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8、9的分与合》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一年级数学上册《8、9的分与合》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2页。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三、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得出8、9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四、教学难点:掌握并领悟8、9的分与合的规律。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棒,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准备:
学生边摆小棒边说6、7的分解与组成。
(二)探索8、9的'分与合:
活动一:8个 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用小棒代替 )
1、 学生动手操作边分8根小棒,边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 请学生上前演示自己分的方法,并说清楚分的结果。
3、 随着学生的演示与汇报,教师把分法写在黑板上。
4、 引导学生观察8的分解情况,可以一对一对的记忆,这样既方便又快捷。
活动二:让学生用9根小棒分一分,看看可以怎样分?
1、 学生动手操作边分9根小棒,边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有序的分,一对一对的记录)
2、 请学生上前演示自己分的方法,并说清分的结果。
3、 随着学生的演示与汇报,课件出示9的分解与组成。
(三)加强记忆,牢固掌握:
1、对口令游戏:同桌两个同学进行对口令游戏。
例如:生1, 5和几可以组成9;生2, 5和4可以组成9。
2、找朋友游戏:学生每人手中拿一个数字,找出组成8或9的好朋友。
3、摘星星:
4、 连一连: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呢?
5、快来帮小猴子摘下合起来是9的桃子吧?
四、应用练习,加强理解:
1、分一分:喜羊羊与懒羊羊分吃9个草莓,他们能吃同样多的草莓吗?为什么呢?8个草莓可以吗?
2、原来有8块糖,大头儿子吃了一些,还剩下3块糖,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一猜大头儿子吃了几块糖呢?
五、综合拓展:你会填吗!
六、布置作业:
边摆小棒边向爸爸、妈妈说一说8、9的分解与组成。
七、板书设计:
8、9的分与合
2、一年级数学上册《8、9的分与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1.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评: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故事情境,通过两位主人公零乱和整齐的书桌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类的好处。再以主人公贝贝寻求帮助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同时有机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独立操作,然后与他人交流是怎样整理的,符合刚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把具体的操作行为和抽象的言语概括相结合,令操作活动富有成效。]
二、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
1.购物中的分类。
(1)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评:从超市购物装袋到为各种交通工具分类,教师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分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分类的理解。教师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三、走进大自然,掌握分类方法
1.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2.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评: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分类,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四、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
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帮助呢?明天上课时告诉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
[评: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教学的终结,而是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开始。课末,教师让学生带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积极心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体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评]
1.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3、一年级数学上册《8、9的分与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第32~3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分与合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观察两部分合起来是几个,认识掌握数的组成,为10以内数的加和减打好基础。教材分2~5的分与合、6~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三段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初步建立分与合的思想,初步体会分与合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分与合三段内容的编排体现了教材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6~9的分与合恰好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6的分与合作为例题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两只手拿6个气球可以怎样拿,并从一种分法得出两种说法,认识6的组成。试一试中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索、总结出7的组成。而8、9的组成则放在了想想做做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进一步体会分与合。此外,教材在想想做做中还安排了对口令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教学难点是如何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设疑:茄子老师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同学调整他们排列的次序。
提问:看着一个同学的分法。可以有几种说法呢?
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第32页例题中的空格。教师板书6的组成。
[评:由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气球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把三种分法按顺序排列,找到每种分法有几种说法,都是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的,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很好地鼓励了学生在自我尝试中主动?学习]
二、动手操作,尝试练习
提问:茄子老师看到你们爱动脑、爱思考,每人奖7个○,你能把○分成2堆吗?有几种分法?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请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填完后小组互相交流检查,指定一名学生板书。
[评:7的分与合的教学,安排在试一试中,体现了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分一分,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指名板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学习的结果。]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
1? 想想做做第1题(连一连)。
讲述:茄子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得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
2? 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3? 想想做做第3题(对口令)。
师生玩6的对口令:教师出手势2,说:我说2,学生出手势4说:我说4,6能分成2和4。学生之间玩7的对口令。
4? 想想做做第4题(吃螃蟹)。
提问:同学们口令对得那么好。茄子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螃蟹,看谁吃的螃蟹多,怎么吃呢?谁能把螃蟹身上的数分成钳子上的两个数,把钳子上的两个数合成身上的`数,那只螃蟹就归?你吃
教师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最后统计谁吃得多。
[评:想想做做中的题是6、7分与合的巩固练习,教师把这些题以活动、游戏的形成呈现,如对口令、吃螃蟹,进一步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口令,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揭示课题,巩固应用
提问: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教师板书课题:6、7的分与合。
五、激励评价,猜数下课
叙述: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茄子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能用手势在背后把6、7中的一个数分成几和几,让你同桌来猜,猜对了你们就可以高高兴兴地下课休息了。
(教师先与学生猜,同桌之间再猜)
[总评]
6、7的分与合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教材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6的分与合作为例题出现,用学生喜爱的小气球创设情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出6的组成。7的分与合放在试一试中作为练习的形式出现,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游戏活动、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一年级数学上册《8、9的分与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一上第8到第9页,分一分
课型
新授
施教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体会分类的思想。
难点: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分类摆放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一般不会从分类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更不会用明确的标准去分类,因此,多引导学生观察和交流,认识到分类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的。
PPT 课件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修改调整
一、明确目标(2分钟左右)
明确学习内容,认定学习目标。
二、小组交流。(10分钟左右)
1.导学单:
(1)商品是如何摆放的?
(2)这样摆放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观察到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
商店里把同一类商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顾客购物。)
2.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思考一下:这样连线的理由?
三、基本练习(20分钟左右)
1.在水里生活的有:鱼、青蛙、海豚、蟹和虾。
2.动手操作:按要求涂色。
学生明确图上画的这些物体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在陆地行驶,一类是在水中行驶,一类是在空中飞行的。)
3.颜色或者形状。(分类法)
体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4.小组活动
1、先整理自己的书包。
2、相互说说为什么这样整理?
3、小组长汇总一下方法,展示交流。
四、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必做题:《补充练习》P3第1~3题。
选做题:
1、完成拓展题。
2、找规律填数:
(1)1、3、( )、( )、9。
(2)2、( )、6、8、( )。
→举例
1.(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 谈话:“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
“这样摆放的好处是什么?”
2.揭示课题。
→点拨
1.首先看到图中把玩具、书分别放在两个柜上。
2.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球,积木,玩具娃娃分别放下面;
3.在书中,童话、数学故事、科学天地书是分开放的。
→点拨。分类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标准,比如,用途,特点,我们给物体分类的时候需要按照这种标准去分。
交流
第1题:
点拨:11个动物分成几类?是按什么分的?
第2题:
→点拨:这样涂色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导学要点:
分类的方法按照交通工具特点,分为天空、陆地和海洋的交通工具。
第3题:问学生你准备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
点拨:可以按照形状和颜色分类。茶杯。
第4题:
教师巡视时候可以帮忙整理。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一年级数学上册《8、9的分与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一分活动中认识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挂图、一些实物。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吧。今天老师在超市买了一些东西。(出示零食和日用品)但不知道装袋,聪明的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二、思索探究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指名上台演示。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所买的东西整理好了,谢谢你们。
4、小结。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两类。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观察书中例题,问:图中物品有没有整理好,为什么?
6、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
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
圈一圈,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说一说,其余的动物生活哪里?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2题。
老师所买的东西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放的很有条理,可是老师家中的小弟弟很调皮,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2)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
(3)同桌互相检查。
(4)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
2、 想想做第3题。
学校的科学小分队收集了一些树叶,想考考我们小朋友,这些树叶真美呀!你会分吗?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书上。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3、想想做第4题。
国庆节快到了,许多班级已开始排练节目。瞧,这是四2班的学生正在彩排呢,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先独立分,再指名交流,说出理由。
四、检测完善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感想及收获,老师再作概括总结。
要求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
完成课堂作业。
6、一年级数学上册《8与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6和7的分与和,在6和7的基础上再学习8和9的.分与和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再困难。整个课堂我主要安排了一下三部分:
1、引出8、9的分与合。
在教学8、9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把8个方块进行操作。首先由老师向右移动一个,根据操作让学生说说8可以分与几和几?还可以想到些什么?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分别从分与合两个角度进行表达,并能通过一个分成推想出另一个分成。
第二次操作活动是把9个圆片来分一分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
2、掌握8、9的分与合。
在引出8、9的分与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一读,然后根据教师的操作一起说一说,接着教师可以仅留下一些关键数字进行背一背,最后让学生独立背一背。
3、游戏——深入理解8、9的分与合。
在操作与记忆的基础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首先出示点子图,选择两张,使图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9),并让学生去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进行对口令游戏,并说一说几和几合起来是8(9)。
应该来说,本节课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8和9的分与合放在一起让孩子们找规律的时候,很多孩子能很快说出规律,但是在真正应用的时候总是摸不清头脑,丢三落四写不全。今后应重点锻炼孩子利用规律来背知识。
7、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10以内的分与合是为以后计算加减法打基础的。只有熟练掌握了,才不致于后面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掰手指头的情况,现谈谈自己的教后反思:
1、低年级孩子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的理解如果缺乏实物的演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动手操作演示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孩子加深记忆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我充分利用学具,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演一演、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和教师的实物演示,让学生先从感性的认识上去理解,进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有的教师担心一年级让孩子在课堂中摆弄学具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纪律,干脆教师演示算了,我认为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没有让孩子自己动手效果明显,只有让他们经历了其中的过程,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另外,在分一分这个环节,可先用学具分一分,等熟练了一些后,可让孩子利用十个手指来分一分,最后脱离这些辅助物,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让学生充分地说,几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几,最好是按分法有次序的`说,一方面可帮助记忆分与合,还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语言表达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表达力好的同学不一定数学表达力就好,因为两者的表达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结果。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到以后学习应用题时,就会发现数学语言的表达对解决问题是多么重要。
存在不足:有些孩子说的时候不能按次序地说。或将同一种分法当成了两种分法。
改进措施:分一分时强调要按次序来分,弄清每个数的几种分法。
8、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一、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1、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2、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3、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4、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5、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喜洋洋和美羊羊”分五角星的故事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五角星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五角星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分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教师准备的道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9、一年级数学上册《8、9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周五的数学课学习了第五单元10以内加减法的第5课时——8、9的加减法。
课前就想着10以内的加减法在学前班的时候都学过,学生接受起来应该很容易。
和预想的一样,由于孩子们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认知,所以,学的过程中信心很足,对于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也热情高涨,整个课堂按着设计的环节逐步进行着。
到了讲第二个例题时,题中出现了学生没见过的大括号,对学生讲解了大括号的`名字及作用,告诉他们在这里大括号和分解符号的用法一样,然后问他们懂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懂了!”看他们接受的快,心里挺高兴。可在做练习册上的习题时却让我目瞪口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把带大括号的题做错了,分不清大括号哪部分代表总数,哪部分代表部分数,该用加法的用减法,该用减法的用加法,原来我看到的是假象,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反思:其实原因主要在我的身上。首先没抓住对于孩子来说的知识的重难点,只考虑本节课的知识在学前班都学过,觉得他们在接受上不成问题,却忽略了这个新知识点,只进行了讲解而没进行必要的练习巩固。最重要的一点是,课堂上我忽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从做练习题的情况来看,平时能力强的孩子都做对了,错的都是接受能力差的孩子,而我在课堂中的表现恰恰是把他们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这对于能力差的孩子来说就有些困难了。其实课堂中的他们还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随着能力强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说出正确的答案,可是让他们独立完成就不行了。
10、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课堂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11、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一分能干什么》的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窗口。观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开始,它是获取感性知识,启发各种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分钟、1秒钟这概念虽然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但比较抽象,对于1分等于60秒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更是难以理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钟面直观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转无形为有形,并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秒和1分的时间长短。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中,获得了大量感知认识,初步建立了1分钟和1秒钟的概念,体会到分与秒的关系。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去领悟、获得了新的知识。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因此,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设计1分有多长的教学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等待一分钟;再让学生观看一分钟动画片断《猫和老鼠》。呆呆地坐一分钟和看一分钟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同样是一分钟的时间,其长短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真确感受了时间的长短具有相对性。我还通过其它多重体验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对一分钟时间的长短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在联系生活实践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分能干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做计算题、背口诀、画画、拍球等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感受在一分钟里能做事情很多,并不失时宜地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时间的机会,学生真实体验了一分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在亲历体验活动中增强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升了对所学概念的认知。
反思本次教学研讨,我深刻地领悟到:学生所学知识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感悟,才能将其转换、内化为自己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12、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认识8和9;二是学会书写8和9。虽然在设计环节比较细,但也显示出教学步子比较小,内容上没有体现出一定的深度。这可能和当时构思这节课的时间比较早有关系,根据当时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能力、动手操作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水平,我觉得在40分钟内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想法就是把这一内容上实、上细,免得因为内容太多而走过场。不过因为自己的惰性,也没有及时去了解学生现在的实际水平,就只是在小范围作了调整。所以到那天上午上出来的课,自己也感觉内容有点单薄,因为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及能力是天天变化的,我应该及时作出调整。