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植树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8 17:27:18

  植树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植树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1、植树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基本练习。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1.两端都栽: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3.一端不栽: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棵树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情况?

  学生说,教师小结。

  5.应用知识

  ⑴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⑵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讨论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观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植树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练习目标

  1、理解植树问题的多种情况,体会植树时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练练习重难点:

  1、理解植树问题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植树问题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练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练习过程:

  一、揭题示标: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趣的植树问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

  招聘启事:

  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要求: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探究要求:①你发现了植树问题的什么规律?

  ②总结规律:总距离、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交流。

  三、展示自我:(汇总整理植树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1.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⑴ 两端都种 ⑵ 只种一端 ⑶ 两端都不种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

  2.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间隔数

  四.巩固拓展:

  1、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沿一个正三角形实验田的外边,每边种8棵向日葵最少能种几棵?

  3、16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若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相隔1米,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4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6、“四(1)班”召开班会时,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5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5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子?

3、植树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P117- P11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啊,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通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通过画图,我们知道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   间隔数

  6    7

  (板书:棵数-1=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师:今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接受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起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  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  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  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  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5)  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可以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知道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  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  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  擦去错误答案,剩下正确答案:100÷5=10(个) 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  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 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  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  35×6=210(米)

  (6)  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4、植树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7—118页。

  二、教材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知道“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况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运用规律或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与植树问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学习单、多媒体课件、小树和小路模型。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呢?

  教师组织学生认识手中的间隔,并认识它们存在的规律“间隔数+1”

  (二)探究新知:

  1、队列问题:

  出示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学生队伍中存在间隔,通过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形式总结人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并出示课题。

  2、植树问题:

  (1)体会“化繁为简”思想:

  问题导入: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又遇到难题了:在全长126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按怎样的方案植,又需要多少棵树呢?

  突出矛盾:数字太大,不易思考,引导学生转换较小的数。

  明确思想:当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设计三种植树方案:

  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画一画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②汇报、展示:

  ③小结:组织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命名,突出其主要特征。

  教师板书: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

  (3)探究规律:

  ①求间隔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植树过程中的间隔,总结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在没有植树的棵数时,探究间隔数与全长、间隔的关系。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线段图等形式探究规律

  a:学生思考并摆学具或画线段或列算式。

  b:汇报:

  ②探究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开放间隔的长度:(出示课件)在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米植一棵,一个需要棵树?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要求:

  (1)自己选择适合的间隔长度,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2)小组选择一种植树方式进行探究。

  (3)可以借助摆学具、画线段、数手指或列算式的`方式。

  a: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b: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教师板书。

  c:升华:

  三种情况结果不同,但是在求解过程也存在着相同,都是先计算20÷5,这就意味着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间隔数。

  d:应用:

  老师检查同学们的植树情况,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20棵树时,一共走了多少米?

  (三)巩固提升:

  1、选一选:

  下面每一题相当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

  (1)音乐中的“五线谱”()

  (2)衣服上的纽扣()

  (3)成语“一刀两断”()

  (4)自鸣钟九点报时的钟声()

  A、两端都种;

  B、只种一端;

  C、两端不种。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4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x秒。

  3、小法官:

  (1)学校的教学楼每层有24个台阶,老师从1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判断:现在老师走到了3楼。()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平均分成5段,锯一次需2分钟。判断:锯完一共需要10分钟。()

  4、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

  (1)如果使两面彩旗中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要使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呢?无论哪些问题,我们都能用今天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情况。

5、植树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工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经历工程问题的抽象化过程,进一步感知它的产生。

  2、复习巩固工程问题的一般解决策略。同时通过联想熟悉的事件解决与此相类似的数学问题,进而进行类比数学思想的渗透。

  3、在基本解决简单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数学这门学科里,大家最感到头痛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同学们还知道在这门学科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一、感知工程问题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1、出示课件。上面显示以下习题。

  1盘柏公路长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2盘达公路长20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3柏达公路长2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4一段路,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几个题有什么特征,再冷静地思考一下,看谁能最快解答出来?(教师巡视,发现那么没有一个一个解答的同学,只解答一个的同学。然后让这位同学汇报原因,直击中心两队每天的工作量(占总共的几分之几没发生变化)从而得出这一段路的长度可以有多种数量表示,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来进行解答。对这些学生进行大力表扬。

  8÷( + )

  20÷( + )

  28÷( + )

  1÷( + )

  二、复习基本解决策略。

  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总共的 ?

  1、先认真读题,独立思考(理清思路)完成习题。

  2、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解题思路。通常有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

  3、如果学生回答较好,则不必出示解题思路,如果不是很好则出示。而且要安排一个习题让学生做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就可以想到甲队每天做的(也就是甲队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 ;乙队单独15天完成,就可以想到乙队每天做的.(也就是乙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 。甲乙两队合作一天就是甲队每天修的 和乙队每天修的 ,也就是 + 。用两队完成总工程的 ,除以两队每天完成总共的 + ,就可以得到需要多少天。 ÷( + )

  像这种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综合法。

  我还可以这样想:要想求出甲乙合作多少天完成总共的 ,就必须找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 )和甲乙合作一天的工作效率的和( + ),然后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 + )像这种从问题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分析法。

  4、练习题。

  三、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类似的问题。一段路,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1、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2、教师总结:像这种通过联想熟悉的事物或例子将问题转化成熟悉的例子数学上把这种解题策略称为类比。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题跟我们熟悉的工程问题有想类似,我可以把它转化为一项工程,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

  2)出示一个习题。一批布,单独做上衣可以做10件,单独做裤子可以做15件,如果要做成套的,可以做多少套?

  1、通过观察采取类比策略转化为工程问题然后解答。

  2、交流总结。

  3、同学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1—2分钟再抽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此环节是根据前面第二环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则此为补充。习题: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8天完成。两人合做,中途甲因病休息1天这项工程前后共用了多少天?

6、《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数学教学反思

  本课还是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

  我总有一个想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容易考察出学生实际能力的一个项目。非常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面最容易犯迷糊。一是读不懂题目的`意思,二是在许多细节方面非常的不注意。从一年级开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与情境图相融合在一起的,是情境问题。

  在课堂上,我致力于几点,

  一是让学生抓住情境图中的信息。

  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我先让学生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泳池,泳池的长度是50米。也就是说,从泳池的一头游到另外一头要游50米。情境图中的信息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是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

  如第6题:小华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吃饭;小芸中午回家吃饭。每天上学和回家,谁走得路多些?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本题理解的难点在小华和小芸走这这段路几次。尤其是小芸,许多学生就算不清楚了。我找了一个中午回家吃饭的学生。又找了一个在校用餐的学生。让孩子们分别算一算他们路上要走几次。结果,很容易地就算出来小华一天要走这条路两次。而小芸要走4次。这样题目也就顺利解决了。

7、语文课《植树的季节》教学反思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将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在读中产生问题,又带着问题去读,在反复的读与感悟中,把握课文的.感情,达到美读的效果。

  但是,本课教学中反映出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预设还不够。主要表现在难点的突破上。第四自然段写植树的重要性,内容比较抽象。原本设计是想通过音影效果来刺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和蓄积孩子强烈的情感体验的,但是由于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并未能很好实施。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来达到较好的效果情感体验也在他们自己的表述中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简单认为也许图片展示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和发挥,而没有考虑到要是孩子没有这方面足够的知识,势必会导致最后在难点的突破,感情的升华上达不到预设的效果。由于我对设计没有做到全面的考虑和预设,导致在正式上课时,情感没有蓄积到一定的高度,最后认识的高度也就显得比较牵强。在把握句子时就没法准确理解,而没有预料到的我在处理上就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由此看来,课前的各种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课前将各种情况都认真思量过了,面对课堂的各种状况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8、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植树节》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植树节》,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了解绿树植树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2、知道3月12是植树节,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活动重点:

  知道3月12是植树节,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活动难点:

  了解绿树植树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活动准备:

  请幼儿收集有关树的资料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老师: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呀,对是空气,你们知道空气是从那里来的吗?对是从大树上散发出来的,所以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春天的时候也要植树。有一个专门植树的日子,你们知道是那天吗?

  老师小结:因为现在是春天,春天适合植树,所以大家把3月12日,指定为植树节。

  2、欣赏儿歌《留住小鸟》。

  大树不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是小动物的好朋友,用什么方法才能留住小动物呢?小猫和小狗用什么方法想留住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小兔子用什么样的方法留住了小鸟?为什么留住了小鸟呢?小鸟为什么喜欢树呢?

  二、老师分享和谈论有关植树节的资料。

  1、老师给幼儿介绍有关植树节的来历、日期,并请幼儿讨论一同说一说有关树的作用。(丰富幼儿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以及意义。)

  2、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讨论有关于保护树木的方法。

  三、老师让幼儿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老师请一组幼儿讨论的保护树木的方法,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老师请另一组的幼儿进行设计有关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四、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种植花草的步骤。

  1、老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种花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吗?

  2、老师请幼儿思考后回答。

  3、老师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土放进花盘里,挖一个洞,然后再把种子撒下去,再用土盖起来,最后给种子浇点水就可以啦。然后每天都要给种子浇水,吸收阳光和水分,这样就可以促进种子的生长,让它可以更快的发芽等。

  4、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也要养成爱护花草树木。

  活动反思

  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我园各班组开展了植树节—“种植绿色,放飞梦想”的活动。旨在使孩子们能够积极与环境“对话”,主动参与植树节的相关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增强孩子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在班级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认认真真的将种植园地中的杂草一一拔除,并亲手播种一些在春季容易生长的瓜果蔬菜花草树木的种子或枝丫。在活动中,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播种时,促进了孩子们对瓜果蔬菜生长的了解,逐步形成绿化的概念,增强了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9、复习课教学反思

  我讲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对《圆》这一章进行系统的复习,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彻底理解紧扣课本的一些重点题型,并能灵活运用,我认为学生应该以本为本,吃透教材。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但它属于一捅就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例如,将圆的计算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以编制出很多精彩的试题。虽然这部分知识课本提到的不多,但在实践与探索中出现过,所以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下,中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察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考察课本上的原题,但对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在课本中都能找到影子,不少中考试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及综合。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课本中出现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方式,总结出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本的透彻掌握。另外,中考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及全面理解情况,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就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

  所谓整理和复习,我觉得重点应该在整理上,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进行过知识整理,可以说,在复习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都是采取一种抓瞎的方法,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也不太了解,这种情况让我非常震撼。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叶圣老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习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刚刚检测了第三单元《圆》。考试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真的有点窃喜:是本学期单元考试中考的最好的一次。归纳了一下,觉得考的满意主要有以下原因:(1)本单元的知识虽然比较难,包括:与圆的有关概念、与圆有关的位置、与圆有关的计算三个部分。(2)本单元的每一次新课我都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在做中探讨新知。这样教学一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事做就不会开小差),二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结论自己理解的就会更透彻、记忆也更深刻。(3)作业落实较好,训练到位。

  但也有不如意和欠缺的地方:(1)没有满分的同学,最高分是99分+附加题20分(她错的那个填空题根本不难)。(2)平时的几个尖子生还是比较浮躁,看题不认真,做完试题不认真检查,导致了不该有的失分(那几个尖子生这次都没达到95分)。(3)很多学生改不了马虎的毛病。看题看个大概,改后的试卷一发下来就知道自己错哪里了,就是在考的时候发现不了;计算不仔细,加法算错的等都有。(4)部分学生基础差。在求组合图形的阴影部分面积时,都列对综合算式了,但他算不了小数乘除法,导致结果都是错的。(5)求阴影部分面积的第一个题失分有点多,主要是有那么一部分同学记不得半圆面积的算法(总是忘记要除以2,你一提示要看清楚是圆还是半圆时他就恍然大悟的样子),这样的题目以后还要多做练习。

  从这次的测试中,我体会到:上课抓住学生的手、脑、心、口很重要(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用心想问题、多动嘴发言),不仅是要学生的人在教室里,心也要留在教室里,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才高。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体会:优生体会到考试要细心、要反复的认真的检查,平时比较差这次又考好了的同学体会到上课要认真听讲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10、复习课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学期的末尾,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理解、掌握一年级这学期的数学知识,在组织总复习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如在复习方位与图形时,可以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了哪些立体图形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这样,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除了适当地安排一些算式的计算练习外,也设计了一些小游戏的活动,像“找朋友”“开火车”等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3、要让学生的思维 “活” 起来。

  以往的复习课,基本上以单调的训练为主,在设计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以游戏贯穿全课,把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综合的活动中。如站队时的前后位置,图形的分类、口算等,学生一边玩,一边回顾,一边应用,增强了趣味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操作,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认识也会随之提高。。

  4、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学习理解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在复习计算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而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这种课堂分层次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