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一等奖
1、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的演变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绘图片
【教学安排】
20xx年10月底——第七次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二、甲骨文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汉字的起源。在屏幕上,有4幅不同的图片,它们给我们展现了汉字的起源信息。在没有出现图画文字之前,人们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结,历史上称“结绳记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普遍流传汉字是一个叫仓吉的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仓吉造字的说法。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科学家在古代的陶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今天汉字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文字发展历史进程中,最神奇的要数甲骨文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知识。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3)、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学生活动:12生肖,与我们每一位同学息息相关,大家不妨写一些自己属相的甲骨文字,看谁写的最象。(活动结束:展示1-2位同学的作品)再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狗 猪 兔 羊 猴 龙蛇 马
二、金文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六、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投影:《张旭狂草图》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投影:《兰亭集序》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
楷书、大篆、小篆、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
“议一议”,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已学知识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隶书的特点。(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楷书的特点。(特点:结构匀称,横平坚直,正方形,沿用至今。)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草书的特点。(特点:体势连绵,曲折多,灵活流畅,难写难认。)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行书的特点。(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2、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3、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各种汉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骨文。
2.难点:小篆。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汉字的演变及其过发展过程。
3.学生讨论汉字演变与历史发展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一、甲骨文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1.汉字的演变 三、小篆和隶书
(1)、汉字的起源 (一) 小篆---汉字的统一
(2)、汉字的最初模样 (二)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2.甲骨文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二、金文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教学设计】
想一想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一、甲骨文(板书)
1、汉字的演变(扳书)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j?é)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
化过程。
投影: 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2、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 狗 猪 兔 羊 猴 龙 蛇 马
二、金文(板书)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板书)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讲: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板书):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三.小篆和隶书(板书)
(一) 小篆---汉字的统一(板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
投影: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教师讲: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议一议: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隶书---监狱里造出的汉字: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mi?o)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方便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 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投影:《张旭狂草图》
4、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的演变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绘图片
【教学安排】
2011年10月底——第七次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二、甲骨文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汉字的起源。在屏幕上,有4幅不同的图片,它们给我们展现了汉字的起源信息。在没有出现图画文字之前,人们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结,历史上称“结绳记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普遍流传汉字是一个叫仓吉的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仓吉造字的说法。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科学家在古代的陶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今天汉字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文字发展历史进程中,最神奇的要数甲骨文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知识。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3)、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学生活动:12生肖,与我们每一位同学息息相关,大家不妨写一些自己属相的甲骨文字,看谁写的最象。(活动结束:展示1-2位同学的作品)再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狗 猪 兔 羊 猴 龙蛇 马
二、金文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六、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 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投影:《张旭狂草图》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投影:《兰亭集序》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
楷书、大篆、小篆、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
“议一议”,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已学知识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隶书的特点。(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楷书的特点。(特点:结构匀称,横平坚直,正方形,沿用至今。)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草书的特点。(特点:体势连绵,曲折多,灵活流畅,难写难认。)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行书的特点。(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5、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一比,发现汉字演变过程,感悟祖国文字的趣味及文化内涵。
2、 熟读词语,积累和雨有关的词句。
3、 成语接龙,收集于春天有关的成语。
4、 练习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5、 阅读欣赏,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6、 组织语文生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及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积累
教学难点:
阅读、习作。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导入激趣。
你知道汉字最初的样子吗?他们是怎样演变的?
2、组织学生看题。
3、指导观察:从“春”字的演变中你发现了什么?
4、简介: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5、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个汉字的形态演变?
二、词语超市:
1、提出自学要求:
自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讨论词义。
3、组织交流词义。
4、朗读巩固词语。
5、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写雨的词?
三、成语接龙:
1、出示成语及填空题,思考:
你知道几个以“春”字开头或结尾的词语。
2、交流评价,填写。
四、课堂总结,鼓励。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认读这6个字。
2、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3、描红,写字。
4、同桌互评。
二、阅读欣赏《燕子的信》: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一读这个故事,想办法认识生字。
②先查字典理解带点的字义,再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2、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帮助解难。
4、朗读。
5、概括短文大意。
6、拓展说话:
假如你是一名旅客,看到燕子的信,会有什么想法?
7、积累文中的好词语。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准备
布置教室
二、 活动过程:
1、 激趣。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今天我们来举办一个“古诗朗诵会”。
2、 宣布注意事项,选出评委,讨论评分标准。
3、 学生自愿上台朗诵搜集到的古诗,并适当地解说出诗的大意。
4、 评委评出优胜者。
5、 颁奖。
第四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活动,指导习作:
1、回顾上节课的活动过程,全班交流说话。
这次活动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环节?
你的心情怎么样?
2、你能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下来吗?
你也可以把上次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或人们在春天的活动,写成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二、学生习作,师巡视或个别指导。
三、鼓励学生自己修改或互相修改习作。
四、总结。
6、汉字的演变阶段的优秀教学反思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说是中国最早的艺术文字。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
盘庚武丁时代
祖庚祖甲时代
禀辛康丁时代
武乙文丁时代
帝乙帝辛时代
这五期甲骨文的书风各有特色,有兴趣者可自行研究。以文字特性来说,甲骨文还保留着绘画的色彩,但又不失素描式的写意神态,在排列上不似一些?来的书法,比较自由。
金文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于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较用心,比较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装饰体。依据出土的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为三期: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此时的铜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势阔大,笔力宏肆。中期是昭王、穆
王时期,此时的器物较少,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期金文,已逐渐看不到肥体,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
篆书
甲骨文是狭长的字势,到金文就变为圆匀的'笔画,渐渐就像篆书的笔势了。秦始皇时代,李斯写的碑刻诏令文字,都是小篆,而石鼓文、金文的一些部分,都可称大篆。
隶书
秦始皇时代有个人叫程邈,在狱中研究文字的改进,想把篆书中的圆匀对称,而做平正,以求书写时的快捷,以利于一般公文的操作,所以称之为隶书。隶书用笔不同于篆,横书起笔收笔特异。笔法又可分古隶、八分等。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是由魏晋开始流传,书体架构严谨、端正整齐。楷书书写重纵势,要善于利用毛笔丰富的弹性、锋芒,才能表现出点墨的优美;其碑帖众多,自魏晋以来,历代名家都有佳作,除了在民间普遍使用外,更是官家文书的标准。所以初学书法宜从平稳的楷书下手,立下基础,再求其他的变化。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汉字的演变阶段,五上第五单元,希望对你有帮助!
7、汉字的演变教学反思
教学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掉进惯性的圈子里,貌似千篇一律的识字课如何上出新意,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走进课堂,翻开语文书,该进行的是火字旁和四点底相关汉字的教学。首先从一个“吃”字入手,简单聊一聊中国的饮食文化,引出教学内容。把要学习的内容抛给学生:“这节课你们想怎么学?自己看看要学习的内容,拿出一个学习方案。”
本以为学生“遭遇”这样的问题会茫然无措,意外的是大家很认真地研究着教材,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我看了一下书,都是一个生字加一幅图,再加一个带有这个生字的句子。我想先认识认识生字,再把句子读一读。”
“我想先认识那些难写的字,再记一记简单一些的字。”
学生的热情似乎比以往高了不少。
于是,一节识字自学课开始了。
“我认识‘蒸 ,我有办法记住它。一个丞相戴着草帽做烹饪。”
“我在菜谱上见过‘烤 ,考试的‘考 加‘火 就是烧烤的‘烤 。”
“我在语文书上发现了一段资料:火字旁的字与火有关,带四点底的字有两种,一种与火有关,另一种表示动物的尾巴。”
“熏人的‘熏 ,臭气熏天的‘熏 是一千个黑人在做熏肉吃的意思。”
“哈哈哈哈…… ”
课堂上的惊喜就这样迸发,创意课堂震撼了我。课堂是学生们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人。放手,是爱的体现;智慧的放手,是明智之举。相信走进教室的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去成长,让他们满怀欣喜遇见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8、汉字的演变教学反思
本课结束时学生都热血沸腾。沉浸在汉字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魅力之中。他们能与枯燥的汉字历史、大量的文献资料融合在一起,依托的是兴趣。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之初的目标——激发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兴趣。为什么要探讨汉字的起源问题呢?翻开生活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孩子们最熟知的“新华书店”、“肯德基”的牌匾到名胜古迹的楹联,从喜结良缘的“双喜字”到祝寿时的“寿”字,都让学生们感受到汉字无处不在,它很有用。汉字从生活中来,就应该让它回归到生活中去。小孩儿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那就让故事的内容集中到汉字上吧!
从汉字起源的“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到“仓颉说”,从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到程邈在监狱里造出隶书的故事,把枯燥的学术知识一下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学得乐在其中。当然,历史文化的那份厚重是任何传说、故事所不能替代的。
在这节课上,不仅让学生们立足世界,了解了四个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我们中国的文字,还让他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字一直发展演变下来。在感受这份奇迹的同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9、遨游汉字王国——汉字之源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而设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了解学生对汉字了解的程度,首先应让学生知晓我国汉字的来历及演变过程。这是学好本单元主题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在设计课程时,我首先结合文本展开教学,让学生读懂文意,能够归纳出课文大意,了解在没有汉字的时候人们是怎样来记事的。所以,在第一课时,我重点结合课文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来概括文意,明确汉字从无到有、从简单的符号和图画演变成为现在的字体,其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样学生就对汉字的起源有了概念性的认识,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学好课文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汉字的起源整体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分小组来展开综合性学习,围绕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拍洋学生策划、组织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形成手抄报,这样在学生手中就有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还不够,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来展示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根据第一课时归纳的汉字的起源来整理的,学生在展示的过程当中,既进一步加深了对汉字的起源的理解,又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培养其口语交际和归纳整理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汉字构造的感性认识,悟出汉字构字的规律,这些对提高识记汉字的效率,增强对汉字的情感亦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体现了其特殊性:充分运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出发,了解学情,从汉字起源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10、《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教学反思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的教法基本上就是按教材的体系进行,即让学生对照学案要求先看书10分钟左右,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填空,然后师生共同对学案上的问题逐一进行明确,掌握本节的内容,可以依据本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主要设计了三个小问题,一是人类文明分为哪几个阶段?二是各阶段人地关系如何?三是为什么在这几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人地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案探究题的题目中就有,一定会有学生会看到这一点,因此解决起来并不难,而第二个小问题由于前面在区域发展阶段中已经讲过,学生也能轻易解决。这两个小问题我都是让学生说的,而且学生可以说得很好,第三个问题就要老师加以引导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说出大概的意思,然后老师可以归纳为在采猎文明阶段,人类是依赖自然,所以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由于原始的农业对生态已经有了较大的破坏,所以这个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工业文明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的增多,人地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协调;而到了现代文明阶段,当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发现了自己行为存在的严重问题后,逐渐认识到人类应该善待自然,因此使人地关系由紧张慢慢走向协调。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到这时看似还没有涉及教材的具体内容,其实本节的内容已经基本得到了落实。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而且在学习了本节知识外还让学生掌握了应该掌握而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及对前面学过知识的联系,做到温故知新,这样的方法可以在以后的本部分教材的教学中应用,也可以在其他章节内容的教学中借鉴使用。
11、《计算工具的演变》教学反思
同伴自己对计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简单介绍计算器上的“显示器”和“键盘”之后,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通过玩,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键。首先是找到开机和关机的键,试一试怎样开机、怎样关机。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键,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键,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教学环节里,着重认识0~9共十个数字键,+、-、×、÷四个运算键以及让计算器显示得数的等号键。学生了解这些键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
通过“人机大比拼”的游戏,让学生客观的认识到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才使用计算器。
1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上承自然资源与人类,下接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节课亮点:
1、在教学中,注意抓住生产力发展及其对人地关系的影响这条主线,用两圆圈的那个人地关系示意图来解释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意识到了自然环境的存在及其演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去,由于人类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为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视自然规律,其结果是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如目前的温室效应、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无节制地利用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后果。因此,只有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才能使他们的行为有利于人类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演化。其次,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相互影响性。
不足之处:
因为本内容知识比较抽象,应该以习题的形式让大家学习,这样才牢固。
改进措施:
多做题、做好题,以情景题让学生悟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