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4 19:22:18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1、《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学习选用恰当的叙述角度,增强表达效果。

  2.明确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好处。

  3.学会在记叙文中写出“真我”的方法。

  一、叙述的角度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

  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叫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记叙文当中,经常会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叉出现的情况。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有极强的感染力,易打动读者;而第三人称虽方便叙述,且几乎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根据具体素材和要表达的情感作出准确选择。

  二、问题呈现

  低分作文中的“我”:冷冰冰、假大空

  1.……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几百字的复述)……

  2.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听某人讲过某个故事(几百字的转述)……

  3.……我在幼儿园时、我在小学时、我在初中时、现在高中,我……(凑够字数为止)

  4.我来到古代、未来,看见XXX。(穿越类、科幻类)

  纯粹无“我”:所谓的小说、故事新编等等。

  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1.以“我”观照人事,写出情感波澜——勾勒出“我”的情感线索。

  (1)以“我”为辅

  “我”是事件发展的见证者、知情者,“我”的情感是相对理性的、客观的,贴切于大众的角度。

  如:《孔乙己》,小说中“我”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旁观者),我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记录下了有关孔乙己的见闻(知情者),“我”在小说中的情感与作者本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回事,而仅仅是“小伙计”的情感。

  (2)以“我”为主

  “我”是事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我”的情感是感性的、流动的,贴切于人物身份与生活真实。

  如:《社戏》,文章中的“我”是看社戏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者),“我”的情感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契合与作者的情感,贴切了“我”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真实。

  (3)有主有辅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角色,起到不同作用。

  如:《祝福》,小说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亲历者),和祥林嫂临死前还有短暂但很重要的接触,和祥林嫂的死有着一定的关系(推动者),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旁观者),两种视角交错使用,见证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表达更真实、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2.常怀悲悯之心,传达人性光辉——绘出“真我”的风采

  四、练一练

  1.请结合点评在横线处添加恰当的句子,使文段感情线索变得清晰起来。

  对你说一声“我爱你”,真的好难!

  我①不喜欢爷爷。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高高瘦瘦的,一年四季经常穿着一条米黄色的长袖衫,一条灰裤子和一双蓝布鞋,他不苟言笑,对我好像也是若即若离。所以我有点怕他,和他也不亲近。

  有一年夏天,表弟弟我家玩,中午吃完饭后,我便和他一起看电视。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我就到厨房拿了两块切好的西瓜过来,我们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它解决了,顿时好一阵凉爽啊!由于天气闷热,我又偷偷到厨房里拿了两块西瓜,吃完后,我们还不约而同地打了个饱嗝。后来,我接二连三地去拿西瓜,终于被爷爷发现了,他对我大吼,语气冷淡而严肃:“谁让你吃那么多西瓜的?”

  我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就跑到房间躺在床上哭,只是那时的我并未注意到,房门口站着一个人,他的眼神中满是怜爱。

  从那以后,我便有点②讨厌爷爷了。虽然后来妈妈说爷爷其实是怕我们吃坏肚子啊!我却不信。

  后来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对自己最爱的人说一声“我爱你!”回到家后,我就偷偷地对着镜子开始练习起来。就在我练得兴高采烈的时候,我发现镜子中多了一个人,他一脸喜悦地站在房门口。为了驱散我心中的那点仇恨,我故意装作没看见他,并在“我爱你”前加了许多人的称谓,唯独没有他。我边说边偷偷地瞄了几眼,发现他一脸的伤心和失望,在他转身离开时,我似乎看见了他眼角的泪。那天我③既高兴又难过,却始终没有对他说这三个字。

  直到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心中的情感才迸发出来,我突然意识到,我和爷爷之间的坎其实是我心中的坎。我想如果那时我说了“爷爷,我爱你”,也许我和爷爷之间的距离就不会这么长了,我的心中充满了④懊悔和歉疚。

  说一声“我爱你”真的很难,但在亲人离去时才说,那就难上加难了,因为他再也听不见了……

2、《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叙述的顺序

  2、阅读文章时能知道文章是按照怎样的叙述顺序写的,知道按照一定顺序说话、习作。

  【教学重点】

  能弄懂叙述的顺序,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支考古队在地下挖出一个宝箱。箱盖四周用篆书刻着四句话:“日黄穷欲楼依入里上更山层河一白尽海目千流”。这四句话的每个字都是一个按键。可是依照这四句话的顺序按键,宝箱却打不开。考古队中的一位叔叔想了想,把这20个按键重新依照另一种顺序逐次按一遍,宝箱就打开了。请问,你知道那位叔叔是依照什么顺序把20个字后重新排列起来的吗?

  学生回答,因为这是一首古诗,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写例话──了解叙述的顺序。

  二、理解顺序

  你是如何理解顺序这个词的?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事情是按照顺序来的?大家联系实际说说。

  生说。涉及较为广泛,可能说到“站队”“上车、下车”“排队购买”“打扫卫生先洒水再扫地”等内容。教师要给予肯定。

  是的,生活中是离不开顺序的,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也是有一定顺序的。了解了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读例话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认真读读课文,说说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些什么?

  学生说要点,教师随机评价。

  2、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想想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围绕“教科书”,按照渴望得到教科书──去印刷所取书──保护教科书──教科书激励“我”前进,这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爸爸和书》《黄继光》《壮丽的青春》,小组讨论下,这些文章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组汇报。

  讨论提纲:

  ⑴ 三篇文章分别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⑵ 你是通过那些地方来了解的文章的.写作顺序的?

  《黄继光》时间先后顺序,《珍贵的教科书》事情发展的顺序,《爸爸和书》地点的转换顺序。这里要求学生大致有个了解,不一定非让学生明白是按照哪种顺序写的。

  四、再读例话

  1、再读课文,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结合你学习过的课文说说你是如何了解这些话的。

  “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叙述事情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否则说的颠三倒四,让人听了半天不知道所以然,听不明白。)

  “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正是因为文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才能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比较容易,不会因为顺序混乱而出现理解的偏差。)

  2、你认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讲了文章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叙述的顺序──阅读、习作、说话都要注意一定的顺序。

  五、巩固练习

  1、弄懂下列文章的叙述顺序:

  在我们学校小学部的教学楼前有一块操场,在操场的两边各有一排白杨树。

  白杨树的主干和支干都是直的,它的叶子像颗“心”。它的生长速度较快,现在已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了。

  到了春天,白杨树长出新的枝条,被春姑娘抽出细小嫩绿的叶子,像穿上绿色的新衣裳似的,美丽极了。

  到了夏天,白杨树的枝叶长得郁郁葱葱。在课间,我们常在树荫底下赛跑、唱歌、游戏,它像一把大阳伞似的,为我们遮挡强烈的`太阳光。

  到了秋天,白杨树的叶子都枯萎了,随着秋风的阵阵吹过,心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踩在厚厚的落叶上,仿佛昌站在海绵上,非常柔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好像一群黄色的小飞机飞起来了,非常壮观。

  到了冬天,黄叶落尽,白杨树赤裸裸的,我真担心它是否会被冻坏,来年春天是否还会长出绿叶。

  挺立在操场边上的这些白杨树,是我们校园生活的见证,它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我爱它们。

  ⑴ 这篇文章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⑵ 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下面这些句子被打乱了,请你重新排列好下面的句子,并说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 )富翁十分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 )有一次,富翁遇见了马克.吐温,问到:“作家先生,你猜我哪只眼睛是假的?”

  ( )这只假眼乍看上去,简直跟真的一样。

  ( )马克.吐温笑着说:“这很容易,因为你这只眼里没有一点点慈悲,所以我断定是假的。”

  ( )美国有位百万富翁,花了一大笔钱装了一只假眼。

  ( )马克.吐温端详了一番,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学生讨论按照什么什么顺序来排列?哪个先说,哪个后说,哪个最后说,找出根据来。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文章是有一定叙述顺序的,以后我们在阅读文章要注意了解叙述的顺序;习作、说话时都应该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叙述的顺序

  2、阅读文章时能知道文章是按照怎样的叙述顺序写的,知道按照一定顺序说话、习作,[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了解叙述的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能弄懂叙述的顺序,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支考古队在地下挖出一个宝箱。箱盖四周用篆书刻着四句话:“日黄穷欲楼依入里上更山层河一白尽海目千流”。这四句话的每个字都是一个按键。可是依照这四句话的顺序按键,宝箱却打不开。考古队中的一位叔叔想了想,把这20个按键重新依照另一种顺序逐次按一遍,宝箱就打开了。请问,你知道那位叔叔是依照什么顺序把20个字后重新排列起来的吗?

  学生回答,因为这是一首古诗,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写例话──了解叙述的顺序。

  二、理解顺序

  你是如何理解顺序这个词的?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事情是按照顺序来的?大家联系实际说说。

  生说。涉及较为广泛,可能说到“站队”“上车、下车”“排队购买”“打扫卫生先洒水再扫地”等内容。教师要给予肯定。

  是的,生活中是离不开顺序的,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也是有一定顺序的。了解了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读例话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认真读读课文,说说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些什么?

  学生说要点,教师随机评价。

  2、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想想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围绕“教科书”,按照渴望得到教科书──去印刷所取书──保护教科书──教科书激励“我”前进,这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爸爸和书》《黄继光》《壮丽的青春》,小组讨论下,这些文章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组汇报。

  讨论提纲:

  ⑴ 三篇文章分别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⑵ 你是通过那些地方来了解的文章的写作顺序的?

  《黄继光》时间先后顺序,《珍贵的教科书》事情发展的顺序,《爸爸和书》地点的转换顺序。这里要求学生大致有个了解,不一定非让学生明白是按照哪种顺序写的。

  四、再读例话

  1、再读课文,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结合你学习过的课文说说你是如何了解这些话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了解叙述的顺序》教学设计》。

  “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叙述事情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否则说的颠三倒四,让人听了半天不知道所以然,听不明白。)

  “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正是因为文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才能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比较容易,不会因为顺序混乱而出现理解的偏差。)

  2、你认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讲了文章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叙述的顺序──阅读、习作、说话都要注意一定的`顺序。

  五、巩固练习

  1、弄懂下列文章的叙述顺序:

  在我们学校小学部的教学楼前有一块操场,在操场的两边各有一排白杨树。

  白杨树的主干和支干都是直的,它的叶子像颗“心”。它的生长速度较快,现在已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了。

  到了春天,白杨树长出新的枝条,被春姑娘抽出细小嫩绿的叶子,像穿上绿色的新衣裳似的,美丽极了。

  到了夏天,白杨树的枝叶长得郁郁葱葱。在课间,我们常在树荫底下赛跑、唱歌、游戏,它像一把大阳伞似的,为我们遮挡强烈的太阳光。

  到了秋天,白杨树的叶子都枯萎了,随着秋风的阵阵吹过,心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踩在厚厚的落叶上,仿佛昌站在海绵上,非常柔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好像一群黄色的小飞机飞起来了,非常壮观。

  到了冬天,黄叶落尽,白杨树赤裸裸的,我真担心它是否会被冻坏,来年春天是否还会长出绿叶。

  挺立在操场边上的这些白杨树,是我们校园生活的见证,它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我爱它们。

  ⑴ 这篇文章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⑵ 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下面这些句子被打乱了,请你重新排列好下面的句子,并说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 )富翁十分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 )有一次,富翁遇见了马克.吐温,问到:“作家先生,你猜我哪只眼睛是假的?”

  ( )这只假眼乍看上去,简直跟真的一样。

  ( )马克.吐温笑着说:“这很容易,因为你这只眼里没有一点点慈悲,所以我断定是假的。”

  ( )美国有位百万富翁,花了一大笔钱装了一只假眼。

  ( )马克.吐温端详了一番,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学生讨论按照什么什么顺序来排列?哪个先说,哪个后说,哪个最后说,找出根据来。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文章是有一定叙述顺序的,以后我们在阅读文章要注意了解叙述的顺序;习作、说话时都应该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表达。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起立、拍手、跑步、跳绳

  师:同学们自由读这些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都表示一种动作。

  师:对,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我们把它们叫做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恰当地运用动词,能体现人的性格特点或者食物的状态。

  二、讲授新课

  我能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动词

  1、他飞快地游到小鸭子的身边,让小公鸡坐在自己的'背上。

  2、小男孩跳了起来,退后几步,脱下外衣,摆出了迎战的姿势。

  3、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

  4、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 同学们找的很准确,正是由于这些动词的使用,让句子更生动、形象。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要学会使用动词,为自己的短文写作添彩。

  三、课堂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下课的图片,学生使用动词写几句话。

  四、展示学生写作

  发现问题,教师总结。

  五、作业

  找出《动物儿歌》中的动词。

5、《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经历读平面示意图,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过程。

  2、能读懂简单的平面示意图,会测量角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体会用平面图表示事物和用角度描述物体方向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简单的平面示意图,会测量角并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读示意图

  1、让学生看书上的示意图。

  观察火车站广场周围主要有哪些服务设施?并交流

  2、“以中心花坛为观测点,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同桌之间交流

  3、教师提出:怎样描述出站口、托运处的方向才更准确呢?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描述方向

  1、让学生看18页的含有角度的示意图,让学生用角度描述出站口、托运处在花坛的'什么方向?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描述方法的机会。

  2、看19页示意图,鼓励学生描述其他设施所在的方向。

  练一练

  第1题:指导学生先用量角器测量出每个同学家玉栋、南、西、北构成的角各是多少度,然后再填空。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某地所在的方向。

  教学后记:

  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图、表述自己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体会用角度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作用。

6、《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7、《从不同角度画物体》教学反思

  在给四年级上《从不同角度画物体》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把握圆柱体的透视画法,我特意加强不同角度下笔筒呈现的形状讲解。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在平视与俯视下圆拄形的不同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角度看物体的透视变化。很多学生都能感受到越接近的平视,圆柱体上面的圆面越小,俯视角度越大,看到的'圆柱体上面的圆面越大。看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我也以为他们都掌握了。

  结果在学生课堂练习作品中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把圆柱体下面的圆面画成了平角。这说明学生还没掌握圆柱体透视,于是我把圆柱体透视画法示范了一次,并特别强调下圆的画法,突出讲圆柱体下面看到的圆是前半圆,还有后半圆挡住了,看不到,但不是不存在。

8、《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背影》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