

  本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在分组竞赛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热情,而且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较高,这说明学生在这节课中确实学到了知识,真正掌握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才能准确地分辨出少数民族音乐。而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二、关于音乐性的问题:

  由于本人对初三年级的音乐教材不熟悉,要严格按照课本教学,所以只能把课本内容作一定的延伸,而本人在准备时只想让学生尽量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所以教学内容很多,以至于在课堂中教师说得太多,忽略了音乐的“表现性”,这是本课最大的遗憾,应该让学生尽可能的动起来,让学生在自身的身体语言中去领悟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关于自身问题的反思:

  本课的“竞赛答题”部分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课堂表现还是非常热情,但是在这一环节设计上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导致了某些学生很想发言却没有机会的局面,这是一个失误。另外,由于教学内容太多,出现了教学时间差点不够的问题,也让我这个老师在课堂中来不及示范,没有发挥出本人的专业特长,而且和学生的互动也不够,所以这一点也不太让人满意,也是一个遗憾。

  综上所述,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个性化的教育思想,专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尽管有时需要以时间分配作为决定取舍的代价,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应该尽力做到尽善尽美,让我们的音乐教学成为艺术中的艺术。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包括教师的授课艺术。

  【2】《爱我中华》是一首歌词。

  这首歌词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中“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爱我中华!”这部分内容,然后,根据这部分的段式,仿照编写一段话。有的学生这样写:“爱我家乡,树林茂密。爱我家乡,满园硕果。爱我家乡,香飘十里。爱我家乡!”

  通过仿编写话,既做到读写结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

12、《爱我中华》的教学反思

  伴着时间的脚步,一眨眼的功夫,一学期也即将接近了尾声。看看这紧张而又忙碌的教学工作,我深有感悟。一直以来,我认为学生如果不好好学习,老师批评教育一下他们,他们会变好的。然而,我的这种想法错了。

  曾经听一位儿童教育家做报告,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说他好他就好,不好也变好。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变行”。听完报告后,我在沉思,难道真是这样吗?经过这段日子的教学工作,使我对这位专家的一番话有了肯定。没错,人人都喜欢受到表扬,更不用说是小学生了。一直以来,小学生都喜欢听老师的话,这是家长们一致认可的。有时,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他们需要老师们的鼓励。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一些的学生,都是如此。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都尝试着以鼓励教育为主,很少批评训斥学生。使学生特别是差一些的学生在受到表扬鼓励后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会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他们也会很高兴!觉得自己进步了,有收获了!

  我就拿《爱我中华》这篇课文举个例子吧!

  因为这是一首歌词,相信大部分学生都熟悉这首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们聆听这首曲子。部分学生是边听边晃动身体,显得很投入,有的学生还很羞涩的小声哼哼。看得出,他们很想跟着音乐节奏哼唱出来,但是又显得很紧张害怕。看到学生们对这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便鼓励学生们大胆去唱,唱出声来,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表现的不是那磨紧张了。

  听完歌曲后,带着浓厚的兴趣,大家一起学习了这脍炙人口的诗歌。在歌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回想刚才歌唱家在唱这一段时的高昂气势,让他们大胆去想象各民族儿女万众一心的力量,想象运动健儿在赛场上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景。鼓励他们大胆说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学生们的兴趣是越来越浓烈了。他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我叫了几位学生来说,他们用不流利的话语羞涩的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我便请全班同学给他们热烈的掌声,告诉他们,你们描述的画面很美,你们说的.很棒,几位学生听了,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开心。

  在时间的督促下,这首诗歌学完了。我再一次鼓励大家,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对祖国的祝福,对各民族亲密团结和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来聆听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并请同学们跟随音乐高声唱起来。没想到,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用豪放的声音唱着这首曲子。虽然大家的歌声不是那么优美动听,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灿烂的微笑!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不但掌握了诗歌的内容,了解了诗歌表达的情感,而且还唱会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真是一举两得啊!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很欣慰,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快乐和喜悦!

  所以说,学生需要鼓舞,鼓舞离不开学生。鼓舞是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它会陪伴学生们快乐成长!我相信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的。那就让我们带着赞许的目光一起为学生们加油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