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问题探讨”部分指出当时科学界争论的问题: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后续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在讲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教材通过图片加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学起来一目了然,很快理解这个实验的精髓所在,明白了要想证明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会,关键是将它们区分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为后续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知道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2、能力目标:会通过实验探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设疑法、合作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引言:学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后,我们想一下,亲代把什么传递给子代呢?大家都知道:亲代把染色体遗传给了后代,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两个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都可作为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涵遗传信息。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但是科学是不断探索与发现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人们看到了DNA 的重要性,认为DNA也有可能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那么,到底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呢?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验。
(一)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英,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2、实验过程:
Q1:对比1、2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Q2:针对第4组小鼠死亡,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推断?
Q3: 与第3组实验比较,第4 组多注射了什么物质?
Q4:活的R型菌在第4组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Q5:活R型细菌为什么会转变成活S型细菌?
经过这些问题的循循善诱,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该实验。
学生:格里菲思的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引导分析:无毒的R型菌必然向有毒的S型转化了。不但这一代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了,还发现在死亡的小鼠体内所繁殖的后代也是有毒的,为什么会转化呢?这种转化为什么还能遗传呢?原因就是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接触时,S型菌体内必然有一种物质促使R型菌向S型菌转化→转化因子。
3、实验结果:S型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
请思考: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你觉得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由这个思考题引出:
(一)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944,美,艾弗里——对S型菌进行了研究,把S型菌体内的物质提取出来,进行分离鉴定后,把它们分成了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Q1: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Q2: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Q3:该实验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提取S型活细菌体内的'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因转化而来的S型菌能将性状传递给子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简单一点讲就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学生: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教师引导:但遗憾的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提取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怎样才能将蛋白质与DNA彻底分开呢?
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一种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验。
(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赫尔希、蔡斯)
1、细菌(大肠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有DNA,核糖体等)
2、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成分:DNA→C、H、O、N、P;蛋白质→C、H、O、N、S )
现在我们对T2噬菌体已经有所了解,那请同学们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看赫尔希、蔡斯具体是怎么来做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个实验的,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
Q1:科学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
Q2:病毒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进行实验呢?科学家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
Q3: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什么?为什么这样标记?
Q4:用C、H、O、N等元素标记,行不行?
学生:T2噬菌体结构组成简单,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分两组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由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而P几乎都存在于DNA中,这样就可以把DNA和蛋白质分离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不行。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N等元素,用这些元素标记,无法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3、实验过程:
亲代噬菌体
侵染后细菌内
子代噬菌体
结论
1、35S(蛋白质)
无35S
无35S
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
2、32P(DNA)
有32P
有32P
DNA进入细菌内,并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
把这两组实验的结果综合起来看,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4、结果:DNA是遗传物质。
设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生物体内有DNA,但还有一些病毒内没有DNA,仅含有RNA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RNA→(侵染)烟草感染病毒
蛋白质→烟草不感染病毒
得出结论:在少数没有DNA,只有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共同总结: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既有DNA,也有RNA,此时DNA就充当了遗传物质;只有在没有DNA,只有RNA情况,RNA才充当遗传物质。所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证明:“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细菌
2.T2噬菌体
3.实验过程
4.结果表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较完整,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做法,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找到喜悦,增加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气氛较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不足之处是但此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需要一定时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上课时,还得慢讲细讲,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思考时间。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理解“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
计思路和原理,正确把握“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含义。教学重点: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答式和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我们上一节课谈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之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在结尾,我们提到,那个实验并没有使人们普遍接受“DNA是遗传物质”。而是等到Hershey和Chase(同时板书)做了另一个经典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时板书)——之后,这一事实才被最终接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实验。
二、(教师)在介绍实验过程前的工作: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实验的两个主角——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教师)大肠杆菌(板书),我们是否听说过呢?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呢,是否有细胞结构?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
(学生)生活在人体大肠中的一种细菌,应该是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教师)你认为它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类型应该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学生)应该是异养的。因为它生活在人的大肠中。
2.(教师)那么病毒呢?病毒是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
(学生)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这里学生可能会答错,教师则发问提示:病毒是细胞生命吗?)
(教师)病毒不仅没有细胞结构,而且不能自己产生能量和ATP,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绝对寄生的生命,并且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会表现为生命;一旦离开活细胞,不仅不能繁殖,而且很快就会死亡。按照其宿主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外壳
毒和细菌病毒。其中,噬菌体就是细
菌病毒,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蛋白质
一种病毒。T2噬菌体(板书)则是可
以侵染大肠杆菌的一种噬菌体,其尾丝
结构如图(板书画图,同时对之进行说明)
三、介绍实验过程
(教师)该实验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或叫同位素示踪法。我记得我们以前好象用过这种方法,在哪儿呢?
(学生)在光合作用鉴定水的来源是来自于HO2还是CO2。
(教师)我们这儿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学生)鉴定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教师)那么这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大多含S。
(教师)那么我们用什么元素对这两种物质进行标记呢?为什么?
(学生)用P标记DNA,用S标记蛋白质。因为DNA含P但不含S,而蛋白3235
质含有S却不含P。
(教师)那我们是否可以直接把它们分别注射到噬菌体体内呢?为什么?(学生)不能。噬菌体太小了。
(教师)那么,我们用如下方法来给它们作标记。(边说边板书画图如下①②)配制这两种培养基之后,分别在上面接种大肠杆菌。(发问)结果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两组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分别被P和S标记上了。因为它是异养3235
的,必须从培养基中获取物质。
(教师)是的。(同时板书画图③)但我是不是说错了?不是要标记噬菌体吗?怎么去标记大肠杆菌了?
(学生)没错。因为噬菌体必须寄生在细菌细胞内,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上。所以,要首先标记细菌,然后才能去标记噬菌体。(如果学生一时不能答出,教师提示性发问: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怎样?)
(教师)对。所以,接下来我们用噬菌体分别去侵染这两组已经作上标记的大肠杆菌。(同时板书画图④)结果会怎样?
(学生)子代噬菌体分别被P和S标记上了。
(教师)以上4步就是给噬菌体作标记的过程。(同时板书画图⑤)
(教师)然后我们用这些噬菌体去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同时板书画图⑥⑦)之3235后,我们要用离心的分离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密度大的沉到下层,密度小的浮在上清夜中。那么,我们进行离心后(同时板书画图⑧)大肠杆菌和没有进入细菌的噬菌体,何者在上?何者位于沉淀中?为什么?
(学生)大肠杆菌在沉淀中,因为它有细胞结构,密度较大。
(教师)那么,进行分离后,我们选择什么指标观察,以鉴定噬菌体的哪种物质进入了细菌?
(学生)放射性。因为用了放射性元素。
(教师)你们思考一下可能的结果(同时板书预期结果及A、B、A′、B′如⑨,然后提问)
(教师)(预计学生完全可以回答出正确的可能的结果学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填空“有”或“无”。然后请学生分析结果。(教师此时可以进行适当提示)
(学生)若为A,则意味着DNA未进入细菌,当然应该不会是遗传物质;若为B,则意味着DNA进入了细菌,就可能是遗传物质。类似地若为A′,则意味着蛋白质未进入细菌,当然应该不会是遗传物质;若为B′,则意味着蛋白质进入了细菌,就可能是遗传物质。
(教师)请同学将A、B与A′、B′进行组合,分析全部可能的结果和结论。
预期结果(有无放射性)⑨⑩32P标记的大肠杆菌AB
获得P标记的上清夜有无
噬菌体侵染⑥沉淀无有
离心⑧
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3232P培养基①
用噬菌体侵染④
接种大肠杆菌③
⑤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获得35
S标记的A′B′
噬菌体侵染⑦
上清夜有无
沉淀无有
离心⑧
35S培养基②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无放射性
(学生)①A+B′:表明DNA没有进入细胞而蛋白质进入了,因此蛋白质可能是遗传物质而DNA不是;②B+A′:表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而DNA进入了,因此DNA可能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③B+B′:表明DNA和蛋白质均进入细胞,因此此种方法还无法判断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需要另外设计实验。
(可能还会有学生答出A+A′,则:教师)那么这种情况会否发生呢?若是这样,噬菌体怎么遗传呢?
(教师,待学生稍作理解)该实验的实际结果如何?说明什么?
(学生看书)是②B+A′。表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而DNA进入了,因此DNA可能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教师)但是这样有无缺陷呢?水也会进入细菌,但是否也是遗传物质呢?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检测看细菌裂解后,子代噬菌体有无放射性(板书画图⑩)。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DNA标记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而标记蛋白质的没有。
(教师)对,这就最终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四、解释实验结果
(教师)事实上,若干年以后,随着人类技术手段的进步,我们已经知道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详细过程。原来,它首先是附着于细菌表面,而后将其
DNA注射进细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DNA进去后,一方面进行复制,另一方面利用细菌指导合成病毒自己的蛋白质外壳,然后装配成子代噬菌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实验会出现上述的结果。
五、总结结论和说明
(教师)但后来,人们发现某些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并且通过实验证明它们的遗传物质就是RNA。因此,我们将生物的遗传物质归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时大字板书)。
(教师)对这句话,应该正确理解。这里的“主要”指的是生物的种类,即“绝大多数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但不排除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其他物质如RNA。而不是说,某种生物,其主要遗传物质是DNA,RNA则是它的次要遗传物质。”实际上,只有在DNA不存在时,RNA才会作为遗传物质。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会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呢?为什么?
(学生)病毒,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并且只有一种核酸。而细胞里头,既有DNA又有RNA。所以,细胞生命的遗传物质就是DNA,只有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才是RNA。
(教师总结)完全正确。我们这两节课,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我们下去要继续领会它们的设计思路,并且完整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个结论。下课。
课后反思
对该实验的介绍,是从2004年的春季才改编为现在的形式的。这样改,我认为更符合科学史的本来面目,也更符合现代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原来的教材,实质上是演绎性质的,确实非常系统、严密,但缺点是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正如我课堂上说到的,“是在若干年以后人们才研究清楚的”,而不是实验本身。记得前些年教学时,就有学生问:“老师,既然已经知道噬菌体只有DNA进入了细菌而蛋白质没有进去,不就可以说明其遗传物质只能是DNA而不可能是蛋白质了吗?那这个实验还有必要吗?”当时,我只能告诉他:“教材中的介绍是之后才知道的,当时的实验显然不可能如此设计。但当时这个实验确实让人们信服了DNA是遗传物质。”现在,教材作了如此改动,我们讲起来应该说是更顺手了,但在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上,我们也必须相应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教材编纂者的初衷。当然,对原教材中的有益之处,仍要采用,因此,我在介绍完实验之后,用几句话对此简要说明了一下。从效果看,这样设计是成功的。既适应了新教材的要求,又兼顾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鉴于学生知识面限制,我认为对“噬菌体”、“离心”等进行简要介绍,也是必需的,否则,学生不可能理解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从而也不可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自然界为什么选择DNA作为遗传物质?
当上遗传物质需要什么”真功夫”?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使得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3.具有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DNA的结构
DNA含脱氧核糖,有利于使分子结构更加稳定。在碱性环境下,RNA分子中核糖的2号碳上的-OH会失一个氢原子而裸露出电子,这个电子对会攻击RNA链上邻近的磷酸二酯键,使得磷酸二酯键断裂,导致RNA分子断裂;而DNA分子脱氧核糖的2号碳上没有游离的-OH,不会经由碱的作用而产生相同的反应,不会形成2,3-环形磷酸盐的.中间产物,因此,RNA分子一般较DNA分子短,且不如DNA分子稳定
DNA分子中书写遗传信息的碱基是A、T、C、G,为什么不用U。比较三种嘧啶分子的结构可以看出,C和U的结构很相近,C与T差异较大。DNA以T代U,其生物学意义十分重大。碱基C在某种条件下容易氧化脱氨基而成U;如果DNA本来就有U,那么新变过来的U和原有的U就无法区别,这样会把遗传信息搞乱。DNA无U有T,新变过来的U一看就是“不速之客”,可以马上清除,保持原有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2.DNA分子大而稳定,适于储存大量信息
假若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DNA分子的一条链由n个核苷酸组成,则组成的重复排列种数:N=4?(若n=1000,则N=10602,远大于人类已经知道的宇宙中全部原子数的总和1073)。这说明DNA分子能够储存极其大量的信息。实际上生物只利用了这些可能排列种数中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排列方式成为没有功能的基因。在这些没有功能的基因中,仍然有极其大量的有利于突变的排列方式存在。可见,基因通过突变而产生新的排列方式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通过基因的突变,为生物
进化和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属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3.DNA的介电常数是已知的介电常数最大的物质,且具有高度量子简并的特征控制论指出,许多储存信息的方法具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物理要素,它们似乎都是振动方式很多且频率相同的高度量子简并性的系统。许多储存信息和能量的物质具有很高的介电常数,这种物质在微小扰动时就能产生显著而稳定的结果,即出现量子简并性。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就具有这种高度量子简并的特征。DNA的介电常数高达120000以上,是已知的介电常数最大的物质,可见大自然选择DNA作为遗传物质并非偶然。生物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殖作用的许多问题都与量子简并性物质有关。
4.DNA分子为共轭双键体系
DNA的组成部分----------嘌呤和嘧啶基团中都具有共轭双键,它们都有自己的非偶电子。这些非偶电子不受任何个别原子的束缚,为整个分子的共轭系统所共有,电子的激发能也属于整个共轭系统。DNA在复制和转录过程中作为模板而传递信息。由于DNA分子为共轭双键体系,对于实现重叠转移、共振转移、电荷络合物转移、半导性能带的电子转移等各式各样电子激发能的转移十分有利。
具有共轭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很多特殊的性能,除了顺磁性和导电性之外,还表现出催化活性和耐热性。DNA在复制过程中的模板自身催化活性,以及在转录过程中对mRNA合成的异已催化活性都是共轭体系催化活性的表现。
DNA在介质分子的热运动中得到保护,使遗传特性相对稳定,这是共轭体系耐热性的表现。若具有遗传特性的物质一直保持在37°左右的恒温条件下,几千年来的分子热运动未能破坏它的有序结构。这说明,外界因素要引起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必须越过一量子化了的很高能垒,即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被一个“能障”保护着。
DNA的性质
之所以能够作为遗传信息储存库,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化学稳定性。在没有酶催化的情况下,DNA的化学变化非常缓慢。
癌变细胞
信息稳定的长期储存对细胞来说特别重要,细胞对遗传信息改变具有低耐受性。稍微改变DNA结构就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后果。
为什么RNA不能作为遗传物质呢?
1.RNA分子量小,只有病毒,基因组小,遗传信息少,可以直接用RNA。
2.RNA不可以完成自我复制。
3.RNA多数是单链,结构不稳定。
蛋白质能不能翻身当上遗传主宰者呢?
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约有20种。由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可以组成无数种蛋白质,具有储存大量信息的潜力。蛋白质(特别是酶)能够控制生物的性状和代谢。但是蛋白质不能进行自我复制,而且它在染色体中的含量往往是不固定的,分子结构也不稳定;它也不能遗传给后代,所以蛋白质不可能是遗传物质。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3节 DNA的复制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课标要求: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学习重点:
知识: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能力: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情感:1.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体会证明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自学等级
学习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DNA分子复制是指以_______ 为模板,以 为原料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___ _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__ __。
3.过程:边解旋边进行复制。
①解旋:在___ _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以解开的___ _为模板,按 原则合成子链。
③每一条子链与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形成两个新DNA分子。
4.特点: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DNA分子中,保留了_______ _。
5.条件:①___ _ ②__ __ ③__ __ ④__ __
6.结果:一个DNA分子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7.基础:
① 为复制提供精确模板。
② 能保证复制准确进行。
8.意义:使遗传信息从 传递给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 。
三.合作探究:
1.DNA分子的复制的基本过程。
2.关于碱基互补配对的相关特点。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1.假设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含水量有15N的DNA精子所占的比例为 ( )
A.0 B.25% C.50% D.100%
2.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共含有碱基700对,其中一条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
A.300个 B.400个 C.750个 C.600个
3.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
A.核糖体 B.染色体 C.细胞核 D.线粒体
4.下列有关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在复制过程中,复制和解旋是同时进行的
C.解旋后以一条母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
D.两条新的子链通过氢键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5.DNA分子在细胞的自我复制发生在 ( )
A.在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在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6.某DNA分子经过3次复制后,所得到的第4代DAN分子中,含有第1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有 ( )
A.1条 B.2条 C.4条 D.8条
7.某DNA分子经过DNA解旋酶处理后,得到的产物是 ( )
A.脱氧核苷酸长链 B.DNA双链 C.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 D.无法确定
8.一个具有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双链DNA噬菌体侵染细菌,若引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具有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噬菌体占总数的 ( )
A.1/2n B.1/n C.2/n D.1/2
9.将32P标记的DNA分子放在32P的培养基上培养, 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 DNA中,含32P的DNA占总数是 ( )
A.1/16 B.l/8 C.1/4 D.1/2
10.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
A.G与C B.A与C C.G与A D.G与T
11.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 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12.DNA分子是边________边复制的.首先在________的作用下将________键打断,把两条扭成________的双链解开,这就是_______ _。经过复制,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________,以后随着细胞有丝分裂中________的分开,分配到________中去.子女像父母,就是由于父母把自己的________复制出一份传给子女的缘故.
C G 13.左图为DNA的复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 T A (1)DNA的复制发生在______ ________期;
T A (2)②的过程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G (3)指出③中的子链______________ __;
A T
(4)过程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C G
T A (5)子代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② T A
C G 分子,由此说明DNA的复制具有________特点。
A T
C G C G
T A T A
③ T A T A
C G C G
A T A T
Ⅰ Ⅱ Ⅲ Ⅳ
(6)将一个细胞的DNA用15N标记,放入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基,连续分裂4次.问:含14N的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含15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________.
(7)已知原来DNA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40个,则复制过程中将需要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参加.
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今天给学生们讲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本节课主要说的是DNA是遗传物质的例证,有俩个实验,一个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小鼠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还有一个是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本来是俩节课的内容,一节课说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节课说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计划的挺好,本节内容俩节课轻松的说完,但我讲课讲快了,有些东西也没有和同学们说清楚,也没有留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课上存在很多问题。
以下就是我的'一些问题。一是,在上课之前,我对自己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讲好这节课,这节课很好讲,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其实我错了,我并没有对学生有个详细的了解,没有做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不够了解,可以说是我根本就不了解学生。下次再上课,多对学生了解了解,以他们的进度,能接受的程度去讲课。二是,我讲课的速度太快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感觉这完全是我一个人的课堂,没有学生什么事情,我很快的就把课给讲完了,该说的也么有说,也不管学生能不能理解、接受,没有留给学生时间,给他们一节课灌输了大量他们不懂的东西。下节课,一定要慢下来,整体的速度都要慢下来,慢点讲课,慢点说话,什么都要慢一下,要让学生适应一下,以学生能接受的速度讲课,把新知识,新东西给学生。三是,我感觉整堂课都是我在说,我也给学生留问题了,也让学生思考了,但我并没有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来回答,还不等学生回答,我就已经把答案给说出来了,这样不行。还有我也让学生回答了,也引导学生说了,但接下来我就不知道该怎样说了,不知道该怎样去点评,不知道怎样去衔接。四是,我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话去连接到下一个知识点,每转换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是很生硬的,不自然,过渡衔接很不好。五是,我讲课太啰嗦了,讲完一个东西的时候,我又给学生重复了几遍,还都是用说的,学生听听的就会把他们给绕蒙了。我应该多用用板书,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虽然我也有用到PPT,但是有PPT还是不够的,我还是应该要用黑板,在黑板上多写一些东西,PPT只能作为辅助我的一个东西,我不能把它当做我要讲的东西。六是,我不能照着PPT上的东西来说,我要有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用最简单的语言,还得把话给表达清楚了。七是,我还应要有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随时的调整我的课堂进度,随时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把握好一节课的时间,利用充分了,不要剩余太多,也不要拖堂。
总而言之,我这节课讲得很是不好,和我自己想的不一样,通过我讲的一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准备的不够充分,没有准备好,一些情况、问题都没有想到。虽然我这节课出了很多问题,但我是不会放弃的,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完善我的课堂,争取下节课我能上的更好,我能与学生愉快的相处一节课,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我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会为我这个目标加油的,努力的,我要做到我的课一次比一次更好。
7、《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要想让学生对前面四个知识点能有一个深度的理解,这节课并不容易上,因为学生之前也有些关于DNA,基因的知识,但并不理解这几种物质的关系,所以我这节课并不按照书本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而是先介绍细胞中贮存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然后再介绍每种生物中都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而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基因是DNA上的片段。这样的顺序学生更易于理解遗传物质的关系。
最后把前面的知识总结出: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
8、《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教学反思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学生构建细胞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从细胞水平认识生命活动规律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这一节的内容相当重要,但有关知识非常抽象,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对初一学生来说不太好理解,课堂极易走向死板和沉闷,所以我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教材中的引入部分很新颖,从生活中到处有信息,引出细胞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遗传信息。比较巧妙地解决了学生理解遗传信息这一难点。为此,我受到启发,先播放社会热点:广州亚运会成功采集火种视频和呈现交通安全标志。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再进入到对遗传信息的讲解。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达到爱国注意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目的。
2、教学中设计了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由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交还时间给学生,是教改实施中必须的。
3、教材中关于DNA、基因、染色体的概念及其关系则主要是讲述,呈现方式较为传统。要抽象知识形象化,我利用了高中的相关素材中的图片、文字,很好地解决了DNA是怎样组成的?DNA的结构有何特点?DNA有什么作用?基因是什么?等教学难点。
4、邀请学生上讲台,模拟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亲自参与动手的过程是印象最深刻的过程。除本节教学内容概念多,且抽象,内容多以老师深入讲解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定要分清主体、主导关系,老师以提示引导为主,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体现教改的真正含义。
5、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更要力所能及的关心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是一节课的中心,当一节课上完后效果如何,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来了解外,我们还可以虚心询问学生及时反馈。(包括教法、语言表述、知识呈现等等)只要我们长时间坚持这样做,老师的.内功定能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